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妙寫人心

逝者已逝 別樣回憶

專題:逝者已逝 別樣回憶

文/本刊編輯部

圖/視覺中國、網路

「一個真正的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時刻,一個人類群星閃耀時刻出現以前,必然會有漫長的歲月無謂地流逝而去,在這種關鍵的時刻,那些平時慢慢悠悠順序發生和並列發生的事,都壓縮在這樣一個決定一切的短暫時刻表現出來。」這是茨威格在《人類群星閃耀時》裡的一段話。縱觀歷史長河,總有一些節點會湧現出才華出眾、能力非凡的人,他們就像一顆顆明星點綴著人類文明的浩瀚宇宙,使之熠熠生輝。而近來其中幾顆璀璨的明星離開了人間,緬懷悼念之餘,本刊編輯部帶領讀者一同穿越回往昔歲月,跟隨這些大師、大家體驗一段段別樣的精彩人生。

臺灣作家李敖:觀照內心 特立獨行

有一位曾就讀於北京大學、做過校長、當過高官的父親,李敖從小接受的教育還是很先進的。特別是在讀書方面,更是恣意為之。一有時間李敖就跑去圖書館看書。為了看書,願意在館裡當義務服務生。泡了四年下來,閉上眼睛都能嗅出書是哪家書店印的。少年時期的李敖,思想已經比同齡人早了一大步。高二就寫出《合作制度與節制資本》的文章,並一舉拿下全臺灣徵文一等獎。拿到巨額獎金,李敖便興沖沖地買下梁啟超的《飲冰室合集》,活脫脫的一個古怪少年。

1955年,二十歲的李敖,以第一志願進入臺灣大學歷史系。整日穿著長袍的李敖,被人視為特立獨行的「長袍怪」。大學的許多書李敖早在中小學就已經讀過,對大學教育大失所望。不僅看不起別人,不喜歡上課,李敖連考試都懶得應付。大一時八門課,李敖有三門不及格,甚至連中文都差點不及格。對此,李敖不以為意,「我成績之爛,一望可知,但我只在意學問,不屑於應付考試。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大學畢業後的李敖,依舊鬱鬱不得志,困頓中接到歷史教授姚從吾的信件,讓他去做助理,為了維持基本生計,李敖接受了這份工作。為稻粱謀的李敖,仍然筆耕不輟,雖身處陋巷,卻從不停止思考。長期的沉澱積累,早已練就了李敖對世事的深刻洞察。而這一切不過等著一個機會讓世人看到這位青年人的非凡才華,而這就是刊載在《文星》雜誌上的《老年人與棒子》,永遠改變了李敖的命運。

很快,李敖就接掌了《文星》。一個普通的生活雜誌脫胎換骨,成為「自由主義思想」在臺灣的根據地,成為全台進步文化思想的中心。李敖亦由此聲名鵲起,成為繼胡適、殷海光後新一代的意見領袖。相較於晚年胡適的老憊和疲態,相較於殷海光年僅49歲就鬱鬱身亡,李敖是幸運的,他恰恰是踏定在世界從黑暗向光明轉化的巨變前夜,儘管李敖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被軟禁,以「叛亂罪」被判刑10年。

70年代末,恢復自由之身後,以激進文化觀名世的李敖也慢慢發生了變化,文化觀上趨於保守,政治上則未收斂,繼續對國民黨展開批判,其收穫則是一系列很暢銷的“禁書”。與此同時,他變得言語火爆,動輒罵人,所到之處不遺餘力地樹敵。文化界人士紛紛避讓。對李敖的評論也自然陷入兩極,有人視李敖為文學天才、威權時代的鬥士、自己的啟蒙導師;也有人歷數其“罪行”,嘲笑他多年以來只是小丑,當不起讀者對他如此之高的尊崇。

名氣很大的人,身後多免不了毀譽參半。持中地講,對李敖一味批評與褒獎都有掛一漏萬之嫌。3月18日上午10時59分,開了83年玩笑,懟了3000號人的李敖在臺北榮民總醫院逝世。再多的狂放不羈,不過塵歸塵,土歸土,平靜如初。

斯蒂芬·霍金:積極樂觀 不懈探索

3月14日,被稱為「圓周率日」(Pi-day),也是現代最偉大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的誕辰,如今又要加上一項,是當代最偉大物理學家之一斯蒂芬·霍金逝世的日子。霍金的傳奇色彩似乎是命中註定的,因為他出生的日子(1942年1月8日)是義大利著名物理學家伽利略誕辰300周年;從1979年到2009年,霍金又擔任劍橋大學的盧卡斯數學教授,這個職位的第二任職者就是歷史上最偉大的物理學家牛頓。

霍金的研究課題也跟伽利略、牛頓、愛因斯坦有直接的繼承關係——現代天體物理學和宇宙學。霍金證明瞭廣義相對論的奇點定理和黑洞面積定理,提出了黑洞蒸發理論和無邊界的霍金宇宙模型,在統一20世紀物理學的兩大基礎理論——愛因斯坦創立的相對論和普朗克創立的量子力學方面走出了重要一步。

黑洞蒸發理論,也被稱為「霍金輻射」。這個理論指出,由於黑洞附近的量子過程允許從真空裡借出部分能量,如果負能量粒子會落到黑洞裡面去,黑洞外的正能量粒子逃逸,在我們看來,黑洞就有了輻射,也就是「黑洞不是黑的」。由於目前還沒有得到證實,這也是其被認為沒有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原因。

霍金在22歲時被診斷患有肌萎縮側索硬化症,逐漸導致全身癱瘓。但在此後的幾十年裡,作為全球最著名的科學家之一,霍金仍然非常活躍,繼續從事研究、教學、作報告、使用電腦語音合成器進行交流。1988年首次出版、已被翻譯成40種文字、累計銷售量達2500萬冊的《時間簡史》,是全世界最暢銷的科學著作,也是這本書讓霍金風靡全球。此書定位於對宇宙學有興趣的普通讀者,著重解答人類最古老的命題:時間是有始有終的嗎?宇宙是怎樣誕生的?它從哪裡來,又到哪裡去?美國《華爾街日報》曾評論道:《時間簡史》是當代物理學家關於宇宙構成以及演化理論的權威性總結。而無論霍金的《果殼中的宇宙》《大設計》《我的簡史》,還是他和女兒合著的科學小說《喬治的宇宙》,都是現象級的科普書。

身患重病的霍金始終笑對生活。2007年4月26日,霍金在美國乘坐一架由波音727客機改裝成的「重力一號」飛機,前往大西洋上空。飛機從10千米的高空急速俯衝到距離地面2400米處,使他在25秒內處於一種接近零重力的狀態。「我的手指還能活動,我的大腦還能思維;我有終身追求的理想,我有愛和愛我的親人朋友;對了,我還有一顆感恩的心」。

「記住要仰望星空,不要低頭看腳下。無論生活如何艱難,請保持一顆好奇心。你總會找到自己的路和屬於你的成功」。霍金一生都在致力於研究未知的宇宙,鼓勵青年人將探索的目光對準天空的星球而非我們腳下的地球。而他自己也在這個過程中,成就了有魅力的非凡人生。

離我們而去的霍金,也終於脫離了輪椅的桎梏。他真正自由了。

紀梵希:少年立志 一生執著

時尚品牌紀梵希創始人休伯特·德·紀梵希出生於法國諾曼第的一個藝術世家,自幼立志成為一名時裝設計師,18歲開始在Jnoques Fath的工作室實習。1952年,他正式創立「紀梵希工作室」,並於37年後涉足護膚和彩妝業。紀梵希Logo是由4個G組成,分別代表了Genteel(優雅)、Grace(恩典)、Gaiety(歡於),以及Givenchy,而品牌能夠成功,除了這4個核心,也需要貴人相輔相成,奧黛麗赫本(Audrey Hepburn)絕對是這個人。

香奈兒說「每個女人都應該有一條小黑裙」,但真正能夠讓人聯想到「小黑裙」的卻是赫本。在傳世之片《蒂芙尼的早餐》中,赫本戴著墨鏡,拿著牛角包,身穿小黑裙,優雅精緻感呼之欲出,引無數明星爭相模仿。這條小黑裙,正是紀梵希。品牌與這位國際影星的合作還有影片《龍鳳配》中為其量身定做的一身白色禮服。從1953年延續到1990年代,奧黛麗·赫本的優雅成為紀梵希服飾的象徵與標誌,赫本與紀梵希二人深厚的友誼也成了一段佳話。兩人相遇相知,赫本在好萊塢生涯中的80%的戲服都是由紀梵希設計完成,私下赫本也都愛穿紀梵希設計的服裝,甚至連她兩次結婚時穿的婚紗都是紀梵希設計的。赫本曾說,「我仿佛生來就是要穿他(紀梵希)設計的衣服。」直到1993年赫本臨終紀梵希不但陪在她身邊,最後並為她抬棺,情誼深厚可見一般。

除了赫本以外,紀梵希品牌的忠實客戶還有包括了賈桂琳·甘迺迪(JacquelineKennedy)、溫莎公爵夫人沃利斯·辛普森(Wallis Simpson)、摩納哥王妃格蕾絲·凱莉(Princess Graceof Monaco)、社交名媛貝比·佩利(Babe Paley)等。

紀梵希也是首個打破約束,讓服裝無須成套的設計師,這在當時是很新穎的觀念。1952年,紀梵希推出首個“分離”概念的時裝系列,他設計的是一件襯衫、一條褲子、一件洋裝等等,讓客人可以隨意搭配,重新組合,而不是制式地成套穿上,最早的玩穿搭,大概就是那樣的畫面。女性們不再只有一成不變的固定套裝可穿,可以講,紀梵希幫助解放了那些曾被套裝束縛的女性——釋放了女性的美。

在2017個展開幕式上紀梵希曾說:「我所做的事是時尚行業裡最動人的工作之一,即用一個靈感讓他人感到快樂。」3月10日,高齡91歲的紀梵希於法國時間在睡夢中與世長辭。這位被譽為「20世紀最才華洋溢的服裝設計師」的時尚圈代表人物,讓巴黎在 50 年代登上時尚界之巔,如今也放下世間的一切,與自己的昔日老友團聚去了。

葛培理:傳教佈道 忠於信仰

2月21日,世界知名的美國基督教福音佈道家葛培理(Billy Graham)在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的寓所安詳離世,終年99歲。葛培理一生服務過多任美國總統,曾獲前總統列根頒授總統自由勳章,有「美國牧師」之稱。

他是中國女婿,美國的良心,11任美國總統的牧師,每一個總統候選人都渴望他給拉拉票。美國前總統克林頓曾說,「他是我所知道的唯一的一個完全按照信仰來生活的人」。葛培理一生去過185個國家,曾經向2億人佈道,當場決志信耶穌基督的人將近300萬。

葛培理是一位具有超凡魅力的領導者,是少數能夠避開宗教權利和吸引美國主流的美國福音派傳教士之一。在1950年,葛培理創立了比利葛培理佈道協會(Billy Graham Evangelistic Association),通過被外界稱為“十字軍東征”的佈道大會,他主持的福音講道通常連續多日在戶外體育場舉行。

葛培理的足跡幾乎遍及世界各大城市,包括朝鮮,衝破了種族、文化和政治的障礙。他的佈道大會多年大受各地的信眾歡迎,至1990年代初,估計全球共有逾1.1億人次親身出席其佈道會,而通過電視廣播、電影和網絡接觸的聽眾更有逾2億人。2005年6月24至26日,87歲的葛培理在紐約的法拉盛草地公園主領了最後一場大型佈道會,共有逾24萬人出席。

加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的人類學家蘇珊·哈丁說:「葛培理非常真實,他讓基督教成真。他可以用一句話將基督教帶到今天、帶到你我身邊。」杜克大學基督教歷史教授稱,葛培理代表了「最體面上流社會人士的思想和應該思考的問題」。

葛培理將聖經帶到了世界的另一端,向數百萬人展示了光明。

邊雲波:中國的無名傳道者

對於中國的基督徒來說,葛培理是世界級的傳道者,中國的邊雲波,卻是無名的傳道者的典範。年青一代的基督徒,可能未曾聽過邊雲波的名字,但六十歲以上的華人,卻不少受著他對傳揚基督教的熱情,在他們心中催動著自己也要傳揚基督的熱心。邊雲,在二月十三日於寧波以九十三歲高齡逝世,至死仍堅持著對傳福音的託付,他的離世也好像標誌著在上世紀新中國還未建立時,基督教傳播運動的結束。

邊雲波於一九二五年三月十二日出生,為河北人。十二歲時因日軍轟炸,支氣管受傷導致肺病吐血,從此一生惡疾纏繞,不得痊癒。但他仍然堅持參與抗日活動,因而流亡外地,後得內地會宣教士吳詠秋(Miss Onion)之助,接受基督救恩,在漢江接受洗禮。一九四四年,邊雲波在抗日大後方的重慶中央大學加入基督徒學生團契,兩度拒絕出國進修機會,留在國內傳揚福音。當時四川重慶的「全國大學生基督徒聯合會」有不少學生獻身西北邊疆少數民族的福音工作,邊雲波深受感動。一九四八年,即將大學畢業的邊雲波待不及完成學位,就前往雲貴一帶的少數民族山區傳道,此前並寫下〈獻給無名的傳道者〉,當中包括膾炙人口的以下幾句:

當黎明快要來臨的時候, 人世間便越顯得黝黑、艱難、幽暗; 但是,你卻這樣地說過: 是自己的手 甘心放下世上的享受; 是自己的腳 甘心到苦難的道路上來奔走! “選中” 這條不自由的道路 並非出於無奈,相反地 卻正是大膽地使用了自己的 “自由”。 所以, 寧肯叫淚水一行行地向內心湧流, 遙望著各各他的山頂!就是至死── 也絕不退後!

一九五二年,邊雲波被《雲南日報》頭條點名批判,被迫離開雲南,在北京當著名傳道人王明道的助手。一九五五年王明道被捕,邊雲波亦被控反革命罪命送往勞改,直至一九八七年平反獲釋。其後多次獲邀海外分享,在世界各地宣講。因過度操勞,二○○三年八月曾於澳洲舊病復發,最少三次醫生認為藥石無效,後來都奇蹟地活過來,並於同年十月轉送底特律醫院繼續治療,之後回家休養,並發表長詩〈最後的旅程〉。後來邊雲波仍繼續在世界各地宣講,到近年於寧波休養。

邊雲波一生對傳福音的執著,今天仍存在對基督信仰執著的信徒心中。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