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政府在美國對伊朗核設施發動「Operation Midnight Hammer」空襲後,迅速發表聲明表示支持,稱「美國此舉符合防止核擴散與地區安全的原則」。 Pine Gap 是一座位於北領地愛麗絲泉以南的高度機密設施,由美國國家安全局(NSA)、中央情報局(CIA)與澳洲國防信號局(DSD)共同營運。該設施主要用於地球同步軌道衛星接收,涵蓋全球信號情報(SIGINT)、飛彈預警與軍事通訊分析。 代理國防部長理查·馬爾斯(Richard Marles)表示,澳洲雖未直接參與攻擊,但承認 Pine Gap 情報基地在「區域情資支援」中發揮「不可或缺」角色。 反戰團體則批評澳洲不應捲入潛在的中東衝突,更質疑Pine Gap是否已參與實際作戰規劃。 同路點評: 儘管澳洲一貫與美國共享情資、軍事部署、政策走向一致,但此次事件再次引發國內輿論對「澳洲獨立外交」的質疑。倘若 Pine Gap 在空襲伊朗行動中扮演關鍵技術角色,即便未直接出兵,也構成策略上的參與。 這將與總理阿爾巴尼斯政府對外宣稱「澳洲將保持外交審慎」的承諾產生矛盾,尤其在印太與中東政策上更顯雙面性。 Pine Gap 自冷戰時代起即被民間批評「澳洲主權黑洞」——許多技術設施由美方主導,澳洲本土決策者對其具體功能實際掌握程度有限。即使澳洲是名義合營方,決策權實際集中於美國軍情機構手中。 多年來國會與媒體嘗試向國防部查詢其實際功能、合作條款與國內法律依據,皆無果。此次如證實其參與伊朗打擊計劃,將使「情報基地自治與監管」成為新的政治熱點。 澳洲的外交政策一向緊隨美國,但在涉及戰爭的重大議題上,應該更審慎與自主。Pine Gap長期處於透明度爭議之中,此次表態讓澳洲的角色再次受到放大鏡檢視。國內民眾有權知道政府是否在未充分諮詢下參與戰爭部署。
美國近日出動多架B-2 Spirit隱形轟炸機,空襲伊朗境內三處懷疑為核武研發設施的目標。國防部表示,此行動為「預防性打擊」,以阻止伊朗邁向核武能力。B-2具備高隱形性與長距離滲透能力,可攜帶精準導引炸彈,是美軍戰略空軍的核心。 伊朗政府迅速譴責此舉為「侵略行為」,並警告將進行報復。以色列、沙烏地阿拉伯對此表示支持,而俄羅斯與中國則批評美方違反國際法並升高區域緊張。中東地區局勢急遽升溫。 學者 Michael Clarke 提到攻擊配置中的層疊式突襲策略,即無人機/F‑35情資 + B‑2穿透能力 + 潛艇導彈聯合攻擊,是一次高調也極具技巧的行動。此策略既降低了風險,也傳遞明確信號。 有法律與國際法專家指出此次行動未獲聯合國授權,存有違反國際人道法與聯合國憲章的風險。若證明有非核設施人員受害,將可能引發國際訴訟與道德譴責。 此外,澳洲情勢觀察者 Richard Marles 雖未確認 Pine Gap 直接角色,但表示澳洲北部軍事基地可能提供空中加油支持,促使外界質疑澳洲是否已實際介入中東衝突。 同路點評: 此次美國軍事行動不止是孤立空襲,而極可能藉由「展示能力」向伊朗與其他潛在核發展國家傳遞警訊。B‑2 與 MOP 的首次空襲使用,是對外展現不惜代價摧毀地下目標的決心。 是次美國的真正目的或許是心理與政治。傳統軍事行動意在擊倒實體設施,但往往未必阻止背後核發展意圖。伊朗或因反感而加速離開核協議,選擇向俄、中轉向合作。國際決策圈可能因此轉向加強經濟制裁及情報對抗。 從歷史經驗來看,單方面的「正義打擊」往往無法解決根本矛盾,反而助長報復循環。對於依賴地緣穩定的亞太與歐洲地區而言,中東的戰火若再擴大,將直接影響能源、金融與難民流動。外交手段應優於軍事衝突,否則將陷全球於新一輪不穩。
澳洲政府近日宣布對全國殘障保險計劃(NDIS)的療程價格進行大幅調整。從2025年7月1日起,物理治療費率將調低10澳元至每小時183.99澳元;營養師與足病師則下調5澳元,至188.99澳元;多數偏遠地區的額外費用(zone loadings)也被完全取消,最高降幅可達40.63澳元。 澳洲物理治療師協會 (APA) 批評此次調整「不可承受」,施壓政府暫停實施2025–26年的年度定價,警告一旦執行,將導致「高質素治療師離開制度」,進一步弱化殘障人士的支援服務。APA主席指出將來可能看到更多治療師退出NDIS體系,參與者的選擇權將被剝奪。 多位申請者與家屬亦向ABC投訴突然被削減每週物理治療次數,或被迫取消小組治療;甚至某些計畫因「審核人員不了解個案複雜性」,而短時間內被大幅調降預算。 多位治療師也擔憂,若新定價限制生效,大批治療方案將遭取消,可能對參與者生活造成無法挽回的負面影響。 同路點評: 自NDIS成立以來,澳洲政府投入逾300億澳元,成為全球最大型的殘障支援計畫之一。然而,隨著參與人數逐年攀升、支出增長迅速,聯邦政府近年頻頻針對費用結構與服務配置進行審核與調整。此次定價改革是2023年國會審核報告建議下的一部分,被視為NDIS「精簡優化」的起點,亦是實踐財政責任的一次重要舉措。 然而,在效率與公平之間,矛盾迅速浮現。儘管NDIA強調此舉為「控管成本、維持公平」,但實際影響深度會落在高需求、低資源家庭上。這些參與者往往透過物理治療、藝術治療等方式重建生活與發展能力;一旦支援中斷,不僅復元進度受挫,更可能增加長期醫療與社會成本。APA等專業團體指出,日常營運成本並無相應下降,只是收入被貶值。大量經驗豐富者可能轉向私診或退出NDIS,導致制度整體專業能力下滑。未來參與者不但找不到優質支援隊伍,尋求療程等待時間也將延長。 不可否認,NDIA必須控制長期預算增長。然而,若只以價格調降來解決問題,有可能反而加劇「低價低質」、「供不應求」的惡性循環。理想方式應該是在控成本與確保質量間取得平衡,例如差異化定價、重點資源補助、長期療程設計等方式。 如果澳洲政府有更遠的醫療保健眼光,應召開公開協商流程,邀請家屬、殘障人士、治療師、學者等更多利益代表,制定更人性化、可持續的改革方案。否則,用行政命令來「殺一儆百」,最終只會損害參與者的生活品質與整個體系的穩定性。
近日,有教師轉述,教育局地區辦公室經由校長傳遞訊息——建議教師和學生迴避美國駐港領事館舉辦的7月4日國慶慶祝活動,並需就參與國外使領館主辦活動向校方報備﹙如校長所述:「小心 US Consulate 舉辦的 Independence Day 活動」),以防違反《國安法》條文。 該消息由教育界資訊平台 Edu Lancet 上傳,管理者目前在英國,曾任香港考評局高層的 Hans Yeung。許多老師反映,訊息雖以「提醒」形式發出,但引起自我審查,大家擔心若「參加個活動」就可能違反國安法。 教育局回應不否認,但表述制度內已有「國安教育制度」,強調學校應扮演保護學生的「門神」,提高老師與學生對危害國安情況的敏感度。 除了國慶活動,過去兩年教育局已全面規範課程資料需納入國安內容,並規定所有新教師須通過關於《基本法》與《國安法》的考核。今年教育界已出現因教材選擇或討論「敏感議題」被投訴的案例,也有老師感到隱形壓力,避免跨文化探討。 同路點評: 教育是建立批判思維與世界觀的場域。然而香港教育局卻以「避免因外國勢力觸犯國安法」禁止教師教授外國歷史,實在本末倒置。 美國獨立日作為歷史事件,不論立場如何,皆具有教育價值,包含革命理念、民主制度的起源及其局限性。若因為政治敏感而避談國際事件,將嚴重削弱學生的跨文化理解力與分析能力。 當教師需「自我審查」以免觸雷,學術自由實已名存實亡。教育工作者成為政治風向下的「沉默者」,學生也逐漸無法透過課堂接觸多元思考。若香港教育制度日益封閉,最終將犧牲的是下一代對世界的理解力與競爭力。
近日,一段在巴黎迪士尼樂園拍攝的影片引起公眾震驚與關注。影片中,一名年幼女孩穿著婚紗,與一名成年男子在城堡背景下進行類似婚禮儀式的拍攝。該影片在社交媒體迅速流傳,引起輿論對「童婚美化」的譴責。迪士尼方面尚未公開說明是否對此場活動知情或批准。 據報,該場「婚禮」是由私人團體籌辦,屬非官方活動,但是否涉及違法或侵犯兒童權益,已引起法國警方介入調查。社福機構亦呼籲當局查清是否有組織利用兒童進行極不適當的象徵性拍攝,以滿足某些文化或商業需求。 同路點評: 這宗事件的爭議點不在於是否真有婚姻法律效力,而是在於「形象包裝」與「意圖營造」之間的灰色地帶。一場模仿婚禮若牽涉兒童與成人配對,無論是否作為藝術、廣告或角色扮演,其象徵意義已足以觸動社會的道德底線。 尤其是在迪士尼這樣的兒童樂園舉辦,更容易引起童話與現實混淆的危機。童婚在世界多地仍是嚴重人權問題,全球每年有數百萬女孩在未成年前被迫「成婚」,其背後常伴隨暴力、失學與貧困。當這種現實被以夢幻方式包裝,很可能會模糊受害與浪漫的界線,成為「正常化」問題的一部分。 始終迪士尼作為家庭導向的國際品牌,其樂園、角色與故事在全球各地家長與兒童心中佔據著高度信任。樂園中的每一場演出、角色互動與儀式感設計,都不單是表演,更是品牌價值的一部分。正因如此,當場景牽涉疑似「婚禮」儀式,且出現兒童與成年角色互動時,外界自然會以更高的道德與文化標準來檢視其內容安排與設計初衷。 此外迪士尼過去在性別形象與種族代表上屢次因文化不敏感而遭受批評,這也讓人們對其「是否足夠理解文化背景差異與現實處境」產生疑問。即使這場活動非官方婚禮、也非企業高層策劃,若最終由園方場地、演員或包裝設計產生誤導效果,仍難以完全卸責。畢竟品牌規模越大、文化影響力越強,對「象徵意涵」的把關義務也越重。在這樣的品牌語境下,模糊的演出安排可能不只是一次失誤,而是對兒童觀眾心理的誤導,對企業形象則是一次深層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