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香港情 澳洲事

20 再談港人第二代從政

兩位下一代年青人從政的故事, 是在墨爾本的Wesa Chau鄒慧心與在雪梨的Justin Li 李穎斌的故事。

香港移民鄒慧心(Wesa Chau)參與維州選舉

在667期這一個專欄, 我提及了兩位下一代年青人從政的故事, 是在墨爾本的Wesa Chau鄒慧心與在雪梨的Justin Li 李穎斌的故事。今期繼續與讀者談出版後的回應。

Wesa告訴我在667期文章中一些不正確的地方。首先Wesa 並不是留學生, 而是在香港出生, 墨爾本長大的移民。她2004年畢業於墨爾本大學,曾在服務留學生相關的組織工作。她後來的工作主要是讓主流社會認識多元文化社區, 她不遺餘力地成立過多個機構, 讓政府及社區組織能對移民群體及多元社區有深入認識, 她也積極地協助華人認識主流社會組織及如何運作。她相信澳洲社會的發展, 只有華人社區及主流社會雙方面彼此有更深認識, 才能更順暢。

她之前曾代表過工黨, 參與聯邦選舉,不過都並非是在一些有很大獲勝機會的選區。今年她代表工黨出選維州Prahran選區, 她認為是有勝選機會。Wesa 相信Prahran是工黨與綠黨之爭的議席, 在上一屆選舉只輸了262票, 所以今屆她代表工黨出選, 認為有很高的機會勝出,Wesa 對選舉充滿信心。

仔細分析Prahran這一選區, 在2014年之前, 是工黨與自由黨輪流取得議席, 大部份時間是自由黨所控制。2014年開始, 由綠黨Sam Hibbins擔任議員至今。選舉中自由黨取得較高比例的首選票, 不過工黨與綠黨合起來, 獲取了接近一半的選票, 可以說在工黨與綠黨互相撥票的情況下, 自由黨候選人能贏的機會不高。綠黨Sam Hibbins已經擔任議員長達8年, 與社區關係密切, 他所倡議重建South Yarra火車站, 亦在去年完成, 得到社區很大的支持與認同。並且, 在5月聯邦大選中, 綠黨在這區獲得更多支持, 為Sam Hibbins競選連任, 提高了士氣。相信Wesa要贏取Prahran議席, 亦不是容易的事。

但Wesa 一直以來, 都很堅持努力, 在推動主流社會認識及接納多元文化盡力, 取得了極佳成績。她被澳洲政府委任加入各類多元文化發展的諮詢組織,公共事務經驗豐富。這次成為工黨Prahran選區候選人, 亦是她政治旅途上的一個新階段。

重視第二代參政

過往10多年來, 墨爾本華人社團領袖, 都在支持廖嬋娥或楊千慧參選作出選擇, 常常高舉「支持華人參政」這一個口號。對大多數的人來說, 是盼望有一個能說中文的華人, 在議會中反映華人需要,或是代表華人利益, 游說政府, 及保護華人社群利益。持這樣說法的人, 不自覺地把華人利益與澳洲整體或維州整體的利益放在對立的層面上。仔細想一下, 澳洲政府有特別忽視華人利益嗎? 自白澳政策取消後, 主動歧視移民的政策已不多見。又或許說, 若現時在施政時真的有的出現歧視多元文化社區的話, 處理這些問題, 豈不應該是種族歧視專員的職責嗎? 不過, 真正發生的是主流政客, 對多元文化社區根本不認識, 或是不在他們的議程之中, 所以多元文化社區常常會有被忽略的情況, 而不是故意的歧視。

接近20年從事媒體工作, 我曾接觸過不少的主流社會政客, 基本上他們口裏都會認同澳洲社會要走向多元文化。不過, 認同是一回事, 能夠對多元文化生活感到興趣, 或是投入參與, 或是有深入認識, 或是在政策上能推動得好, 更是兩碼子事。從我所接觸中, 真正認同並且願意在政策上加以推動的卻是不多。曾任維州自由黨的百魯 (Ted Bailieu)及現任州長安德魯斯 (Daniel Andrews), 是我接觸過的政治領袖中, 願意社會為多元文化社區多付出一點的極少數。不過, 就算是他們也有局限, 原因就是他們自己自小都沒有經歷與多元文化移民的人生軌跡。也因為這樣, 我可以理解像廖嬋娥或是楊千慧這樣能常與第一代移民者溝通並得到支持的從政者, 對華人社區領袖是有一定的吸引力, 因為他們可以扮演著主流與移民群體中間人的角色。

不過像鄒慧心這樣, 在這裏長大而又覺察多元文化社區發展, 並且可以在主流社會扮演重要角色, 而又重視推動主流社會領袖認識多元文化社區的, 真的卻是不多。然而,他們卻不容易得到華人社區領袖的支持和認同。

華人移民社區活動並沒有很多第二代參加, 因為背景不相同, 華人社區要留住在這裏成長的第二代並不容易。華人之間移民一代與本地成長一代間的代溝是無法避免, 而且是又深又廣的。既然大家接觸不多, 第二代參政就不容易找到第一代移民的支持。我見到鄒慧心的支持者, 多以年輕人為主, 華人也有不少, 這正是因為她過往的經驗, 也接觸過不少年輕的留學生及第二代。相信Wesa是能夠在華人社區中動員新生代的支持力量, 也盼望第一代的移民能主動地關心第二代華人從政, 願意主動幫助, 打破這鴻溝的阻隔。

李穎斌極大比數當選Ryde巿議員

還好的是, 我見到在雪梨在上周六10月15日Ryde 巿議員補選中, 李穎斌以取得48%基本票, 在五位候選人中, 當選再次成為Ryde巿議員。

李穎斌不是新人, 之前已經長時間當選Ryde巿議員, 數年前離開巿議會,卻沒有減少服務社區。在今屆巿議會沒有華裔議員而又有出缺時, 他當仁不讓站出來, 再次參選。當他決定參選時, 他的支持者沒有忘記他, 以 ”Bring back Justin Li”為口號, 在極短時間內參選。在這次選舉中, 他取得了超過8000張基本票, 顯示出他深受社區的認同和支持。

李穎斌從不認為自己只代表華人, 他相信華人移民是澳洲一份子, 因此華人要融入社區, 成為主流。他明白移民在語言及文化的障礙, 努力在社區中打破這令移民成為澳洲人的阻力。

盼望更多華裔參政

有人計算過, 澳洲華人佔人口約6%,華裔從事專業工作或從商者不少,但從政的卻是不多。原因是從政者要得到主流社會認同及支持並不容易, 但在第一代移民中, 他們也不容易被接納成為領袖。更有困難的是華人社區常常要求這些領袖要為他們提供特別的服務,要令華人成為有特權的一份子。結果是這種吃力而又不討好的工作, 有能者都不願意去做。

像鄒慧心及李颖斌這樣第二代華人從政者卻不一樣。他們的成長路徑讓他們可以先得到主流社會的認同, 只要華人社區給他們機會及支持, 主流社會就可以見到, 吸納這樣的從政者, 可以為澳洲社會帶來更多的貢獻。

由於成長在多元文化之中, 他們可以是華人社區與主流社會間的橋樑, 也可以成為中華地區與澳洲的橋樑, 更可以成為多元世界與澳洲之的橋樑。

周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