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響思鄉之曲 暢談古典音樂 ——即將到訪墨爾本的小提琴演奏家呂思清 文:嚴程鋮 圖:被訪者/世寧文化提供 2016年8月,世界知名小提琴演奏家呂思清將在墨爾本為眾多古典音樂愛好者奉上「思鄉曲——呂思清浪漫小提琴音樂會」。呂思清生於中國山東省青島市,4歲開始學習小提琴。8歲入中央音樂學院,11歲時被耶胡迪·梅紐因召收入英國倫敦耶胡迪·梅紐因小提琴音樂學校,18歲即榮獲帕格尼尼國際小提琴比賽金獎。 呂思清在世界各地登臺演出,使用一把維尼亞夫斯基生前演奏用的斯特拉迪瓦里小提琴。呂思清演出的中外小提琴名曲,包括帕格尼尼小提琴協奏曲、孟德爾頌小提琴協奏曲和梁祝協奏曲等。 在本次盛大演出即將到來之際,《同路人》採訪了呂思清大師,請他談談他的音樂心得。 編:在本次演出當中,您將演奏馬思聰先生的《思鄉曲》,您對這首曲子有什麽特別的理解? 呂:馬思聰先生的《思鄉曲》稱得上是我國現代音樂史上的一塊瑰寶,是有很多家國情懷還有個人對故土的感情在的。能演繹這首曲子也是我的榮幸。給海外觀眾演繹《思鄉曲》也是希望在聽音樂會的同時能有一種歸屬感。 編:您也曾在舞臺上多次演奏著名的小提琴協奏曲《梁祝》,您覺得您的演奏相較於其他小提琴家有什麽獨特的地方? 呂:《梁祝》經過很多藝術家的演繹,有不同的版本,也很難說孰優孰劣,只是每個人演奏的時候都賦予了自己的理解和感情。不同的感情會帶給這首曲子耳目一新的生命力。比如一些女性演奏家演奏這首曲子就善於表達祝英台那種女性的細膩感情,我的版本可能就會從大景觀、大視野來表現出兩位主人公的悲劇色彩,同時我會把曲子中各個方面的戲劇性對比表現得更强烈一些。 編:在您所演奏過的作品當中,您自己最喜愛的作品是什麽?在歷史上的小提琴家當中,您最欣賞的又是哪一位?欣賞的理由是什麽? 呂:我喜愛的曲目很多,很難說出一部最喜愛的作品,因爲好的作品實在太多了,一般來說,我在演奏哪一部作品的時候,我就會最喜歡哪一部作品。只有我最喜歡的時候,我才會把所有的熱情和情感投入到演奏中去,每一個演奏家都會對作品有一個喜歡的範圍,我基本上對浪漫派、印象派和古典派的作品更感興趣一些。 編:您覺得在您成功的藝術道路上,哪些因素是最重要的?在您碰到過的困難當中,哪種是您覺得最難跨越的,而您又是如何克服的? 呂:最重要的因素還是多加練習吧。在我看來音樂的魅力是你付出多少,就會得到多少回饋。音樂的思想和情感是取之不盡的,勤奮練習,你才能找到探索的道路。練琴就像修行,一個是技術層面,一個是內心和思想層面,技術練習類似運動員訓練,荒廢訓練,再高的天賦也會泯然眾人,不訓練同樣也出不了成績。而思想和內心層面的練習,則是提升自己對音樂情感內涵的覺悟,要研究樂譜,要看繪畫、雕塑、文學,不斷充實自己,讓自己的音樂更有內涵和深度。 最大的困難大概就是當了職業獨奏演奏家後,四處奔波,很多時候都是孤身一人。到處去演出,只能待在酒店,我最不習慣一個人吃飯,除了孤獨,還不能點很多菜。我一開始去歐洲巡演,吃不慣,帶了好多榨菜,在車上啃啃榨菜,感覺好幸福。時差問題也很棘手,我曾跟王健(大提琴家)聊天,說時差太厲害了,在臺上演奏時偶爾想閉閉眼陶醉一下,不敢閉,一閉就怕睡著了(笑)。不過音樂家生活也沒那麽苦行僧,從音樂中得到樂趣,你把好的音樂給觀眾,觀眾回饋給敬意與喝彩,你會被感動,是開心的。而且大部分音樂家很饞,到各地巡演剛好放心做吃貨,挺開心的。 ...
比利時「大帝巡遊」古裝表演 圖文:新華社 7月5日,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大廣場,大批演員參加「大帝巡遊」表演。 一年一度的「大帝巡遊」古裝表演再現了16世紀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於1549年巡遊至布魯塞爾的場景。「大帝巡遊」表演始於1930年,已有80多年的歷史,目前已成為布魯塞爾每年夏天極富盛名的民俗表演活動。 View post on imgur.com
特雷莎·梅當選英國保守黨新黨魁 將接替卡梅倫出任首相 英國執政黨保守黨11日確認,內政大臣特雷莎·梅當選該黨新黨魁。英國首相卡梅倫隨後宣佈將於13日辭職,特雷莎·梅屆時將成為繼撒切爾夫人之後英國歷史上第二位女首相。 當天,保守黨兩名黨魁競選人之一、能源與氣候變化部負責能源事務的國務大臣安德烈婭·利德索姆宣佈退出競選。保守黨隨後確認特雷莎·梅成為唯一的黨魁競選人,並由此當選保守黨新黨魁。卡梅倫隨後宣佈,他將於12日最後一次主持內閣會議,13日在議會最後一次出席首相問答環節,之後將前往白金漢宮向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遞交辭呈,英國將在13日晚之前有一名新的首相。卡梅倫稱讚特雷莎·梅是一名「堅強而稱職」的領導人,並表示他將全力支持特雷莎·梅。 特雷莎·梅當天在議會外發表講話,重申了她競選保守黨黨魁的三方面考慮:一是英國需要強有力領導人帶領本國度過當前的政治經濟不確定期,為英國退出歐盟爭取到最好結果;二是團結整個國家;三是為英國未來規劃新的願景。有「鐵娘子」之稱的特雷莎·梅生於1956年,1997年開始成為議會下院議員,2010年開始在卡梅倫政府內閣中擔任內政大臣。她長期擔任內閣要員,從政經驗豐富。她在英國「脫歐」公投中支持留歐陣營,但在公投結果公佈後表態尊重「脫歐」這一選擇。 同路點評: 根據英國6月24日揭曉的「脫歐」公投結果,多數人贊成英國脫離歐盟。卡梅倫隨後宣佈將辭去首相職務,由新首相領導英國與歐盟進行「脫歐」談判。不過,新首相的人選顯然有些奇怪,因為這位特雷莎·梅是鐵桿的留歐派,由她來領導脫歐談判,會很有意思。 另外,特雷莎·梅也是撒切爾夫人之後的第二位英國女首相,同樣也有著「鐵娘子」的稱號。這位臨危受命的女性是否能像之前那位一樣帶領英國走出經濟困局,是非常值得期待的。由於國際、歐洲局勢的變化,英國本土保守傾向抬頭,特雷莎·梅完全有可能趕上一波比撒切爾夫人當年更好的機遇。 科學家宣言「談艾色變」時代將結束 澳洲權威科學家日前官方宣佈,澳洲已正式步入「完敗艾滋」的國家行列,「談艾色變」的時代在澳洲將面臨終結。來自KirbyandPeterDoherty研發機構和澳洲聯邦艾滋病協會的調查學者們一致認為AIDS的攻克意味著像曾經肆虐歐洲乃至全世界的肺結核一樣,艾滋病作為致命併發症之一的時代已經成為了歷史。作為Kirby研發機構—HIV流行病學和防禦計畫的科研領導者Grulich教授表示,「現在已無須再實行AIDS感染監控」,「因為即使感染了艾滋病,也只需要治療就好。」而這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Anti-Retroviral Therapy(抗逆轉錄病毒療法)的問世與應用。但不少專家指出,儘管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功,但此成功仍然只是階段性的,AIDS的終結不等於HIV的終結。澳洲每年仍然有1000餘人被確認攜帶了HIV(攜帶HIV≠感染AIDS),且10%的感染者確診時已是晚期的HIV攜帶患者。同時,亦有科學家和有關機構倡議澳洲應把目光投向世界其他地區,比如亞太國家,因那裡每年將近有18萬次的AIDS感染案例和120萬次的HIV攜帶案例出現。澳大利亞聯邦艾滋病協會的國際專員DonBaxter曾公開表示,支持澳洲幫助那些目前還沒有成功研製出防禦艾滋病確診療法的國家,一起繼續抗擊艾滋病,「澳洲聯邦已經先後批了2億澳元給世界基金組織,用於調度各國針對HIV和AIDS的國際資源,但顯然,資源仍顯短缺」。 同路點評: 雖然,「談艾色變」的時代在澳洲將面臨終結,但科學家也指出了,攻克AIDS並不等同於攻克HIV,「抗逆療法」僅僅是阻止HIV最終發展為AIDS之法,並沒有降低任何感染HIV的機率。故而,我們可以慶幸艾滋病或許不再是「絕症」,並高興於艾滋病患者在未來亦無需於身心痛苦以及他人和社會的歧視中度過餘生,但卻不能因此而輕視這一疾病。正如一些專家所警告的那樣,年輕一代「沒有親身經歷醫療科學拿橫行的艾滋病毫無辦法之時代的無奈和恐懼」,而觀念的不重視,會導致他們感染HIV而不自知,反而加劇了風險。澳洲亦有責任將這些成果拿來造福全球更多仍在與艾滋病抗爭的人群。 西區將建雙隧道緩解交通擁堵 一項旨在緩解墨爾本西區交通壓力的3公里長雙隧道修建計畫日前公佈。維州政府確認耗資55億澳元的西部幹道項目(Western Distributor)將在Yarraville修建雙隧道,將Williamstown Road和Maribyrnong River連接起來,並會將8車道的西門高速公路(West Gate Freeway)擴寬至12車道。工程預計將在2018年開工,2022年完工。隧道完工後,Geelong、Werribee以及Point...
文:李秀辰 圖:維基百科 有許多歌曲和音樂出自電影和電視劇,大家都很熟悉了。1990年代之後,又有一種新的娛樂形式與音樂息息相關,那就是電腦遊戲。遊戲音樂從起步到發展成熟,速度非常快。最遲到1995年,遊戲音樂已經有了自己的地位,成為真正的音樂作品。 早期的電腦遊戲限於硬件條件,在配樂方面的投入比較少。有些遊戲會製作自己的簡單音樂,比如「超級瑪麗」;也有一些遊戲直接使用已有的名曲,比如著名的「俄羅斯方塊」就是用俄羅斯民歌《三套車》的旋律作為背景音樂。 在筆者的印象當中,中文遊戲領域第一款有著獨立「音樂人格」的遊戲,無疑是台灣大宇資訊1995年推出武俠奇幻題材RPG遊戲《仙劍奇俠傳》。《仙劍奇俠傳》作為遊戲本身是異常成功的,它引領了中文遊戲的新風潮,連續六年在遊戲榜單上名列三甲。《仙劍奇俠傳》包含的音樂作品全部是原創作品,幾乎每一首都是精品。在眾多作品當中,最受歡迎的是遊戲中重要煽情情節「小蝴蝶彩依救劉晉元」的配樂「蝶戀」,這首曲子甚至超越主題音樂成為《仙劍奇俠傳》的象徵,有無數的器樂演奏版本。又由於蝶戀並沒有官方的歌詞,於是又出現了很多不同的填詞演唱作品。 大宇公司另有一個系列與《仙劍奇俠傳》齊名的武俠奇幻題材RPG遊戲——《軒轅劍》。軒轅劍系列單部作品的影響力或許沒有《仙劍奇俠傳》大,但整個系列仍不失為中文遊戲的經典。和《仙劍奇俠傳》一樣,《軒轅劍》系列的音樂作品也令人回味無窮。在《軒轅劍3外傳——天之痕》當中,一曲「三個人的時光」再度打動了無數年輕人的心。相比溫柔的「蝶戀」,「三個人的時光」更加悲滄憂傷,聽起來有一種「眾人皆分散,我獨向殘陽」的孤獨感。 不少著名遊戲因為具備巨大的市場,有著很好的經濟實力來打造遊戲的形象,於是邀請著名歌手演唱主題曲的做法也應運而生。著名的《最終幻想》系列就曾在第八部作品當中邀請中國歌壇天后王菲演唱主題曲「Eyes On Me」,轟動世界。由於在中文遊戲界《最終幻想》系列不算特別流行,結果導致歌曲比遊戲本身更容易被人記住。 遊戲音樂發揮的餘地很大,有很多風格多樣的版本,這裡選擇的是筆者認為最能顯示其本身特徵的版本: 蝶戀(演奏:不詳) 蝶戀不但有各種器樂版本和演唱版本,而且還有大宇官方推出的新版本。這裡選擇的是最原始的編曲,很簡單的鋼琴演奏,但是很好聽。 蝶戀(演唱:劉亦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YDB15Zhfhw 蝶戀沒有官方的演唱版本,故此根據遊戲拍攝的電視連續劇插曲就被視為正式的版本,由劇中飾演趙靈兒的劉亦菲演唱。 三個人的時光(演奏:不詳) 三個人的時光出品較晚,作曲和編曲都有長足進步,這一版鋼琴和小提琴合奏,把悲滄的主題渲染得淋漓盡致。 三個人的時光(演唱:董貞)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3Y0MKITTLo 三個人的時光與蝶戀一樣受到歡迎,也有很多的填詞版本。董貞的這個版本從填詞、編曲到演唱都有可觀之處,也是最流行的一個。 Eyes On Me(演唱:王菲) 這首歌推出的時候,正是王菲事業如日中天的時候。即使不考慮遊戲,這首歌也足以在流行音樂的榜單上停留好幾周。
「表情包」,不單單是你的表情 文:本刊編輯部 圖:維基百科、社交軟件截圖 在面對面的交流中,文字不是唯一的溝通方式。我們用有力的握手表達信任,用堅定的目光傳達專注,用上揚的嘴角表示贊同,用揮舞的手臂傳遞熱情……比起一字一句地將想法剖析清楚,面部表情和肢體語言顯然更行之有效地消滅了距離的阻隔,而喚起了親切的實感——這或許是一種社會性動物的本能。 而當交流陣地轉移至網路,面對波瀾不驚的顯示幕,文字的情感力度似乎弱了許多,這當然是無法滿足人們溝通欲望的。只要你曾使用網路與人交流,便不可能沒有接觸過「表情」。它們可能是幾個頗有象形文字感的字符,一個圖示,一張圖片,甚至一個動畫、一個視頻;未來還可能有更多。即便遠隔千里,它也似乎瞬間通過人們的想像,令對方的「表情」活靈活現地展現在眼前。無法言傳,那就意會吧——只要資訊時代不止息,人們用於交流的創意大約也將永不停步。 網路聊天中使用的字符或圖片「表情」不是中國人的專利,但要論到對其發揚光大、推陳出新,中國人絕對在歷史上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今天,當人們進入微信或是QQ的群聊時,很容易就會被五顏六色的表情圖片「刷屏」,這在符號表情與「小黃人」表情曾經大行其道的年代幾乎是不敢想像的事情。不過在進入今天的「表情包」正題之前,讓我們先回顧一下表情的變遷史,從兩大陣營——「表情符號(emoticon)」與「絵文字(emoji)」分別入手,看看它們是如何從言語的點綴,逐漸在某些情境下掌握聊天主導地位的。 在傳統中創新的表情符號 也許會出乎很多人意料的是,第一個用符號組成的表情並非使用在網路聊天情境中,而是早在電腦出現之前便被發明出來了。1881年,美國諷刺雜誌《Puck》中印了四個醒目的以符號組成的人臉「簡筆劃」,並附文稱「我們想讓讀者看看,在這個所有漫畫家都曾擦身而過的、屬於我們自己的印刷線上,我們能設計出什麼樣的東西。」 也許他們的想法在當年沒有引起大範圍的效仿與轟動——畢竟印刷設備不是普通民眾人手一個的生活必需品。有人認為這之前還有一些先驅者,例如1857年一本名為《國家電報評論與操作員指導手冊》中便列舉了人們在莫爾斯電碼中使用數字「73」表達信件的結束問候「愛與親吻」的例子,但這更像是縮寫而不是表情,例如我們今天以「LOL」替代「大笑(Laugh out loud)」。而Puck雜誌則首次打破了標點與圖畫之間的想像界限,試圖用一種打破陳規的編排方式引起人們對不相關事物的普遍聯想,從這個角度來講,他們確實創造了歷史。 在這之後,並無太多用武之地的符號表情沉寂了很久,直到大約100年後才煥發新生。1982年,隨著電腦逐漸開始投入應用,Scott Fahlman成了歷史上第一個被記錄在案的「表情」使用者,他甚至還在Carnegie Mellon大學的電腦科學版塊中,為每個表情寫了一段簡短的說明,建議它們應當在何種場合進行使用。當然,這個時候我們應當用「emoticon(表情符號)」這個如今廣為人知的新名字來形容這種「象形文字」了。「我認為以這樣的次序編排符號,可以用來表示玩笑::-),」他寫道,「你要側著頭讀它。還有一種更省事的方式來表達相反的情景::-(。」 由於輸入簡便且極為易懂,這兩個簡單的符號在隨後的幾個月之內便擴散至網路上,隨後又因Scott及網友的創意而產生了多種變體。我們已經很難追溯它們是在何時進入了中國網友的視線,因為在大多數中國網民初次接觸網絡的時候,它們便已經存在了。筆者大概在90年代見過「:-P(吐舌頭)」、「;-)(眨眼笑)」、「8-)(戴著眼鏡笑)」等多種版本,甚至多到網路上專門有「科普帖」,詳細解釋每種表情的意思。 不過至此為止,這些表情符號仍然具有鮮明的西方特徵——使用英文慣用的語序(從左向右閱讀)、英文輸入法中簡潔的半形標點,以及英文字母與阿拉伯數字。可以想像,在電腦逐漸開始嵌入對多種語言文字的顯示支援系統之後,人們開始從全世界千奇百怪的文字之中尋找更為象形的表達方法,此前表情符號必須側著頭才能讀懂的問題也迎刃而解,而組成一個更為形象的「人」的更多要素,例如臉的輪廓、耳朵、手勢,甚至身體和腳,都可能被包含在越來越龐大且複雜的表情符號中。例如,「¯\_(ツ)_/¯」這個像是一個人無奈地撇嘴聳肩的表情,頗為形象的眼睛和上揚的嘴角實際上是日文的一個片假名,而「>皿<」這個緊閉眼睛、呲著牙,表示很痛苦的表情不說你也知道——誇張的大嘴正是我們日常使用的漢字。還有如今家喻戶曉的「囧」這個生僻字,由於字形特殊,可以單獨作為一個無奈皺眉的表情使用,以至於人們幾乎忘卻了它的原意——光明。 時至今日,雖然每天都有新的表情符號被發明出來。即便看起來華麗且繁複,但它們大多仍舊遵循著最傳統的原則——全部都由電腦系統中內嵌的文字、數位與符號組成。值得一提的是,在各國人民創造的各種表情符號「派別」中,有一派足以與最古老的「西方派」抗衡——那便是「亞洲派」。雙方的區別極為明顯,前者如上文所見,傾向於用誇張的口形表達不同的感情,而眼睛卻大多只是用冒號表示的兩個小點而已;但「亞洲派」則大多相反,口形只用一條波瀾不驚的底線表示,卻用各種符號類比出千變萬化的眼神,例如「@[email protected](驚訝)」、「T_T(悲傷、流淚)」等。有研究認為,這與西方人與亞洲人的民族性格大有關係——西方人樂於開放地表達自我,露齒大笑表示開心、張圓嘴表示驚訝都很正常;而亞洲人大多接受含蓄式教育,講究喜怒不形於色,但卻可以「秋波暗送」。因此人們「察言觀色」,大多看的就是眼睛。因此,即便今天你無法分辨螢幕對面的人來自世界的哪個角落,也許看看他慣用的表情便能尋到一些蛛絲馬跡。 絵文字:簡單形象的另一條捷徑 當然有些人可能會說,表情符號雖然比打字更為簡便,卻至少也要耗費輸入幾個字符的時間。甚至有些表情中使用的符號頗為生僻,若是每次都去冗長的符號清單裡找,豈不是太過麻煩;更何況有些符號太過抽象,對方如果無法理解,更是尷尬。何不用更形象、更簡便的方式代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