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澳洲國家長者協會(National Seniors Australia)為退休公積金會員委員會(Super Members Council)進行的調查,超過57%的50歲及以上澳洲人支持聯邦工黨政府提出的退休金稅改方案。該計劃旨在將超過300萬澳元的退休金帳戶稅率從現行的15%提高至30%,預計影響約0.5%的儲蓄者。 退休公積金會員委員會行政總裁Misha Schubert表示,調查結果顯示,澳洲人普遍認同退休金制度中的公平與可持續性,並認為公平應為制度設計的出發點。 儘管多數受訪者認為退休金制度穩健且可持續,但相對較少人認為該制度公平。報告指出,女性、健康狀況較差者,以及受教育程度較低的澳洲人,對制度公平性的信心較低。這些群體往往因就業機會有限或工作歷程中斷,難以享有與他人相等的退休金福利。 此外,調查顯示,89.5%的受訪者認為退休金應用於退休生活儲蓄。然而,約四分之一的受訪者支持在現行規則以外提前提取退休金。對此,舒伯特警告,提前釋放退休金的政策構想可能導致澳洲人未來變得更貧困。 聯邦政府目前正考慮將該稅改方案納入立法程序,預計將在未來幾個月內提交國會審議。 同路點評: 長年以來,澳洲的退休金制度雖被視為全球範例,但在公平性層面卻存在明顯落差。退休金制度的核心精神是保障國民在年老後過上有尊嚴的生活,但在報告中顯示弱勢社群在累積退休金資產上普遍處於不利地位。他們無法像高收入者那樣長期穩定儲蓄退休金,卻要在同一套稅制下承擔相似的風險與壓力。這樣的結構性不平等,正是導致民眾對制度公平性感到不滿的根源。 這次針對少數「超高額退休金帳戶」的加稅,對大多數普通退休者而言,這不僅不構成影響,反而能騰出更多財政資源用於支援年老弱勢、改善社會照護與公共醫療資源配置。 同時值得注意的是,有約四分之一受訪者支持擴大提前提取退休金的彈性,這一趨勢反映出部分人對經濟壓力與生活成本上升的焦慮。但過度寬鬆的提取政策恐導致將來退休生活保障不足,反而讓原本設計良好的制度失去本意。
香港政府於本週宣布,將立法設立「同性伴侶關係登記機制」,回應2023年終審法院裁定政府須於兩年內建立承認同性伴侶基本權益的法律框架。然而,政府提出的制度僅限於已在海外合法註冊婚姻或民事結合的同性伴侶,並且其中一方須為香港居民,引發平權社群與人權組織強烈不滿。 根據建議,登記後的同性伴侶將可獲有限法律保障,包括醫療決策權、探病權、遺產處理及身後事宜的參與權等。但對於尚未在海外註冊、或無法負擔出國註冊的本地同性伴侶而言,該制度無實質作用。 早前入稟法院促使政府立法的「彩虹行動」成員岑子杰批評,此方案與終審法院判詞精神不符,變相歧視本地同性伴侶。而且,過去平權團體透過司法覆核爭取的大部分權利亦未涵括。 同時,反對聲音亦來自立法會內的建制派議員,有議員批評該提案實質上是「繞道推行同性婚姻」,可能動搖香港社會對傳統家庭的認知,要求政府暫緩立法,並加強公眾諮詢。 政府則重申,該制度並非同性婚姻替代方案,亦無意改變現行《婚姻條例》,而是為履行法院要求、提供有限法律認可,確保行政措施具合法基礎。 同路點評: 政府聲稱此舉是「履行法律義務」,並非推行同性婚姻,但其過度保守的設計恰恰顯示出對多元家庭形態的遲疑與迴避。對於一些財力有限、或基於文化、家庭等原因無法出國註冊的香港市民而言,這種「海外限定」的登記制度並無實際效用。平權不應只屬於有資源者,更不應仰賴他國認可作為合法基礎。 更令人憂慮的是,這項提案遭建制派議員貼上「推動同性婚姻」的標籤,並被要求延後立法。這些質疑固然反映出部分市民對家庭價值的重視,但亦折射出香港對於性別平等議題的社會保守性。實際上,登記制度與婚姻制度並不等同,提供基本權利保障與承認關係存在,並不等於摧毀傳統家庭。 香港社會已逐步走向多元化,年輕世代對不同群體的包容度上升。政府若真誠回應平權訴求,應以更具前瞻性的態度制定本地化、普及化的登記機制。而制度的建立應當消弭歧視、促進社會整合,而非進一步製造階級與身份上的分隔。法院已點燃改革的火苗,政府不該只是形式上「交差」,而應趁勢推動真正具包容性的改變,讓香港的法律與社會價值同步邁進。
今年是中國「709大抓捕」十週年,曾因涉人權案件遭大規模拘捕的維權律師們至今仍面對打壓。 2015年7月9日,中國公安部門以「顛覆國家政權罪」等名義,在全國範圍展開對維權律師、法律助理及其家屬的大規模拘捕、約談與刑拘,事件共影響319人,分布於25省,後被稱為「709大抓捕」。此次行動被視為中國公民社會全面收緊的轉折點,亦使自由派媒體與公民組織遭遇寒冬。 被稱為「709最後一人」的律師王全璋雖已於2020年出獄,但一家三口長期受監控、頻遭逼遷,其子更多次被迫輟學。此外,多位律師的執照遭吊銷,無法正常執業,部分人改以「公民代理人」形式繼續從事法律相關工作,卻仍面臨重重限制。 被捕人士中,包括王全璋、王宇、李和平、謝燕益等知名人權律師。他們在指定監視居所期間遭受酷刑、疲勞審訊與人格羞辱,並被長期剝奪與外界聯繫的權利。至今,在服刑期滿後他們仍遭到監視、出境限制、在「敏感日子」被禁止離家等。 國際特赦組織、人權觀察等三十多家國際人權組織聯署聲明,呼籲相關政府和聯合國採取緊急行動,成立獨立的國際調查機構,追究中共對律師和維權人士鎮壓的責任。 同路點評: 中國「709大抓捕」是中共首次對法律界的大規模行動,不僅是對個別從業者的打壓,更是一場制度性清洗,其後遺仍在延續。十年之後,我們應該問的不是「他們還好嗎」,而是我們還允許什麼樣的法律空間存在? 在法治社會中,律師本應是制度的守門人,他們的職責是保障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無論其立場、身份多麼敏感。當「依法辯護」被視為政治挑釁、當正常的司法程序被凌駕於國家安全的模糊定義之下,法律不再是公正的裁決工具,而淪為打壓異議的武器。 這也提醒我們「依法治國」四字背後,可能藏著截然不同的詮釋。一種是以程序與權利為核心的法治,一種則是以維穩與效忠為目的的法律工具主義。當後者佔據主導地位,公民與國家之間的法律契約就不再平等,律師成了「不該逾界」的臣僕,而非制衡權力的角色。
今日(7月9日),新南威爾士州警方公布照片通緝7名亞裔人士,警方相信與「華人祈福詐騙」有關。至今,針對亞裔長者的「祈福黨」詐騙案件已接獲逾80宗報案,受害人損失金額總計超過300萬澳元 另外,在4日,亦有一名62歲男子在布里斯本機場試圖離境時被捕,涉嫌於Parramatta騙取77歲婦人13萬澳元。 這些詐騙案的手法通常涉及數名華裔人士合謀行騙。一人先與受害人搭話,然後由另一人現身「見證」靈媒的能力,增強可信度。騙徒隨後謊稱受害人或家人遭到厄運纏身,必須將現金和貴重物品裝入袋中進行「祈福」化解災厄。過程中,袋子會被偷偷調包,受害人往往數月後才驚覺受騙。 這類詐騙主要鎖定講中文的年長女性,集中於悉尼華人聚居區如Ryde、Burwood、Parramatta和Hornsby。 就此,2025年4月,NSW警方成立「守衛行動小組」(Strike Force Sentinel),專責調查這一系列詐騙。警方指出,涉案人士多為外籍人士,以短期簽證進出澳洲。他們有組織、有預謀地針對語言不通且文化背景相近的亞裔社區,利用宗教迷信和靈異信仰作為詐騙手段。 同路點評: 這波在澳洲橫行的「祈福黨」詐騙事件揭示了在多元文化社會中,語言與文化隔閡如何成為犯罪集團下手的破口。這些詐騙專挑語言能力有限、文化背景傳統的亞裔長者,利用他們對宗教、命理或靈異信仰的尊重與恐懼,包裝出「善意祈福」的外衣,實際卻是精心設計的陷阱。而華人社區對這類詐騙的認知與應對能力普遍不足,許多長者因不信任警方或不熟悉報案流程而選擇隱忍,進一步助長犯罪氣焰。 這起事件不僅是法律層面的犯罪,也反映出代際與文化之間的鴻溝。未來若要有效防堵類似案件,必須從提升社區教育、提供多語言資源,促進跨文化理解與加強警方社區連結。
澳洲總理阿爾巴尼斯已確認將於本週末2025年7月12日(星期六)訪問中國,行程包括上海、北京和成都。 阿爾巴尼斯預計將在訪華期間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面,並出席於7月15日至20日在北京舉行的中國國際供應鏈博覽會。這是阿爾巴尼斯自2025年3月成功連任總理以來首次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旨在深化雙邊關係,並與中國領導人就更新2015年簽署的自由貿易協定進行討論。 中國駐澳大使肖千表示,北京願以更開放的態度和更高的標準重新檢視《中澳自由貿易協定》,涵蓋農業、礦業、人工智慧、綠色能源和數位經濟等領域。阿爾巴尼斯則強調,儘管雙方存在分歧,保持對話仍至關重要,並表示政府將自行決定是否將人工智慧納入協定範疇。 同路點評: 阿爾巴尼斯自2025年3月連任總理以來首次訪華,象徵著澳中關係進入重建與深化的階段。自2020年起,兩國因疫情溯源、貿易制裁及安全政策分歧而關係緊張。然而,近年來雙方逐步恢復高層互動,顯示出在維持區域穩定與經貿合作方面的共同意願。 本次訪問聚焦於重新檢討《中澳自由貿易協定》(ChAFTA),涵蓋農業、礦業、綠色能源與數位經濟等領域。對澳洲而言,協議更新有望擴大出口市場,尤其在中國推動進口多元化的背景下,農業與資源產業可能受益。 不過,涵蓋人工智慧與數據經濟的新議題也引發澳洲與中國國內對資訊安全與技術外流的關注。相關討論牽涉主權、自主科技發展與對外依賴程度,談判過程需格外謹慎。同時,達爾文港長期租賃予中資企業的問題亦可能被納入會談。該港具戰略意義,相關爭議持續引發國安審查與政策討論,考驗澳洲如何在促進經濟合作與維護主權利益間取得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