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歲月留聲

無論離別與重逢——友誼地久天長

文:李秀辰 圖:維基百科 如果需要用一首歌,來結束這個專欄,無論是筆者自己還是各位讀者,都會第一時間想到這首歌——《友誼地久天長》。在世界上的許多地方,這首歌一旦響起,就意味著離別、分散。儘管如此,離別並不意味著結束,而是下一次相聚的開始。在這裡,筆者祝各位讀者健康快樂行好運,來日再重逢。 《友誼地久天長》(低地蘇格蘭語:Auld Lang Syne)可能是世界上最出名的詩歌之一,原文用蘇格蘭語寫作,意思是逝去已久的日子。《Auld Lang Syne》是18世紀蘇格蘭詩人羅伯特•伯恩斯(Robert Burns)據當地父老口傳錄下的。這首詩後來被譜了樂曲,除了原蘇格蘭文外,這首歌亦被多國譜上當地語言,在華語地區普遍被稱爲《友誼萬歲》、《友誼地久天長》或《驪歌》。 《Auld Lang Syne》的旋律從何而來已經難以考證,但這首曲子的五聲音階旋律顯示它應該源自古老的民歌。英格蘭作曲家William Shield(活躍於十八世紀後期)在他創作的歌劇Rosina當中似乎引用過這一段旋律,但很難證明William Shield與Robert Burns之間有單向或者相互的借鑒,反而很有可能兩人的創作都來自同一個民歌旋律。 《友誼地久天長》的中文歌詞有多個版本,源自不同的年代,故此許多人通常可以哼出歌曲的旋律,但不同的人演唱時卻有不同的唱法。早期由華文憲填詞的版本,以文言文創作,並且有「指戈長白山麓」、「矢志復興民族」等詞句,顯示作者是在二十世紀早期以這首歌作為勵志青年、復興民族的意圖。後來白慕如所作版本,則轉為和平年代的畢業歌曲,以「友誼常記心中」、「開創錦繡前程」為念。而現時經常被演唱的版本,則較為忠實地反映原作的「友誼」、「懷念」之意,有「老朋友怎能忘得掉,過去的好時光」等詞句。 有趣的是,《Auld Lang Syne》本身的格調並沒有中文版本那樣感傷,在很多西方國家及香港,這首歌通常會在跨年過去、元旦來臨那一刻演唱,象徵送走舊年而迎接新年的來臨。在BBC逍遙音樂會的最後一夜上,音樂會正式部分結束後,觀眾有自發地合唱這首歌的習慣,一如維也納新年音樂會最後的「拉德斯基進行曲」。而在很多亞洲地區,這首歌經常被用來作為學校畢業禮或葬禮中的主題曲,象徵告別或結束的情感。曾經也有部份百貨公司或公共機構在臨近關門的時間,會播出此音樂,示意客人盡快離開。 《Auld...

More Posts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