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悉尼晨鋒報》報導,推特在悉尼CBD一棟辦公樓內有一整層樓的辦公空間,但最近有消息傳出,推特將關閉澳洲的辦公室。 推特2016年在悉尼CBD開設了「沙灘」主題的辦公室,還有一個圖書館,但媒體當時被邀請去參觀時,這家圖書館幾乎沒有書。 與推特熟悉的一名消息人士稱,員工被告知,辦公室將被關閉,他們將無限期居家工作。 推特一名發言人說:「現在還沒有做出任何決定」,強調公司依然會對澳洲員工、消費者和用戶負責。他們將就未來的房產計劃向員工諮詢。 同路點評: 推特的租約在8月底到期,續約將花費每平米1400澳元或一年280萬澳元。而現在公司一直在削減成本。對員工來說最具創造性的地方就是工作的地方,其中也包括永遠居家工作。自從疫情爆發以來,科技公司是居家工作政策的熱情擁躉。但馬斯克在5月底的一封內部郵件中說:「想要遠程工作的人需要最少每週在辦公室工作40個小時,否則就要離開特斯拉。」
在隱私監管機構的一項調查中,Wesfarmers 旗下的零售連鎖店 Bunnings 和 Kmart 最終屈服於公眾壓力,暫停在其門店中使用人臉識別技術。 澳大利亞信息專員辦公室(Office of The Australian Information Commissioner,OAIC )本月早些時候證實,已對這項技術展開調查,重點是零售連鎖店如何處理客戶的個人信息。 消費者權益保護組織Choice將此事提交給了OAIC,看看是否有任何潛在的違反隱私法案的行為發生。 在Kmart、Bunnings和The Good Guys被發現使用人臉識別攝像頭記錄購物者的「面部指紋」後,引發了 Choice 嚴重的擔憂,將其比作「收集你的指紋或DNA」。 同路點評: 在消費者權益組織調查的1034個家庭中,超過四分之三的澳大利亞人都不知道他們的面部是通過這種方式被捕獲的。企業使用侵入性技術來捕獲顧客的敏感的生物識別信息是不道德的,將會削弱消費者的信任。如果將人臉識別技術只用於防止退款欺詐等犯罪活動就是另外一回事了。但是,最重要的問題,還是如何處理這些數據,或者如何讓其透明化。
澳大利亞衛生機構數據顯示,25日現有新冠住院病人大約5450人,為疫情在這個大洋洲國家暴發以來最高紀錄。這與新冠病毒變異株奧密克戎兩個亞分支迅速傳播有關。 路透社報導,6月底以來,奧密克戎BA.4和BA.5亞分支成為澳大利亞主要流行毒株,感染新冠住院人數隨之上升。當前數字已經超過今年1月澳第一波奧密克戎毒株流行時的峰值5390人。單日死亡病例數也有所增加,23日首次超過100例。 澳大利亞政府說,老年人受這一波疫情影響尤其嚴重,超過1000所養老院發生疫情。 國防部長理查德·馬爾斯說,有幾家疫情嚴重的養老中心人手不足,國防部派軍人向這類設施提供抗疫支援的行動將持續至9月底。 另外,不少一線醫護人員也因感染病毒或者隔離而離崗,致使醫院和診所人力更加緊張。 澳大利亞正處於冬季,面對新冠和流感病毒雙流行狀況,政府建議民眾在室內場所戴口罩,並儘早接種新冠疫苗加強針,同時要求企業允許員工居家辦公。 澳大利亞新冠疫苗接種率在發達國家中較高,16歲以上人口完成兩劑全程接種者約佔95%,接種加強針者佔比約七成。 醫療專家認為,接種疫苗仍是降低感染和重症風險的最佳方式。南非一項初步研究顯示,接種過疫苗且此前感染過新冠病毒的人,其體內抗體對BA.4和BA.5的防護力是未接種疫苗但感染過新冠病毒者的5倍。 同路點評: 位於南半球的澳大利亞眼下正處於嚴冬,正值流感和新冠高發時段,尤其是很多人在感染過新冠或者流感之後,抵抗力下降的很嚴重,這也是導致目前感染人數激增的一個原因。雖然政府建議民眾在室內佩戴口罩,並註射新冠疫苗加強針,同時要求企業允許員工在家辦公。但是,實際情況是,人們已經不屑於戴口罩,或者厭煩了口罩,而加強針似乎只有對還沒有得過新冠的人有吸引力,加上,很多企業的工作狀況沒辦法讓員工完全在家辦公。所以,目前來看,應對新冠新增,政府並沒有什麼辦法,都是老生常談的話題和說辭,更沒有什麼作為,也沒有下令要求必須做什麼。
今年5月,隨著澳大利亞聯邦大選中,工黨取代自由黨執政後,有多位自由黨大佬都面臨「失業」挑戰。其中,最受關注的就是前任聯邦財長、自由黨政治明星喬什·弗萊登伯格(Josh Frydenberg)的去向。 7月20日,塵埃落定,弗萊登伯格宣佈加入全球知名投行——高盛,擔任亞太區高級區域顧問一職。據透露,他向高盛明確表示可能只幹三年,意味著未來他很可能仍會重返政壇。 成為總理前,譚寶曾是高盛集團在澳大利亞的執行董事。卸任總理後,譚寶加入全球私募巨頭KKR,擔任全球高級顧問。 同路點評: 澳洲政客在退出政壇後的發展非常多元,從銀行高管、高校校長、客座教授、受聘外國企業等均有涉足。不過進入商業機構擔任高級顧問一職,是較為常見的去向。有的人會像前新州州長職務的格拉迪斯·貝瑞吉克蓮(Gladys Berejiklian)一樣,從此告別政壇,也有很多人像Josh一樣,短暫的過渡之後,重啟政治生涯。但也不是所有人都受歡迎。
據9News消息,在Uber承認其誤導及欺騙性行為後,澳洲競爭和消費者委員會(ACCC)因此對該公司發起訴訟。 2018年6月20日至2020年8月31日期間,悉尼乘客紛紛表示,Uber給出的估價不夠準確。 在這段時間內,13萬乘客中,表示票價低於估價的乘客佔89%。 ACCC的律師Fiona Forsyth QC表示,雖然票價比預期要低,但不准確的估計使得消費者無法做出明智選擇。 Uber還承認,曾於2017年12月8日至2021年9月20日期間向澳洲乘客提供錯誤的取消信息,且會收到收取少量費用的提示。 同路點評: 罰款是一種警告,即任何人都不該誤導澳洲客戶,而且處罰必須有力度,必須起到警示作用。但是想證明Uber的欺騙性行為造成的財務損失,需要收集更多證據。目前看到的證據並不足以證明這些。雖然誤導性信息可能會改變乘客的預期行為,但是只有少數乘客受到影響。法律需要公平,如果能證明Uber的問題,就罰,否則還是要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