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每週話題

泰坦號潛水器失事引發的思考

經過數日的焦急等待和期盼,人們還是迎來了壞消息:在深潛探訪泰坦尼克號沉船過程中,「泰坦」號深潛器的殘骸在在北大西洋被深水探測機器人發現,深潛器上的五人已被確認死亡。

目前深海發現的只是泰坦號部分殘件,遇難者遺體尚沒有被發現。初步分析指深水潛下時遭遇的強大壓力,擠壓潛水器,引發潛水器內部壓差瞬間爆炸。內爆可能發生在泰坦尼克號沉船附近,也就是潛水器前進的方向。至於何時發生的內爆還無法確定。

/ 加拿大海上偵察機在紐芬蘭島附近的大西洋上搜索泰坦號

悲劇重現

泰坦號潛水器下潛在大約 1 小時 45 分鐘後就與水面艦艇失去了聯繫。來自美國、加拿大、法國和英國的團隊花了幾天時間掃描大片公海尋找泰坦,直到該潛水器的殘骸在距離泰坦尼克號沉船船頭約488 米的海底被發現。美國海岸警衛隊海軍少將約翰·莫格表示,潛水器潛至海面以下 4 公里處,並向公眾確認,目前發現的泰坦號部分殘件與壓力艙的災難性損失一致。

泰坦號遇難的五人包括美國海洋之門探險(OceanGate Expeditions)公司的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斯托克頓·拉什,該公司運營這艘潛水器,並收取每人25萬美元的費用來進行探訪泰坦尼克號之旅。這艘潛船由拉什本人駕駛。其他人是 58 歲的英國億萬富翁兼探險家哈米什·哈丁;48 歲的巴基斯坦出生商人沙赫扎達·達伍德和他 19 歲的兒子蘇爾曼都是英國公民;以及77歲的法國海洋學家保羅-亨利·納吉奧萊特。

儘管五人背景各異,但最大的共同點是喜愛探險。年僅19歲的蘇爾曼遇難最令人唏噓,他為了給父親達伍德慶祝父親節,才踏上這次的探險之旅,然而父子倆一去不返。海洋之門公司總裁拉什早年立志於太空,19歲成為全球最年輕的航空運輸飛行員,還曾擔任美製F-15戰機的試飛工程師。後來他卻對深海探索產生更強烈的興趣,深深為泰坦尼克號的殘骸之美所折服。英國航空大航哈丁持有三項健力士世界紀錄,分別為環繞地球兩極的最快飛行紀錄、在全海洋深度下行駛最長距離紀錄,以及在全海洋深度下停留最長時間紀錄。潛水家納吉奧萊特與泰坦尼克號淵源更深,其本人曾在法國海軍服役25年,退伍後到過多個人跡罕至的水域探險,對泰坦尼克號殘骸進行過30多次潛水探索,並監督打撈沉船內約5500件物品。

近年來,「黑色旅遊」興起於歐美,指的是人們到達災難或悲劇發生地旅遊的一種現象,以期達到珍愛生命與生活的教育效果。參與其中的人往往是真正的探險家,有著獨特的冒險精神,以及對探索和保護世界的濃厚熱情。而不幸的是,與一個世紀前的泰坦尼克號一樣,前往海底探訪其殘骸的「泰坦」號遭遇到了類似厄運,令人唏噓。

呼籲監管

乘坐泰坦潛水器的五人遇難,在人們表示哀悼的同時,亦出現了對此類深海探險安全規則的質疑聲。據路透社報導,在2018 年一次潛水器行業專家研討會和海洋之門公司前海事運營主管提起的訴訟中,人們提出了有關泰坦號安全的問題,該訴訟於當年晚些時候達成和解。幾名曾拒絕乘坐此次失事潛水器的人紛紛表明,觀光潛水器泰坦號的設備「低劣」,他們出於安全考慮,最終都選擇放棄搭乘。

悉尼大學海洋機器人學教授斯特凡·威廉姆斯指出,需要加強監管,更好地瞭解此類潛水器的設計、製造和認證方式,以便在深海環境中安全使用。科學家兼記者邁克爾·吉倫在 2000 年的一次探險中曾被困在沉船的螺旋槳中,但倖存下來,在此次災難事件發生後,他表示:「我們需要停下來,停下來問這個問題,即你為什麼想去看訪泰坦尼克號,以及如何才能安全到達那裡?」

好萊塢著名導演詹姆斯·卡梅倫在此災難性事件後發聲,指責泰坦號設計和製造商美國海洋之門勘探公司罔顧安全警告,不願意讓深潛器接受協力廠商機構的標準化測試認證。眾所周知,卡梅倫執導的奧斯卡獲獎影片《泰坦尼克號》取材自豪華郵輪「泰坦尼克」號1912年4月首次出航在北大西洋沉沒的真實故事,而泰坦號這次出行正是為了考察「泰坦尼克」號殘骸。卡梅倫支援監管機構出臺規範,強制對潛水器進行安全認證。

目前,大部分經營載人觀光活動的潛水器只探索水下500米以內的海底珊瑚礁等自然景觀,而「泰坦尼克」號殘骸在水下3800多米處。美國海洋技術學會下屬載人潛水器委員會主席威爾·科嫩說,目前全球約有10艘深潛器設計能力達到這一下潛深度,而其中只有「泰坦」號未經過美國海運局、歐洲DNV公司等協力廠商機構認證。面對質疑,2009年與拉什一同創建海洋之門勘探公司、4年後離去的吉勒莫·澤恩萊恩出面為拉什辯護,稱拉什並不像外界指責的那樣魯莽,並強調現在就對「泰坦」號的遭遇作出推測為時過早,而就深潛器制定全球適用的行業規範是件棘手的事。「泰坦」號事故可能會促使監管強化,不過涉及茫茫海洋,尤其在公海領域,難以用統一規範加以管理。

旅遊還是探險?

事件發生後, 輿論有指不應該讓有錢的遊客享受這一種危險的旅遊, 要求政府有更多的監管。把這種探險描述為有錢人獨享的旅遊, 並不是事實。不錯, 全球化令到不少人可以到世界各地參觀旅遊, 旅遊為不少國家帶來經濟收益。但泰坦號的活動明顯不是令人享受的旅遊活動。5名乘客擠在幾乎不能動彈的艙內, 相信不會有人感到是一種享受。能花上25 萬元去旅遊的有錢人,都不會認為自己走上泰坦號是度假活動。他們尋求的, 是對人類不可知的拓展, 以致願意冒著危險去進行這活動。

參加者都充份明白自己所承受的危險, 和置身於一個人類極難生存的狀態。普通人大多未能明白他們在這些環境中, 所體會到的學習、經歷、和領悟, 就如我們都不知道哥倫布為何向歐洲各國國王籌措資金, 出發西去要發現到印度的航線的決心。不過, 哥倫布發現美洲, 建立了人類文明, 卻給其後更多人鼓勵, 以至後來有麥哲倫環繞地球一周, 證明我們生活在一個球體而不是在一個平面之上, 更有庫克船長發現澳洲新大陸, 令到今天我們能有移民澳洲的可能。

同樣, 人類登月探險,不單讓我們認識太空的奧秘,也為現來科技及天文學帶來無數改善人類生活的發明, 可以見到探險精神, 在人類社會發展中, 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探險精神不死

探險是要負上代價的。「以血寫就」的經歷給活著的人們留下了經驗教訓去反思總結。如今,生者能夠保存五名探險者記憶和遺產的最好方式就是開展調查,找出問題出在哪裡,汲取教訓,繼續前進。日前,加拿大運輸安全委員會已表示,美國和加拿大的運輸監管機構將著手調查觀光潛水器「泰坦號」內爆解體造成5人死亡的事故。只是如同太空探索一樣,深海探險絕不會因為一次事故而停下腳步。

西方人的冒險精神,與其說是天性如此,還不如說是生存模式對冒險行為的鼓勵。歐洲國家由於地理氣候的原因,無法完成生存資料的自足,必須通過對外擴張來彌補生存模式的缺口。而外部世介面臨巨大的不確定性,甚至危險,需要對冒險精神進行激勵。西方對很多近乎瘋狂的冒險行為的包容和鼓勵,就是冒險精神最好的土壤。這也就可以理解,為什麼大航海時期,那些發現新航路的探險行為有高達40%的死亡率,還是有人趨之若鶩。而反觀當時的中國,雖然也具備了優越的技術條件,但由於自身所處的地理環境,已經可以滿足自己基本的生存需求,因而很自然地放棄了大航海的機會。

不過, 把中國人視為不願意冒險, 沒有偉大的探險行動也不完全正確。事實上,在古老的中國,亦有一批人富有探險精神——探索未知,傳播文明。孔子周遊列國,張騫鑿通絲路,玄奘西遊天竺,鑒真東渡扶桑,鄭和七下西洋,更有不得不提的徐霞客,歷經三十餘年的行走,與自然為伍,以實證為言,著成現存六十餘萬字的《徐霞客遊記》……眾多祖先用雙腳寫下偉大的傳奇,都是探險精神的體現。人類文明的持續進步,正反映了探險精神是人類的本能,人類從樹上下來、直立行走、走出非洲,到目前向外太空、向深海探索,就證明瞭這種探險精神深深刻在了人類的基因裡。因此, 不論是甚麼人, 在內心深處總有要追尋認識超越自己認知的慾望。

泰坦尼克號的吸引力

泰坦尼克號是一艘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船隻,它的沉沒在全世界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它號稱不會沉卻在首航時卻撞上冰山而沉沒, 多次被拍成賣座電影而感染全球, 也令到不少人對這一艘沉船有特殊偏愛和幻想。要在這艘沉船被海水腐蝕盡前能有親身經歷成為不少人的夢想。

泰坦號的5位探險者希望親眼目睹並瞭解這段歷史,並為後人保留這段珍貴的歷史,卻以生命的代價宣告此次探險失敗,但必將開啟許多未知風險和改造新進程。這次遠征,不僅是旅遊冒險,更涉及科學研究和深海探索。去外太空也好,潛入海溝也罷,對未知領域的不懈探索,抱有挑戰極限的熱情和勇氣,這才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生生不息的根本動力所在。五位探險者在深海長眠,而他們的精神在世間長存。

文/本刊編輯部

圖/網路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