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週話題
未來五年絕種!?香蕉滅絕真相
未來五年絕種!?香蕉滅絕真相
文:本刊編輯部 圖:維基百科、相關新聞截圖
鮮艷的黃色外表、營養十足、擁有濃郁香氣及綿軟口感、不論是直接食用,還是在蛋糕甜點上,皆能看到香蕉的美味蹤影。如果要嚴選五大水果之一,相信香蕉會毫無疑問地入選其中。不過,近多個月內,都有研究顯示,因為真菌病毒入侵的關係,香蕉可能會在未來五年消失,面臨嚴重的「絕種危機」。香蕉會絕種,相信對很多讀者來說,會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的確,在現今的科技下,相信科學家們都能找出方法,來對抗真菌病毒。但從香蕉會絕種的故事中,我們可看到農業生產與食物物種消失之間的關係。
或許大家在吃香蕉時,只會覺得香蕉就是香蕉,對於是甚麼品種的香蕉,並不講究。其實,現時我們在澳洲,甚至是全球最常見、最常吃的香蕉品種,有99%是屬於華蕉(Cavendish,又稱香芽蕉)。近多個月來,都有研究指出由於一種名為「黃葉病熱帶第4型」(Tropical Race 4,TR4)的真菌病菌肆虐,華蕉可能在未來五年間,面臨絕種危機。換一句說,我們現在食用的香蕉,可能會在五年後從此滅絕。
事實上,「黃葉病熱帶第4型」(Tropical Race 4,TR4) 並非一種新型號的病菌, 在過去十多年間,其實一直都在東亞及東南亞地區出現。黃葉病主要是通過香蕉樹的根部進入樹的中心,令蕉樹內部發黑及枯萎。由於患病的蕉樹無法傳送水分及養分,最後使整棵樹死亡。黃葉病容易傳染,能透過水分及泥土散播,而黃葉病的真菌孢子還可留在土地裏數十年。因此,若一棵蕉樹受感染,兩、三年內便可令蕉園內所有蕉樹也枯萎。
非牟利機構公共科學圖書館(PLOS)去年在期刊中刊登的研究報告指,自2013年起,TR4開始急速擴散、蔓延到南亞、中東、非洲、澳洲、南美、台灣、中國等地,並急速擴散。相信真菌病毒擴延至全球香蕉的樂土--拉丁美洲,已是時間長短問題。而本月17日,《News.com.au》在網上發表一篇文章,指香蕉可能在未來5到10年之間絕種。植物病理學家 IoannisStergiopoulos 的研究中指,發現一款由三種病菌 -- Yellow Sigatoka,Eumusae Leaf Spot 和 Black Sigatoka 結合,名叫Sigatoka Complex (複合葉斑病),正有效地關閉了蕉樹的免疫系統,而真菌代謝也適合於寄主植物身上。簡單而言,新型的複合葉斑病病毒比舊有多種葉斑病病毒,對蕉樹來說更致命。
香蕉真的有絕種可能嗎?
看到以上有關香蕉絕種的新聞,相信大部分的香蕉愛好者已經膽顫心驚。不過各位香蕉愛好者可以放心,科學界已盡力研發一種可對抗 TR4 的農藥;而昆士蘭大學教授AndreDrenth 更指《News.com.au》有關香蕉絕種的文章過份誇張,他認為澳洲的嚴格管制絕對有能力防範新型病毒的入侵和擴散。
其實,以上新聞所說的「香蕉絕種」言論,都只是指我們現在所食用的華蕉有可能會絕種,並不是指以後全球都沒有「蕉」這生果存在。大家應該會想到一個問題,我們食用的香蕉沒有種子,那它怎可繁殖出來呢?首先讓大家了解一個概念,我們現時隨處可見的華蕉,其實是必須透過人工養殖才可生產出來。市場大部分香蕉並不可自然繁殖出來,而香蕉只是我們用作為「人工培植食用蕉」的一個統稱。我們現在食用的香蕉是三倍體,是透過小果野蕉和和野蕉的基因結合,並用吸芽分株的種植方式將其生產出來。其實小果野蕉和野蕉均可食用,但因為是二倍體,果實種子多,口感不好,故人類才將小果野蕉和野蕉進行雜交,終培育出多種沒有種子的香蕉。簡單而言,三倍體香蕉沒有核,花朵也不能透過花粉傳播繁殖,就像動物界裡的騾子,是不能生育的。
故此,華蕉即使真的絕種,只要仍有小果野蕉和野蕉,科學家們和農產業人士也能再研發出一種新的香蕉品種,替代華蕉讓我們食用。事實上,現今亦有不少新型香蕉品種正在研究當中,希望將來可用以代替華蕉。
曾絕種過的香蕉
事實上,我們食用的華蕉並不是甚麼千古流傳下來的食物,它的歷史只有區區200年左右,而且更只是從1950、60年代開始,才正式大量生產。大量生產華蕉的原因,是因為要替代因「黃葉病熱帶第1型」、而絕跡於市場的大麥克蕉(Gros Michel)。
在20世紀初黃葉病1型出現,大量感染大麥克蕉,並使其產量下降。在1923年,甚至在美國有首歌曲《是的!我們沒有香蕉》(Yes! We Have No Bananas)講述事件。到60年代初,黃葉病1型的侵入已經使大量農地被迫荒廢,種植大麥克蕉的公司都接近破產。據估計,當時全球所造成的損失高達23億美元,計上通貨膨脹,相當於現時的182億美元。由於市場對香蕉需求強勁,商家才開始大量種植華蕉以取代大麥克蕉。事實上,華蕉無論在味道上、還是保存時間上,都較大麥克蕉差,但是它可抵抗黃葉病1型。最後一批的運到美國的大麥克蕉在1965年出售,並開始由華蕉取代其市場地位。由於黃葉病1型的關係,大麥克蕉已在美洲和非洲絕跡,只有少部分仍在泰國中碩果僅存。
諷刺的是,曾經經歷過香蕉絕種事件,並沒有喚醒香蕉產業的意識,仍繼續採取單一作物的方式耕種,使香蕉再次面臨絕種危機。
單一作物重複犯錯
自古而來,真菌病毒和植物本身就一直共存。天然的植物會透過不斷的自然繁殖,將基因不斷演化,以對抗真菌病毒的入侵。故真菌病毒其實不是香蕉絕種的真正兇手。
現時的香蕉業界只單一以華蕉為主,而華蕉的種植方式是吸芽分株,因此它們的基因不會因繁殖而改變。其實不只香蕉業界,很多農產業生產商均使用單一人工作物方法。這方法的確可使生產商以最低成本,大幅提高產量及收成。不過,也因持續栽種同一種農作物,使該品種面對真菌或疾病入侵時,便不能透過基因演化來應對,其品種也較難適應天然環境。而且當該品種出現銷情不理想時,就沒有其他產品可替補。因此,當出現如TR4這種致命病毒時,全球以單一人工作物方法的生產商,只可坐以待斃。
事實上,這種單一作物方式,已經使多種的農作物和家禽品種消失。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資料顯示,自20世紀初至今,約九成農作物品種已經從農場消失,半數家禽種類亦已經絕跡。若不改變單一作物的模式,未來類似香蕉絕種的情況只會不斷發生。當然,這問題不能只怪責於生產商。我們作為消費者,通常只會過份依賴和偏愛單一產品。以香蕉為例,因華蕉無核,故我們就捨棄進食其他有核的香蕉品種。因為我們對某單一品種的過份需求,使得生產商也只好大量生產其品種。
香蕉可說是非常完美的生果,但其完美之處也是其致命原因。也許正是我們人類對其追求完美,扼殺了香蕉的多樣性,而最終我們扼殺的,是我們味覺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