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每週話題

中國產能過剩再度衝擊世界

4月4日至9日,美財政部部長耶倫訪華。這是她上任以來第二次訪華,期間「中國產能過剩」再次受到關注。

近年來,中國經濟委靡不振,為扭轉經濟前景,北京方面正將廉價商品銷往全球,在政府引導的廉價貸款支撐下,中國企業正為海量過剩商品尋找海外買家。這是繼20多年前中國衝擊全球製造業之後又一次規模數以兆美元計的考驗。

/ 中國江蘇省蘇州市太倉港的國際貨櫃碼頭堆放著等待裝船出口的比亞迪電動車

轉型期的中國

中國經濟正在經歷痛苦的​​轉型,北京方面正試圖引導其走出新冠疫情後的衰退和房地產債務危機。具體表現在中國政府正在宣導所謂的太陽能板池、電動汽車和鋰離子電池「新三大」產業來積極生產和出口這些商品,以推動經濟發展。光伏產品產能過剩的情況在中國外貿新三樣產業中最為突出,截至2023年底,中國太陽能成品元件的年產能為861吉瓦,是全球組件安裝量的兩倍多。

近年來中國政府對於新能源汽車等產業大力支持,致使產能大幅攀升,而中國國內需求疲弱,因此行業出現過度投資,商品價格被人為壓低,當這些產品出口到歐美,當地企業的生存將陷入困境,如同十多年前,中國鋼鐵席捲全球市場一樣。而且,中國今天的經濟體量太大了,中國主體採取的行動可以改變國際價格,可能讓美國和其他國家公司的生存成為問題。耶倫強調,對產能過剩的擔憂並非出於反華情緒或脫鉤的願望,相反是出於防止全球經濟失調、與中國建立健康經濟關係的願望。同時耶倫也未威脅對「產能過剩」的行業施加新的關稅。只是北京方面顯然有不同的看法。

中國的財政部副部長廖岷對美國的質疑進行回應,認為「產能過剩」是市場機制發揮作用的表現,供需平衡是相對的,不平衡往往是常態,在任何實行市場經濟體制的經濟體都可能發生,主要還要依靠市場按照價值規律進行調節。並強調,當前產能遠遠不能滿足市場需求,特別是眾多發展中國家對新能源產品的潛在需求巨大。

無可否認, 中國生產的太陽能電池、電動汽車和鋰離子電池, 生產價格確實比歐洲或美國生產的便宜。中國至今技術工人薪金仍遠遠低於西方社會, 並且社會並未提升工人的權益, 導致同樣的工廠開在西方國家, 產品價格確實是高於中國生產的同類產品。在全球化的大前提下,中國產品具備優勢是事實。過去中國生產的都是低端的日用品, 並不是西方國家的重要生產, 因此西方國家願意吸納這些便直的貨品。不過, 電動汽車、太陽能板及鋰電池, 卻是西方社會研發而未能大量生產的項目, 要西方國家從中國進口而犠牲本國工業, 相信是不大可能的事。

說到底, 貿易是雙方你情我願的事。面對自身經濟的長遠發展受到打擊, 西方各家重新走回保護主義, 是必然結果。在人類歷史之中, 這往往導致國與國的戰爭。在上世紀日本半導體及汽車工業超過美國時, 美國實施關稅政策, 重創日本經濟, 才保持著今天經濟大國地位。在今天面對中國的挑戰, 可以預計美國仍然會堅持各種政策來壓抑中國的發展。

具備經濟學基礎的人們就會明白,如果政策只著眼于創造供應,而不是同時創造需求,自然就會產生全球溢出效應。這個現象的背後,與疫情導致全球貿易結構失衡、各國追求供應鏈安全等有關,而且目前的形勢並不樂觀,相關現象很有可能會持續幾年。

不公平的經濟行為

北京希望取代美國成為世界技術的中心,如果要在相關產業與其它國家正當競爭,自然沒有任何問題。不過現時中美之間的貿易, 存在著各種不對等的情況。例如, 在中國政府可以大幅度干預巿場、生產商、供應流程、把美國的企業鎖在國外, 卻要求中國可以自由盡取美國巿場, 這就造成今天的局面。特朗普執政時, 就中美貿易逆差設訂懲罰性關稅及要求中國向美國購買農產品, 都是從國家層面上解決兩國貿易差額的手段, 但仍未正視到巿場干預及保護本國工業的程況。不過在美國核查中國企業經營的模式, 美國已掌握了中國政府影響企業發展的手段。今天美國指稱中國通過投入3000億美元補貼、限制市場准入以及強制技術轉讓等手段,以犧牲他國利益為代價,來解釋中國向全世界傾銷, 就是另一回事。換句話說,這對於其他國家意味著,它是一個公司在跟一個國家競爭。從大躍進到中國房地產繁榮,產能過剩是中國更廣泛的治理方式的一部分,它的治理模式傾向於「產能過剩」和超額完成目標。

從中國改革開放最近20年的歷史看,「產能過剩」曾經和仍然是中國一貫產業戰略的武器之一,從「中國製造2025」計劃,到「一帶一路」,再到新三樣的新質生產力,有些就是為中國的過剩生產力尋找國際市場,甚至從一開始就是以政府天價補貼來吸引刺激造就一個新產業,從無到有儘快佔領國際市場份額。由於中國國內供需失衡加上房地產等經濟不景氣,也引發了外界對中國是否試圖通過出口來擺脫內部經濟問題的質疑。

中國當前的出口洪流已經讓某些行業的外國競爭對手招架不住;而此次的不同就是西方社會已經有所準備。美國、歐盟為此設立貿易壁壘,包括巴西、印度、墨西哥等新興經濟體也加入反擊行列。例如印度對中國製造的螺栓和螺釘展開反傾銷調查、阿根廷正在調查中國電梯、英國正在調查挖土機和電動自行車。

面對這種全球性反彈,中國的回應一向是譴責保護主義抬頭,這表明中國並不打算改變策略。中國這樣的說法, 並不完全是錯誤, 但今次中國的攻勢, 其實也影響著歐洲國家, 因此中國今次與美國的貿易衝突, 歐洲國家也不會坐視不理。雖然耶倫此次訪華表示美國並不希望與中國脫鉤,但是如果北京依然堅持現在的路線,並不排除這樣一種可能——美國以及世界其他國家向保護主義色彩更濃的方向行進。

澳洲未來的機會

澳洲與西方國家的經濟結構並不相同。在澳洲主要經濟出口並不是工業, 而是原材料、農業產品及服務業。事實上澳洲工業產出並不算多, 因此與中國並不是絕對的競爭者, 相反, 澳洲與任何一個工業生產國家, 特別是原材料供應不多的國家, 更是互補的經濟體。

不過, 中國「產能過剩」既然給世界經濟敲響了警鐘,而由於近年來澳中關係的不斷波動,澳大利亞也在「居安思危」,不斷推動供應鏈多元化,以減少對中國經濟的依賴。可以預計, 不少國家已開始把供應鍊從中國撤退到其它東亞、東南亞或南亞國家, 澳洲自然也要調整自己與其它工業生產國的貿易關係。比如上個月,澳越關係已提升為全面戰略夥伴關係,就優先領域開展新的部長級對話,包括能源與礦產領域,以推動供應鏈多元化,減少對中國的依賴。兩國也推出一項允許1000名越南工人填補澳洲農業部門勞動力短缺的新安排。

此外,所謂的中國電動車「產能過剩」也讓澳大利亞的廣大顧客受益。澳洲總理阿爾巴尼斯自2022年上臺以來,一直積極推動減排計劃,這為電動車需求創造了強大的助力。由於在澳洲外國車商沒有面臨貿易壁壘,而且在車主可享有補貼、減稅優惠及免去高油價之苦的背景之下,電動車銷量激增。所以,比亞迪和其他中國電動車製造商正大舉進軍對它們「更友好」的澳大利亞。資料顯示,比亞迪目前佔據澳大利亞電動汽車市場14%的份額,僅次於佔據53%的特斯拉。畢竟澳大利亞的汽車市場嚴重依賴於海外市場,無論是來自中國,還是日本、印度,對於這裡的民眾毫無差別。

從中短期來看,接受大量中國低成本商品對於以農業、服務業為主的澳大利亞社會是有暫時性的益處的;只是從長期而看,對於營造更為健康的經貿外來關係,澳大利亞還是要不斷拓展自己的供應鏈,從經濟方面日益減弱對中國的依存度開始,特別是在當今世界面對美中兩國對經濟霸權的爭奪外,還有愈演愈烈的意識形態之爭,多方都在小心試探著彼此的底線、同時努力拓展著各自的空間,澳大利亞更需要動腦筋想好自己的未來發展之路。

曾經澳大利亞被視為「西方陣營的薄弱環節」,北京方面一度想把澳大利亞從美國的聯盟中剝離,只是在意料之外的新冠疫情的席捲全球下,西方各國逐漸擦亮了雙眼。也許今天的世界變局對於長久夾雜在美中之間的澳大利亞,是一個再好不過的時機,借助自己的移民和多元文化優勢,走出一條不同尋常的發展之路。

總結

澳洲人口少而資源多, 與西方國家處境不同。澳洲無法在各工業有效地生產價廉物美的產品, 令到它長期成為倚頼外國進口的國家。在中國與西方國家爭取工業生產的主導權時, 澳洲絕對有可能成為受惠者, 藉著大家都爭取巿場時, 取得更便宜的產品。

不過, 經歷過去二、三十年來旅遊、留學、出口、投資過份倚頼中國後, 澳洲政府已覺醒要更全面地與不同國家進行貿易, 不要把雞蛋都放在同一籃子的道理。因此, 現時澳洲與世界經濟要建立更廣泛及全面的合作關係。在美國及歐洲國家要與中國產能競爭時, 澳洲可以有更多的選擇吧。

文/本刊編輯部

圖/網路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