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週話題
如果你沒有罪,就請用石頭打他吧
如果你沒有罪,就請用石頭打他吧
文本刊編輯部圖新浪微博
最近,悉尼大學一名澳籍華裔助教在網上的言論掀起了軒然大波。網路時代,在屬於自己的社交媒體帳戶上發表言論已經不是什麼稀奇的事情,但究竟是什麼令這位原本在網路上默默無聞的助教瞬間引發了超過2100名學生的抗議、令其成為多個微信公眾號、微博帳號的「千夫所指」,並最終使他從悉尼大學辭職並致歉?我們是該對網民的判決拍手稱快,還是反思人言可畏,竟已成為淩駕於法律上的一種全新「私刑」?
始料未及的審判
4月13日之前,吳維的新浪微博帳戶很安全。不過,自當日一名「憤怒的網友」發現其言論並截圖發佈在「悉大商學群」微信群後,僅僅一天的時間,他便登上了澳洲華人媒體,甚至中國大陸各主流媒體的頭條。而《環球時報》微信公眾號的介入,也成功令這一事件上升到國民利益的高度。
這對於吳維本人應當也是始料未及的。雖然在他此前的言論中,以一種氣勢洶洶的態度諷刺他曾經屬於的國家及其國民,但他大概並沒有想過真刀真槍地與他們來一場廝殺。即便拿到了澳大利亞護照、在悉尼大學攻讀金融學博士並於該校任教,他仍舊是個普通人。面對官方媒體的「示眾」以及上萬網民的聲討,雙方力量顯然太過懸殊。14日當天,他即被悉尼大學停職以接受調查,而18日,吳維本人從悉尼大學辭職,並發表了道歉聲明。
根據中國大陸媒體稱,吳維在其個人新浪微博帳號上公開「辱華」,正是這種行為招致了華人的憤怒。「辱華」顯然是一頂沉重的帽子,事件發生後,網友只恨「沒有早點知道他的存在」,紛紛以自己的方式給予他有力的回擊。其中,大陸各官媒顯然具有最高的「殺傷力」。「數典忘祖者,自取其辱。」中國經濟網這樣評論,「朝天吐痰,會掉到自己臉上」、「(悉尼大學的做法)就是給一個翻臉不認祖國的小人最響亮的一記耳光」,並在文章的最後預言說「這種人被悉尼大學所拋棄,被世人所唾棄,也是自作自受的事,遲早的事。」
是正義,還是欺淩?
看到這裡,不知道有多少人會拍手稱快。究其原因,無非是網民終於行使了手中「正義」的權利,給了辱駡華人的小人一記有力的回擊。不過,如果我在這裡提出一個大膽的觀點——此次事件同樣是一種針對吳維的欺淩,不知道有多少人能冷靜下來思索這一觀點。
導致悉尼大學對其停課的導火索,是4月13日晚於微信迅速誕生的「悉尼大學Case學生聯合維權群」,發起者之一Keira表示,組群的目的是為維護中國留學生的尊嚴,組織學生取證、寫投訴信,使得學校根據校規對吳維作出適當的處置措施。在他們的觀點中,作為教職人員的吳維涉及種族歧視,這一觀點隨後也由悉尼大學商學院院長Greg Whitwell證實。「種族主義、性別歧視以及冒犯性語言在悉尼大學是不能被容忍的。」
不過,此事是否真構成種族歧視目前尚存在不小的爭議。墨爾本一名民主人士吳樂寶在change.org上發起了聲援吳維的活動,至截止時獲得1501名支持者。他稱,在吳維於悉尼大學任教期間,他並未受到任何來自學生因其種族、背景而遭遇歧視、侮辱、或不公正對待的任何指控。而搜狐新聞中則援引吳維在悉尼大學商學院研究中心的同事張蕊的觀點,稱吳維為人親切、對學生要求很嚴格——換言之,令憤怒的人們很難接受的一點或許是:除了網路表達方式令人感覺受到冒犯,吳維並未在工作中實施任何具體種族歧視行為以侵犯學生的利益。吳金寶認為,這顯然不是「一個種族歧視者更為直接了當的做法」。
再來具體分析一下令吳維受到指責的各種言論及行為。其中,稱「做中國人是一種恥辱」、將中國稱為「你國」、將留學生稱為「豚(豬)」、為中國發生的災難表示幸災樂禍等言論,即便在中國網民內部也屢見不鮮。事實上,「留學狗」、「留學豬」這類稱呼最近頗為流行,大多時候在留學生內部流傳,用以自嘲,或者由大陸民眾用於對留學生這一群體實際能力與天花亂墜的簡歷嚴重不符的諷刺。而「你國」早就成為年輕一代用以嘲諷中國環境、表達不滿的流行語,其餘過激言論更是大陸網民常用的發洩方式,完全不能稱作是吳維的「原創」,更不能稱為是多麼「激烈」的措辭。焚燒中國護照顯然是最具挑釁的行為,但明報同時指出,此時他已屬於外國公民,這排除了此舉的非法性。
或許有人認為,吳維雖曾經是中國公民、留學生,但目前他已取得澳大利亞國籍,因此他與中國網民的自嘲有本質區別。但若這樣說來,在中國的網路上,你時常能看到網民隱匿在虛假的昵稱之下對其他國家和種族進行謾駡,無論其「威力」或是粗鄙程度或許有過之而無不及。即便你沒有讀到日本發生地震時微博上的熱門評論,詛咒對方國民「死個乾淨才好」,你也一定見過大陸網民將「鬼子」、「小日本」、「棒子」、「阿三」等明顯涉及對其他種族歧視或侮辱的詞彙掛在嘴上。而至今為止,我還從未聽說有哪位網民因為在網路上留下這些言論而受到來自對方的群體道德審判、控告甚至因此而失去工作——顯然吳維所受到的待遇並不公平。
再者,目前澳洲社會乃至國際社會,針對華人的歧視實際上屢見不鮮。去年在墨爾本華人圈掀起的「打破竹天花板」活動正是因這種虛無飄渺的區別對待而起——它形式上溫和得多,但卻像一隻無形的手壓得人透不過氣。我相信這才是作為華人最難抵禦的現實壓力。而在去年年底,悉尼的遊行中便現出反華標語,2014年墨爾本郵政所還曾被藍漆塗鴉「太多中國人了」。顯然,這些事情被政府當作「言論自由」,即便令華人多少人心惶惶,當事人也並未得到任何處理。那麼為何針對吳維事件產生了「雙重標準」呢?
網民的雙重標準
據明報稱,即便是聲討吳維的網路評論也承認「他有他的自由」。我們不如承認一個事實——針對吳維的雙重標準,單純是由對此人的憤恨而起。無論是因為「他背叛了生養他的中國」這樣的民族情懷,是由於他不加掩飾地批判一些國人以及留學生的惡習而惱羞成怒,是對他雖言語惡毒卻平步青雲的嫉妒,抑或是隨波逐流順便為升級的事態添一把火的旁觀者心態,絲毫沒有法律依據,連道德也站不住腳。聖經中,耶穌曾對群情激昂欲對行姦淫的婦人實施刑罰的人們說「你們當中誰沒有罪,誰就可以先拿石頭打她」;而對吳維發出一連串詛咒的網民甚至官媒,誰可以當這個「沒有罪」的人呢?
但從結果來看,網民贏了。這個網路時代的一場鬧劇,就在悉尼大學息事寧人、吳維認罪服軟的結果下一錘定音,網民也滿意散去。這是網路時代的「私刑」,誰都可以藏在螢幕後面掌握別人的生殺大權,對別人進行審判,卻不用負任何責任。筆者並不是吳維的支持者,相反我確實認為吳維存在言語上的冒犯與過失——但這不是網民淩駕於法律審判他的充分理由。當法律已經如此混亂,今天沾沾自喜的看客,也許明天將會成為另一群狂歡者的犧牲品,這或許才是我們真正擔心的事實。我想用德國信義宗牧師馬丁尼莫拉的一首詩作為此文的終結。
「起初他們抓了所有的共產黨人;
我沒有出聲,
因為我不是共產黨人。
接著他們抓了所有的猶太人;
我沒有出聲,
因為我不是猶太人。
然後他們抓了所有的工會骨幹;
我沒有出聲,
因為我不是工會骨幹。
後來他們抓了所有的天主教徒;
我沒有出聲,
因為我屬於新教。
最後他們來抓我;
到那時候,
已經沒有剩下能出聲講話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