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每週話題

全球加速邁入電動車時代

電動車再次登出舞台

電動車再次登出舞台

由人力驅動的馬車, 發展至由自身提供動力的車, 最初有三個方向。最早使用的有使用電力驅動及蒸汽驅動, 然後才有使用內燃機驅動的現代汽車。所以, 汽車 原是指行駛於鐵路上的蒸汽機關車(steam locomotive),而以「汽車」作為簡稱。1905年之後,才開始有自動車(automobile)取代這一概念。即本身具有動力得以驅動前進,不須依軌道或電纜,得以動力行駛之車輛。廣義來說,具有兩輪或以上以原動機驅動之車輛,便可稱其為汽車;狹義來說,僅指三或四輪以上,以熱機驅動之車輛為汽車(亦是生活中所說之汽車)。

電動車並不是新事物, 1896年,美國哈特福德電燈公司推出可更換電池的電動貨車,買家只買下車輛,但不包括電池,然後在使用時再以每里計交付充電及保養費。19世紀末期到1920年是純電動汽車發展的一個高峰。在早期的車輛消費市場上電動汽車比內燃機驅動車輛有着更多優勢:無氣味、無震盪、無噪音、不用換擋和價格低廉,這形成了以蒸汽、電動和內燃機三分天下的車輛市場。

使用內燃機的第一輛汽車由尼古拉·約瑟夫·居紐製造出來, 而德國工程師卡爾·賓士則被為現代化汽車之父。賓士製造了三輪汽車以後,戈特利布·戴姆勒首先製造四輪汽車,美國人亨利·福特首先大量生產平價汽車,是使汽車得以普及化的人。

汽車改變了現代社會的運作, 人的活動不再停留在自己可以走路到達的範圍。每天的作息範圍由兩、三公里延伸至數十公里, 可以經歷的事物以幾何級數增加, 城巿就這樣被建造起來。提供燃料的加油站, 成為了社人發展的標記。

不過, 今天人類認識到燃燒汽油帶來對世界的破壞, 但又要維持社會的發展, 電動車再次成為了社會未來發展的焦點, 到今天隨著能貯備大量電能的鋰電池技術, 電動車已急速進入巿場, 在短時間內將取內燃油汽車, 成為社會發展的重要轉向點。

隨著車市進入智慧電動汽車時代,無論是造車新勢力還是傳統車企,都在爭奪智能電動汽車時代的話語權。每個人都在全力奔跑,以免被這個時代遠遠拋下。電動車絕對是未來的趨勢,現在預見的未來是回不了頭了。

/ 全球車市大變局

全球汽車格局進入全新階段

目前,電動車的發展速度在全球已到達臨界點,在累積足夠的使用量後已出現規模經濟,並在不斷精進的過程中,陸續在許多國家大爆發。其中,最明顯的就是中國;而美國在總統拜登政府力推下成長速度也明顯上揚,「電動車即將要革掉汽車工業的命。」所有汽車業者很清楚的知道,不進入電動車只能夠等著慢慢凋零。儘管電動車市場仍有很多不確定性,甚至可能在後續大幅修正,但未來10年的年複合成長率約21%,等於每年都會成長2成,且在前5年的成長率會更高,而後再放緩。放眼全球除人工智慧(AI)產業外,很難再看到與其匹敵的產業市場。

如今,特斯拉的市場份額日漸擴大,全新的電動汽車品牌爭奇鬥豔,傳統車企也在發力轉型。就連一直以來頗為保守、「掉頭」明顯滯後的行業龍頭之一的豐田汽車也於今年發佈新的組織架構,以及一系列的人事變動,這被外界解讀為豐田汽車全面進化、步入新時代的信號。今年開始,豐田汽車將建設以中國為自迴圈的智慧化和新能源汽車研發體系,未來不排除從中國研發向全球擴展,這是豐田汽車的長期目標願景。到2024年,豐田汽車將在中國推出兩款本土研發的純電動汽車,並在隨後幾年內繼續增加車型數量。在美國,電動汽車的增長速度也已超過了整體市場增長速度。

在傳統燃油車時代,百年汽車工業有著嚴密或者說約定俗成的「既定工序」,細分賽道以及其中的對手都相對固定。但現而今的智慧電動汽車卻沒有這種「框架」的束縛。電動車飛速發展與各國政策制定扮演的角色亦高度相關,歐美部分地區已明確制定要在2035到2040年間不得再新銷售任何的燃油車,即可想見未來燃油車產業會一直萎縮,包括維修、零補件等恐怕都無法完整供應。

成為電動車大國的關鍵: 電池開發

儘管電動車在全世界的餅會越來越大,中國的佔比可能會縮小,但中國市場的成長力道非常強勁,今年第1季出口量已超越日本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出口國,原因是靠著國內的母市場發展出規模經濟把成本降到最低,並憑藉消費者回饋磨練產品競爭力。不過,雖然中國電動車在東南亞、南美、以色列都打出好成績,但各國對外銷產品的品牌好感度,是直接基於國家好感度之上,也因此中國電動車最大的挫傷點就在美國,這也是比亞迪暫時不願進入美國市場的原因,而要進入歐洲戰國市場也同樣不容易,因為歐洲市場競爭非常激烈。

中國汽車工業原大大落後於世界各國, 但在改革開放後, 引進西方大汽車行在中國設廠, 培養了大量制造汽車技術人才, 加上大量工人相對廉價的薪金, 大大降低生產成本, 令到中國成為全球汽車生產大國。再加上技術轉移, 不少新的汽車技術, 特別是電動車的生產, 中國已走在世界之前。

談到電動車產業後續能獨領風騷的贏家,顛覆汽車產業的電動車關鍵零組件是電池、推動器、系統控制器,而如同汽車工業最後留下的品牌各國約3到4個,電動車時代的思考邏輯也是如此,要在全世界銷量前10名才有足夠的獲利空間,因此美國、歐洲、中國都大約會有3個品牌。目前在電動車市場的贏家,無論是中國的比亞迪、現代汽車,或是美國的特斯拉、德國的福斯,未來能否發展出充電更快、續航力更長、重量更輕、更安全的電池,將是獨領風騷的關鍵。電池佔電動車總成本四成至六成不等,甚至可以說誰掌握了電池科技,就有機會在下一代的電動車市場取得先機。Telsla發現成為電動車的領頭羊, 就是得力於Elon Musk研發鋰電池的成功。

電池技術日新月異, 投放更多資源研發尋求更新突破是當電動車被社會接納, 開始取代燃油車的關鍵。中國一直並不太重視基礎科學的研究, 相信在這方面會稍遜西方國家。但中國具備這方面的人才, 一旦要發展科研, 其實也不困難。

片技術

除了電池外,車用晶片也在電動車的關鍵零組件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尤其電動車最終目標是發展出全自動駕駛車,在不斷升等的過程中,對耐熱度相對高的車用晶片,需求量勢必會呈倍數成長,這也是德國邀請Intel、台積電設廠的原因。電動車的電池、車用晶片等領域,在未來產業中將有趨勢變化,科技發展的速度飛快,每隔一段時間就有一些「殺手級」的新產品,在改變人類社會的生活,電動車相對經歷過跌跌撞撞的摸索期,已經到了成熟期的階段,整個起飛的速度更快。

車用晶片的研發, 與在手機及其它人手使用計算工具不同, 因為不用考慮微型化的問題。但車用晶片仍然需要高速運算動力, 並且每一輛電動車需要用極大數量的晶片, 因此高質素汽車晶片的生產能力, 也決定了電動汽車工業的發展。在現今中美科技戰的影響下, 美國禁止不少晶片技術工司向中國輸出最新技術, 將使中國電動車生產受到影響。到底中國能否在自行研發及生產晶片技術有所突破, 將會是全世界關注的焦點。

澳洲需迎頭趕上

國際能源署預測,從2022年到2023年,電動車銷量將增加35%,這將意味著電動車將佔到汽車總銷量的18%。基於各國政府的聲明政策,到2030年,電動車將佔全球汽車銷售的35%,高於2022年展望中預測的25%。同時,全球公路運輸的石油需求將在2025年左右達到峰值,然後呈下降趨勢。世界上約有42%的汽車市場表示,到2035年將完全禁止內燃機。而澳洲目前電動車的普及則較為緩慢,未來有更多的工作要做。

雖然澳大利亞道路上的電動車數量在去年幾乎翻了一番,從年初的44,000輛增長到83,000多輛。但在過去三年裡,澳大利亞與英國、美國、法國和德國等國家在電動車普及方面的差距急劇擴大。具體而言,需求和供應問題正在阻礙澳大利亞的電動車普及。在需求方面,澳大利亞缺乏購買電動車的聯邦優惠激勵措施,有點類似一些州和領地提供的優惠措施。在供應方面,主要的問題是缺乏燃油效率標準,該標準要求汽車製造商的整個車隊達到一定的排放限制,否則將面臨處罰。如此局面可能會鞏固澳大利亞作為高污染車輛「傾銷地」的全球地位。這種廉價污染車輛的過度供應將使提高電動車的普及變得更加困難。

使用過電動車的人多了, 在家中充電變成了生活規律後, 澳洲人多可以接受電動車。而且現時能源價格高漲, 而不少家庭都已裝有太陽能板發電, 替自己的電動車充電已變得非常經濟。只要在社區中能有更多地方可以提供充電服務, 例如在商場、健身室、社區中心等人會停留一段時間的場所設置充電服務, 改變大家的生活習慣, 電動車取代燃油車, 可以高速進行。

如此,澳洲已看清形勢,將會加速普及電動汽車。聯邦政府和一些州政府的減排目標、消費者的意願和充電設施的增加,為加速電動汽車的普及奠定了基礎,以平衡供需問題的掣肘。積極的方面是,澳洲的公共充電站已經從2018年的783個增加到2022年的近3700個,而到2040年,全國估計將有大約35萬個公共充電站。同時,根據電動汽車委員會的一項調查,超過一半的澳大利亞人現在認為他們的下一輛車會是電動汽車。中國電動汽車在全球的擴張,進入澳洲市場,亦突顯了價格優勢。種種跡象讓我們對澳洲電動車市場的未來有了些許希望。

文/本刊編輯部

圖/網路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