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每週話題

TSA 「全港性系統評估」 的留與退

TSA 的留與退

 

文:本刊編輯部 圖:蘋果日報

日,香港有家長在社交網站發起「爭取取消小三TSA」的專頁,於兩日內已獲逾萬人支持。TSA全名稱為「全港性系統評估」(Territory-wide System Assessment),是2004年香港政府推出一套新的全香港中小學統一測驗,每年的小學三年級生、小學六年級生及中學三年級生均需應考。而成績將用作評估和監測中小學的教育成效。 雖然當年香港教育局推出TSA時曾指出,TSA的目標是「為政府及學校管理層提供全港學校學習範疇水準的資料,以便政府為有需要的學校提供支援和監察教育政策執行的成效」,但多年來TSA一直受到外界批評,指為學校、教師和學生造成巨大壓力。到底TSA 的問題責任應由誰來承擔?而 TSA 又是否真的一無是處?

 

近日,有香港家長不滿香港教育局所推出的TSA,指其子女因要應付TSA的緣故,經常被學校要求留校補課、並增加操練,因而造成巨大壓力。故此,該家長在社交網站發起「爭取取消小三TSA」的專頁,立即引起不少家長支持,並造成社會熱議。而香港教育局隨即一連兩日在網上撰文,強調TSA僅是考核學生「基本能力」,不建議學校以TSA題目盲目操練學生。香港教育局局長吳克儉則公開呼籲各界解決操練問題。他說:「如果隨時隨地就要取消TSA,這是一個很大的倒退」。他之後再指會成立委員會全面檢討TSA,不過事實上香港教育局早在年半前已邀請各界代表,包括學者、校長、教師及家長組成檢討TSA委員會,研究評估TSA運作及未來新的方向。

曾做「優化措施」成效不大

 

其實有關TSA的社會輿論並非什麼新鮮事,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下稱:教協)曾多次要求教育局對TSA作出修定,認為TSA為學校、教師、學生及家長均帶來巨大且不必要的壓力。根據教協的調查報告,有八成的教師因TSA感到壓力嚴重,學生感到壓力嚴重的也高達七成三。

 

雖然香港教育局於2011年和2014年,推出新的「優化措施」,包括取消向小學發放達標率、把TSA從小學質素保證的「表現評量」中剔除等措施,希望藉此消除操練學生的誘因,可惜成效不大,有超過六成教師認為「優化措施」無助減輕師生壓力。

 

傳言及歷史因素產生「倒流效應」

 

TSA的設計原意旨在收集全港學生中、英、數三科的基本能力數據,用作統計分析、考查和檢討學校的教學成效和學生學習表現。而學校則可根據評估數據,分析學生強弱項,並重新製定教學分針。從學術研究理念而言,TSA這種評核制度在整個教育過程中是不可或缺的環節,因評核制度和教學方針是互為影響。而像TSA這種評核制度在西方國家是一種非常普遍的教育政策之一,如英國的SATS,美國的NAEP和澳洲的NAPLAN,但為何在香港實行卻困難重重呢?

TSA推行時正值小學「殺校」潮,當時亦有小學不惜違規外洩TSA成績以吸引家長報讀,再加上有教育界傳言指TSA成績是教育局內部評估各校指標,關乎學校生死存亡,因此學校變得極為重視TSA成續。教育局雖然一方面否認,但教育局另一方面則向達不到水平標準的學校「施壓」(現任香港立法會主席曾鈺成在媒體專欄提到,他當校監的一間學校,在5年前也曾受到來自教育局的「壓力」)。因這一些傳言及「歷史」因素影響,於是TSA在學校產生「倒流效應」,即TSA評分在日常教學中作主導影響。學校為了提高學生成績,便要求小學生反復操練試題、參加補課班、甚至額外購買補充練習。教師學生們更需為TSA而撥出額外時間,影響學生們在一些非學術性的興趣培養。

 

「標籤效應」的教育文化

 

教育工作和政策很難用一個準則去評論它的好與壞,而各人心裏都有一把評審尺。而言,將教育的好壞用數字化的形式表達,的確是最簡單直接的方法。但很多時卻會形成過分的競爭效果,最後苦了的只有那些手指還不太靈活,卻要不斷拿筆操練試題的小學生們。

TSA這評審制度在香港社會上引起如此大的爭議,香港教育局必然定是責無旁貸。香港教育局成立多年至今,推出不少政策都缺乏考量社會文化的影響,導致所推出的政策都得不到最理想的效果。在1998 年希望強制性推行母語教學,卻又設立了一個申請機制,讓有意繼續以英文授課的中學可向教育署提出申請。由於當時香港社會風氣重英輕中,香港家長普遍希望其子女能入讀以英文授課的中學,令成功申請以英文授課的中學儼然如官方指定名校,變相貶低其它被逼轉為以中文授課的中學,造成「標籤效應」。而TSA這事件中,香港教育局照辦煮碗將西方的評核模式搬到香港的教育制度,卻忘記香港的教育環境文化正處於極度競爭的狀態。但香港教育局卻要求所有學生參加TSA,變相使其成為「公開考試」,在加上「殺校」的風波,形成各學校擁有極強的比拼心態。

當然造成這局面的不只是教育局的問題,家長們亦要負上一定的責任。大部份華人家長都有一種望子成龍的心態,此心態其實正常不過。但華人家長尤以香港和中國家長,對孩子的成績非常緊張。他們容易產生一種想法就是以分數成績來判斷其學校的教育水平,卻忽視了其學校的教育理念。最終他們的想法會將壓力轉嫁到學校身上,亦是導致學校操練成風主要原因。試比較一下澳洲的NAPLAN,它的考試制度和香港的TSA相近,考試次數比香港的更多,卻為何絕少出現澳洲學校有過度操練的聲音呢?因為澳洲大部分家長和學校明白到這只是教育制度的一部分,根本和學校的好壞並無太大直接關係。另外,有些家長們亦只相信坊間傳言,認為TSA對學生們升讀中一時的學校派位有一定影響,因此無形中會給學校在TSA方面有一定壓力。但如果那些家長願意多花時間去留意教育局的政策,應可對TSA的緊張程度有所減輕。

最後學校亦不可逃避責任。學校在這事件中的角色的確很被動,一方面受到教育局的壓力,另一方面又受到家長壓力,因此學校才被逼操練其學生。但如果學校為了交出令教育局和家長滿意的成績,不顧一切操練學生,有好像有點違背教育本身的原意。

其實香港教育局可向西方國家的評核制度借鏡,如美國的NAEP,每年只隨機選取6000至20000 名學生參加評核考試,變相可將TSA的「公開考試」味道減退,亦可減輕學校和家長對此考試的過分重視。但平心而論,廢除TSA只是「治標不治本」的方法,若教育文化和制度依然存在過分激烈的競爭心態,小學生們只會被逼轉移操練其他考試,最終情況也如今天一樣。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