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每週話題

網飛版《三體》引發熱議

《三體》第一季已於3月在網飛(Netflix)上映,短短8集濃縮了3本小說的內容,精頓時引發熱議。該劇基於中國作家劉慈欣所寫的同名科幻小說《三體》。

原著小說取得了難以置信的成功——2006年首次在中國《科幻世界》雜誌連載,並由劉宇昆在2014年翻譯給西方讀者。小說不僅在2015年獲得科幻小說界的最高殊榮「雨果獎」,就連美國前總統歐巴馬、Facebook 創辦人朱克伯格、《阿凡達》導演詹姆斯卡麥隆,都曾透露自己是《三體》的忠實粉絲。網飛上映的劇集《三體》由《權力的遊戲》主創們搬上銀幕,並投入巨資,光是第一季8集就耗費1.6億美元。

中國觀眾不買帳?!

《三體》故事源自於1960 年代的中國,一名年輕女子的關鍵決定掀起跨越時空的波瀾,深深影響了現代。當年該書出版時,劉慈欣擔憂政府審查,選擇將較為敏感的帶有「文革」背景的章節在中文原版中被移到了中間部分,英文版中則處於開篇部分。網飛版的《三體》則在開場就展示了極為殘忍的一幕:1966年,一名物理教授被活活打死,遍體鱗傷,身上到處都是血。同為物理學家的女兒眼看著父親在眾目睽睽之下被殺戳,讓她對人類失去了希望,從而揭開了這部氣場恢弘的作品的序幕。

而這一暴力場景引發了中國觀眾的極大不滿,認為這是西方世界通過展示「文革」期間的政治暴力以妖魔化中國。還有很多不滿充斥在在中國的社交媒體平臺上:情節不都發生在中國;主要人物不都是中國人,而是不同種族的人;原著中的一個男性主角在劇中變成了女性,而且在他們眼裡,扮演她的女演員不夠漂亮……網飛版本對原小說確實進行了一系列大幅度修改,比如將原本發生在中國的故事轉移到了倫敦,也抹去了大量人物的中國背景。只是作為該劇顧問之一的劉慈欣早早對此表達了認可,認為網飛的《三體》劇集,它要面對全世界的觀眾,其中的大部分人物可能就不再是中國人了。令人意外的,這些中國觀眾似乎把娛樂太當真,但對歷史和政治卻又太過漫不經心。

只是文革真的發生過在60年前的中國大地上,網飛版《三體》並非刻意抹黑,只是在還原原著內容,而且這段經歷對於推動整個故事情節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一幕恰恰是理解劇中重要人物葉文潔心理動機的關鍵:主人公需要對人類徹底絕望。但這一爭議使得豆瓣網站上的網飛版《三體》只剩下劇情簡介、演職員表、劇照等幾個欄目,而短評、長篇評論、討論區等欄目均被清空。之前劉慈欣擔心網飛的改編對中國觀眾來說可能並不太適應,看來還是太過樂觀,實則是中國觀眾脆弱的民族自豪感又被冒犯到了。消失了的評論區,欲蓋彌彰。

不過, 只要電影能在中國普及(現時只能翻牆觀看), 也是對中國觀眾的一個挑戰。一位科學家因為文革的經歷而對人類失望到把地球交在4光年外星人手中, 認為他(它?)們才能對人類文明作出救贖, 正是對中國社會的一個有力的控訴。

/ 網飛版三體涉文革情節

跨文化改編受關注

雖然網飛版《三體》受到中國觀眾的罵聲不斷,但不可否認的是,此劇一出,即成為網飛平臺當周觀看時間最長的劇,並連續4日成為單日全球觀看人次冠軍;位列93個國家和地區觀看人次榜前10位,並在77個國家和地區位列單日觀看人次第一。網飛《三體》引起全球熱議的同時,也推動了原著小說《三體》三部曲英文版再一次在海外熱銷:該劇播出後不久,《三體》英文版即衝上北美文學類暢銷書榜榜首,並最高衝至亞馬遜全品類圖書暢銷書榜第11名。縱然大眾對於網飛版《三體》的改編褒貶不一,這部劇集已然推動了全球對中國科幻、中國文化的進一步關注。

網飛買了《三體》的版權,嚴格意義上講,買的是故事模型和科幻劇的基本概念設定。有一個很現實的問題:網飛的市場不在中國,它一定會用西方觀眾能接受的方式去敘事。畢竟,網飛作為一流媒體平臺,其整體運營思維必然以用戶為導向。在尊重原著精神內核的基礎上,網飛版《三體》對原著進行了國際化、劇集化改編,一方面打破時間線,把原著三部曲的內容融合在網飛版《三體》第一季中,同時整個故事以科學家為核心主角,凝聚世界各地的精英夥伴一起保衛人類文明。如此改編確實引發了不少「原著黨」的不滿,一些看過原著和騰訊版的網民留言說,感覺同樣是西紅柿和雞蛋,騰訊炒了盤菜,而網飛直接給捏成了三明治。但這樣的改動對於更多剛入門的新觀眾來説,可以更快地理解劇情或者是代入到年齡相差不多的主角團的視角之中,而沒有讓這部劇成為一部門檻過高的科幻作品,將大多數觀眾避之門外。

小說《三體》本身是已經接受過跨文化考驗的文本,所以網飛才願意花大價錢購買和製作它的海外版本,並利用其平臺已有的資料和演算法告訴編劇應該如此去編,才能更好地服務全球觀眾。這些觀眾有著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審美習慣,甚至是對《三體》原著一無所知。因此,網飛版《三體》是高度產業化和類型化的作品,將人物關係和矛盾集中,以加快敘事節奏。即便被詬病為「魔改」,但也實現了讓更多人看到、讓更多人看懂的目的。看了網飛版《三體》的觀眾若對原著產生興趣,也會反過來再去讀小說、觀看騰訊版的《三體》,進而瞭解到中國的文化和價值觀體系,未嘗不是個文化輸出的好方式。

科幻小說在中國的未來

雖然科幻小說是關於未來的故事,是關於想像力的盛宴,但它同時也是描述正在發生事情的最現實的方式。小說《三體》在美國的成功不僅讓劉慈欣受到歡迎,也讓更多讀者瞭解並喜歡上中國科幻小說,重塑了全球科幻小說格局,打破了長期以來一直由美英作家主導的局面。劉慈欣本人則認為《三體》的成功離不開中國科技的蓬勃發展。隨著上個世紀90年代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已經發展成為一個現代化和繁榮的國家,同時也是一個以使用面部識別技術作為國家監控工具,建立社會信用體系,對公民的可信度進行評級,以及擁有現在世界上第二多人造衛星的太空計畫而聞名的國家。伴隨著這些技術的發展,科幻小說在中國蓬勃發展著。

雖然近年來中國的科幻小說獲得了長足發展,並開始在國際上嶄露頭角,但去年在中國成都舉辦的世界科幻大會卻爆出醜聞。大會期間要評選科幻小說最高獎雨果獎:由於中國政府對於言論審查的巨大壓力,好多很受歡迎的科幻作品在沒有任何理由的情況下被排除在雨果獎候選作品的名單之外。有良心未泯的評獎管理人員爆料,組織者專門找那些在中國政治上敏感的內容,尤其是提到香港、臺灣、西藏的內容,或者批評中國的內容;要把那些讓人覺得太有風險的內容排除掉。國際大獎,將被「政審」;如此看來,現實上演了一場比科幻更荒謬的大戲。20世紀90年代和21世紀頭十年,中國電影人和作家在西方經常獲得國際獎項和好評,但此後中國在西方的文化影響力已逐漸萎縮。這和近十年來北京方面日益收緊的政治管控脫不得干係。

科幻文學以瑪麗雪萊《弗蘭肯斯坦》開啟現代科幻篇章以來,已經走過200多年的歷程。而在中國,自1949年以來,科幻小說在完全被禁止和受到鼓勵之間徘徊。直到《三體》作為非英語作品第一次獲得科幻最高獎,成為中國科幻文學里程碑之作,再加上近年來《三體》熱不僅未現消退之勢,反而越燒越烈:動畫版、電視劇版……成為了熱議的焦點,中國科幻小說終於有了從小眾走上大眾歷史舞臺的可能性。再加上近幾年來科幻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活力,科幻研究進入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尤其在資訊科技與生物科技不斷取得突破的情境下,科幻小說更是彰顯了從精英到大眾的全民想像狂歡。只是缺乏了言語上的自由,連「想像」都要被審查,這樣的科幻小說終究也只能成為跛腳的文學作品吧。

文/本刊編輯部

圖/網路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