中國留學市場將「超英趕美」 中國漸變成海外學生的留學熱點。最新數據披露,去年有近四十萬外國學生赴中國讀書,使中國超越加拿大、德國等,成為第三受海外學生喜愛的留學目的地。學者更預測,未來幾年中國可能「超英趕美」,成為第二受歡迎的留學地。 現時美國是全球最受歡迎的留學目的地,英國則緊隨其後。不過英國傳媒引述最新數據稱,去年到中國留學的外國學生,是十年前的兩倍以上;其中,到中國攻讀學位或交流的英國學生數量增至十年前的三倍。報告稱,英國脫歐後,當地大學將為建立新的全球夥伴關係而向東看,預料赴華留學的英國學生將持續上升。另有報道指出,中國的教育水平已得到認可。對年輕人來說,中國已成為愈來愈有吸引力的留學目的地,特別是對攻讀商科和經濟相關專業學位的學生來說。英國文化協會的一位發言人認為,中國正大力投資教育,顯然已確立了自身作為世界政治、經濟舞台上的關鍵角色地位。 根據中國教育部發佈的2015年全國來華留學生數據顯示,共有來自202個國家和地區的近40萬名各類外國留學人員在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811所高等學校、科研院所和其他教學機構中學習,最多的依次是韓國、美國、泰國。數據顯示,去年學生人數佔在華生總數的比例為46.47%,其中研究生佔在華生總數的13.47%,兩項比例均同比上升。 同路點評: 近些年來,不僅中國學生到外國留學熱潮未曾降溫,伴隨著中國在世界影響力的與日俱增,到華留學也在悄然升溫。不可否認,中國政府作出的努力、中國教育水準的不斷提高以及為攻讀學位的學生提供的獎學金項目,是造成這種趨勢的部分原因。據悉,2015年有來自182個國家約四萬人享受中國政府獎學金在華學習。其實到中國留學的學生除了能在學習中受益外,也能周遊中國、接觸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擴大視野,為將來的就業情況奠下良好的基石。尤其是中國經濟和就業市場不斷增長,不少學生也會意識到,在華的學習經歷他日也會得到僱主的認可。 港生內地實習增職場優勢 香港青年交流促進聯會及香港學生活動委員會的暑期內地實習計劃,資助學生機票、食宿及交通費用。在五百名大專生中挑選二百五十人在剛過去的暑假分別到北京、寧夏、廣西、廣州、廣東及珠海共六個城市的政府部門、國企和私人企業實習,並與當地大學生交流。有學生表示,參加實習計劃後,改變了以往對內地企業工作很懶散的看法,普通話亦大有進步,相信實習經驗對將來踏入職場增勢。亦有學生指,有內地僱主認為港生做事不積極,同學們須更主動向僱主爭取工作機會。 同路點評: 近年,隨著內地經濟迅速發展,企業走向國際化競爭,兩地生活差異縮小,若港生能增加實習經驗有助裝備自己、提升自身競爭力。加上,香港經濟體系走向發達和成熟,行業發展逐漸飽和,對人才的經驗和能力,要求越來越高。不少大型企業十分重視應徵者擁有內地工作經驗,港生到內地實習,可以增加視野、又可以學習到多一門語言,對日後踏入職場有優勢。 台灣青貧族所得倒退19年 根據台灣行政院主計處調查,去年30~40歲的人所得收入共464.9萬,平均年所得雖然較前年略為增加,但仍然倒退17~19年,其中30歲以下所得倒退17年,而 30~34歲及34~39歲所得則是倒退19年。據主計處資料顯示,去年所得收入者共1445.21萬人,所得收入平均63.09 萬元,與2014年相較之下增加了215元。按年齡層分析,30歲以下所得收入者163.3萬元,不如1999年 的44.38萬元,所得倒退了17年; 30~34歲所得收入者143.2萬人,平均年所得59.1萬元,不如 1997年的60.24萬元,所得倒退19年。 同路點評: 一份工作要做多久薪水才會漲呢?也許民眾會認為薪資會隨著年齡增加,但事實卻不是這樣。台灣青年所得會持續倒退,也因高等教育的普及,相對的就業時間比較晚,讓人覺得有倒退的現象,但事實上是社會發展差異等許多層面的影響所造成的。如果產業不轉型、升級,在不改變的情況下,「低薪」的問題就很難改善,所以這也是新政府必須解決的問題之一。 卡梅倫退出政壇 擬寫回憶錄 英國前首相卡梅倫近日宣佈,他將辭去英國議會下議院議員職務。英國脫歐公投結果揭曉之後,卡梅倫於今年6月24日辭去英國首相和保守黨領袖職務,而此次宣佈辭去下議院議員職務,意味著他將徹底退出英國政壇。談及辭去議員職務的原因,卡梅倫表示,作出這個決定是因為不想對新政府的工作造成幹擾,「根據我對現代政治的看法,在我辭去首相職務的背景下,身為前首 相基本不可能再當後座議員。在我看來,新政府為國家服務時,我做的每件事都將構成幹擾。我相信,在新首相特雷莎強有力的領導下,英國將繼續繁榮。」...
文:李秀辰 圖:維基百科 身在澳大利亞,聽聽澳大利亞的歌曲也是了解這個國家的一種方式。澳大利亞的音樂在世界樂壇獨樹一幟,最具代表性的,可能是下面這三首: 《I still call Australia home》(《澳大利亞我的家》,也作《澳大利亞是我家》)於1980年由彼得•阿倫(Peter Allen)譜曲並演唱。這首歌在推出後即在澳大利亞廣爲流行,並成爲最著名的愛國歌曲之一。另外,一些工作和生活在歐洲和美國的澳大利亞人更是將其視為一種精神食糧。澳大利亞航空(Qantas)自1980年代以來,就將這首歌作爲其廣告歌曲,而客戶的受眾群體大多是生活在海外的澳大利亞人,而外國人也因而將這首歌視為澳大利亞的象徵。 《Waltzing Matilda》(《叢林流浪》)是澳大利亞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民謠(鄉村歌曲或民歌)。由於幾乎每個澳大利亞人都會哼唱,所以被稱為是「澳洲的非官方國歌」。這首歌的歌名經常被錯誤地譯為《跳華爾茲的瑪蒂爾達》,因為Matilda頗似女性的名字,而Waltzing則被誤解為華爾茲舞的進行時。其實,歌名中的「Matilda」是澳大利亞俗語「旅行袋」的意思。這種旅行袋是旅人們徒步旅行時,用來背著家當的大布袋。 《叢林流浪》的歌詞內容是描述一個四處漂泊的工人(或流浪者),在叢林泡了杯茶、捕了隻羊吃時,羊的主人帶了三位警員來逮捕他(當時犯了偷竊罪的人會被判處吊刑),這個流浪者聞知便逃逸,最後無處可躲藏,於是躍入湖中,在自我了結生命前,對著前來拘捕他的人高喊『你們永遠活捉不了我的』的故事。這首歌最初由愛國詩人Banjo Paterson完成於1895年,爾後,音樂製作完成於1903年。後來 《Waltzing Matilda》由於曲風輕鬆又帶著一點點卑微和不羈的精神而被澳大利亞人所傳唱後,逐漸爲後人加入不同的曲風和音樂元素,發展到現在。這首歌在昆士蘭州溫頓有它自己的博物館。 在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的開幕式的電視特別節目中,奧莉維亞•紐頓-約翰在一個唱詩班的配合下演唱《I still call Australia home》和《Waltzing Matilda》。之後兩首歌曲出現在美國歌劇《來自澳洲的男孩》中,歌劇描述彼得•阿倫的生平,由好萊塢澳洲著名演員休•杰克曼飾演彼得•阿倫。 上述的兩首歌,在全球化的今天被中國人所認識。但在信息尚不暢通的1980年代,澳大利亞歌曲在中國人心目中的代表,是一首叫作《剪羊毛》的歌曲。這首歌的正式名稱叫作《Click Go the Shears》(可以譯為《羊毛剪子咔嚓响》),描述了剪羊毛工人辛勞工作,拿到工資後又到酒館開懷暢飲的情景。歌曲曲調輕快、容易上口,是1950年代由一位訪問澳大利亞的美國藝人唱紅。雖然有些令人難以置信,但《Click Go...
文:本刊編輯部 圖:新華社 9月的澳大利亞,冬日的寒意漸退,日間那和暖的陽光提醒我們大地回春。在大中華地區,炎夏卻快步入尾聲,隨之換來一絲絲的秋意,這意味着,對華人來說相當重要的傳統節日——中秋節來臨了。 明月幾時有? 中秋節是中國人一家團聚、歡慶的節日之一,所謂「人月兩團圓」,那渾圓的月亮正有團圓之意。那麼,每月的月圓之夜皆是中秋嗎?非也,中秋乃是農曆八月十五日——農曆八月時值秋天,十五日正好是月份的中間。 關於中秋節,古時中國流傳了不少傳說,當中最廣為人知的便是嫦娥奔月的故事。據聞古時,有個能射下九個太陽的壯士叫后羿,他娶得美麗的嫦娥為妻。有天,后羿從王母娘娘那處得來一顆不死藥,吃後能長生不死,但后羿不忍獨自吞下仙丹而拋下嫦娥,只好託嫦娥代為保管。誰知仙藥被后羿一個門生覬覦,且欲趁后羿不在向嫦娥強搶長生不死藥,嫦娥於危急之下吞下仙丹,身體因而飄起來,飛到月亮上,從此與丈夫天人相隔。這個故事無疑為中秋節增添不少浪漫的色彩,對於遠離家鄉、不能與親人共度佳節的遊子,就如后羿望着月亮而思念嫦娥,只好輕歎一句「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了。 月餅賞月少不得 要說中秋節於中國的傳統習俗,當然離不開賞月。賞月的風氣在唐、宋時期非常盛行,一到中秋時節,酒家紛紛把店面裝飾一番,在門面結上綢緞、掛上彩帶,百姓皆會登上樓台,賞月品酒,富貴人家更會張羅宴席,一邊吃喝歡聚,一邊賞月慶節。此外,古時又有走月亮和拜月亮的習俗,走月亮即在明月當空的中秋之夜,出外散步觀月;而拜月亮則是一項祭祀活動,由婦女主持拜祭之禮,家人朝月祝禱,祭祀完畢全家會一起分食供品。現時於中國南方地區如香港,人們喜歡提着花燈,到公園賞月、玩蠟燭,甚至會舉行綵燈會,當中陳列各式各樣的花燈,配搭猜燈謎的活動,份外熱鬧。 另一樣不得不提的是月餅。某些西方國家甚至會把中秋節說成是「Moon cakes Festival」,就可知月餅於中秋節的地位了。月餅在古時原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結合在一起,把圓形的月餅寓意家人團圓。傳統月餅一般是蓮蓉配以蛋黃,但時至今日,月餅的款色、口味已更為多樣化,就像近年風行的冰皮月餅,味道冰涼清爽,餡料千變萬化,深受年輕一輩歡迎。可口月餅讓人垂涎欲滴,當然想多吃幾個,然而,月餅在健康和食品安全問題上卻愈發引來關注,近年已有不少營養師指出,月餅屬高脂肪、高熱量、高糖食品,建議人們不要在同時間食用過多,以免攝取過高熱量。因此,某些商家便推出了標榜低糖的新式月餅,但到底這些月餅是否真的如此「健康」卻值得保留,如要避免攝取過多糖份和脂肪,還是應適可而止。至於另一令人關注的問題是,月餅於食用上是否安全,最近有香港生產的月餅就被驗出含有致癌物質,又有新聞揭發中國內地無牌工場回收過期月餅來重新製造並包裝出售,市民隨時買了過期加工月餅而不自知。 世界各地慶中秋 中秋節雖然是源自中國的傳統節日,但世界不同地方也有慶祝,當中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慶祝活動與中國的很相近。新加坡的華人佔大多數,故特別重視中秋節,認為這是聯繫感情、感恩謝天的日子,同時,旅遊業對新加坡非常重要,使其慶祝中秋節的同時也巧妙地宣傳旅遊景點,以吸引更多遊客來訪。走在新加坡著名的旅遊地區如新加坡河畔、牛車水、裕華園等,你會發現四處都會被裝飾得光彩奪目。市民除了吃月餅和遊公園外,一些華人聚居地還會組織舞龍舞獅表演及放河燈、踩高蹺、綵燈展示等活動。至於馬來西亞人愛在中秋節吃月餅、賞月,又流行提燈籠遊行和花車漫遊,叫人賞心悅目。 日本把中秋節稱為「十五夜」或「中秋名月」,又有「芋名月」、「栗名月」等稱號,由於這個時期正值各種農作物收穫季節,中秋節對日本人來說又是感謝自然恩惠的時機,故他們會舉行各種慶祝活動來表達感恩。日本人也有賞月慶祝的風俗,甚至舉行邊賞月邊舉行宴會的活動,被喻為「觀月宴」,不過他們卻不吃月餅,改為吃稱作「月見糰子」的江米糰子。 南韓將中秋節稱為「秋夕」,又叫「感恩節」。南韓在慶祝中秋節時融入了本身的民族文化,使節日甚具朝鮮文化色彩。人們會在這個時節與親人團聚,並一同祭拜祖先。他們喜歡穿上傳統服裝出遊,及到景福宫、韓國民俗村、南山韓屋村等民俗氛圍濃厚的地方,進行各種各樣傳統民俗活動,如踢毽子、打陀螺等。韓國女性又會穿著色彩鮮艷的民俗長裙來玩蹺蹺板,她們飄逸的裙擺隨著蹺蹺板上落而擺動,像花仙子一樣翩翩動人。此外,南韓的大型遊樂場如樂天遊樂場、樂寶樂園等也會上演精彩的韓國傳統舞蹈表演,可見這天相當熱鬧。取代月餅,南韓人愛吃松糕,當中最受歡迎的形狀是餃子狀,形如半月,邊喝着新米釀造的酒,邊品嘗松糕,展示了韓式的中秋節。 越南相對其他地方以團聚為目的來慶祝中秋,他們的中秋節是以兒童為主角的,相當特別。當地市場上會出現各式各樣的花燈、玩具、零食,越南家長會在這天送東西給自己的孩子,過節時某些家庭喜歡全家圍坐在院子內或陽台上,某些則會舉家到野外,擺上月餅、水果和點心,邊賞月,邊吃月餅,孩子則會提著各種燈籠盡情嬉戲玩耍。越南兒童又有一個習俗,就是要提着鯉魚燈出遊,這源自「阿貴的傳說」,講述曾經有條鯉魚成精後害人,有人為除害用紙紥了鯉魚燈鎮壓魚妖,因而留傳下來成為越南兒童的習俗。 把目光聚焦回澳大利亞,發現不同省份每年也有舉辦中秋慶祝活動,如在悉尼西南部的Cabramatta在9 月4日舉行了「Moon Festival」,當中有舞龍舞獅、煙火表演、月餅分享等;墨爾本市中心的著名景點維多尼亞皇后市場則在9月11日舉行「Mooncake Festival」,以燈籠舞、舞獅表演來慶祝中秋;而布里斯本也在9月16日舉辦「Chinese Moon Festival」,以不同的傳統表演、燈籠製作來同慶這個節日。乍看之下,澳大利亞的中秋節也甚精彩呢。
文:本刊編輯部 圖:蘋果日報/鳳凰網 日前,韓國電子連鎖巨頭三星(Samsung)旗下手機產品Galaxy Note 7,因手機電池頻繁發生爆炸問題,在本月初(9月2日)正式宣佈全球(中國除外)停售該產品,並在未來幾週為受影響的顧客免費更換新的手機。截至9月1日,三星已收到35宗關於電池爆炸問題的投訢個案。 全球回收Note 7 自全球開售以來, 已經累積出貨逾250萬部的Note 7現正面臨大規模回收所有受電池爆炸困擾的手機。三星電子在Note 7正式開售兩個星期後官方發表聲明回收有所有已售出的Note 7。根據三星電子的聲明,全球大約有42000部Note 7手機有爆炸的風險,受事件影響的用戶可以直接向三星要求更換其他型號的手機或直接進行退款。 三星官方表示,在經過一番緊急調查後發現爆炸原因來自於電池。初步估計是生產過程中出現問題,現正全面詳細地和電池供應商合作檢查出電池出事原因。又稱在美國消費產品安全委員會(CPSC)處理是次案件後,Note 7才會再度回歸市場販賣。 三星電子有限公司流動通訊業務部總裁DJ Koh表示「我們公司以顧客安全為首要的選擇。現在,我們希望受影響用戶立即停用Galaxy Note7,盡快與我們進行手機更換。」是次電池爆炸回收為三星電子帶來接近1.5兆韓元(即約1億澳元)的損失,佔三星電子全年收入的5%之多,而股價一度在於12日急挫7%,在回收計劃宣布後市值己蒸發了220 億美元,經濟損失慘重。 據報導稱,有用家在充電時聽到由電話發出的不尋常聲響,繼而發現電話發生爆炸。在多宗投訢個案中,其中以汽車爆炸最為曯目。9月9日,美國佛羅里達州布一名男子與家人在自己的吉普車(Jeep)上卸貨時,獨留在車內的充電的Note 7突然冒煙起火。是次意外無人受傷,只有吉普車被燒毀,但卻足以喚起社會對手機電池安全的擔心。 為用戶提升操作經驗 在8月2日發佈的Galaxy Note 7繼續貫徹三星的一貫作風,以寬大尺寸的屏幕取勝。其娛樂用途以及文書工作處理是本產品的賣點。新加入的S pen提升了手寫感應能力;指紋與虹膜識別系統讓安全私隱加密;機身的弧度讓用家大限度地掌握大屏幕的操作;防水的功能讓消費者可無所顧忌地使用。...
文:本刊編輯部綜合整理(主要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圖:維基百科、天主教各網站 2016年9月4日,羅馬教宗方濟各批准為加爾各答的德蘭封聖,封聖後又被稱為聖德蘭,同日被列爲其紀念日。此前的2003年10月,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把她列入真福品名單,她當時被稱為「真福加爾各答的德蘭」。加爾各答的德蘭人稱德蘭姆姆(Mother Teresa),作為天主教修女,她同時還是傳教士與慈善工作家,也是仁愛傳教修女會的創辦者,她一生主要在為印度加爾各答的窮人服務,有「加爾各答的天使」的美譽,並於1979年被授予諾貝爾和平獎。德蘭修女封聖,得到了世界廣泛的關注。(注:依天主教中文譯法之傳統,應稱呼她為德肋撒修女,本文為方便讀者閱讀,選用流傳更廣的普通譯法,作德蘭修女) 早年生涯 德蘭修女的本名是Agnes Gonxha Bojaxhiu,出生於奧斯曼帝國科索沃省的斯科普里(現為前南斯拉夫馬其頓共和國的首都)的阿爾巴尼亞人。當時的馬其頓仍然是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一部分。她的父親是一位富商且積極參與反土耳其運動,爭取阿爾巴尼亞的獨立。母親雖家教嚴格却有著深深的慈愛和信仰。 在Agnes八歲那年,父親病逝,母親便以賣布和刺綉的生意,獨自輔養三個孩子成長。Agnes的家庭是天主教家庭,她所居住的城市的居民多為穆斯林和東正教信徒,僅有少數天主教徒。 Agnes十歲時到克羅地亞公立學校讀書。參加了學校中的天主教學生會。這個學生會特別支持到外地傳教。十二歲時,她立下志願,將來要到外國傳教,從事救助窮人的工作。十五歲時,家鄉有耶穌會的神父們被派到印度的孟加拉(當時尚未獨立)去服務。神父們寄回家鄉的書信中,報告了印度有關的一切。她看到這些書信,很受感動,她和姐姐決定到印度接受傳教士訓練工作。十八歲那年,Agnes終於選擇奉獻生活,追隨天主的聖召。9月25日隻身到愛爾蘭羅雷托修女會(Sisters of Loreto)做初學生。 走向印度 1929年1月,Agnes從愛爾蘭到印度加爾各答,在喜馬拉雅山下的達耶林城開始初學訓練。1937年5月24日,Agnes在達耶林城發永願,决定成爲終身職的修女,並依法國19世紀最著名的修女聖德蘭(Saint Teresa)的名字和精神,改名為德蘭。德蘭成為修女之後,被派到加爾各答的聖瑪利亞羅雷托修女會中學教地理和宗教課。 1940年代初期,德蘭修女在聖瑪利亞羅雷托修女會中學擔任校長一職,當時印度貧富差距非常大,校內一片安寧,但校外卻滿街都是無助的痲瘋患者、乞丐、流浪孩童。1946年9月10日改變了德蘭修女的一生,也改變了成千上萬人的一生。她那天在車站看到一個乞丐不斷地說:「我渴……我渴……」這個情境不斷在她的腦海裡浮現。她回到修院後,感覺到神在呼喚她為貧窮的人服務。 1947年東巴基斯坦脫離印度獨立,加爾各答湧入了數以萬計的難民,大多數都是怕被穆斯林迫害的印度教徒,傳染病如霍亂和麻瘋病等都沒有受到控制,在街頭巷尾爆發開來,學校高牆外的街頭越來越像是地獄。這景象折磨著德蘭修女的心。 1948年2月,德蘭修女寫信給羅馬梵蒂岡的總會,請求許可她離開勞來多修女會,專心為印度窮人服務。同年8月得到教宗庇護十二世許可以自由修女身份行善。德蘭修女到巴特納城一座醫院受護士訓練,三個月後回到加爾各答城。12月她在加爾各答城最窮的地區莫地及爾(Moti Jihl)爲失學窮苦兒童辦了一所露天學校。起初,由於她個人力量有限,而需要救助的人太多,因此困難重重。但德蘭修女咬緊牙關,依靠天主,終於有善心人士受修女善行感召,捐助場所、設備、食物,還有人奉獻心力,協助德蘭修女的工作,其中不少是她過去的學生富家小姐。有11個女孩也決定奉獻一生,追隨德蘭修女爲貧苦的人服務。 1950年10月7日,教宗批准了德蘭修女與12位修女成立了仁愛傳教修女會(Missionaries of Charity;又稱博濟會),德蘭修女將教會的修女服改爲印度婦女傳統的白棉粗布沙麗,這是印度階級社會中最底層的「吠舍」所穿的。德蘭修女却把「吠舍」定義為「主的兒女」,她認為,既然要為窮人服務,理應穿著與那些貧民相同的衣服。白布鑲上樸素的藍邊,成爲博濟會修女的制服。這個修會除了天主教修會傳統的貧窮、貞潔、服從三個誓願以外,還加上要全心主意,不要酬勞,為最貧苦的人,也就是基督受難的化身而服務。 1952年開始,德蘭修女開始了最引人注目的善行,就是為快要死亡的窮人服務。德蘭修女在加爾各答市政府捐贈的伽黎神廟旁的一間空房子,建立世界知名、讓窮人得以善終的收容之家,有快死的窮人,因爲修女們的細心照顧而起死回生的。對這樣的人,除了給予適當的照料之外,還教給他們謀生的技能。垂死病人得到收容之家的修女、醫生、護士、義工的細心照顧,平靜安詳而有尊嚴地離開人世。 行遍世界 1960年10月,德蘭修女首次離開印度訪問美國。在回加爾各答之前.她轉赴羅馬,拜訪教宗若望廿三世。亞加及尼樞機承認她的傳教修女會是一個宗座的修會。1965年2月1日,仁愛仁教修女會正式被批准爲宗座修會,德蘭修女從此可在印度之外建立修院。1968年教宗保祿六世邀請德蕾莎修女在羅馬建立一座修院。 1982年,在貝魯特難民營遭圍攻的緊要關頭,德蘭修女斡旋以色列軍與巴勒斯坦游擊隊之間實現暫時停火,並因此得以從一座處於交戰前綫的醫院中成功救出37名孩童。南斯拉夫爆發科索沃戰爭後,德蘭修女告訴一方的指揮官,說戰區裏面那些可憐的女人和孩子都逃不出來。指揮官說:「修女啊,我想停火,但對方不停,沒辦法。」德蘭修女說:「那麽只好我去了。」德蘭修女走進了戰區,交火的雙方在得知了德蘭修女走進戰區後,便立刻停火,都在等德蘭修女把那些可憐的婦女和孩子帶出戰區後,雙方才又重新開戰。後來這個消息輾轉間傳到了聯合國大會,聯合國秘書長安南聽後,嘆了口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