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生的小迷思 文:本刊編輯部 圖:維基百科、蘋果日報 「欲知世上刀兵劫,但聽屠門夜半聲。」「勸君勤放生,修久得長壽,若發菩提心,大難無須救。」「諸餘罪中,殺業最重,諸功德中,放生第一。」等有關放生的功德,在佛偈中亦經常被提及到。「放生」在佛教、儒家文化及道教的流行地區,經常被作為日常生活與宗教儀式的一部份。放生以「慈悲為懷,視一切眾生平等」為信念,因此信徒認為放生可以增進修養,增加福德,視放生為一種美德。但不幸的是,很多人往往弄巧成拙,陷入了放生的迷思中,使「放生」變成了一場「殺生」的鬧劇。 「放生」 近年在中國逐漸變成一種潮流,得到年輕人及富裕階層的青睞。它在某種意義上,可說明社會在發展進步,人們能花更多時間,精神和財力,關注自身之外的事物。而且有更多人能將善心投射到動物的生命,福利和權益上,並將之付諸行動,「放生」本是一件向好的行為。但很多人對於某些行為,只懂隨波逐流,導聽途說,卻不細心思考各種細節,往往陷入迷思中,變成「好心做壞事」。 「腦殘式」放生 最近,在各大報章媒體、社交網站上,都出現大量有關放生的「腦殘」行為。例如有網民在社交媒體炫耀自已的「放生」行為,指被放生的烏龜在放生後爬回陸上,認為它是來報恩。但他的言論一出,立即引起其他網民的嘲笑和謾罵,指他所放生的烏龜品種是陸地龜,把他放到水裏,它當然會爬回陸上。又例如,四川成都有商場舉行一場放生蝴蝶活動,並由雲南購入數千隻蝴蝶。不過該主辦單位沒有考慮該蝴蝶品種習慣於生長在溫暖地帶,結果由於成都氣溫較低,蝴蝶動作變得遲緩而未有飛上空中。蝴蝶停留在舞台地下並惹來大批觀眾湧上捕蝶,令不少蝴蝶慘成腳下亡魂。 而一些「「腦殘式」的放生行為,不單會傷害到被放生的動物的生命安全,嚴重的更會破壞環境和危害周邊物種。例如,有人會將食蚊魚放到廣州某些海域上,但食蚊魚是世界公認的外來入侵物種,如不當地放在某些海域中,會危害到青鱂、唐魚等廣州特有的物種。更甚有人會把毒蛇等有毒生物放生在郊野公園,危及到當地居民安全。 究其原因,他們極缺乏基本自然常識,對放生知識一知半解。只懂照辦煮碗, 一味地按照自己的理解去放「生」,卻不知自己把他們推往一條死路。此等「腦殘式」的放生行為在中國尤其常見,更常被西方媒體戲稱為「中國式放生」。 而言,有心卻無常識故然令人氣憤。但借「放生」為名,藉此滿足自已個人慾望的放生行為,其實更令人憤慨。 與生死無關的「放生」 如此多的「腦殘式放生」,缺乏常識並不是最重要原因。主因是放生者的出發點原本就與「放生」無關。 雖然佛教中經常提及到放生所得到的好處,但放生仍以「慈悲為懷,視一切眾生平等」為最基本信念。可是,現代人類卻只放大放生的好處,把它的基本信念扭曲成因放生而可得心理平靜或實現某個目的等怪異思想。亦有人會因在生活中感到自卑,因此籍放生行為,來顯示自已力量。放生行為對他們來就,更像是向動物顯示有主宰命運能力,來彌補自已的弱小心靈。因此,對於放生者來說,他們只是祈求以「放生」行為,去實現某個願望或神化人類的能力。至於在這種行為中,會對所涉及的被放生動物產生何種影響,從來都不是他們所關心的課題。 但平心而論,通過放生這一善事而獲得保佑這想法,雖然可悲,但不可惡。可惡的是,有商家為了宣傳目的,以通過放生活動,吸引更多觀眾目光而獲得社會關注,並從中謀取暴利,但對動物的生死卻毫不過問。根據《經濟學人》報道,被視為「迷信」的放生活動會助長非法野生動物交易,並成為某些組織的「搖錢樹」,其收入可高達每年100萬元人民幣(約22萬澳元)。而且有不少商家會從外地購入動物,令有不少動物在捕獲或運輸的過程中死亡。 「放生」的觀念是「慈悲為懷,視一切眾生平等」,但它漸漸變得既不為善,也不為生。「放生」變成為哪個生物更能吸引公眾關注目光,就選擇哪一個的商業行動。放生的對像和對環境的影響?對不起,對商家而言,放生只是純粹為了金錢而已。而作為參與者,不但救不了生命,還變成殺害動物和影響環境的幫兇。 「環保」不環保 生活中的小迷思 事實上,不只是「放生」這課題,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因缺乏基本常識,又只懂導聽途說,隨波逐流,慢慢陷入各種迷思中而又不知,使其行為變成「好心做壞事」。 如提倡環保概念已經是近年的一個大趨勢,有很多人亦踴躍參與其中,但他們的做法與環保概念卻背道而馳。就以「塑膠袋」為例,減少使用塑膠袋可解決使用石油能源和塑膠袋的分解問題,因此很人都提倡使用「環保袋」或紙袋。而事實上,使用「環保袋」和紙袋的基本概念是循環再用,但很多人卻往往只認為使用「環保袋」是為了解決分解問題。於是在每次購物時都拿一個新的「環保袋」或紙袋,變成製造更多垃圾。而且塑膠袋是使用石油的殘餘價值製造的,但「環保袋」這些產品的製造過程往往牽涉石油的其他有價值部位。結果為了製造這些環保用品,往往不能減少石油用量,還會增加石油用量和競爭。...
習近平訪美 或簽訂網絡管制協議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展開訪美行程,預料網絡安全會是焦點議題。根據美國傳媒報道,中、美可能會簽訂協議,承諾不以網絡攻擊破壞對方主要基建。 習近平首次國事訪問美國,首站是位於西岸的西雅圖。根據安排,習近平在當地的行程比在首都華盛頓的更緊密。有評論認為,這反映習近平今次訪美之行側重於經貿和地方交流。而在到埗首都華盛頓後,會與美國總統奧巴馬會面,白宮更會為他舉行國宴。其中出席中美互聯網行業論壇亦是焦點所在。有消息指,獲邀出席的人幾乎是全球科技界的重量級人物,例如蘋果、facebook、Google、IBM等高層。 另外網絡安全問題繼續是焦點所在。《紐約時報》報道,中、美官員過去數周,正就首個針對網路空間的軍備管制協議展開談判。尋求在習近平到訪華盛頓與美國總統奧巴馬會面之時,能夠宣布達成協議。報道指有關軍備管制協議內容包括承諾在和平時期不會率先以網絡攻擊破壞對方的主要基建,包括發電站、銀行體系、手機網絡及醫院等。有美國專家說,中國黑客入侵美國企業電腦系統的活動近月亦見到緩和跡象,相信有助推動今次談判進程。 而習近平就早前就率先派出特使、中央政法委書記孟建柱訪問華盛頓,並與美國國務卿克里及國家安全顧問蘇珊賴斯等舉行會談,就共同打擊網絡犯罪等問題達成重要共識。 同路點評: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今次訪美期間,西雅圖佔據一個種要地位。相信可視之為中美兩國在科技合作的一個標誌,亦是中國與美國地方政府合作的象徵。而外界亦認為今次習近平訪美的重點,焦點會在網絡間諜活動上。相信今次訪美對中美雙方在有關網絡間諜活動的問題上,會有一定的幫助,但成效有多大,卻值得令人質疑。 美國政府早前高調指控中國進行網絡間諜活動,相信是希望在習近平訪美前,先取得聲勢。但習近平所出席的互聯網行業論壇得到很多美國科技巨頭響應,《 紐約時報 》稱是向美國的一個側面反擊。相信雙方在此問題上,仍會有一番角力,而取得突破的機會很低。 香港市民對香港前途信心下跌 香港學民意研究公佈市民對香港特區,北京中央政府的信任程度、和對中港前途及一國兩制的信心的調查,顯示對香港特區政府的信任度為三成八,與上次調查一樣;不信任度為三成七,比上次調查增加兩個百分點。對中央政府的信任度就維持在三成六,不信任度就增加兩個百分點,至四成四。而受訪者對香港前途信心正面比率為四成四,比上次調查跌五個百分點;負面比率為百分之五十,上升七個百分點。對中國的信心正面比率下跌十三個百分點,至五成八;負面比率為三成二,增加九個百分點。另外,受訪者對一國兩制信心的正面比率為四成三,下跌九個百分點,負面比率為百分之五十,增加七個百分點。 同路點評: 自香港回歸後,香港人對香港政府、北京中央政府和「一國兩制」的信心時高時低,但幅度不會太大。然而,自政改風波後,香港市民和香港政府及中央的關係,已經處於極度互不信任的狀態。而近年,中央政府官員不時就基本法和「一國兩制」發表意見,亦曾發表過「特首超然論」和推出「 一國兩制白皮書」等文件,相信短期內香港人的信心仍會一直下跌。 「電子台胞證」今起啟用 中國大陸將全面啟用新版卡式「電子台胞證 」,同時停止簽發現行本式台胞證。有台灣學者質疑,新台胞證形同香港「回鄉卡」,新證內建晶片,容易遭到監控。中國公安部上周發出公告, 決定啟用2015版台灣居民來往大陸通行證(簡稱電子台胞證、台胞卡),縣級以上公安機關出入境管理部門自9月21日起開始受理電子台胞證的申請,同時停止簽發現行本式台胞證,而本式台胞證效期內仍可使用。據台灣傳媒報道,雖然中國大陸方面強調「電子台胞證」有利於兩岸人民往來,但在台灣引起不少爭議。有人認為新證形同「港澳居民來往內地通行證」(回鄉卡),也有學者擔心私隱不受保障。 同路點評:...
日本參議院強行表決通過安保法案 日本執政聯盟控制的國會參議院全體會議19日淩晨表決通過了安保法案,法案宣告正式成立。日本戰後「專守防衛」安保政策發生重大轉變。為阻止法案通過,日本在野黨陸續向參眾兩院提出了包括首相問責決議案、內閣不信任案等7個決議案,但都因執政聯盟佔據多數議席遭到否決。 最終投票表決前,主要在野黨代表分別陳述了對安保法案的反對意見。民主黨參議員福山哲郎說,安保法案違反和平憲法,其作為戰爭法案的性質毋庸置疑。維新黨參議員小野次郎說,政府答辯內容缺陷很多、前後矛盾,若法案通過,預計在全國範圍內將提出諸多對該法案違憲的訴訟。表決在反對派議員「法案違憲」的抗議聲中結束。最終,執政的自民黨和公明黨憑藉參議院多數議席,表決通過了安保法案。數萬名日本民眾在國會外徹夜舉行反對安保法案抗議集會。參加者表示,即便法案獲得通過,他們也將繼續進行抗議活動。 安保法案包括1個新立法和10個修正法。新立法是《國際和平支援法案》,其實質即「海外派兵永久法」。根據這一法律,日本可隨時根據需要向海外派兵並向其他國家軍隊提供支援。10個修正法則統一打包為《和平安全法制整備法案》。這些法律的修正要旨大多涉及行使集體自衛權、擴大自衛隊海外軍事行動任務和範圍等內容。 同路點評:日本修改安保法案,被視爲日本通向「正常國家」的必由之路。安保法案在日本國內的評價分歧較大,一部分日本人認爲,修改安保法案並無必要,日本目前的經濟狀况與安保法案沒有什麽關係,修改安保法案也不會對人民的生活水平帶來幫助。 但是,日本修改安保法案,畢竟是日本內政,其他國家在這個話題上過於熱心,是沒有必要的。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侵略了很多國家,但日本本身不必然是這些國家唯一的外在威脅,甚至不一定是主要威脅。戰爭過去了70年,如果一些國家的國民,還在把「反日」視爲愛國的主要形式,那麽這個國家顯然還沒有邁出現代文明的步伐——我說的是朝鮮。 澳外長等政要出席華裔軍人紀念活動 9月16日下午,紀念澳洲華裔軍人歷史活動在澳洲首都堪培拉行。活動由澳洲國家戰爭紀念館與澳中友好交流協會(ACFEA)共同主辦,旨在慶祝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紀念澳洲華裔軍人為和平所做出的貢獻。出席本次活動的主要嘉賓有澳洲外交部長畢曉普、中國駐澳大使馬朝旭、澳中友好交流協會會長、僑鑫集團董事長周澤榮博士、澳洲戰爭紀念館館長尼爾森及二戰華裔老兵等。周博士與國防軍、二戰老兵代表共同向無名戰士敬獻了花圈。在於戰爭紀念館舉行的招待儀式上,外長畢曉普在發言中回顧了一戰中著名的澳洲華裔狙擊手沈比利(William Edward Sing)的故事,其因在加里波利戰役中得出色表現而聞名戰場。馬大使在發言中對在澳華裔向澳洲國家發展所做出的重要貢獻表示讚賞,並堅信澳中雙邊關係將繼續深化。周博士表示,澳洲華裔為澳洲的和平與發展做出了不少犧牲。由於歷史原因,他們的事蹟並不為大眾所熟知。他希望藉由該活動傳遞無論種族和宗教信仰,澳洲人都有責任捍衛民主、自由與和平的訊息,並號召大家共同「努力捍衛世界和平」。館長尼爾森和外長畢曉普向周博士頒發榮譽證書,並為由僑鑫集團贊助的澳洲戰爭紀念館多媒體演播室舉行了揭牌儀式。周博士還向澳洲戰爭紀念館贈送了《澳洲二戰華裔軍人歷史資料》。 同路點評:澳洲國家戰爭紀念館自1932年建館以來,此番為首次高規格舉辦澳洲華裔軍人的紀念活動。這樣的紀念儀式,不僅是對華裔軍人在戰爭期間為維護和平與澳洲國家利益所作貢獻的一種肯定和緬懷;更是提醒著生活下當下澳洲的華人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並向先輩們學習,在各方面積極為澳洲社會的穩定和繁榮發展盡應盡職責,做出積極的貢獻。同時,《澳洲二戰華裔軍人歷史資料》的出版從學術的層面豐富了對澳洲華裔的歷史研究,讓不僅是年輕的華裔一代,更是許多澳洲人了解華裔移民在澳洲歷史上的作為,亦激勵著更多人參與到完善澳中歷史、現狀與發展研究的大軍中來。 新、維兩州殘障人士明年7月可享保險計畫 新州和維州的州長日前與聯邦政府簽署了備受關注的全國殘障保險計畫撥款協議。總理譚寶指協議平衡了「明晰計劃」與「提升服務」的雙重需求。自明年7月起,兩州將有24.5萬名殘障人士可享受該計畫的一攬子福利。而當計畫於2020年全面展開時,將會有46萬人受益。該計畫預計會令政府的殘障服務支出翻番,由佔GDP的0.5%增至1%。聯邦政府表示,協議將為殘障人士及其家庭帶來確定的,承諾一生的支持。全國殘障服務協會CEO Ken Baker敦促政府儘快敲定其它地區的實施計劃。 同路點評:此前全國殘障保險計畫相關工作開展以來2年內,有約2萬人符合新資格,1.7萬多人獲批領取福利,但與整個澳洲殘障總人數相比,依然是杯水車薪。如今兜兜轉轉,總算解決了聯邦與最重要的兩個州政府各自的出資分配,令計劃可以更快地落到實處,確實是一大喜事。因為一個政府對於弱勢群體的保護與幫扶,有利於平衡社會矛盾,增強社會向心力。 澳藥店因奶粉短缺仍直郵中國遭批 日前,折扣連鎖藥店Chemist Warehouse因奶粉供貨緊缺仍選擇提供直郵中國服務,而被澳洲本地居民批評利用利用中國大陸嬰兒配方奶粉黑市「貪圖利潤」。而德國折扣零售店Aldi發言人針對其位於堪培拉的某連鎖分店的員工被爆料沒收一名大量採購客戶東西的事件發表聲明指:「Aldi有權作出合理數量的限制,以確保其他顧客仍可買到我們的產品。」但Milk Powder Australia的創始人Simon Hansford稱「庫存其實很多」,問題在於「物流供貨跟不上」;並強調澳中FTA機遇指,政府應將中國留學生當做銷售代表。 同路點評:中國大陸人的奶粉掃貨大軍恐慌由香港蔓延至了澳洲。鑒於大部份被掃空的奶粉最終目的地仍是中國大陸,故Chemist Warehouse乾脆「肥水不流外人田」,做起了直郵。同時,因為澳中FTA簽訂的緣故,一些之前做代購的人希望「撈足最後一把」,亦導致了掃貨的情況有增無減。澳洲政府應有效引導和規範相關產業,令商家在追求利潤的同時不會寒了本國人的心。 澳保健品牌Swisse被中資收購 以生產兒童護理產品為主的香港合生元(Biostime)公司,日前以16.7億元的價格收購了澳洲著名保健品牌SwisseWellness。合生元公司主席兼CEO羅飛先生指:「與Swisse組成合作夥伴關係是集團發展的重要里程碑,使我們得以提升成為中國乃至全球的家庭營養品供應商,並最終為股東帶來更大利益。」...
香港三權分立還是特首最大? 文:本刊編輯部 圖:維基百科、蘋果日報 近日,香港中聯辦主任張曉明在出席一個基本法研討會時,於會上致詞指行政長官擁有行政、立法、司法之上的特殊地位,而且香港不實行三權分立。此言論一出,立即引起社會各界嘩然,香港泛民主派紛紛大肆評擊張曉明的言論,指三權分立是香港的核心價值,張曉明的言論正破壞香港的政治體制和曲解《基本法》。當然,亦有親中派人士為其言論護航,指反對派並不了解基本法的法律條文,為批評而批評。無論如何,張曉明的言論已經令香港的日漸平靜的政治爭拗再起暗湧。 立法、司法和行政獨立一直是維持香港社會穩定的核心價值,但香港這兩年來政治爭拗不斷,再加上上年中國政府推出的《基本法白皮書》,使香港市民開始懷疑一直所維護的核心價值,已經不再能保障他們自身的利益。悉逢今年是《基本法》頒佈二十五周年,中聯辦主任張曉明出席研討會致辭時表示,香港的政治體制是以行政長官為核心並且是行政主導。但此番言論使香港市民感到中央正破壞香港的政治體制和 「篡改」基本法,引起社會各界不滿。 張曉明:「香港行政主導,不實行三權分立」 張曉明在致辭時首先強調香港在「回歸前不是,回歸後也不是」實行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他說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政治體制是一種地方性政治體制,三權之上之外存在的中央的權力,其政治體制發展包括普選制度的最終決定權,都是中央所擁有的。而他又指在訂立《基本法》時,美國式的三權分立只是參考,但不是《基本法》起草時重要的指導思想。因此三權分立對香港只有參考和借鑒的價值,並不可能完全適用於香港特別行政區。 然後,他表明行政長官在香港整個政治體制中處於核心位置,而香港政治體制的最大的特徵是以行政主導,因此行政管理權相對於立法權處於主導地位。他指《基本法》雖沒有出現「行政主導」的字眼,但不等於香港不是實行「行政主導」。他認為香港特首的權力也不僅僅限於領導香港特區政府,亦要執行中央就基本法規定的有關事務所發出的指令,故此其「雙首長」身份和「雙負責制」使行政長官具有在中央政府之下,但超然於行政、立法和司法三個機關之上的特殊法律地位。 最後,他又不諱言指自己的看法會引起爭議的,但想以實際行動表明態度,並認為不必迴避問題。 泛民批評 建制護航 的確,他的言論立即引起社會上的爭議。香港泛民主派認為張曉明曲解了基本法設計,並有意提高香港特首的權力。香港泛民主派指在基本法的設計下,香港的三權可以互相制衡,但如張曉明所說般香港特首有超然地位,會使香港從「法治社會」倒退成「人治社會」,甚至倒退至港英時期。亦有少部分的香港建制派議員批評張曉明的言論。 如自由黨榮譽主席、立法會議員田北俊在社交網站戲言,說:「原來宣誓了那麼久,我連自己效忠誰都唔不清楚。」 他接受媒體訪問時表明質疑張曉明對基本法的理解,指香港立法會有彈劾、不信任特首的機制,因此特首不會是在立法會之上。 當然,亦有建制派為其言論降溫和護航。有建制派認為在《基本法》中已經清楚明特首的職責和地位,而張曉明的言論不是指立法機關或司法機關一定要服從於行政機關,因此並無不妥。而香港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指張曉明說法並非新觀點,而且《基本法》亦清楚列明行政及立法機關的權力。她認為有人為批評而批評,並指任何有常識的人都不會得出特首凌駕三權的結論。 「僭建」特首權力地位 平心而論,如有細閱張曉明的言論全文,他的確沒有明言指出特首地位高於立法和司法機關,他亦有說明行政主導並不意味著行政管理權獨大,更不會妨礙立法權和司法權的正常行使。因此,指他的言論是使香港倒退至港英時期,特首像港督般獨大的批評,確實有欠公允。但張曉明的言論,的確在有意無意之間,提高特首地位和權力,並暗中批評立法會中的不合作運動使一些政府政策不能通過。 例如,張曉明指行政長官具有超然於三權之上的特殊法律地位,但在《基本法》中並沒有此根據。而他又指行政長官有解釋基本法的權力,但事實上,只有全國人大常委會和香港法院才有解釋《基本法》的權力,而在《基本法》亦列明行政長官的職能僅為「執行權...
一覺醒來總理又換人 願上帝保佑這國家 文:本刊編輯部 圖:新華社 9月15日早晨,澳大利亞人醒來的時候,發現他們的總理又換人了。原聯邦通訊部長馬爾康·譚寶爾在黨內投票中擊敗現任黨領袖、總理托尼·艾博德,出任黨領袖和總理。近年來,澳大利亞政壇「逼宮」不斷,是中國人眼中的「政局不穩」、「前景堪憂」嗎?托尼·艾博德因為堅決反對同性婚姻的立場,得到廣大華人基督徒的支持,並為之禱告,這樣做恰當嗎? 一覺醒來又換總理 聯邦自由黨14日晚舉行議會黨團投票,選舉原通訊部長馬爾康·譚寶爾為黨首。譚寶爾亦將成為新任聯邦總理。譚寶爾獲得54名自由黨議員支持,擊敗得到44票的現任總理托尼·艾博德。在同時舉行的副黨首投票中,現任副黨首、外交部長朱莉·畢曉普以70票對30票擊敗國防部長凱文·安德魯斯,連任副黨首。在投票後舉行的發佈會上,譚寶爾先對艾博德政府取得的成就表示讚賞,而後他表示,在當今這個變化劇烈的時代,澳大利亞領導人應該具有遠見,向民眾解釋國家遇到的挑戰,並說服他們支持政府採取措施,抓住機遇。 14日下午,譚寶爾突然召開新聞發佈會,宣佈辭去通訊部長職務,挑戰艾博德的黨首地位。他表示,艾博德缺乏經濟領導能力,未能給企業帶來信心,若現在情況持續下去,2016年聯邦大選時工黨將勢必擊敗自由黨-國家黨聯盟。2014年5月聯邦政府新一輪財政預算案遭民眾強烈反對,自由黨-國家黨聯盟支持率一路下滑。自由黨一些議員今年2月曾發動一次黨首投票,希望逼艾博德下臺,但未獲成功。 譚寶爾其人 譚寶爾1954年出生於悉尼,畢業於悉尼大學,獲得政治學和法律學士學位。之後前往英國牛津大學學習法律,並以優異成績畢業,獲法律學士學位。譚寶爾曾從事記者和律師工作。1987年,譚寶爾進入商界,成立了自己的投資銀行公司,還曾擔任高盛公司常務董事和合夥人。20世紀90年代,譚寶爾涉足通信業,擔任澳大利亞一家大型網際網路服務供應商的總裁。 譚寶爾1993年至2000年擔任澳大利亞「共和運動」領導人,反對澳大利亞尊英國女王為國家元首。他在減排、同性婚姻、墮胎、幹細胞研究等社會問題上持相對開放的立場。譚寶爾2004年當選澳大利亞聯邦議會眾議員,2006年被時任總理霍華德任命為負責水資源事務的議會秘書。次年,譚寶爾被任命為環境和水資源部長。2007年,自由黨在澳大利亞聯邦議會選舉中敗北,成為反對黨。2008年,他在自由黨黨首投票中獲勝,成為該黨黨首和議會反對黨領袖。2009年12月自由黨舉行黨首投票,譚寶爾以一票之差敗給艾博德。2013年9月,自由黨-國家黨聯盟在聯邦議會選舉中獲勝,譚寶爾擔任內閣通訊部長。 譚寶爾夫人露西·譚寶爾曾於2003年至2004年擔任悉尼市長,是悉尼市第一位女市長。兩人育有一子一女。在礦業大亨帕爾默進軍政壇之前,譚寶爾是澳大利亞政壇首富。 「逼宮」不等於「政局不穩」 「逼宮」事件在澳大利亞並非首次,前幾年吉拉德逼宮陸克文成功,後來陸克文又兩次逼宮吉拉德,第一次失敗第二次成功。再往之前數,原自由黨財長考斯特羅曾逼宮總理霍華德,但不成功,工黨財長保羅·基廷則於1991年逼宮鮑勃·霍克,成功上位擔任總理,並且率領工黨贏得了1993年的大選。 總的來說,逼宮在澳大利亞政壇不算罕見,本身不能算是壞事,後果也因人而異。譚寶爾逼宮艾博德得手之後,中國不少媒體鼓吹「澳大利亞頻繁更換總理,政局不穩」、「政客罔顧民意私自廢黜總理」一類的觀點,顯然是對澳大利亞政治生態缺少最基本的瞭解,從而作出的荒誕不經的評價。 澳大利亞是西敏寺議會制國家,選民選舉本選區的議員,當選議員組成國會,國會多數黨成為執政黨,執政黨領袖擔任總理。和總統制國家完全不同,澳大利亞總理並非「民選」,在大選中投票給黨領袖的只不過是他本人所在選區的選民,絕大多數選民沒有投他/她的票,而黨領袖的個人魅力對政黨得票情況的影響力也非常有限,最糟糕的情况甚至有可能是政黨贏得了大選,而黨領袖却輸掉了選區,結果當不成總理。所以,誰出任黨領袖,進而出任總理,完全取決於執政黨內部的決策結果,根本不存在「政客罔顧民意私自廢黜總理」話題。 至於「澳大利亞頻繁更換總理,政局不穩」更是無稽之談。獨裁國家,沒有恰當的民主制衡機制,國家的前途命運,系於獨裁者一身,甚至系於獨裁者的生殖器,故此一旦領袖頻繁更迭,勢必意味著血雨腥風,政局動蕩。而澳大利亞是成熟的民主國家,總理當選、罷黜都循民主程序有序進行。並且,前面已經指出,澳大利亞聯邦政府的執政者爲執政黨,而非總理個人,故此即便總理換人,但政黨之政策的連續性未必受到太多損害。今次譚寶爾上臺,第一時間宣佈各部長均暫留原職,從長計議,顯然不是惡意揣度的那種「政局不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