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每週話題

追求自由還是為五斗米折腰 ——《中國季刊》刪文事件

追求自由還是為五斗米折腰
——《中國季刊》刪文事件

文︰本刊編輯部
圖︰網絡

8月18日,由英國劍橋大學出版社負責出版的《中國季刊》(The China Quarterly)中300餘篇包括六四、文革、西藏和台灣等敏感話題的文章從劍橋大學的中國網站上撤下,據說,移除這些文章是應中國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的要求。

《中國季刊》總編提姆‧普林格萊(Tim Pringle)發表的一份聲明稱,「《中國季刊》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中國研究期刊。該刊發表的文章都採用嚴格的雙盲同行評審機制(Double-Blind Peer Review),具有最高的國際水平。來自全世界學術機構的學者選擇在《中國季刊》上發表文章,就是因為我們具有高標凖和很大影響力。目前,中國大陸學者投稿的數量迅速增加,我們能反映中國這項」走出去「的政策感到特別高興。」提姆·普林格萊的聲明指出,「《中國季刊》優先考慮的是其作者和讀者以及維護學術界學術自由的責任。因此,我們將努力確保刊登在該期刊上的文章獲得盡可能多的讀者。不論任何主題,我們都將繼續努力,維護我們的學術水平,保持我們的影響力。 」

中國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簡稱廣電總局,受中共中央宣傳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的雙重領導,主要負責監督管理中國內地的新聞業、出版業、廣播電台、電視媒體和電影業。

《中國季刊》是研究中國社會、政治、經濟等,相當歷史攸久及權威性很高的學術期刊。它扮演介紹有關中國最尖端的知識的角色。所以,此次事件引起了很多學者的巨大關注,並表示這將會打擊學術自由。

《中國季刊》總編提姆·普林格萊表示,「我們對中國進口機構刪除該季刊300多篇文章和書評深表關注和失望。我們還要指出,這一限制學術自由的做法並非孤立舉措,而是在整個中國社會繼續實施限制公眾參與討論空間的政策。」

復旦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孫沛東在微博上說:「《中國季刊》由劍橋大學出版社出版,後者在中國設有服務器,而且跟中國有商業往來。這大概是國外一流中國研究期刊,難以抗拒這種審查要求的原因。從頂級中國研究期刊開始,接下來,我們應該會看到更多國外中國研究期刊,凡是跟中國有商業往來的,都會在『中國審查』面前脆弱不堪。」

談到學術自由,談到廣電總局,似乎矛盾就產生了,廣電總局一直是限制這種自由的單位,從邏輯上看,這可以理解,因為其受中共中央宣傳部領導,他也一直習慣扮演這樣的角色。因為《中國季刊》在中國有服務器,這也是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狀況,這也是中國的現狀。

另外,不可否認的是,的確有學者藉學術的名義宣揚自己的政治主張,或反華,或反共,這一點有點兒像Facebook在中國被屏蔽一樣,因為太多的人有組織的借助網絡攻擊中國,這些人被稱為「美分」。這也是中國政府為什麼會限制學術自由的原因之一,中國政府也一直以集權著稱,它更期望自己可以掌控方方面面。

提姆·普林格萊說,他曾接觸其他中國研究學術期刊的編輯,未有聽聞其他期刊接到這樣的要求。也從側面驗證了中國政府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為《中國季刊》的一個服務器設在中國有關。因為廣電總局只能監管中國大陸,並不太可能要求海外的其他媒體做類似的事情。

其實,在這個事件發生時,最糾結的當屬《中國季刊》,廣電總局可以發表自己的想法,這是中國政府的權利,學者可以提出反對的聲音,這是學者的權利,學者們需要面對的現實是當今的中國不是他們夢中的那個中國,當然他們所有的一切付出正是為了追求他們心中的那個夢。 《中國季刊》的糾結在於,作為一個權威的學術期刊,應該追求的是學術自由,還是在於中國有商業往來的情況下,退讓屈服,刪除這些文章。

當我們都原本以為《中國季刊》會軟弱的時候,也是在他們的確刪除了那300篇文章的時候,好消息傳來,面對學術界壓力,劍橋大學出版社在中國的網站重新發表《中國季刊》被刪除300多篇文章。

《中國季刊》總編提姆·普林格萊發表聲明說,「經過與劍橋大學出版社的官員會晤,《中國季刊》被告知,劍橋大學出版社打算在其中國網站立刻重新發表被刪除的文章。」他說,「《中國季刊》將繼續發表文章,並採用嚴格的雙盲同行評審機制(Double-Blind Peer Review),不考慮文章主題和敏感性。」

北京大學匯豐商學院經濟學專家包定(Christopher Balding)之前發起請願活動,希望劍橋大學出版社及學術界面對中國審查時,要挺身而出。至21日已有逾300人參與聯署。包定表示,在中國各大學聘用越來越多外國人之下,當局擔心「這些大學在意識形態上不會遵守北京希望他們說出來的思想」。而學術界相信言論自由和公開交換想法和資訊,如果劍橋大學出版社和相關期刊,對中國政府的要求讓步,學界和各大學保留反對他們的權利。這個請願活動也許是促成《中國季刊》重新刊登那些文章的原因。

面對越來越開放的世界,未來也許中國政府的方式會面臨新的調整,因為目前強硬的方式似乎越來越不奏效了。這意味著中國未來會不會更自由?還沒有答案,但是對於學術自由問題,學術組織本身自己要性格堅毅,不能為了五斗米折腰,要堅強的面對,去鬥爭,「狹路相逢勇者勝」,看誰能成為最後的贏家。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