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幾週,有很多評論是關於特朗普及其外交政策介入,或者說籠罩,澳洲聯邦大選的方式。 阿爾巴尼斯和達頓上週進行的那場「辯論」遊走於誰能同那個咄咄逼人、喋喋不休的欺凌者成為好兄弟這樣的校園討論,和對世界貿易體系及地緣政治正處於完全動盪狀態這一事實略顯不安且不甚明確的留意。 我們與美國和中國的關係在這種動盪中會如何發展,需要從雙邊角度來看。 但是,當我們還沉浸在(或未沉浸於)我們的聯邦大選時,外面發生的事情遠比簡單的雙邊關係多得多。 無論誰在5月3日的選舉中獲勝,都將面對不僅僅是一盤多維度的全球經濟和地緣戰略棋局,還可能是一場劃時代的國家抉擇。 上週,義大利總理梅洛尼到訪白宮會見了美國總統特朗普。特朗普喜歡右翼派系的梅洛尼。 在連續幾週指稱歐盟「可悲」、指責歐盟作為一個貿易陣營「敲美國竹槓」之後,特朗普總統在會見義大利總理時宣佈,將「百分之百」與歐盟達成貿易協議。 現在,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之間正在進行一場爭奪歐盟支持和貿易的戰鬥。與世界其他國家一樣,中國在特朗普加徵關稅後一直在重新建構其全球貿易關係,並在最近幾週不斷升級與歐洲市場的貿易談判。就歐盟而言,其措辭已從談論其對中國的戰略脆弱性轉向討論互利關係。 當前風氣下,世界正在討論出現兩大貿易陣營的可能性。即,以美國為中心的貿易陣營,和以中國為中心的貿易陣營。 同路點評: 特朗普政府目前的一切動作,歸根究柢都是奔著一個目標去的:在經濟上孤立中國。如果歐盟最終決定傾向美國,參與所謂「零關稅聯盟」,這將帶來多米諾效應——全球國家將被迫在貿易上選邊站隊。對澳洲而言,這個問題表面看似簡單:中國是我們最大貿易夥伴,雙邊依存深得無法分割。但每次真正爭議來臨時,討論往往不在經濟層面展開,而被迅速拉向國防與地緣政治。下屆澳洲政府面對的國際格局,是一場「全球兩極貿易秩序」的雛形,正在悄悄成形。而我們將被迫面對一個現實:你不能同時屬於兩個體系。一方面,80%的民眾反對特朗普式的「以關稅為武器」強迫盟友讓步;但另一方面,仍有80%的澳洲人認為美澳聯盟對國家安全「非常」或「相當」重要。選邊,終究是遲早的事。只是到時候,這個選擇會是基於利益,還是基於立場?
韓國海關總署21日表示,越來越多外國公司將他們的產品偽裝成韓國的出口產品,以規避美國的全面關稅,其中絕大多數是來自中國的產品。 韓國海關總署表示,經過上個月的一項特別調查,發現第一季有價值295億韓元(約2,081萬美元)的原產國違規行為,其中輸美貨物佔97%。 相較之下,2024年全年的原產國違規產品總值為348億韓元,其中輸美貨物佔62%。 韓國海關總署查獲價值33億韓元的電池陰極材料,這些材料從中國進入韓國並運往美國,而原產國則標註為韓國。 另外還有價值193億韓元的監視器,這些攝影機的零件從中國進口,在韓國重新組裝,然後標註韓國生產,以繞過美國對中國通訊設備的限制。 同路點評: 這背後是當前全球貿易秩序正在加速碎片化的縮影。從表面上看,這是中企試圖透過「韓國中轉」來規避美方關稅的行為。但深層來看,這是在高壓貿易壁壘之下,企業自然生成的「灰色生存策略」。韓國在這裡被迫成了夾心層,一方面要應對美國施加的壓力,另一方面又被捲入中美之間的博弈,成為「避風港」或「跳板」的目標。而對韓國政府來說,查處這些違規行為,並不是單純的「執法正義」,更是一種被動表態——向美國示好,表明「我不是幫中國鑽漏洞的人」。
特朗普政府重新推出了新冠病毒健康網站,宣稱新冠病毒起源於中國的實驗室外洩。 美國新冠官網如Covid.gov和Covidtests.gov都是由政府運營的,提供關於新冠長期後遺症(Long COVID)、疫苗選擇和檢測資源的信息,供美國民眾查閱。 但從當地時間4月18日起,特朗普政府改版了這些網站的內容,並表示新冠疫情的真正源頭是中國實驗室洩漏。 網站寫道:「《新冠病毒SARS-CoV-2的近端起源》(The Proximal Origin of SARS-CoV-2)這篇文章被公共衛生官員和媒體反復引用,用以否定實驗室洩漏理論,而這正是福奇博士推動的,為的是推廣他偏好的新冠自然起源敘事。」 2023年,拜登的白宮國家安全發言人約翰‧柯比(John Kirby)曾表示,美國政府尚未就新冠疫情的起源得出明確結論或形成共識。 同路點評: 這不是一次「網站改版」,而是一顆重新引爆的新冠政治炸彈。特朗普政府此番將美國官方健康網站改版為強調「實驗室洩漏論」的窗口,並直接點名福奇博士、指責其推動「自然起源說」,背後不只是為了「講真相」,而是一次精心設計的政治敘事重塑。從外交角度來看,中美在新冠溯源上的分歧已從「學術層面爭議」轉化為「互不信任的證據」。現在,特朗普政府直接將「實驗室洩漏」寫進國家健康平台首頁,無異於把這場科學爭議變成了國家立場。
德國《經濟周刊》等媒體最近稱,正在組建新政府的德國聯盟黨(基民盟/基社盟)和社民黨制定的聯盟協議中,“華為條款”被刪除。這意味著,華為在未來幾年很可能不會被排除在德國5G網路外。 《經濟周刊》等媒體指出,這意味著,備受爭議的中國電信供應商華為的組件被允許留在德國 5G 行動網路中——不僅是當前的 5G 技術,還有未來的幾代技術。 據稱,4月9日至10日期間,聯盟協議共修改了2,358處。其中大多數涉及格式和拼字錯誤。兩個版本在內容上僅有三處不同:除了有關華為的段落外,還增加了一句關於全國范圍內使用支付卡的內容,以及關於“不經濟的低風力地點”的補充。 「有時候這很簡單,」社民黨新聞辦公室在解釋兩個版本不同時表示:「這是一個可以迅速糾正的錯誤。」 同路點評: 德國悄悄刪除聯盟協議中的「華為條款」,不只是對一個企業的鬆動,更是對中美科技冷戰邏輯的一次鬆動回應。這項變革意味著德國正在重新審視「安全」與「現實」之間的邊界,在沒有明確安全證據、替換成本高昂、美國施加壓力減弱的三重背景下,選擇回歸「技術中立」與「經濟理性」。在全球產業鏈高度交織的時代,單邊排除不僅成本高,更難以持續。這次修改,或將為歐洲其他國家在對華科技合作上釋放出一個微妙而清晰的信號——政治表態可以暫停了,該談回技術本身了。
位於新界的書室昔日以傳統方式教學,服務村民,不少歷史悠久,例如可溯源至清朝的屏山「仁敦岡書室」被列為法定古蹟。有行山客最近發現位於屯門掃管笏村一間有百年歷史、未被評級的「棣華書室」被夷為平地,地上鋪滿書室殘骸,花崗石柱棄於一旁,精緻木雕消失。屋宇署表示2023年曾向業主發修葺令,同年8月地政總署接獲業主申請重建,惟兩署截至本月9日未有接獲拆卸該建築的通知或舉報,屋宇署正聯絡業主了解,並就個案是否涉及違反《建築物條例》展開調查。古蹟辦回應稱2020年實地考察棣華書室,因建築曾作大幅改動,故未安排評級。 整座棣華書室已被夷為平地,變成臨時花園,遍地青磚瓦礫,當中夾雜木樑殘骸,花崗石柱擱在一旁,精緻木雕消失。 同路點評: 棣華書室的被拆事件,揭露了香港歷史建築保護機制的漏洞。該書室具百年歷史,擁有花崗岩石柱、彩繪木雕等罕見元素,卻因曾被改建而未獲評級,最終在無任何拆卸通報下遭夷平。古蹟辦以「大幅改動」為由拒評,但事實上正因缺乏早期保護,才導致建築失修與改動。所謂「改動太多不能保」實為「沒保護才被改」的惡性循環。事件突顯評級標準過於主觀、資訊透明度不足,以及多部門間保護機制失效。歷史建築的價值,不應由倖存與否決定,而應在被遺忘前獲得應有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