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世紀以來,倫敦塔中囚禁的許多囚犯都曾有過這樣的預感。現在,這些預感終於可以破解了。 囚犯在等待命運審判時在歷史悠久的石牆上塗鴉的數百條文字首次曝光。透過尖端技術,一些被忽視或難以辨認的塗鴉得以重見天日。 傑米·英格拉姆博士正在領導一項研究倫敦塔塗鴉的大型項目,他稱這些發現“令人興奮”。他開始研究東南角的鹽塔——這是亨利三世在 1230 年代建造的幕牆的一部分。那裡的囚犯包括休·德雷珀,他是一位布里斯托爾旅館老闆,被指控從事巫術並於1561 年入獄,他在牆上刻了一個帶有黃道十二宮星座的占星球,儘管他聲稱自己已經銷毀了所有的魔法書。沒有關於他命運的記錄。 牆上有一段塗鴉,可能是三人所為。還刻有 1571 年和 1576 年這兩個日期。這些數字曾被列為“難以辨認”,但現在正在被解讀。 同路點評: 倫敦塔是一座安全堡壘和皇家宮殿,曾關押過包括兩位王子愛德華五世和約克公爵理查德、安妮·博林、她的女兒伊麗莎白公主和蓋伊·福克斯在內的囚犯。透過塗鴉可以知道,塔樓裡有女性。只是這些第一人稱紀錄中沒有她們的身影。這是一份罕見的女性在場的原始記錄,無論她是囚犯本人還是囚犯的妻子。塗鴉大部分都是圖畫,包括十字架,反映出「這裡關押了許多宗教犯人」。大部分文字都比較短,包括聖經經文。這些令人驚嘆的塗鴉,讓我們可以提出更多問題,例如過去的歷史和社會等等。
負責維持澳洲最大電網供電的機構希望動用緊急權力關閉或限制各州的屋頂太陽能,以幫助應對數百萬個系統每天產生的大量電力,全國已經有超過四百萬個屋頂太陽能係統。 澳洲能源市場營運商在2日早上發佈的一份報告中表示,迫切需要「緊急支援」權力,以確保在極端情況下可以關閉太陽能裝置。 AEMO 表示,只有在所有其他選擇都「用盡」時才會使用這些方法,並由各州的網路電線桿和電線公司實施。 南澳大利亞、西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和昆士蘭部分地區等一些州已經擁有此類權力。 但 AEMO 表示,由於屋頂太陽能發電量越來越大,電網安全風險也變得嚴峻,因此需要在明年之前將這項計畫推廣到所有州。 AEMO 寫道:「需要這種干預的緊急時期應該不頻繁,但對於維持客戶安全可靠的電力供應至關重要。」 同路點評: 這種影響在春季最為明顯,隨著白天越來越長、陽光越來越充足,太陽能發電量將大幅增加,但由於氣溫溫和,人們會關閉空調,因此需求受到抑制。太陽能發電量的不斷增長對電網的安全構成了越來越大的威脅,因為它擠佔了維持系統穩定所需的所有其他形式的發電。針對系統中太陽能過剩所帶來的挑戰的解決方案,包括降低燃煤電廠所需的最低運作水準或投資可複製其係統安全功能的設備,例如「同步電容器」。新型逆變器,將太陽能板和電池等清潔能源連接到電網的技術,能夠提供這些服務的合成版本。
特朗普的當選,在太平洋對岸的中國激起兩圈相互矛盾的漣漪:中文社群媒體上,有眾多特朗普的支持者,他們歡呼這個特立獨行者的強勢歸來;另一邊是憂心忡忡的精英人士,他們恐於貿易戰再起,中美關係雪上加霜。 在兩圈漣漪的交會處,則有一類嶄新的觀點,在輿論場愈發常見,即特朗普當選後美國將重回「孤立主義」的傳統,而中國實施「單邊開放」政策,不僅將破解西方的圍堵,也能加速推動國際秩序重塑。 從表象而言,似乎趨勢確實如此——特朗普威脅對所有國家加關稅,中國則連續主動對多個國家實施免簽。 今年1月起,中國不斷單方面開放免簽政策,到十月底,已經對16個國家實施免簽入境政策,對54個國家實施72小時或144小時過境免簽。 而中國對這些國家實施的是單方面免簽,意味著中國公民到這些國家依然需要簽證,反之則不用。這與中國長期以來在外交上實施的「對等原則」迥然不同。 此外,12月1日起,中國給予所有建交的最不發達國家100%稅目產品零關稅待遇;外資准入負面清單繼續縮減,製造業基本「清零」。 特朗普上台,輿論提到「孤立主義」,往往再前面加上「重回」,因為美國有著深厚的「孤立主義」傳統。 這段時期美國孤立主義思想的主要內涵是:拒絕加入國際聯盟;不捲入歐洲和亞洲的政治紛爭;不介入歐亞大陸爆發的戰爭,為此採取相應的措施以確保美國的中立、和平;對所有贊成互惠的國家奉行友好的外交政策。 同路點評: 中國的崛起,也受惠於美式全球體系的成功運作。中國作為一個從「文化大革命」走出來的「孤立主義者」,開始改變自身,適應這個開放的世界體系。繁榮的國際貿易也迎來反噬作用——雖然全球貿易整體大幅成長,但在結構上並不平衡。從表像上看,未來數年,美國將愈發孤立,中國將愈發開放,兩個強國勢必此消彼。孤立主義與「國際主義」之間的矛盾與鬥爭將持續下去,美國外交政策的基本走向或許仍是在兩者間不斷地尋找一個恰當的契合點。一個真正「孤立主義」的美國對中國也是災難。而中國,說要捍衛自由貿易,但同時堅決奉行利己的貿易和工業政策。所以,當前地緣政治風險惡化和保護主義盛行的趨勢是真實的,這些動態將決定本十年後半期的格局。但全球化並沒有消亡;它只是在改變,因為供應鏈正在拉長,儘管有關稅和貿易管制,企業仍能找到繼續經營業務的方法。
捷克總統是近30年來第一位對澳洲進行正式訪問的捷克總統。 他與澳洲總理阿爾巴尼斯和國防部長理查德·馬爾斯(Richard Marles)舉行了會談。 去年1月贏得大選後不久,帕維爾先生成為第一位直接與台灣總統蔡英文通話的歐洲領導人——此舉遭到了中國政府的強烈批評,稱其「嚴重干涉中國內政」。 帕維爾先生在澳洲期間在接受澳洲廣播公司(ABC)《午後簡報》(Afternoon Briefing)節目採訪時說:「我認為,所有民主國家領導人的職責都是參與合作對話,因為對抗永遠不會取得任何進展。 「我相信,領導人之間的對話是解決國家間問題的唯一途徑。」 本週,中國駐澳洲大使肖千再次警告阿爾巴尼斯政府要遵守長期以來的「一個中國」政策,尊重中國對台灣的主權,因為中國認為台灣是自己的領土。 同路點評: 帕維爾是特朗普大選獲勝後首位訪問澳洲的世界領導人,他批評了美國下任總統提出的貿易政策和對北約的態度——為自由貿易設置障礙,尤其是在盟國之間設置障礙,無助於與中國等國的競爭——所有民主國家都應反其道而行——這意味著要消除障礙,加強合作。中國擁有集權,能夠將資源集中在他們認為具有戰略利益的領域,這給了他們相當大的優勢。自上任以來,帕維爾也一直是烏克蘭對抗俄羅斯入侵的主要支持者,同意所有盟國都需要加強。他認為現在已經到了極限,即使給烏克蘭更多的裝備和彈藥,人力的缺乏也會限制他們成功反擊的能力。
11月29日,英國下議院以330票對275票的結果,通過安樂死(協助自殺)在英格蘭和威爾斯合法化的歷史性法案。法案尚需進一步審議和修訂,但已為法律變革鋪路。 根據法案規定,經兩名醫生和高等法院法官批准,預期壽命不到六個月的成年人將有權選擇安樂死。 當結果宣佈時,聚集在議會外的支持者們相擁而泣。倡議組織「尊嚴死亡」(Dignity in Dying)表示,這次投票是「為臨終者提供更多選擇和保護的歷史性一步」。 接下來,該法案將面臨下議院和上議院議員的更多辯論,他們可能會對法案進行修改。只有在上下兩院都批准的情況下,該法案才正式成為法律。 是次投票,議員們被允許進行「自由投票」,即可以不遵循政黨的路線,只根據自己的內心做出決定。 在投票之前,下議院進行了超過四小時激烈、充滿情感的辯論。 同路點評: 法律不應禁止醫生提出安樂死這個話題, 但末期病患者,尤其是老年人、殘疾人士或弱勢群體,可能會面臨結束自己生命的壓力,所以法案中必須明確規定醫療從業者不得主動向患者提出安樂死。只有在患者主動提出時才應討論這個問題。這有助於減少在患者極度情緒壓力和脆弱時,可能出現的無意間施加的壓力或暗示。安樂死應由患者主導,而非醫師主導。末期病人應該擁有選擇的權利,但同時需要改善安寧系統,否則脆弱的群體可能會被迫選擇安樂死,而他們真正需要的是獲得善終醫療和臨終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