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週話題
中資收購澳政府資產頻繁受阻惹熱議
中資收購澳政府資產頻繁受阻惹熱議
本刊編輯部
上週四,澳洲財長莫瑞信(Scott Morrison)以「國家安全為由」初步叫停了香港企業長江基建集團(Cheung Kong Infrastructure,CKI)與中國國家電網(State Grid)對新州電網Ausgrid價值100億澳元的投標,在澳中兩國均引發了不小的爭論。
中方對此認為,澳洲政府在接納外國投資方面框架模糊,將與其最大貿易夥伴(此處指中國)之間的潛在投資置於了潛在風險之下。例如,中國新華社評論文章指出,對於中國發展的「恐懼和偏見」會使一些國家產生一種「恐中症以及阻礙雙贏合作」的不良心態。文章還強調,中國投資對於所有參與的國家而言都是有益的,「這樣的交易案並不是一場零資金的遊戲,因為大家的利益是聯繫在一起的,要麼雙贏,要麼共輸。」
兩家被拒之門外的中資公司在澳洲均已或多或少擁有不少涉及澳洲「國家安全」的能源供給資產。例如,在電力能源方面,長江基建目前擁有南澳電網(SA Power Networks),向墨爾本CBD及內城區供電的Citi Power以及維州最大的配電公司Powercor──能源供應區含位於Point Cook的皇家空軍基地;在其它能源方面,CKI目前擁有維州可再生能源傳輸企業Transmission General Holding以及澳洲最大的天然氣輸網「澳洲燃氣管網」(Australian Gas Networks)。而中國國家電網(State Grid)則擁有Jemena──能源供應區含墨爾本港口設施與墨爾本機場,維州United Energy Network,Actew AGL distribution partnership,Ausnet services的經營股權,並且是南澳Electra Net的最大股東──該電網向直接關係到澳洲國防航空工業安全的梅拉導彈試驗區(Woomera missile testing range)。
若單看長江基建與中國國家電網目前所擁有的澳洲資產,聯邦政府此番作為拒絕理由而提出的「國家安全」明顯難以站穩腳跟。故而,聯邦反對黨雖然大體上讚同聯邦政府不出售國有資產經營控股權給中方的做法,但對於聯邦自由聯盟黨政府作出此項決定所受到的影響源(以韓森為首的一國黨)表示質疑。反對黨基礎設施發言人艾本理(Anthony Albanese)指出聯邦政府的做法自相矛盾:一方面拒絕了中資公司此番在新州電網上的投資,另一方面又允許中方投資者購入維州和南澳的電網,並將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達爾文港租給中方。而曾擔任前新州市長、前外交部長的工黨人卜卡(Bob Carr)則表示財長的決定是一個巨大的「讓步」,方便了「仇外人士」攪動國家的經濟。
面對「恐中症」、「國籍歧視」以及外資政策框架「自相矛盾」的質疑,工業國防部長派恩(Christopher Pyne)堅稱,此項決定並非是將「競標者的國籍列為考慮標準」。金融部長科爾曼(Mathias Cormann)亦表示,財長莫瑞信還拒絕了美、英公司對新州電網的投標。莫瑞信本人亦予以反駁稱,每一個審查項目均會被獨立考量,而「所有權的聚合問題都會與『國家安全』關聯起來,以國家利益為考慮重點」,故「就算擁有某些資產亦不意味著會得到其它相似類型的資產。」
在目前的情形下,競標澳洲電網的兩家中資企業有兩條路可以走,一是降低控股比例,但若要徹底放棄經營控制權來獲得競標權,則仍面臨艱難取捨,畢竟讓經營不善者繼續持有經營控制權,不啻於令投資打水漂;二是與澳洲本土基建投資者合作,例如據銀行消息透露,澳洲養老基金會(Australian Super)和QIC希望與長江基建合作,分得澳洲電網15%左右股份,但同樣,多一個分羹者,亦會給未來的經營方向帶來不確定性。當然,最糟糕的情況是兩家中資企業均選擇退出,則等著外資來進行基建的新州政府需要重新再走一遍「費時耗力」的所有流程。
對於外資掌握本國民生國計命脈的擔憂,澳洲並非首個。握有長江基建的亞洲首富李嘉誠,曾因大舉「購入」英國資產,令投資觸角幾乎伸到英國的每一個領域,而被一些中國網民評論稱:「英國人要哭了……李嘉誠是要打算把整個英國抄底了。」更令很多英國民眾感歎「國將不國」。李嘉誠在英國最早的投資是2000年和黃斥資36億英鎊收購英國Three電信商的電信運營牌照,而在2015年斥資100億英鎊收購了英國第二大手機網絡運營商O2後,已擁有了英國最大的電信運營網絡。2002年,他還以8.3億英鎊的價格向荷蘭零售商Kruidvat Beheer買下屈臣氏集團和一些位於歐洲的商店。在能源與交通產業方面,2011年,他以24億英鎊買下Northumbrian自來水公司(英格蘭地區主要的供應水和汙水處理公司),並擁有南部自來水公司(Southern Water);他還擁有威爾士能源公司(Wales and West Utilities)與北方天然氣公司(Northern Gas Network),後者幾乎覆蓋英國四分之一家庭的天然氣使用;英國電力網絡(UK Power Networks)──網絡覆蓋倫敦和英國東南部;英國Eversholt鐵路公司──在英國列車租賃市場佔有率將近30%;以及多個英國優質港口(如Thamesport與Harwich ports)。然而,對於李嘉誠的投資擴張,英國政府與經濟界卻並沒有太當一回事,反而認為只要能夠刺激英國經濟發展就行。李嘉誠說到底,亦不過是海外投資者之一,其香港背景,與來自美國、俄羅斯等國的投資者並無不同。
但顯然,面對同樣的「威脅」,澳洲政府和社會卻沒有那般淡定。當下的澳洲,經濟不景氣、失業率攀升、國有資產被一一出售,為極端民族主義勢力提供了「催化仇外」的舞台。而澳洲政府目前面臨的諸多批評指責,很大程度上是在為過去過於寬鬆的政策「失誤」買單。無論一個國家多麼需要外國投資來振興經濟,在面對關係到國家命脈,民生大計的資產時,應當謹慎對待將經營控股權交至外國投資者手中一事。然而,過去的澳洲聯邦與地方政府,往往為著投資而放棄了主動權,令相關投資審查規章變得十分模糊,從而導致當下的政府即便想要收緊政策,亦面臨著前後矛盾的尷尬!未來,澳洲政府若想要避免類似的問題與矛盾產生,一方面,需要進一步嚴格規範投資審查規章,並令相關過程更加透明化;另一方面,需要提升本國對關鍵資產的管理能力,盡可能地避免淪落到因經營不善、難以為繼而不得不出售資產以換錢的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