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週話題
重慶女作家「實踐」《三體》斥鉅資求「復活」…
重慶女作家「實踐」《三體》 斥鉅資求「復活」意義何在?
本刊編輯部
日前,一則看似大膽離奇的,有關四川女作家冷凍大腦以等待「復活」的新聞成為了不少人茶餘飯後的談資。從古至今,無論是古埃及時期的木乃伊製作,亦或是是中國古代推崇的「璧琮以斂屍」,甚至於現代社會爭議不斷的「遺體冷凍」和文學影視作品中熱門的各類「穿越」……中西古今的人類一直在追求著「靈魂不滅」與「起死回生」。然而,無數次希望之下的失望,亦令我們開始思索這樣代價不菲的「復活」可能是否真的值得推廣?以及如何看待生命僅存在「一次」的意義?
據中國多家媒體報導,重慶市知名兒童文學作家,曾擔任獲得2015雨果「最佳小說」獎的熱銷科幻長篇《三體》的編審的杜虹女士,於今年5月30日因胰腺癌辭世,享年61歲。其女張思瑤與女婿魯辰遵照杜女士的遺願,輾轉聯絡到了美國專門從事人體冷凍科研的阿爾科生命延續基金會(Alcor),花費約75萬人民幣為其進行了中國國內首例人腦冷凍手術。目前的遺體冷凍保存分全身與頭部單獨保存兩種形式。整個冷凍手術流程在事主預計步入生命終末期時已做好準備,一旦宣佈臨床死亡,即馬上開始。手術分為作為初步流程的灌流手術,即向屍體注射以血液抗凝劑為主的藥物同時轉移至稍高於冰點的淺低溫,再向血管內注射冷凍保存液以替換血液和可以替換的體液,以防止在冷凍和將來復溫過程中冰晶的形成對於細胞和組織的損傷。之後會經過必要的遺體運輸,再於美國進一步地整體或分體常置於-196℃的液氮罐內進行保存。根據美方機構工作人員介紹,杜女士的遺體受損很小,處理十分成功,她的大腦現已存放於該基金會的所在地亞利桑那州鳳凰城,等待50年後的復甦。
鑒於《三體》中有描寫到一個名叫雲天明的人物,曾有過被取出大腦後通過冷凍技術保存,並最終由三體人的克隆技術成功復活的經歷;而杜女士作為該小說的編審之一,在其身上實施的人腦冷凍手術過程與書中的描繪有著極為驚人的重合,因而,該手術案例又被稱為是《三體》的現實真人版。
據介紹,杜女士在生前,已對人體冷凍表現出了興趣,她曾對自己的女兒和女婿表示,即便當下的冷凍手術成功,50年後能否「復活」仍是一個未知數,但她希望能夠成為試驗者,為該領域的進一步科研探索與未來發展提供「實踐」機會,因為「新興科技總是需要有人嘗試」。
針對杜女士的大膽舉動,《三體》的作者劉慈欣顯得十分客觀冷靜。他表示科幻小說中的邏輯同自然科學的醫學邏輯有著本質的差別。雖然他本人認為冷凍手術未來能夠令人「復活」本身仍存在巨大的技術障礙,並提醒效仿者需要慎重選擇;但他對於杜女士獻身未來科研探索的膽識表達了由衷的敬意,並期待能夠等到可以親眼見證的那一刻。
人類本能上存在對於活著的渴望和對於死亡的恐懼,因而,長生不老、死而複生、靈魂轉換、再世輪迴等等,是從古至今人類前赴後繼的追夢歷程。世界四大文明中,古埃及文明相信,人體只是靈魂暫駐的載體,當靈魂離體而去,死亡亦隨之而至,因死後復活時靈魂需要原先的身體,因而,須保存屍體不腐朽以共死者來生所需,遂有了埃及木乃伊的誕生。 而傳承千年的華夏文明,一方面,自始皇帝尋仙問藥、魏晉興起煉丹術,歷朝歷代「嗑藥」喪命的皇帝們,無一不以求長生不老,一統萬年為目標;另一方面,自商周時代起,中國古代人即對於墓葬的規格、屍首的防腐保存即已十分講究,強調「精氣歸於天,肉歸於土」,認為「金玉在九竅,則死人為之不朽」。
而現代醫學和科技的快速發展,「以科技實現長生不老」如今成為了人類新的奮鬥目標。一些西方的科學家不僅研究製作『現代版木乃伊』,更希望未來能提取木乃伊的基因,由基因複製技術,「克隆」出新的活人。同時,1991年於阿爾卑斯山區所發現的5300年前的「冰人」古屍,其皮膚、內臟甚至眼睛等依然完好無缺,作為全球迄今為止發現並保存最完整而古老的屍體,令人類產生了遺體冷凍求未來複生的想法,相應技術和商業營運機構也應運而生:1964年,物理學教師羅伯特·艾丁格出版了《長生不老的前景》一書,開啟了遺體冷凍運動。1967年,73歲的心理學家詹姆斯·貝德福德成為被低溫凍結的第一人。1970年代,第一家商用遺體冷凍機構開始運行。2005年,科學家宣佈他們已成功地使幾隻進入臨床死亡狀態的冷凍狗起死回生,進一步增加了人們對長生不老和死而複生的憧憬和期待。2011年,倡導者艾丁格在以92歲的高齡去世後成為世界上第106位被冷凍保存在他成立於1976年的人體冷凍保存公司的液氮罐內的屍體。2015年3月,世界著名高等學府牛津大學未來人類研究所哲學系的三名教授博斯特羅姆、安德斯·桑德伯格和阿姆斯特朗分別支付了5萬英鎊給某遺體冷藏服務機構,為了死後能夠將自己的屍體進行冷凍以等待「起死回生」。 目前世界上已經有超過150人體被冷凍保存等待復活,還有超過千人已經註冊將來身後被冷凍保存。單是Alcor基金會作為當下世界上最大的人體冷凍機構之一,目前即有139例病人在阿爾科進行人體冷凍,其中60%為大腦冷凍。
然而,「遺體冷凍再復甦」有著巨大的技術限制與不確定性(尤其是復甦環節),耗資金數額龐大(不算未來復甦,僅全身冷凍即需200萬元人民幣左右),相關手續過程極為繁瑣,有時甚至會引發一些法律和倫理上的問題,絕非一般家庭可以承受得起。因而,對於人體冷凍,亦有批評和反對的意見。麥吉爾大學的神經學家和生物學助理教授Michael Hendricks就認為,復活或模擬是一種超越技術前景的可悲的虛假希望,憑「人體冷凍」行業所提供的冷凍死亡組織是不可能的;他更對那些利用失去親人的人的希望心理從中牟利的機構表示了自己的憤怒與鄙視。
更何況,人往往正是因為有死亡的對比,方懂得活在當下;人的生命,亦因為時間有限才值得去珍惜,因為不斷地更替才更有活力!科技哪怕再發達,過於用來追求長生不老,貪婪於僅僅「活著」,反倒是一種本末倒置的行為,需要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