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寫人心
我要施贈,心誠,義重,財輕 ——專訪陳胡麗瑩女士 Rufina Chan
採訪/撰文︰顏海倫
圖︰受訪者提供
引言︰
很多澳洲的本地人對華人有種偏見,覺得華人移民來到澳洲,只為謀取澳洲的福利,對社會沒有貢獻。陳胡麗瑩女士(Rufina Chan)也是華裔移民,對這種看法感到十分反感,於是她身體力行,在來澳二十多年的生涯裏把大部分的時間都用來服務社區、關懷有需要的人。她這個活生生的例子有著強大的說服力,證明給人知道,華人並非只待社㑹援助,對社會也是有承擔、有施予的。
由全職事業女性轉為全職媽媽
Rufina在未來澳洲之前,是一位忙於事業的全職女性,她在澳門出生,香港長大,於十三年的香港賽馬會工作過程中,曾分別當過銷售、管理、培訓,公關主管等工作,移民前亦在半政府機構的難民事務上當過幾年管理經理,可見她在事業上的表現甚是出色,非常拼搏,Rufina亦坦言在香港工作時忙得不得了,不會有時間參與慈善或做義工,所以後來去到澳洲可謂開創了另一片天空。
1993年,Rufina抱著對澳洲濃厚的熱誠和興趣,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澳洲受教育,便帶只有九個月大的嬰兒,移民到澳洲了。那時丈夫本計劃和她一同來澳洲,但後來由於舊公司極力挽留,同時亦考慮到在香港發展更好,所以就留在香港工作。
初到澳洲,Rufina要面對和丈夫分隔兩地,伴隨她的只有不會說話的嬰兒,她不認識任何人。一下子從以往繁忙的事業女性生涯,轉變為當一位全職媽媽,生活確實過得不容易,但慶幸她本來個性就很獨立,而在這段適應的過程中,她去了教會參與手工藝班,同時亦可多認識新朋友,慢慢建立了自己的生活步伐。
當她參與手工藝班一段時間之後,得知當中的導師都是義工,她開始對義務工作有了印象。隨著她愈多參與興趣班,她就愈發現自己原來在手工藝上有著濃厚的興趣,且甚有天份,如繡花、織毛衣、穿珠等,這些都是她過往沒有發現過的,她非常雀躍,並在當學生一年後,便想當起老師來,之前她受到別人義務的幫助,於是決心在Blackburn的New Hope Church教會當起義務老師,雖然她並非教友,也足足服務了七年。
2004年,Rufina除了當義務老師同時亦參與了MS Community的老人中心探訪項目,中心為義工安排一對一的配對,當中Rufina與老人家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好比親人一樣,卻見證著對方的離世,她無法接受這種衝擊,所以參與五年後就退出了。
無懼新挑戰 只為幫助人
Rufina是一個很喜歡嘗試不同事情的人,而每次也抱著同樣的理念︰看到有需要的地方就去幫助。她於澳洲生活一段時間後,安排了自己的孩子參加學前遊戲班,認識了不同的家長,通過與家長的交流,慢慢熟悉澳洲,於是當有新的華裔家長移民過來時,她都會主動為他們的生活提供協助,特別是有些家長不太懂英語,她都希望能幫助他們。正因如此,當有組織聯絡她,問她有沒有興趣教授電腦班時,亦因為以往的培訓工作經驗,她二話不說便答應了。Rufina透露,丈夫也取笑她明明不是讀IT(資訊科技),卻去教電腦,但她只是單純想到,有人需要幫助,加上她曾有培訓他人的工作經驗,所以也信心滿滿,於是馬上考取澳洲培訓證書,開設電腦課程,課程於高峯期間一週有十班,桃李滿門。
2004年,Rufina和其餘兩位志同道合的華裔女士(楊淑華、郭子寧)一起開設了名為「三思會」(Chinese Computer Club)的組織,在政府的資助下,開辦電腦課程,參與的包括退休人士、家庭主婦、長者、醫生、校長、學者等,大部分都是非英語背景的移民,亦有本地英語背景人士,他們的年代沒有電腦及互聯網,Rufina便以圖畫引導學員學習,教授他們由如何發郵件、上網,到設計PowerPoint,她看到學員們學有所成,可以通過電腦 face time和自己的子女溝通,而推動「學習新知識,為自己增值」令學員對人生再次充滿動力,與家人、朋友有了新話題,她就感到很滿足。雖然直到2010年便結束了Rufina的教學生涯,但她與學員建立了良好的關係,即使是今天,昔日的學員在街上碰見她,仍然會捉住她,問她電腦的資訊。
2010 及2012年,Rufina又分別加入了 3CW 澳大利亞中文廣播電台,以及AM1620 周末早上「零距離」。逢星期三晚都會在大氣電波 FM 94.10 「同聲‧同路人」社區電台節目中以藝名Miss 陳,與人分享社會的事,這個頻道分別以華、粵語進行廣播,內容包括社區消息、人物專訪、生活資訊等,開始時她以自己的母語廣東話作廣播,後來了解到華語方面也需要人手,就斗膽挑戰自己,以普通話廣播,由於在教授電腦班時她早已練習說普通話,所以對她來說也不是一項困難的事,轉眼亦已參與廣播五、六年。
由個人拓展到機構
在做義工的過程中,Rufina開始尋求轉變,過往的義工活動只局限於個人的參與,為了擴大影響力,她決定參與到一些機構當中,機緣巧合下她認識到「支援中風華人協會」(援風會),她對機構主要是服務華人感興趣,自己也是華僑,認為也可以幫助華人,於2013年加入援風會並輔助會長三年,在2016年更成為援風會的會長;Rufina更成立青春陽光團隊,寓意給予㑹員陽光溫暖及生氣。
與此同時,她也在 2010年加入了「墨爾本中華獅子會」,並在今年成為新一屆會長。她認為,能夠成為會長是因為得到別人的信賴,她感激對她支持及信賴的各方好友與前輩,希望藉着她的個人影響力,從過往的義工經驗中建立的人脈,令更多人支援慈善服務機構,促進慈善工作的發展。
另外,Rufina指出,澳大利亞有很多慈善機構,在參與時要看得清清楚楚,知道自己幫的是甚麼人、機構是怎樣運作、善款如何到達所需的人手中。她在2010年加入「墨爾本中華獅子會」時也是抱著這樣的態度,她接觸此機構是由慈善籌款的活動開始,但她沒有馬上加入機構,而是觀察了半年,看機構的內部結構如何。Rufina笑言很多人聽見獅子會的名字,以為它是舞龍舞獅的,但其實它源自國際獅子會(Lions Clubs International),這個總會於1917年已經成立,至今已有100年歷史,是世界上最大的慈善服務組織,至於「墨爾本中華獅子會」 則於1998年開始在澳洲服務,今年已是成立的第18年了。Rufina欣賞中華獅子會的透明度高,營運資金有監管,會友不能拿會費來作私人消費項目,於是決定成為其中一份子。Rufina特別強調︰「哪裡需要人幫忙,哪裡就有『獅子』」這也反映她的個人信念。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慈善機構營運起來當然不容易,「墨爾本中華獅子會」 起初好不容易由20人開始(少於20人不能成立)。Rufina參與會務之後也曾有感到困難的時候,但她卻未有萌生離開的念頭,她堅定地表示,自己是一個不容易放棄的人,認定了要做一件事就會貫徹始終,而且每當有社團主動來提供援助或捐款,又得到朋友的信賴和贊助時,她就感到自己所做的得到肯定,是有意義的,鼓勵她要堅持下去,更重要的是,她從未忘卻「助人」的初衷。
「墨爾本中華獅子會」發展至今已經有60多個會員,甚至有很多年青一輩加入,成為維州內會員平均年齡最年輕的獅子會。筆者十分好奇這個轉變,到底是甚麼吸引到這些年輕人呢?聽畢Rufina分享後才瞭解還是離不開一項教育理念——「身教」。在Rufina初做義工的時候,她會帶上自己的𠒇子,比如到老人院探訪,她的𠒇子可以看到她怎樣對待老人家,自然地他們便會跟著去做。Rufina很積極邀請年輕人參與獅子會的活動,讓他們瞭解機構如何幫助人,他們自己慢慢也會認同,並希望參與其中。
本月初,「墨爾本中華獅子會」 與本地一間小學舉辦了專為青少年而設的「和平海報設計比賽」,鼓勵青少年發揮藝術創意,帶出和平的理念,希望大眾知道機構是重視青少年的,而藉著這個平臺,可讓青少年有發揮的空間,建立他們的自信。最令人感動的是,當一些年輕人幫忙籌辦機構的活動時,他們可從中學習團隊合作、溝通技巧、與人相處等,一步步建立他們的生命素質,Rufina見證著他們的成長,與他們同行。
說到幫助人的活動和項目,Rufina就滔滔不絕起來。她指「援風會」於每個月最後一個星期五都會舉辦活動,活動於一個月前就已經策劃好,談到今年的母親節活動時,她當時想到很多援風會會友的子女可能都不在自己的身邊,適逢大部分籌委會委員都是學生,或者剛畢業的年輕人,她就讓委員們設計一些心意卡,並寫上感人的話語,又於當天送上蛋糕和花束給活動上的老人家,希望這些老人家暫時把義工們當做自己的子女,這些老人家都很感動,甚至流下淚來。Rufina看到這個畫面,心裏也很受觸動,坦言這一個月的預備是沒有白費的,讓她更有動力做下去,讓人體會到聖經那句「施比受更為有福」的真正意義。
結語
筆者聽畢Rufina的分享後很感動,Rufina來澳24年,幾乎所有時間都積極投身於社區的活動上,由教授手工藝班和電腦班、參與電台節目,以至加入慈善機構,帶動更多人參與慈善工作,將扶老攜幼的行動推己及人,實在令人敬佩。得知她於10月初獲維州總督頒發義工冠軍獎(Victoria’s Multicultural Awards for Excellence 2016 ),以及12月4號獲維州政府頒發的服務社區榮譽獎 – 領導才能( Premier’s Volunteer Champions Award – Leadership),與此同時,她將得到其他獎項,無容置疑,她的付出值得備受肯定,相信更重要的肯定,是來自她眾多的受助者。但願她繼續保持熾熱的心,並能感染更多人服務社區和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