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每週話題

善心無限 扎克伯格捐Facebook股份

善心無限 扎克伯格捐Facebook股份

文:本刊編輯部 圖:扎克伯格社交網站、維基百科

 

一般人為慶祝其子女出世,可能會大吃一頓,可能會瘋狂購物。而全球最多用戶的社交媒體Facebook創辦人兼行政總裁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則用一個更具義意的方法,來迎接他們倆人的愛情結晶品。近日,扎克伯格宣佈其妻子Priscilla Chan誕下女兒,扎克伯格與他的妻子更在Facebook發表致女兒的信,公開表示他們計劃在有生之年,把他們持有、價值約450億美元的九成九Facebook股權捐出,同時創立慈善基金,推動教育、醫療、清潔能源,扶貧以及促進平等,希望令他們女兒這一代受惠。

 

近日, Facebook 創辦人兼行政總裁扎克伯格和其妻子,在Facebook上發佈了兩項重磅消息。第一條消息是宣佈家中多了一位新成員,第二條消息是夫婦二人決定為了女兒成立一家慈善機構。在一篇致剛出生女兒的公開信中,他寫著:「和天下所有的父母一樣,我們希望你成長的世界,會比我們今天的世界天美好。」 從字裡行間中可看出他們倆人對女兒和這個世界的愛,亦寄望女兒這一代能促進人類的潛能,以及人人平等的理念。因此,他們決定正立一家慈善機構,名為「 Chan Zuckerberg Initiative」,並宣佈在他們一生中,會捐出他們倆人所持Facebook股份的99%(目前價值約450億美元),用於慈善事業。

 

雖然決定捐出大部份股份,但扎克伯格強調他將留任Facebook行政總裁,Facebook方面亦指,在「可見的將來」扎克伯格仍將是控股股東。對於扎克伯格這慈善舉動,相信大部分並不會感到特別奇怪。因為他早在多年前,就和其他許多億萬富翁一起,簽署了一份捐贈誓言,表明願意放棄他的大部分財富。

避稅質疑

 

此消息一出,大家一面紛紛為扎克伯格的善心之舉點讚,但另一面則有「陰謀論者」不斷質疑扎克伯格捐贈的「真正」意圖,認為他的目的只為避稅。無論是扎克伯格也好、比爾蓋茨也好,對於捐贈股票給基金會的富豪們,外界總有人提出避稅的質疑。扎克伯格在Facebook網頁表示,Chan Zuckerberg Initiative是以有限責任公司(LLC)作為架構模式而成立的,更表明今次捐股不會有任何即時的稅務利益。簡單而言,以LLC 模式來經營慈善活動,將來的所賺取的一分一毫都必須繳交稅項。而且在將來即使他們用此公司名義將股票出售,亦要交資本收入稅。因此。這說法並不合理。

無可否認地,美國稅制的複雜,的確為這此陰謀論者提供了很大的「想象空間」。可是會提出這種避稅質疑的,卻有點不太了解西方文化生態。美國的資本主義家一直認為其財富是除了是個人努力外,還相信亦是國家給予他們一個機會,才可累積如此多的財富,因此用來回饋社會,對他們來說自自然然是一種責任。

 

慈善活動的演化

不過,從扎克伯格以 LLC 模式來經營慈善活動來看,西方的慈善活動有了更新一輪的演化。

在百多年前,傳統的慈善家流行通過教會作捐贈渠道,或是直接捐贈給有需要的人。但洛克菲勒、卡內基這一代企業慈善家,認為慈善事業應更為精準與講究效率,因此以基金模式,將捐贈投資在社會調查或科學研究上,更成為美國,甚至西方這百多年多的一種主流模式。

但像扎克伯格這樣,他們這種以 LLC 營運模式則可以擺脫舊有基金會慈善模式的限制。舊有的基金會慈善模式主要靠捐贈來營運,一般支持的是非盈利組織。而且他們每年需要捐出至少5%的資產,在拋售捐贈股票時亦有受約束的時間。但以LLC 模式就不會面臨這些限制,讓他們在掌控資金流向和捐贈對象上,有更大的話語權,更可以影響一些社會政策。他們這營運模式和舊有的基金會模式,很難說出誰比誰優,但從中可看出這些新生代慈善家,即我們所稱為科技慈善家(Techno-philanthropist)的一種新思維模式。

 

慈善富豪「年輕化」

 

Giving Pledge(捐贈誓言)由比爾蓋茨和華倫巴菲特於2010共同創立,是一個旨在鼓勵全世界富豪簽字並宣誓將其財產的大部分捐贈出來並用於慈善事業的一個非營利組織。從這份富豪名單中不難發現,越來越多的科技界年輕富豪開始「接棒」慈善事業。根據統計,慈善百億富豪的平均年齡約72歲,但近年出現了不少三、四十歲以下的年輕富豪們,如Asana 創辦人達斯廷·莫斯科維茨(Dustin Moskovitz)、SpaceX創辦人伊隆·馬斯克(Elon Musk)、Gopro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尼古拉斯·伍德曼(Nicholas Woodman)等。他們當中有很多共同點,其中一項就是他們都是聞名於世的科技創辦人。


正如Google 創始人拉里・佩奇所說,「寧可將自己的財富交予伊隆·馬斯克,也不願捐給慈善事業」,正好反映這些新一代的科技界年輕富豪和老一輩富豪對慈善的定義不同,新一代的年輕富豪更希望慈善事業能夠為世界帶來更為深遠的正面影響力,而他們會有更宏大和更深遠的考慮。舊有的慈善富豪通常在老年時才投身慈善事業,他們對慈善事業沒什麼太大野心,更願意把金錢捐助給可信任的慈善團體打理。但這一代人的科技慈善家,在年輕時就開始把慈善當作其事業的一部分,把慈善事業當作企業來經營,強調親力親為,追求效益。他們在科技上所得的成就,讓他們在慈善事業上更勇於冒險,想法更加宏大,更想解決一些全球性的重要問題,而他們更明白這些問題的迫切性。因此不難了解為甚麼扎克伯格會在信中寫著:「我們不能等到你更大了,或者我們更老了才去解決它們。我們希望早早地開始,在有生之年就看到成果。」。對於這些億萬富翁,能在如此年輕時就可以放棄對金錢的無窮慾望,願意投身在慈善行業, 相信他們的心靈會得到更大的滿足,而我們也對他們的成就更加尊重。

 

總結而言,行善積德並不在乎金錢的數目或背後最終的目的,而是行善時是否使應得的人得到最好的效果。雖然我們未必有資格進入 Giving Pledge 之中,但仍可憑我們微少的力量,慢慢去改變這世界,讓它變得更美好。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