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訪美結束 紐約會見希臘總理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結束訪美行程,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洪磊宣稱,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這次訪問美國,「達成了豐碩的成果」,在投資、人文交流、應對氣候變化、多邊事務協調合作等方面「取得新的重要進展」。 習近平在訪美行程的最後一天,於紐約會見希臘總理齊普拉斯。習近平指出,希臘是中國的好朋友、好夥伴。建交43年來,雙方堅持互尊互信、真誠相助、互惠互利、合作共贏,雙邊關係始終保持健康穩定發展。當前,中希關係發展勢頭良好,各領域務實合作不斷取得新進展。 齊普拉斯就表示,希臘始終認為,與中國的合作具有戰略意義。在新形勢下,希方願繼續推進這一關係,提高雙邊經貿水平,擴大農業、航運、金融、投資、海洋領域合作,積極參與「一帶一路」框架下合作。 另外,習近平亦談到近期發生在歐洲的難民問題引起國際社會廣泛關注 ,他強調指問題根源在於發展不平衡和地區不穩定,除了進行人道援助,更要有效解決貧困及社會穩定問題,特別是消除難民來源國的衝突根源。 今次習近平訪美亦發生一段小插曲。他在紐約聯合國總部主持全球婦女峰會,承諾出錢出力支持全球婦女事業,但遭美國前國務卿希拉莉在網站嘲諷「無恥(Shameless)」,指其逼害女權分子,言行不一。 中國外交部指有人針對中國婦女事業「無中生有」。 同路點評: 有中國傳媒指習近平此次訪美,可堪與當年鄧小平訪美相比。習近平此次訪美,旨在解惑釋疑,增進互信,加強合作,但能否達到了預期效果,仍有待觀察。希臘國債危機嚴重,與中國合作,的確有助它們的經濟復蘇。而從他們的言談中,亦談及到「一路一帶」政策,可見「一路一帶」政策在國際間亦得到了一定的支持和信心。 有關難民問題,習近平並沒有正面談及中方在此事上的立場,相信他不想中方過度捲入事件上。另外,也認同他指解決貧困及社會穩定問題才能真正有效地解決難民問題。最後有關希拉莉在網站的嘲諷,相信只是希拉莉希望在競選下任美國總統中,爭取一點曝光,並不會引起任何大迴響。 佔領周年 千人撐傘重聚 本年九月二十八日是香港因政改而發動的佔領行動一周年,多個團體於香港金鐘舉行紀念活動,佔中三子、學聯及學民代表包括周永康、羅冠聰、黃之鋒及多名泛民人士均有出席。集會人士五時五十八分舉起黃傘默站,以紀念上年同一時候警方施放首枚催淚彈的一刻。警方發言人指集會最高人數約有一千一百人。據知主要泛民政黨及雙學都沒有大力動員,而參與的年輕人比例也較以往少。不少市民及傘下組織開始於「連儂牆」及添美道一帶舉行活動,佔領中環發起人戴耀廷則表示,二○一四年是香港歷史中重要的一年,雨傘運動亦是香港民主運動重要的里程碑,相信未來香港爭取民主的力量將會愈來愈壯大,民主最終亦會來到香港。 同路點評: 香港的雨傘運動已經經歷了一週年了,但是香港在追求民主的道路上,有更進一步嗎?看來並沒有。雨傘運動後,無論是泛民主派或學民思潮,甚至當初奮勇抗爭的市民,他們都已經像是無計可施了,熱情亦淡下來了。希望九二八不要只淪為儀式化的紀念日,並冀望公眾再次思考下一步的方向,使香港在民主的道路上能有所改變。 創業愛茶飲 入行易 圖利難 台灣一個求職網站公布上班族創業夢想最新調查。結果顯示,高達九成二上班族曾有創業夢,比例創近三年新高,最熱門的創業行業為「咖啡、茶飲」、「麵包、甜點」,以及「旅遊住宿」等。但該求職網發言人表示,以上行業雖容易吸引顧客上門,但因市場競爭激烈,上班族創業隨時無利可圖。 該求職網日前以網上問卷方式,隨機抽樣一千三百名二十歲以上上班族及已畢業人士。結果發現,高達九成二上班族曾有創業夢,而最熱門的五大創業行業依序是「咖啡、茶飲」、「其他餐飲(不含咖啡、茶飲)」、「麵包、甜點」、「旅遊住宿」及「服裝配件」。但其中卻只有不到三成人付諸行動,而且亦只有三分之一創業者成功回本。 同路點評: 台灣的青年人在畢業後,總會滿匡熱誠、對生活充滿理想。再加上在台灣打工的工資偏低,因此有很多青年曾有創業夢亦不難理解。但是台灣政府對於青年創業的支持不足,再加上這些市場的競爭者眾多,無利可圖的機會太大。因此即使他們滿匡熱誠,也難怪他們會對創業有所卻步。 今年全球已有12人死於自拍 網絡媒體Mashable近日的調查報告稱,比起鯊魚襲擊而死的人而言,更多人死於自拍。今年因為自拍死亡的人數上昇到12人,而今年死於鯊魚襲擊的人數為8人。Mashable說,這聽起來像是個笑話,但事實上並不是:這些死亡事件對於那些過分關注手機屏幕而無視周邊環境的游客而言,是悲劇性的警示。...
泰警公佈曼谷爆炸案進展 泰國警方28日在國家警察總署舉行的發佈會上確認,8月29日抓獲的一名嫌犯,就是在首都曼谷市中心四面佛神廟附近發生的爆炸案中,閉路電視畫面上顯示安放炸彈的黃衣男子。警方表示,上述結論是在整合100多個證人的證供和各項證據後得出的。該嫌犯化名阿迪姆,真名為比拉爾·穆罕默德,但由於使用的是假護照,其國籍仍未能確定。警方表示,比拉爾·穆罕默德與此前已抓獲的另一名爆炸案嫌犯玉蘇甫將在約60天後送交泰國軍事法庭。另外警方將繼續追捕其餘15名嫌犯。 警方還說,該犯罪團夥幕後主謀仍未能確定,有待進一步調查,並且還不能將案件定性為恐怖主義襲擊。泰國警察總長頌育表示,犯罪團夥的作案動機是報復泰國打擊人口販運及偷渡的行動,同時尚不排除有政治動機。頌育強調,泰國政府之前遣返偷渡客的舉措符合國際法。 8月17日晚,泰國首都曼谷市中心四面佛神廟附近發生爆炸事件,造成至少20人死亡、120多人受傷。遇難者中除中國公民外,還包括泰國、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等國公民。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洪磊28日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不論誰製造曼谷爆炸案,都將受到法律嚴懲。洪磊說,中方關注案件調查進展情況,並與泰方保持著密切溝通,支持泰方全力緝拿兇手,中方願與國際社會一道,共同嚴厲打擊此類犯罪活動。 同路點評:泰國方面公佈四面佛神廟爆炸事件的定性,可以說是「情理之外,意料之中」。所謂「情理之外」,指四面佛神廟爆炸事件的犯罪嫌疑人來源、犯罪手法、犯罪效果都符合恐怖襲擊的標準,但泰國當局堅决不把這一事件定性爲恐怖襲擊。 而「意料之中」則是說,大家都知道泰國當局確實不敢輕易把四面佛神廟爆炸事件定性爲恐怖襲擊。原因有二,其一是犯罪嫌疑人經查持有中國護照,如定義爲恐怖襲擊,則中國顔面有損,泰國出於邦交考量,高高舉起輕輕放下;其二是,旅遊業收入乃是泰國經濟支柱,一旦定義恐怖襲擊,則遊客勢必銳减,泰國當局承受不起這個壓力。 工黨大佬願斡旋澳中FTA僵局 澳洲前貿易部長埃默森(Craig Emerson)提議了一種解決工黨和聯盟黨就澳中FTA僵持不下局面的新方法,即簡單修改移民法內的一些條款,例如「2.72AA條款」,令勞動力市場測試成為招募低技能外海勞工必需步驟,含所有低技能的457簽證類別,不僅是與澳中 FTA有關的457勞工;並使得澳中FTA在不含「自由允許中國勞工進入澳洲」的前提下生效,以使得兩黨的立場都能夠得到保護。但貿易部長羅柏(Andrew Robb)似乎不願退讓,宣稱將不會修改任何已承諾的條款。按照移民部相關規定,勞動力市場測試分析是必須的,即在本地刊登廣告沒有應徵者後,才能夠向海外技工發放簽證。此舉宗旨在於所有的工作崗位都必須先提供給澳洲勞工。而當前政府和中國訂立的協定意味著更加嚴格的保障機制,較之吉拉德政府的同等投資企業移民協定更嚴格。 與此同時,澳媒體刊登了中國駐澳大使馬朝旭署名文章,呼籲儘早實施澳中自貿協定。文中指出,作為一份全面、優質及均衡的協定,澳中FTA是雙邊關係的里程碑,「將為兩國貿易發展帶來新的原動力,將為拓展雙邊投資創造新契機,也將為民間交流開啟新的地平線。」另一方面,羅柏本週已前往亞特蘭大,參與重啟12國泛太平洋合作組織的對話。若協議一旦達成,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貿易協議,涉及全球40%的GDP。 同路點評:自澳中官方於今年6月17日簽署FTA後,百日已滿,但聯邦政府依然僵持不下。其實,澳中FTA 越早落實生效,兩國的生產者與消費者就越能盡快受惠。君不見,澳洲保健品和奶製品公司的銷售額和股票日前均已打了激素的速度不斷攀升。如馬大使文中所提及的澳洲保健品公司澳佳寶,其對華銷售額從去年的區區200萬元,飆升至今年的7500萬元。但要確保這樣的獲利成效不會「曇花一現」,甚至可更進一步,則澳中 FTA 的儘快落實勢在必行。誠然,工黨和工會希望本國民眾的就業機會優先獲得保障的出發點無可厚非,但一味糾結不肯讓步,結果反倒是撿了芝麻卻丟了西瓜! 新州公佈環形碼頭2億改造計畫 新州州長貝爾德(MikeBaird)本週宣佈,為資助環形碼頭內的輪渡碼頭重大改造工程,新州政府計劃出售價值2億澳元的政府建築。據悉,新碼頭將分為2層,有玻璃幕牆,還可能設置零售區,工程將於2019年啟動。雪梨海港管理局旗下的大約10億元資產將在未來6個月接受審查,以確定其是否適宜出售,含目前由Mercure酒店營運的建築、達令港的四季酒店以及達令公園的辦公區等。新州工黨要求政府公佈將被出售的資產名單,以及出租這些資產可為政府帶來的收入。 同路點評:雪梨的環形碼頭作為雪梨都市門戶,旅遊熱門景點和交通最為繁忙之地,目前的模樣確實與雪梨近年來一直強調的「活力」和「與時俱進」有著極大的差距,升級勢在必行。但藍圖雖好,還需要資金支持,而在政府財政預算有限的現狀下,出售政府公有資產不失為一種集資的方式。但需要慎重的審核以及足夠的公開化和透明度,以確保資金用到刀刃上。 維州與成都達成熊貓企鵝合作項目...
重慶女作家「實踐」《三體》 斥鉅資求「復活」意義何在? 本刊編輯部 日前,一則看似大膽離奇的,有關四川女作家冷凍大腦以等待「復活」的新聞成為了不少人茶餘飯後的談資。從古至今,無論是古埃及時期的木乃伊製作,亦或是是中國古代推崇的「璧琮以斂屍」,甚至於現代社會爭議不斷的「遺體冷凍」和文學影視作品中熱門的各類「穿越」……中西古今的人類一直在追求著「靈魂不滅」與「起死回生」。然而,無數次希望之下的失望,亦令我們開始思索這樣代價不菲的「復活」可能是否真的值得推廣?以及如何看待生命僅存在「一次」的意義? 據中國多家媒體報導,重慶市知名兒童文學作家,曾擔任獲得2015雨果「最佳小說」獎的熱銷科幻長篇《三體》的編審的杜虹女士,於今年5月30日因胰腺癌辭世,享年61歲。其女張思瑤與女婿魯辰遵照杜女士的遺願,輾轉聯絡到了美國專門從事人體冷凍科研的阿爾科生命延續基金會(Alcor),花費約75萬人民幣為其進行了中國國內首例人腦冷凍手術。目前的遺體冷凍保存分全身與頭部單獨保存兩種形式。整個冷凍手術流程在事主預計步入生命終末期時已做好準備,一旦宣佈臨床死亡,即馬上開始。手術分為作為初步流程的灌流手術,即向屍體注射以血液抗凝劑為主的藥物同時轉移至稍高於冰點的淺低溫,再向血管內注射冷凍保存液以替換血液和可以替換的體液,以防止在冷凍和將來復溫過程中冰晶的形成對於細胞和組織的損傷。之後會經過必要的遺體運輸,再於美國進一步地整體或分體常置於-196℃的液氮罐內進行保存。根據美方機構工作人員介紹,杜女士的遺體受損很小,處理十分成功,她的大腦現已存放於該基金會的所在地亞利桑那州鳳凰城,等待50年後的復甦。 鑒於《三體》中有描寫到一個名叫雲天明的人物,曾有過被取出大腦後通過冷凍技術保存,並最終由三體人的克隆技術成功復活的經歷;而杜女士作為該小說的編審之一,在其身上實施的人腦冷凍手術過程與書中的描繪有著極為驚人的重合,因而,該手術案例又被稱為是《三體》的現實真人版。 據介紹,杜女士在生前,已對人體冷凍表現出了興趣,她曾對自己的女兒和女婿表示,即便當下的冷凍手術成功,50年後能否「復活」仍是一個未知數,但她希望能夠成為試驗者,為該領域的進一步科研探索與未來發展提供「實踐」機會,因為「新興科技總是需要有人嘗試」。 針對杜女士的大膽舉動,《三體》的作者劉慈欣顯得十分客觀冷靜。他表示科幻小說中的邏輯同自然科學的醫學邏輯有著本質的差別。雖然他本人認為冷凍手術未來能夠令人「復活」本身仍存在巨大的技術障礙,並提醒效仿者需要慎重選擇;但他對於杜女士獻身未來科研探索的膽識表達了由衷的敬意,並期待能夠等到可以親眼見證的那一刻。 人類本能上存在對於活著的渴望和對於死亡的恐懼,因而,長生不老、死而複生、靈魂轉換、再世輪迴等等,是從古至今人類前赴後繼的追夢歷程。世界四大文明中,古埃及文明相信,人體只是靈魂暫駐的載體,當靈魂離體而去,死亡亦隨之而至,因死後復活時靈魂需要原先的身體,因而,須保存屍體不腐朽以共死者來生所需,遂有了埃及木乃伊的誕生。 而傳承千年的華夏文明,一方面,自始皇帝尋仙問藥、魏晉興起煉丹術,歷朝歷代「嗑藥」喪命的皇帝們,無一不以求長生不老,一統萬年為目標;另一方面,自商周時代起,中國古代人即對於墓葬的規格、屍首的防腐保存即已十分講究,強調「精氣歸於天,肉歸於土」,認為「金玉在九竅,則死人為之不朽」。 而現代醫學和科技的快速發展,「以科技實現長生不老」如今成為了人類新的奮鬥目標。一些西方的科學家不僅研究製作『現代版木乃伊』,更希望未來能提取木乃伊的基因,由基因複製技術,「克隆」出新的活人。同時,1991年於阿爾卑斯山區所發現的5300年前的「冰人」古屍,其皮膚、內臟甚至眼睛等依然完好無缺,作為全球迄今為止發現並保存最完整而古老的屍體,令人類產生了遺體冷凍求未來複生的想法,相應技術和商業營運機構也應運而生:1964年,物理學教師羅伯特·艾丁格出版了《長生不老的前景》一書,開啟了遺體冷凍運動。1967年,73歲的心理學家詹姆斯·貝德福德成為被低溫凍結的第一人。1970年代,第一家商用遺體冷凍機構開始運行。2005年,科學家宣佈他們已成功地使幾隻進入臨床死亡狀態的冷凍狗起死回生,進一步增加了人們對長生不老和死而複生的憧憬和期待。2011年,倡導者艾丁格在以92歲的高齡去世後成為世界上第106位被冷凍保存在他成立於1976年的人體冷凍保存公司的液氮罐內的屍體。2015年3月,世界著名高等學府牛津大學未來人類研究所哲學系的三名教授博斯特羅姆、安德斯·桑德伯格和阿姆斯特朗分別支付了5萬英鎊給某遺體冷藏服務機構,為了死後能夠將自己的屍體進行冷凍以等待「起死回生」。 目前世界上已經有超過150人體被冷凍保存等待復活,還有超過千人已經註冊將來身後被冷凍保存。單是Alcor基金會作為當下世界上最大的人體冷凍機構之一,目前即有139例病人在阿爾科進行人體冷凍,其中60%為大腦冷凍。 然而,「遺體冷凍再復甦」有著巨大的技術限制與不確定性(尤其是復甦環節),耗資金數額龐大(不算未來復甦,僅全身冷凍即需200萬元人民幣左右),相關手續過程極為繁瑣,有時甚至會引發一些法律和倫理上的問題,絕非一般家庭可以承受得起。因而,對於人體冷凍,亦有批評和反對的意見。麥吉爾大學的神經學家和生物學助理教授Michael Hendricks就認為,復活或模擬是一種超越技術前景的可悲的虛假希望,憑「人體冷凍」行業所提供的冷凍死亡組織是不可能的;他更對那些利用失去親人的人的希望心理從中牟利的機構表示了自己的憤怒與鄙視。 更何況,人往往正是因為有死亡的對比,方懂得活在當下;人的生命,亦因為時間有限才值得去珍惜,因為不斷地更替才更有活力!科技哪怕再發達,過於用來追求長生不老,貪婪於僅僅「活著」,反倒是一種本末倒置的行為,需要警惕!
美國加州綁架欺凌案主嫌疑人 緣何被國人提前判處「終身監禁」? 今年3月份,發生在美國南加州羅蘭崗的幾名中國留學生綁架、虐待、非法拘禁另外兩名留學生的事情,不僅在美國引起軒然大波,也把國內民眾對於留學生的不滿情緒推向頂峰。在最終的判決還沒有出來之際,國內人們已經根據《洛杉磯時報》的一篇文章等其他網絡消息,早已提前「判決」這三名虐待他人的中國留學生終身監禁,並且拍手称快了。雖然這樣在社交媒體平台上以訛傳訛並不準確,但它足以表明民眾對於此事憤怒之態度。9月9日,洛杉磯高等法院波莫納分院再次開庭,嫌疑人的代理律師希望通過達成認罪協議,說服檢方放棄「折磨」的指控,因為這項指控最為嚴重,如果「折磨」罪行成立,進入審判程序並因此定罪,這幾位留學生就真的難逃終身監禁的命運了。 罕見的重罪——令人髮指的「折磨」 這件駭人聽聞的事情發生在幾個高中留學生身上,因為男女爭鋒吃醋的事引起的。翟某和她男朋友又和其他幾個女同學,把一個姓劉的同學劫持到公園,進行了長達五個小時的折磨,扒光衣服,用煙頭燙人家乳頭,把腦袋按到地上逼劉某吃沙子,吃她自己被剪掉的頭髮。種種惡行令人髮指,很難讓人想像到這是幾個剛剛成年的女孩兒做出來的恐怖事情。被害人第一時間報案,幾個施虐者立馬被抓了起來。其中有幾個孩子害怕了,跑回到了中國。在法庭第一次傳訊上,以翟某為首的幾個高中生,居然不認罪,他們感覺這在中國國內都不算事,無非是私底下的惡作劇或者打架鬥毆,萬萬沒想到,他們以為普通的中學生打架卻有可能面臨的是最高終身監禁。一生的命運,就在這一次施虐過程中被敲定了。 此案共涉及兩名受害人,六名犯罪嫌疑人被捕,四名在逃。這起留學生案件,涉案人數多達12人,大部分是高中學生,其中最小的只有14歲。洛杉磯檢方以酷刑折磨罪、綁架罪等重罪起訴他們。酷刑折磨不僅僅是人身傷害,還涉及到人格侮辱。美國所有州的法律對於抽象的人格侮辱,判的都比較重。犯案「大姐大」翟某被檢方以六項罪名起訴,分別是「折磨」罪,三項「綁架」罪和兩項「毆打」罪。前四項都是重罪,特別是「酷刑折磨」罪,最高可判終身監禁。根據9月9日的法庭傳訊結果,辯方律師之一雷福德·方頓(Rayford Fountain)表示,即使通過認罪協定免除了「折磨」罪,兩位女生的獲刑年份也應該在兩位數,接近二十年。折磨罪在美國十分罕見,這是他三十年職業生涯遇到的第一起。 於此相對照的,是國內媒體近期報導的大量的校園暴力侵害事件,山東,湖南,江西,重慶,有圖片,有視頻,讓人看得觸目驚心,其嚴重程度絲毫不遜色於南加州羅蘭崗這次留學生欺凌事件。可是,最後處理的,基本上沒有任何一個孩子受到刑法的處罰。有的是開除了,這已經算是最嚴重的了,還有的就是教育一通就了事了,大多數時候都是息事寧人。比如,3月30日山東濟寧鄒城大律中學的初二女生被同學侮辱,跪在地上自扇耳光長達一小時,結果是公安機關處理,但未見後續報到;4月17日,北京105中學多名學生圍毆一女生、拍攝視頻記錄,最終以教育機構介入了事;6月5日江蘇南京初一男生被高年級同學毆打至吐血,並被迫舔小便,拍視頻,最後竟然以教育機構處理教育而終。 此類惡性案件,在國內並不容易被報到,出於所謂「保護未成年人」的原因,或者各種潛規則,這些案件大多通過法外金錢交易而「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了,人們能看到的大多是虎頭蛇尾的新聞,民眾往往在事件的開端義憤填膺,但是輿論的躁動卻不能推動事件的完整性和公開透明度。同樣是校園暴力、欺凌,看不順眼就打,國內的中學生也是主力軍,但是處理的結果卻如此天壤之別。即使「終身監禁」還並沒有在翟某等美國留學生的身上實現,但是這種處理學校暴力侵害的態度卻讓不少國人拍手叫好。 這和中國的法律不健全、不嚴肅有之間關係。比如違反《治安管理處罰法》的,如果是18歲以下,頭一次違反一般都不予處罰,法律在這裡的規定,顯得過於鬆弛,對這些孩子太過放任了。除了法律層面的問題,一般的人身侵害,我們會看人身受到侵害的嚴重程度,胳膊腿是不是傷了斷了;而對於抽象意義的人格侮辱,我們界定就不是十分清晰了。對於孩子的心理關心程度嚴重不足,常常低估少年兒童的心理健康。這與某些中國傳統文化裡的東西有聯繫。所以,這些孩子在美國犯了這樣的事,居然自己不認為自己錯了,這不僅僅是兩國法律之間的差異,也跟文化差異有直接關係。 文化衝突還是文明差距——中國式解決在美國碰壁 這個事情還牽出了一個極具中國特色的案中案。其中一個犯案孩子家長,不遠萬里,從中國過來想要「擺平」這個事,拿著錢要賄賂證人,結果最後這位家長也進去了。這種事在美國人看來不可思議,這不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嗎? 類似的家長賄賂證人案件也發生過。2012年4月,美國愛荷華州中國21歲的留學生唐鵬,被控以租房為藉口強姦女房主。他的父母趕到美國後,因救兒子心切,試圖找人用錢來說服被害女子改口供,隨後,被警方以「賄賂證人,妨礙司法公正」的罪名拘捕。這種事真的是丟人丟到美國去了。「有錢能使鬼推磨」、「錢能擺平一切」等傳統思想是許多中國人行走天下的生存法則。2011年3月,英國曼徹斯特一名35歲華裔婦女四次考駕照都未通過,便試圖在第五次考試的時候花錢擺平考官,在考官拒絕了這位女士的金錢時,她竟然在大街動粗,推搡考官。考官以賄賂罪將她告上法庭。華裔婦女起初還辯稱這些錢是為了「帶來好運」,後來承認是試圖賄賂考官。法庭判決懲罰她做50小時社會服務,並賠償考官100英鎊。...
你可逃得出這無形的「五指山」? 文:本刊編輯部 圖:Sotheby’s International Realty官方網站 最近有一則令華人頗啞然失笑的新聞出現在澳洲國際財經時報網站上。日前,悉尼一家地產中介受房主委託,銷售位於Vaucluse的一所擁有6間臥室的現代化豪宅。這間豪宅地處優越、設計精良,似乎萬事俱備,只欠了「運氣」的東風——它的門牌號恰恰是對華人來說諧音是「死」的4號。爲了吸引潛在的中國買家,這個號碼在出售時被煞費苦心地改成了罵人用的「2B」。 澳媒自然是並未覺得有何不妥的,並將這個例子一本正經地搬出來,以分析悉尼房價走勢及中國買家對其不容忽視的影響;但這個消息一夜間在華人圈中炸開了鍋——這座不走運,連連觸碰華人兩個「禁忌」的豪宅瞬間火了。捧腹之餘,不禁也令人回味,緣何虛無縹緲的禁忌卻有如此大的力量,讓萬物紛紛臣服於它無形的五指山下? 「將心比心」的「禮儀禁忌」 「禁忌」也被叫作「忌諱」,是於某一特定的文化,或是日常生活起居中被禁止的事物的統稱。它爲人們的語言、行爲、接觸的物品等司空見慣的一切畫上了一個邊框,逾越界限的人輕則被內心不安所折磨,重則受到輿論的譴責,甚至法律的制裁。 聽起來,它仿佛是個不能談、不能碰,甚至在腦海中出現一瞬都不被允許的未知「力量」,但其產生總有一個緣由。要揭開它的神秘面紗,則可以從新近發生的這則「4」變「2B」的新聞說起;「4」的禁忌,無疑出自人對死亡、不祥的恐懼;而「2B」的禁忌,則出於人們對污言穢語詛咒的厭惡。追根溯源,它們同屬於中國民間文化兩大禁忌類型中「禮儀」這一分支。 良好的人際交往活動往往承載着對彼此的尊重及良好祝願。若行爲、言語使人產生不愉快的感覺,则會被打入「禮儀禁忌」的冷宮。有「禮儀之邦」美譽的中國自然不會缺席此類禁忌「盛宴」,甚至有些流傳千年仍不退場。這類禁忌並不如人們想象的那樣,總會與迷信聯繫在一起。大到殺人放火等危害社會安全的法律禁忌,小到打噴嚏任憑飛沫亂濺、以粗俗的言語諷刺他人等令人「敬而遠之」的社會公德禁忌,無一不在規範着整個社會運行的腳步,正如同兒時課本上「做個遵紀守法、誠實善良的好公民」一般容易被大眾理解與接受,禮儀禁忌其實萬變不離其宗,要點便是「將心比心」。「2B」禁忌便很好解釋,若是做了房主,不僅自己便與這一「稱號」有了脫不開的干係,親朋會晤時也有貽笑大方的危險。即使說者無意,聽者也未免浮想聯翩,白白生出不少尷尬。 「吉利不吉利」,美願還是迷信? 上述禁忌自然有其正面意義,不是我們今天討論的重點;而有些涉及「吉利」寓意的禮儀禁忌則需費些頭腦琢磨。4號門牌觸碰的正是古而有之的「死」字禁忌。其他還有不可將鐘錶作爲禮物贈予他人,因爲諧音「送終」、親友間不可分吃梨子,因爲意指「分離」等,不一而足。與此對應,有着吉祥寓意的各種事物即便牽強附會也大行其道,尾號是「888(發發發)」的車牌一定賣得出高價,商品價格若以「6」結尾,爲了「六六大順」的好彩頭即使被商家多賺些許也樂於接受——只是其功效值得商榷。 若說遵循上述禮儀禁忌,即便無效也有尊重對方的美意在內,則其更爲難以捉摸的表現形式,則是另一大禁忌類型——「鬼神禁忌」。相信許多華人兒時都聽過這樣的教導:不要用手指廟宇裏的神像,否則便是對神佛大不敬、不要將筷子豎插在米飯上,因爲那像是供奉喪者的香爐……兒時聽到這些,許是懵懵懂懂,只曉得這樣做惹大人生厭,卻不明瞭其緣由。稍微年長一些,匪夷所思的禁忌還會輪番登場,依稀記得中學時朋友告訴我想到「不祥」的事情要連聲「呸呸呸」吐三次方可化解危機;路遇井蓋一定要遠遠繞開,否則踩上一定觸黴頭等等,不一而足。年輕人將星座當作每日指點迷津的明燈,一定要清楚記得今日何事不可做才能放心出門——似乎很是「時髦」,實際卻和古人每日必翻看「老黃曆」異曲同工。這類禁忌大多人說不出緣由,觸碰了卻會心裏「咯噔」一下,想是否得罪了什麼未可知的強大力量,或許明日一大早虔誠上柱售價8888元的香才能得到安慰。 禁忌功效,「寧可信其有」? 說到這裏,一個問題浮現在眼前:這樣的禁忌是否有其實際用處?出門不巧踩上井蓋,人生便瞬間跌落至低谷,而移動電話號碼連着幾個8,與客戶講電話時好生意便接踵而至……若真如此,則人人仿佛都可做掌控未來的「超能力者」,改變命運走上人生巔峯這種事未免也太過小兒科,又何必十年寒窗苦讀來奮鬥。但此次「改門牌風波」的事實卻告訴我們,肯買賬者大有人在——元代不是有句老話嗎?「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似乎是個雙重保險的好辦法,但歸根結底,不過還是「信其有」。 既然信,不如信個明白。令人大跌眼鏡的是,雖然禁忌中不乏大玩文字遊戲的無稽之談,但有些如今看來很迷信的說法,原本卻有其科學道理。舉例來講,「住宅門不可面向直路」在風水學中被解釋爲是「犯了槍煞」,有血光之災,乍聽似乎神秘可懼,實際卻是因車馬來到門前缺少緩衝,容易出事故。西人也有類似的禁忌,「不可從梯子下經過」,其源頭也是眾說紛紜,有人說梯子打開的三角形對古埃及人來說是不容冒犯的生命象徵,有人則稱梯子作爲絞刑刑具會帶來厄運,但據人考證,其原始目的則是爲防止正好有人或物品落下砸傷路過的行人。時日流轉,原本有理有據的意圖都被模糊成「不可深究」的「怪談」,相當一部分也因別有用心之人故意爲之,向「寧可信其有」的大眾收取一筆「破財消災」的學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