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週話題
華裔居民遭不平等待遇政府必須有所作為
近日澳大利亞獨立智庫「洛伊國際政策研究所」(Lowy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Policy)公佈的一份調查顯示,2020年平均5名華裔就有1人遭威脅或攻擊,原因包括新冠疫情及澳中不斷加劇的緊張關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澳中關係的逐步惡化在近一年來愈演愈烈,而新冠疫情則更是雪上加霜。身在海外的華人難免不受到影響,甚至被歧視的現象也有所增加,這不能不讓大家思考如何讓政治層面的交戰不影響到生活在澳洲社區的普通民眾,這才是澳洲始終宣導的多元包容之義。
澳中關係導致緊張情緒
澳洲目前有120萬華裔背景居民,大部分來自中國大陸,其次來源地為香港、臺灣和馬來西亞等。由於新冠疫情去年最早於中國武漢爆發,隨後擴散至全球。世界各地的華人和亞裔相繼因為被種族歧遭受至辱駡和毆打出現在新聞頭條。而這一現象對生活在澳洲的華裔居民也未能倖免。
此次洛伊研究所的調查樣本為1040名受訪者,包括澳洲公民、永久居民和長期簽證持有者。有18%的受訪者表示,在過去12個月中,他們曾因為自己的華裔身份受到人身威脅或攻擊,82%的受訪者則表示沒有。約三分之一的受訪者認為,他們曾因為自己是華裔而被叫過冒犯性名字;37%的人稱,他們曾因為自己的背景而受到不同待遇或較差待遇。這項調查的作者之一娜塔莎·卡薩姆(Natasha Kassam)說,調查結果顯示了普通澳大利亞華人如何受到日益加劇的政治緊張和憤懣情緒的影響。慶倖的是,近70%的澳大利亞華人仍然認為被澳大利亞社會所接受,近八成的人認為澳大利亞是個宜居的國家。
同時,這項針對1000多名華人社區成員的調查描繪了一幅錯綜複雜的畫面,透露了澳大利亞華人的經歷以及他們對澳大利亞、中國、民主和當代地緣政治的看法。總的來說,澳大利亞華人對中國和中國政府的信任度明顯高於其他澳大利亞人。比如,46%的澳大利亞華人擔心北京對澳大利亞的影響力,相比之下,82%的澳大利亞人有這種擔憂。半數受訪者還表示,澳大利亞媒體對中國的報導「過於負面」。
不過,如何解讀這結果,值得我們深思。澳洲一直以來奉行兩黨政治輪替,澳洲人從未覺得要信任政府,或是對政府認同及滿意。民眾對政府的不信任或不滿意,是驅使政府要努力為人民服務。可以說,政府要長期極之努力,並且在生活上令民眾滿意,才能取得澳洲人的信任。與其說澳洲人不像華人一樣信任中國政府,倒不如說澳洲人連自己的政府都不信任。像中國一樣去自小把愛國愛黨去灌輸給人民,在澳洲是匪夷所思的事。
一個政府要連任繼續執政,要的是能得到民眾稍微一點認可,只要比反對黨高,大都可以過關,因為民眾大都不願意對現狀作出很大的改變。要像中國一樣,要靠教育國民愛國愛黨來維持執政,並不是民主社會的核心價值。因此,在澳大利亞華人中,對中國政府的信任度明顯地高於其它澳大利亞人,相信反映出一個更深層的問題,就是如何令到「熱愛」中國、「肯定」共產主義制度、「信任」中共政權的華人移民,能改變成為有素質,信仰民主政治、能獨立批判政策、監督政府管治的澳大利亞人。
這一個研究,相信突顯了這一問題,是澳洲政府在吸納來自中國的移民的同時,要面對的挑戰。
在過去一年裡,澳大利亞圍繞中國議題展開的更廣泛辯論的風向發生了變化,尤其是在外國干涉和經濟脅迫方面的討論,似乎使得澳大利亞華人成為了首當其衝的目標。這種結果的反差很大,因為許多澳大利亞華人告訴洛伊研究所,在2020年之前,他們覺得澳大利亞社會對他們歡迎度日益增加,所呈現出的都是積極的導向。誰料,一朝風向急轉。
普通民眾一定要「選邊站」嗎
多年來,中國在澳大利亞政界、商界和學界建立了許多關係,也施加了相當的影響力。但是,中國政府越來越強勢的作風以及中國軍隊的迅速現代化令澳大利亞政界擔憂。2017年,中澳關係迎來轉折。當年,澳大利亞推出新法,禁止外國的政治捐贈,防止外國勢力的干預,當時,也有官員警告中國企圖影響坎培拉的政治進程。
2020年,中澳關係持續惡化,達到了歷史的最低點。澳大利亞要求對新冠病毒的起源展開國際調查並批評中國在香港和新疆的政策以來,中國採取一系列報復措施,高調限制澳洲產品進口,或者施之以懲罰性關稅,受到影響的產品包括澳大利亞牛肉、煤炭和紅酒和海鮮等。
在此背景下,中國駐澳大利亞公使王晰甯於2月25日在澳大利亞中國工商委員會首都分會的年度晚宴上發表了題為「現在在澳大利亞做中國的朋友真難」的講話。3月1日,中國駐澳大使館的官方網站用中英文刊出了他的這篇講話。有意思的是,在英文翻譯版中,「敗類」兩個字被拿掉了。
不過,澳大利亞人並沒有忽略這個細節。澳大利亞學者克里夫·漢密爾頓(Clive Hamilton)告訴媒體,王晰寧的話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人們不喜歡被侮辱被命令。這一席話無疑會激怒更多的澳大利亞人,包括高層的澳大利亞人,讓他們對北京懷有敵意。3 月2日,澳洲戰略政策研究所(ASPI)國防戰略與安全主任肖布里奇(Michael Shoebridge)在推特上發貼說,「也許你(王晰寧)並不完全認同我們的治理與管理模式。但王晰寧回避了中國與世界發生問題的根源,即政府對自己的公民記者、香港人、維吾爾人以及對其他人的所作所為,還有對(其他國家的)網路駭客攻擊、經濟脅迫、軍事行動」。
而這些高層的擔憂經過媒體的宣揚,必然會影響到百姓的日常生活。身處澳洲的華裔對於祖籍國和居住國同時抱有感情,是件非常自然不過的事情。但由於兩國之間的交惡,醞釀已久的雙邊敵對情緒已經在澳大利亞華人社區內部,以及澳大利亞華人社區和更廣泛的社區之間造成了緊張情緒。也就是說,政治已經成了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也許有一天居澳華裔要面臨著兩難選擇,你究竟選哪一邊站隊?即便這是他們根本不想做出的選擇。
呼籲政府有所作為
針對華裔遭歧視甚至遭到攻擊這一現象,毫無疑問,「COVID種族主義」在這裏發揮了作用。但我們不應該忽視政治言論的影響以及關於澳中關係的激烈辯論的後果。如何讓政治層面的討論不影響到澳洲社會更大範圍內社區內部的安定團結,在種族主義和右翼極端主義在全球範圍內呈上升趨勢的大背景下,澳洲政府不能再袖手旁觀。
佐證洛伊研究所調查結果的是,澳大利亞國立大學(ANU)的另一項研究發現,在2020年1月至10月之間,有84.5%的亞裔澳大利亞人報告了至少一次歧視事件。新冠疫情本來是一場「人與病毒」的對抗,卻被一些人塑造成了「澳大利亞人與中國人」的對立。這些年來,澳大利亞的反華情緒高漲,而突然發生的肺炎疫情,無疑加劇了反華情勢。
工黨多元文化事務發言人安德魯•賈爾斯(Andrew Giles)已經就洛伊研究所調查結果發聲,指出聯邦政府需要出臺新的反種族主義戰略,莫里森不能繼續忽視這個問題。綠黨參議員梅赫林•法魯奇(Mehreen Faruqi)也表示,這麼多的澳大利亞華人受到威脅或攻擊的現象是「不可接受的」。
目前,聯邦政府尚未對這一調查做出正式回應,但自由黨參議員安德魯•布拉格(Andrew Bragg)發表聲明,稱讚澳大利亞華裔社區,稱種族主義是「精神疾病」。他還敦促受歧視的受害者向警方或澳大利亞人權委員會舉報。 政府需要做的遠遠不只是譴責種族主義;他們需要努力消除它。這首先需要解決種族主義的明確的目標和承諾:政府需要積極支援消除種族主義的努力,無論是在財政上還是在領導力上。只有建構起適用於聯邦和州政府的框架,採取一系列可操作的實際步驟,集合公民社會、執法機構、教育者、司法系統以等社會多方力量,國家反種族主義戰略才能落到實處,今天呈現在我們面前的報告資料才有可能得到真正的改善。
文/本刊編輯部 圖/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