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H17航班空難調查報告顯示飛機係被導彈擊落 荷蘭安全委員會13日公佈MH17航班空難調查報告說,空難係因一枚導彈在駕駛艙左上方爆炸導致的。同日,俄羅斯防空武器製造商金剛石-安泰公司召開新聞發佈會表示,該航班是在被烏克蘭軍隊控制的地區被導彈擊落的。 荷蘭安全委員會發佈的報告說,2014年7月17日格林尼治時間13時20分,MH17航班飛行至烏克蘭東部上空時,一枚攜帶有9N314M彈頭的導彈在駕駛艙左上方爆炸。數百片高能量物體擊穿飛機前艙,三名機組成員瞬間死亡,客機在空中解體,機上298人全部罹難,飛機殘骸散落面積達50平方公里。調查人員排除了飛機內部發生爆炸或客機遭遇空對空導彈襲擊的可能。調查報告指出,在客機駕駛艙左上方爆炸的導彈係由「山毛櫸」地對空導彈發射系統發射,發射地點在烏克蘭東部320平方公里範圍內。 據金剛石-安泰公司介紹,在實驗中,該公司使用了機身結構和基本參數類似於波音-777的伊爾-86客機和9M38型導彈。該公司同時表示,擊中MH17航班的導彈係由「山毛櫸」防空系統發出,最後一枚該型導彈由前蘇聯生產,俄羅斯現役武器裝備中沒有9M38型導彈。 去年7月17日,原定從荷蘭阿姆斯特丹飛往馬來西亞吉隆坡的馬航MH17航班客機在靠近俄羅斯邊界的烏克蘭東部地區墜毀,機上298人全部遇難。由於超過一半遇難者來自荷蘭,荷蘭安全委員會主導馬航MH17航班客機失事原因的國際調查,澳大利亞、馬來西亞、烏克蘭、英國、美國、俄羅斯等國參與調查。 同路點評:馬航MH17航班客機被導彈擊落這一調查結果,既具備轟動性,又似乎沒有那麼轟動。基本上,導彈擊落民航客機一事,本來應該招致世界輿論一片討伐聲,但現在看來,反響似乎嚴重不足。無疑,既然證明了客機由導彈擊落,那麽下一步就是要追查導彈是誰發射的。但是目前的證據,似乎並非像之前所說的那樣指向俄羅斯,而是更多地指向烏克蘭。 如果客機真的是由烏克蘭發射的導彈所擊落,那麽之前美國和歐盟對俄羅斯的指責就完全成了栽贓,這對烏克蘭局勢,以及現在嚴重膠著的叙利亞局勢,將産生巨大影響。美國剛剛向叙利亞反對派移交了200枚地對空導彈,這一地區的民航客機有任何閃失,就要輪到美國負責任了。 澳洲元數據法律正式實施 澳洲自10月13日開始正式實施元數據法律。澳洲含Telstra和Optus等在內的各大通訊公司被要求開始收集澳洲人的電子郵件、網際網路、行動電話和固定電話等設備產生的「元數據」,並保留最長2年時間。現任總理譚保在此前擔任通訊部長時曾表示,政府此舉並非是要追究那些非法下載電影和音樂的澳洲人,而是旨在方便日後執法機關可利用查看元數據而找到網路攻擊、兒童色情、恐怖主義和其他犯罪的嫌疑犯。目前,儲存元數據對於網際網路公司而言成本很高,一些公司估計單是設備成本就需要6000萬元。不過,政府指計畫使用1.31億元的稅金作為資金以援助這些公司。按照規定,若數據保留計劃獲批,通訊公司最多有18個月的準備時間,但當下仍有約84%的網際網路服務供應商表示尚未做好收集用戶元數據的準備。此外,隨著人們使用虛擬專用網路(VPN)的增多,只需支付一定費用,私人上網數據仍可被隱藏,以免除被網際網路服務供應商的儲存。 同時,一些網際網路權利保護組織和公民自由權利保護組織對政府此舉表示了擔憂。他們認為,儲存每一位居民的「元數據」或會引起更多無辜者的數據被儲存,而真正的犯罪分子仍可通過高科技手段隱藏資訊。且澳洲尚沒有數據外洩自動通知的機制,若一旦數據被駭客獲得,一些通訊公司會選擇隱瞞用戶。 同路點評:在澳洲之前,很多國家亦討論過類似的數據保留規定,但最終都因為違反憲法等考慮而被推翻。澳洲元數據法律以預防少數人的可能罪行為理由而監控全部人的做法,與美國「情報新法」出臺前,國安局任意監控民眾通訊記錄的做法在本質上並無不同。雖說規定了任何查閱元數據的人都不得閱覽電郵內容或聆聽電話內容,但在許多情況下,知道收件方或是致電的對象,已可八九不離十地猜中內容。而在對儲存的元數據的相應保護措施尚沒有完善準備的當下,政府此舉卻是將絕大多數人的隱私都置於了不明不白的「危險」之中。更無論最終為此埋單的,還是一般納稅人。 UNSW疑受「恐襲威脅」 因11日有人匿名在4Chan論壇上發帖宣稱要製造校園槍械襲擊事件,新南威爾士大學校方12日於1小時內,向師生發出兩封「關於肯辛頓校區安全威脅的聲明」警告,並建議學生下載UNSW的安全app,以直接獲得緊急服務和安全建議。新州和聯邦反恐警察亦一度進駐校園增加了巡邏,但其後稱此番威脅 「並非一次特定的,或直接的安全威脅」。 因臨近期末,校方表示課程將正常進行,且提醒教職人員和學生須「時刻保持警惕,但不要過於驚恐」。新州警方正調查該起匿名威脅案件。 同路點評:無獨有偶,位於霍巴特的塔斯馬尼亞大學同日晚亦遭遇了類似事件。在美國剛剛發生過校園槍械慘案,而澳洲雪梨亦發生恐怖槍擊案的當下,確實有一些恐怖主義的支持者,以及一些希望以此博得公眾眼球的人在網絡上大肆威脅。有關方面須對此保持警惕,嚴肅調查和處理,一般民眾亦須保持警醒,做到有備無患,但又不必過於恐慌而自亂陣腳。 維州鼓勵精子捐獻 維州輔助生育治療局(VARTA)的一份最新報告稱,2014﹣15財年中,維州共有1362位女性接受了人工受孕,僅15%有異性伴侶,絕大部份的捐獻精子都被單身(50%)和同性戀女性(35%)用於孕育後代。而隨著輔助生育需求飆升,維州面臨嚴重的捐獻精子短缺狀況。CEO Louise Johnson表示,精子捐獻的數量以及捐獻精子者的類型均「不夠」。同時,申請試用他國人精子的女性人數亦十分少,僅11人。 試管受精診所正採用打廣告,或在節假日開展宣傳活動等多種策略招募捐獻者,已有所成效。 同路點評:最早的精子捐獻意義,是為了給無法正常生育的夫婦帶來一絲幸福的希望。但伴隨著單身主義的女性人數不斷增多,以及同性伴侶或婚姻在部份國家和地區的合法化,對於捐獻精子的需求亦不斷增加。從國家人口繁衍需求的角度,鼓勵精子捐獻不失為一種鼓勵生育的方式,但同時亦對傳統家庭模式和倫理道德帶來了挑戰。其中的利弊得失平衡需慎重。 ...
瑞士拉沃梯田的豐收季 文:本刊編輯部 圖:新華社 美麗的日內瓦湖是瑞士最大的湖,湖的一邊是法國,另一邊就是瑞士著名的拉沃梯田了。拉沃葡萄園區,則隨著梯田緩緩步入日內瓦湖。 拉沃葡萄園梯田,位於瑞士西南部沃州(Vaud)。拉沃葡萄園處於洛桑(Lausanne)至沃州之間的阿爾卑斯山南坡上,沿著日內瓦湖(Lake Geneva)北岸延伸30公里。面對著日內瓦湖,充足的陽光和湖邊的濕潤氣候使這裡成為瑞士著名的葡萄酒產地,距今已有800年歷史。 拉沃梯田葡萄園佔地890多公頃,有證據表明此地的歷史課追溯到11世紀羅馬統治時期,聖本篤修會(Benedictine)與西多會(Cistercian)僧侶掌控該地區的年代。大量遺留的屋舍、磨坊、堡壘和很多的景觀以及當地的村落、小鎮與密集栽植的葡萄樹、古典村莊、老式小酒館,都反映著10個世紀之久葡萄酒生產方式的變化。 根據當地人的說法,這裡的土壤一天內擁有三次陽光的照耀。清晨旭日東昇之際、白天湖面所反射的陽光及黃昏時由山圍牆散發出的熱氣。由於吸收足夠的陽光和熱量,所以生產出來的葡萄酒也就格外的香醇。 在瑞士,拉沃葡萄園不僅僅有其農業用途,它更是該國的一個知名度頗高的風景區。葡萄園依山而建,山勢陡峭,葡萄園被石塊圍城一塊塊的小格子,遠遠望去,就像掛在山上的一副風景畫。高速公路和鐵路線建在湖與山之間,車窗外的這個獨特的風景不知道讓多少人心馳神往,讚歎大自然與人共同創造的奇蹟。當地人有一個笑話,形容葡萄園的不同凡響。據說一個從瑞士經濟中心蘇黎世過來的遊客,看到這片葡萄園,立馬將手中的返程車票撕碎,流量往返。雖然說的有些誇張,但這幅獨特的景緻確實讓人過目難忘。拉沃葡萄園當選為瑞士第七個世界遺產,也是瑞士法語區的第一個。其實,幾十年前這片葡萄園差點成了別墅區,當時有人看上了這裡的獨特位置,想開發成一個高檔社區,在瑞士一些學者和政府的努力下,這片葡萄園才得以保留下來。
尷尬的笑容凝結在臉上 ——中國女藥理學家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 文:本刊編輯部 圖:新華社 瑞典卡羅琳醫學院5日在斯德哥爾摩宣佈,將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中國女藥學家屠呦呦,以及另外兩名科學家威廉·坎貝爾和大村智,表彰他們在寄生蟲疾病治療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 這是中國科學家因為在中國本土進行的科學研究而首次獲諾貝爾科學獎,是中國醫學界迄今為止獲得的最高獎項。今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獎金共800萬瑞典克朗(約合130萬澳元),屠呦呦將獲得獎金的一半,另外兩名科學家將共享獎金的另一半。 按慣例,揭曉今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發佈會在卡羅琳醫學院「諾貝爾大廳」舉行。當地時間11時30分(坎京夏令時間20時30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評選委員會秘書烏爾班·倫達爾宣佈了獲獎者名單和獲獎原因。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評選委員會主席齊拉特說:「中國女科學家屠呦呦從中藥中分離出青蒿素應用於瘧疾治療,這表明中國傳統的中草藥也能給科學家們帶來新的啟發。」她表示,經過現代技術的提純和與現代醫學相結合,中草藥在疾病治療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很了不起」。 諾貝爾獎評選委員會說,由寄生蟲引發的疾病困擾了人類幾千年,構成重大的全球性健康問題。屠呦呦發現的青蒿素應用在治療中,使瘧疾患者的死亡率顯著降低;坎貝爾和大村智發明了阿維菌素,從根本上降低了河盲症和淋巴絲蟲病的發病率。今年的獲獎者們均研究出了治療「一些最具傷害性的寄生蟲病的革命性療法」,這兩項獲獎成果為每年數百萬感染相關疾病的人們提供了「強有力的治療新方式」,在改善人類健康和減少患者病痛方面的成果無法估量。 1930年年底,屠呦呦出生於浙江省寧波市,名字源於《詩經》中「呦呦鹿鳴,食野之蒿」,結果她也確實因為研究「蒿」而成名。1951年,屠呦呦考入北京醫學院(後改名為北京醫科大學,現為北京大學醫學部)藥學系。1955年畢業後,被分配在衛生部中醫研究院(現中國中醫科學院)工作。1959年,屠呦呦參加衛生部舉辦的「全國第三期西醫離職學習中醫班」,系統地學習了中醫藥知識。 瘧疾、屠呦呦和青蒿素 瘧疾是世界性傳染病,每年感染數億人,並導致幾百萬人死亡。上個世紀60年代,引發瘧疾的寄生蟲——瘧原蟲對當時常用的奎寧類藥物已經產生了抗藥性,影響嚴重。1967年5月23日,在毛澤東、周恩來等中國領導人的親自指示下,中國政府啟動「523項目」,旨在找到具有新結構、克服抗藥性的新型抗瘧藥物。 在當時極端艱苦的科研條件下,中國7個省市、60多家科研機構、超過500名科研人員協力攻關。屠呦呦所在的團隊於1969年參加「523項目」。1971年,屠呦呦受到中醫藥典籍啟發,提出用乙醚低溫提取青蒿有效成分,並且報告了青蒿提取物的抗瘧效果。次年,「523項目」研究人員成功提取了高效抗瘧成分青蒿素。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青蒿琥酯、蒿甲醚能迅速消滅人體內瘧原蟲,對腦瘧等惡性瘧疾有很好的治療效果。青蒿素類藥物可口服、可通過肌肉注射或靜脈注射,甚至可製成栓劑,使用簡單便捷。但為了防範瘧原蟲對青蒿素產生抗藥性,目前普遍採用青蒿素與其他藥物聯合使用的復方療法。 作為「中國神藥」,青蒿素在世界各地抗擊瘧疾顯示了奇效。2011年5月,世衛組織正式將青蒿素復方藥物列為治療瘧疾的首選藥物,英國權威醫學刊物《柳葉刀》的統計顯示,青蒿素復方藥物對惡性瘧疾的治愈率達到97%,據此,世衛組織當年就要求在瘧疾高發的非洲地區採購和分發100萬劑青蒿素復方藥物,同時不再採購無效藥。 「中國神藥」給世界抗瘧事業帶來了曙光。世界衛生組織說,坦桑尼亞、贊比亞等非洲國家近年來瘧疾死亡率顯著下降,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廣泛分發青蒿素復方藥物。僅在贊比亞,由於綜合運用殺蚊措施和青蒿素類藥物療法,2008年瘧疾致死病例比2000年下降了66%。 據世衛組織統計,截至2009年年底,已有11個非洲國家的青蒿素類藥物覆蓋率達到100%,另有5個非洲國家覆蓋率為50%至100%。 ...
英雄與罪犯間的0.01公分 文:本刊編輯部 圖:新華社 「女友和母親掉進水裏,你先救誰?」在動輒被形容爲「劍拔弩張」的婆媳關係當中,這一定是夾在中間「腹背受敵」的中國男人最怕做的選擇題,尤其是當它從盛怒的女友口中氣勢洶洶吐出的時候。爲博紅顏一笑,又不致落下「不孝」的罵名,人們可謂冥思苦想,創造出了許多異想天開的答案,諸如「救得到誰便先救誰」,「我不會游泳」等等…… 但最近,中國國家司法考試似乎爲它賦予了一個「標準答案」,一時間有關「千古難題」的討論愈發甚囂塵上。從前被認爲僅關乎道德的討論,卻因法律介入而變得加倍複雜,脣槍舌戰間,人們各執一詞審判彼此,甚至頗有些宗教的意味。 「最佳編劇」的司法考試 中國國家司法考試,顧名思義,是由司法部統一組織,爲從事特定法律職業而設的資格考試。在中國,它便是律師、法官、檢察官、公證員們的「龍門」,只有跳得過,才有資格披上法袍,爲正義而戰。想躍過它不是簡單的事情,考試通過率出奇地低,2013年僅產生了8.5%幸運兒,令其被冠以「天下第一考」的名號。 如此嚴峻的形勢卻是近幾年才出現的事情,究其原因,則是考察的內容從白紙黑字的法條變成了千奇古怪的案例。人們常說「法律是死的,人是活的」,將活生生的例子套進法律的條條框框中,無疑是對學以致用的一種挑戰;而參考答案是否便有資格被當作無可置疑的金口律令,也能成爲網絡爭論的焦點。 此次被推上風口浪尖的題目,正因它可以變相當作被中國男人譽爲「千古難題」的選擇題答案。千古難題問女友和母親落水應先救誰,司法考試則稱火災之際,明明有條件救出母親,卻爲救女友而未救出母親,則構成不作爲犯罪。網友紛紛熱議,此題一出,或許男人們總算可以在女友面前挺起腰板了:法律要我救媽,你反對也沒用!但持反對意見者也大有人在:女友也是人,法律說人人平等莫不是一紙空文? 但司法考試並不是第一次令人「大跌眼鏡」。或者不如說,這場考試像是網絡「段子」的溫牀,其中不少情景都多少令網友捧腹。今年的司考出題者被譽爲「2015」最佳編劇,先後設計了各種好萊塢大戲、喜劇片般的搞笑橋段,比如有人下夜班回家竟被鄰居飼養的豬絆倒,有人被警察追捕,還有時間糾結唯一一發子彈要打警察還是警犬。但總歸司法考試嚴肅性不容忽略,題目雖似有不少可供消遣的內容,答案卻沒有太多迴轉餘地。近年來,除偶爾有因題目描述易產生歧義的特殊情況,已公佈的答案鮮見「回爐重造」的情況——甚至包括這道「千古難題」的答案,即便聽來匪夷所思,也在專業人士間達成共識。 引起不安的蝴蝶效應 專業人士的解答自有其道理。答案公佈後,多家媒體採訪了法律研究教授、律師等專家,得到的解釋不約而同地吻合:因這名「主角」對母親有贍養義務,對女友則僅有道義而非法律的救助義務,因此「重色輕母」便是犯了遺棄罪。「不作爲犯罪」的解釋爲「行為人負有實施某種積極行為的特定的法律義務,並且能夠實行而不實行的行為」,簡單概括爲幾個字便是「應為、能為而不為」,遺棄罪正屬於其中一種。歸根結底,題目的本意不過是考察「不作為犯罪的成立條件」,但網友們對專家的說法並不願乖乖買賬。法律也是人制定的,終歸脫不開一個「理」字。情理都講不通,法理上「政治正確」又如何,憑什麼只有你說的話是金玉良言。一時間,網絡上要求司法部改答案的呼聲四起。 顯然隔行如隔山,非專業人士既如管中窺豹,又如盲人摸象,卻將活生生的人與冷冰冰的條條框框間的衝突掀開冰山一角。法律讀庫將公眾的反應概括爲「不安」,相當傳神。如雪片般發佈的媒體稿件中,將題目設定好的情況硬生生延伸出各種限制條件:假如離女友更近、假如臨場慌亂沒了主意……這種「過度解讀」,是爲不安;網友們對此題幾乎一邊倒的質疑態度:若有人身臨其境救母不成,爲逃脫罪責連女友也一並遺棄掉,該當何解……這種假設,也是不安。文章最後將人們的不安總結爲:為何一個救了人的人卻因「救錯人」而被當成罪人?民眾心中的「英雄模範」緣何變成法律人眼中不作為的罪犯?這令民眾突生一種對日常生活的陌生感。既然善惡界限模糊,那沒準某天自己也無緣無故「越線」成了罪犯,壓力陡增,恐慌也不難理解。 「感動中國」與罪犯的距離 但容易被忽略的事實卻是,這份恐慌同時也來自政府自相矛盾的宣傳。猶記「嫁給大山的女人」新聞熱度還未消,被拐賣的女主人公爲了一羣素昧平生的孩子甘願留在山中,連其父母都表示「比起他們,贍養公婆更加重要」,這樣的悲劇竟被拍成宣傳電影。或許我們還可找出藉口說山村的愚昧思想已令她無法回到原生家庭,但2012年「感動中國」人物高淑珍則被人稱作「出賣了女兒的人生」:她爲一羣殘疾孩子辦起「愛心小院」,卻因人手不足「綁架」了親生女兒的上學夢。被強行扭轉的人生軌跡,即使披上高尚外衣許也是悲涼的事情。而全國抗震救災模範才哇,雖已從女兒處得知親人被埋在廢墟下,仍堅持安頓受災羣衆,最終3名親人因無人救助而遇難,他卻說「一個家裏死幾個人是小災,大災面前就要舍小家、爲大家」。 難怪網絡有人戲謔表示,做英雄的家人好難。浙江大學報的一篇文章總結出了許多人的心聲:即便祖國爭得榮譽與尊嚴值得感激,他們的付出卻成了壓在家人身上的重擔,或許親人們才是真正「感動中國」的人。但人們還來不及被這些「三觀扭曲」的新聞進行口誅筆伐,爲何又換了風向?按照法律定義,女友和陌生人被劃爲一類,顯然不及親人「優先級」高。照這樣說來,政府豈不該順藤摸瓜,照着當年的表彰名單一個一個逮捕過去? 相同的初衷與背道而馳的方式...
大學之道 勿忘初衷 文:本刊編輯部圖:蘋果日報、維基百科 何為大學之道?相信每一位辦學者心中,都有自己的一個準則。而言,大學在我們的社會上,立足超過百年、甚至過千年的歷史,大學的存在並不僅僅只是一所只進行研究,並提供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教育機構。大學的存在已經遠超了只有學術討論的意義,它要為社會作育菁英,肩負社會責任,並堅守其辦學理念,確保其學術自由。但最近在香港和澳洲,不約而同地有大學出現爭論話題,不感令人懷疑大學精神,是否已經一步一步地被蠶食。 近日,香港大學(下稱:港大)正式否決陳文敏教授擔任副校一職,結果雖然不難預料,但仍引起香港社會上的一番爭論。而同一時間,墨爾本的迪肯大學,被傳媒揭發允許極端穆斯林教徒在學校辦研討會,亦引起澳洲民眾的關注。 港大否決陳文敏 香港大學校務委員會(下稱:校委會)於上星期正式拒絕接納物色委員會的建議,任命前法律學院院長陳文敏為學術及人事資源副校長,歷時十個月的副校風波看似告一段落。陳文敏被否決絕對是意料中事,但被否決的原因卻不太合理。 港大學生會會長馮敬恩在表決後發表聲明,公開陳文敏被否決的原因。馮敬恩指在會上,李國章質疑陳文敏沒有博士學位,故沒有資格擔任副校長,更質疑陳文敏有政黨會支持。另外有數位委員指陳文敏在未任命前就公開提及自己是唯一候選人,故認為他的操守有問題。當中以盧寵茂的否決意見,最為引起外界關注。盧寵茂指陳文敏學術水平不合乎標準,指其研究成績連助理教授亦不如,又指責陳文敏沒有在其跌到後致以慰問。 否決原因不合常理 陳文敏受到的質疑中,最多是指責他並無博士學位,學術資格不足。對於其學術成就不符標準等批評,可說是「欲加之罪」。首先,副校長招聘條件並無列明要博士學位,而世界各地有不少著名學府的高級管理層,都沒有博士學位。以港大本身為例,2000年,前港大校長鄭耀宗被指干預港大民意調查而辭職。當時任職港大副校長的戴義安(Ian Davies),臨時接替出任港大校長,當時他並無博士學位。 而剛於去年底獲港大校委會通過,任命為大學拓展部副校長的蘇彰德同樣沒有博士學位。第二,陳文敏是香港歷來至今唯一一位「名譽資深大律師 」,是法律界對他的肯定。指他學術資格不足的指控,根本毫無實質根據。 應向外界交待 這次香港大學的決定,被外界評論認為因政治因素而否決任命陳文敏擔任,此等說法並沒有確實證據支持,因此我們難以評論。而言,令人感到不平的是,校務委員會有給人以權淩駕於制度的感覺,而且沒有對否決任命陳文敏向社會給予一個合理的解釋。 第一,校務委員會成員,不會對每一個學術範疇都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而且招聘本身有一定的難度和專業性,因此才有物色委員會的成立。物色委員會由專家組成,作出研究及提出建議人選。校委會的確有權力和義務去否決物色委員會的建議,但否決這決定並非就候選人的學術成就作出評價或推翻物色委員會的評價。而是應著眼於物色委員會的建議中,是否有嚴重的漏洞及疏忽,才作否定。因此這次港大的校委會因陳文敏的學術成就作否決,是技術上是出現問題,亦是對物色委員會的專家們的一個侮辱。平心而論,若說校委會以權謀私,的確有欠公允,但他們的確有把權力放在制度上的嫌疑。如此重大的決定,如不平衡自身的權力,專重專家的看法和制度,此招聘根本不能公平、有效地運作。 第二,任命副校長的確是港大的內部決定,在情在理上,校委會的確毋須向公眾解釋其決定。但事件自年初以來,經由媒體報道指陳文敏成為唯一候選人,再經過港大學生硬闖會議議場後,事件已經成為公眾關注的一個焦點。因此這決定已經超越港大內部事情,而是公眾社會關心的一個議題。在社會極度關注之下,校委會只以「大學的長遠利益」這種說法作交代,難以令公眾接受。 另外值得一提,盧寵茂及部分校委會成員不斷譴責馮敬恩泄密閉門會議的內容,但盧寵茂在兩年前馬斐森獲任命為港大校長後批評他,亦被指違反保密協議。而今次他指責馮敬恩違保密協議,是否有點自打嘴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