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每週話題

中國將實施「全面兩孩」政策 計劃生育告一段落

中國將實施「全面兩孩」政策 計劃生育三十年激辯告一段落

 

文:本刊編輯部

圖:新華社、維基百科

 

10月29日,中共中央宣佈將實施「全面兩孩」政策,這是繼2013年決定實施「單獨兩孩」政策後,為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形勢,中國人口與生育政策的又一次歷史性調整。從「一胎化」到「全面兩孩」,是中國國情的重大變化,也是三十多年來激烈爭論的結果。在社會逐漸習慣「一胎化」之後,「全面兩孩」政策或許又會遇到更加大的困難。

不改似乎不行的生育政策

29日閉幕的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決定,促進人口均衡發展,堅持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完善人口發展戰略,全面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政策,積極開展應對人口老齡化行動。

上世紀70年代初以來,中國開始大力推行計劃生育;1978年以後,計劃生育成為中國的一項基本國策。2013年11月15日,中國宣佈「單獨兩孩」政策,標誌著逐步放開生育政策。

「從雙獨家庭生兩孩,到單獨家庭生兩孩,再到現在的全面兩孩,生育政策調整雖然是漸進式的,但間隔時間不長,表明政策的調整和推進態度很堅決。」分析人士說。2014年,「單獨兩孩」政策在全國範圍落地,此前有關部門擔心的「新一輪嬰兒潮」並未出現,全年出生人口僅比上一年增加了47萬。根據中國衛計委的統計,截止到2015年5月底,全國1100多萬單獨夫妻僅有145萬申請再生育。

此次全面放開兩孩生育的背景是,中國人口形勢已發生歷史性轉變。這些變化包括生育率進入超低水準,以及性別比失衡、老齡化和少子化等。其中,生育率過低成為談論最多的問題之一。之前,國務院組織開展的人口發展戰略研究認為,中國人口總量峰值應控制在15億人左右,婦女總和生育率保持在1.8左右,過高或過低都不利於人口與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最新一次人口普查的結果顯示,中國生育率已降至1.18的低水準,遠低於歐美發達國家和東亞鄰國。

老齡化也成為困擾中國的一個問題。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60歲及以上老人2.12億人,佔總人口比例為15.5%;65歲以上人口數為1.37億人,佔比10.1%。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自2012年以來,中國15歲至59歲的勞動年齡人口連續三年下降,僅2012年當年勞動年齡人口絕對數就減少了345萬。改革開放以來,人口紅利是中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重要因素。今年前三季度及第三季度,中國GDP增幅均為6.9%。這是2009年6月以來中國經濟增速首次跌破7%。

 

 

控制人口與計劃生育

計劃生育是控制人口的一種方式,儘管外界對計劃生育的第一反應都是「現代中國計劃生育」,但實際上,計劃生育在世界各國早有實踐,而控制人口這個理念,古已有之。中國清代學者洪亮吉在他著名的《治平篇》裏就提到,人口增長非常迅速,而食物、住所的增長則非常緩慢,需要對人口進行控制。西方學者當中,最著名的當屬馬爾薩斯,他在《人口論》當中,也提出了相似的觀點。

 

洪亮吉和馬爾薩斯不但提出了控制人口的理念,也指出了人口失控的後果。洪亮吉說:「天地有法乎?曰:水旱疾疫,即天地調劑之法也。」也就是說,自然調節人口的手段是非常殘忍的,會通過「水旱疾疫」等災害和疫病來進行。馬爾薩斯更進一步進行理論總結,提出了「馬爾薩斯陷阱」的概念,指出人口增長不但帶來死亡增長,也會攤薄經濟發展的成果,令人民生活水平無法提高。資料顯示,直到1800年,全世界人民的生活水平大致如馬爾薩斯所預料。所以,控制人口理論的核心理念並非限制人的生育權,而是通過控制生育來避免人口災難性的死亡,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儘管有人認爲,馬爾薩斯理論對生産力發展的估計不足,導致馬爾薩斯理論未能預計到工業革命帶來的人口迅速增長,但任何增長始終也有盡頭,一旦科技進步和經濟增長速度放緩,人口問題就會突出。世界各國政府,遠比一般評論人士清醒,在控制人口的問題上,政府所作的努力是非常顯著的。

印度是世界上首個正式提倡「計劃生育」政策的發展中國家,早在1952年,印度政府就提出要節制生育。2000年2月,印度政府出臺了新的人口政策,提出多項措施鼓勵節育,包括獨生子女在職人員家庭,可在住房上得到較好待遇,做絕育最多的村子可優先獲得飲水、灌溉和更多的福利保障,對「晚」生「稀」生的婦女給予現金獎勵,向做絕育的國民贈送自行車,爲絕育的男子辦理持槍執照等。這是印度歷史上首個控制生育的綱要性文件,大致規劃了到2045年實現人口零增長。到2012年,印度的生育率已經降至2.4。

 

在大中華地區,計劃生育起步也不晚。爲减緩人口壓力,台灣政府於1964年七月開始推行第一個五年「家庭計劃」,其宣導口號爲「兩個孩子恰恰好,一個孩子不嫌少」,希望一對夫婦最多生育兩個小孩,經過十餘年的推廣,成功地控制了出生率,台灣每年出生人口數不再繼續攀升,避免戰後嬰兒潮世代成年後可能帶來的更大嬰兒潮,每年新生兒人口從最高峰的42萬,自1985年起不再超過35萬,結束了自1951年開始連續34年新生兒超過35萬的兩波嬰兒潮。在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曾經有「兩個够曬數」運動。

中國計劃生育的爭議

放眼世界,很多國家和地區要麽出現自願的生育率下降,要麽政府倡導減少生育,生育率總體上都處在下降的過程當中。但即便如此,中國的計劃生育政策無論在中國國內還是國際上,都是最受爭議的話題。

 

中國政府提出計劃生育概念並不晚,1954年12月,劉少奇召集國務院多個單位的負責人舉行了節制生育問題的座談。1955年3月,中共中央在批示中表示「贊成適當地節制生育」。三年困難時期結束以後,1962年1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關於認真提倡計劃生育的指示》,提出「在城市和人口稠密的農村提倡節制生育」。1973年12月,第一次全國計劃生育工作彙報會確定了「晚、稀、少」方針,要求晚婚、一對夫婦生育兩個孩子、間隔四年左右,計劃生育工作全面推行。1978年10月,中共中央批轉國務院計劃生育領導小組會議報告,「提倡一對夫婦生育子女數最好一個最多兩個,生育間隔三年以上。」

 

直到1978年,中國的計劃生育工作也像其他國家一樣,處於政府提倡的階段。但1979年起,中國的計劃生育突然趨於激進,變爲要求一對夫婦只生一胎。1979年下半年起,除部分少數民族外,「一胎化」在全國城鄉全面實行,僅雲南、青海、寧夏、新疆農村可生育兩孩。1983年5月,國家計劃生育委員會提出「一胎上環,二胎絕育」,1983年創下上環、絕育、人工流産手術數量的多項記錄。

應該說,當時情况下,中國共産黨面臨一個巨大的困難,即國民經濟已經被文革拖到了崩潰邊緣,而1980年代,可以預計的1950年代嬰兒潮進入婚育期。在人口鐵定增加、經濟不知去向的情况下,中國領導人作出了比較激進的決策,來推進計劃生育,不能說是正確的決定,但也是無可奈何。歷史不能假設,後人無法證明如果當時沒有這麼做,中國的前途命運會如何。

 

因爲限制程度大、執法手段激烈甚至殘酷,中國的計劃生育工作遭到了國內外輿論的強烈批評,在中國內部,關於計劃生育工作的批評也從未停歇。在中國互聯網上,「計劃生育」和「民主自由」、「中醫中藥」並列為三大火藥桶式的話題。

 

早期,計劃生育的反對者主要觀點集中在「人口多好不好」上,但這一觀點很快被世界各國的實際情況所擊敗,世界上生活水平最高的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以及北歐國家,都是地廣人稀,原本人口眾多的歐洲國家,人口也呈下降趨勢。世界上唯一一個可稱爲特例的國家是日本,但是日本又以住房擁擠、通勤恐怖、食物單調、自殺率高等著稱於世,據聯合國調查顯示,日本有約13%的女性在中學階段從事過臭名昭著的「援助交際」,日本並不成為中國發展方向的模板。

 

隨著關於計劃生育的辯論的深入,計劃生育的反對者,逐漸放棄了具體的經濟學和社會學觀點,開始向「計劃生育違反人權」這面大旗下集中。無疑,「計劃生育違反人權」是反對計劃生育最有力的武器,即使以中國政府自己認可的標準,計劃生育在執行過程中可以稱得上「違反人權」的情況可以說是比比皆是,每天都在發生。應該說,隨著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人們的人權意識迅速提高,計劃生育政策本身面臨的問題確實亟待解决,全面開放二胎應該只是一個開始。

 

當然,用人權觀念來審視計劃生育,也不一定就沒有積極意義。過去35年,計劃生育政策也積累了爲數不少的支持者,他們對人權有著不同的理解,讀者可以嘗試從下面這個故事來體味其中的不同:有一對貧窮的農村夫婦,生了5個兒子,他們打發4個兒子去深圳打工,寄錢回來供五弟讀書,考上大學。這個故事的情景在中國非常普遍,但卻有兩種截然不同評價:一方認爲,這是一個一家人齊心協力改變家族命運的故事,而另一方則認為,這是一個父親隨意決定子女命運的故事,是封建「爸權主義」的典型。相信讀者會有自己的判斷,也因而可以理解不同人對計劃生育政策的人權價值有不同看法。

 

 

並不熱烈的社會反應

全面開放二胎的消息發佈後,在億萬網民聚集的新浪微博,「全面二胎」旋即位居熱門話題榜首。2小時即獲逾3000萬網友關注。有網友表示,長期的計劃生育政策已經讓中國陷入一個「人口坑」,要走出這個坑,當務之急就是調整生育政策,全面放開二孩,取消社會撫養費……不過,也有不少網友持保留態度。「養得起嗎?」有網友反問。「不想生,疼愛不過來,感覺我的寶寶只有她一個。」

 

令人稍微感到意外的是,「全面二胎」並未掀起生育狂歡,這似乎是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沒有激起中醫界熱情之後,又一次全國性的冷感。本來,這個情況從技術上不難理解,「全面二胎」影響的人群本身並不多,經過35年嚴格的計劃生育,目前處於生育年齡,而夫婦雙方又都不符合「單獨二胎」政策的情況少之又少,「全面二胎」政策的宣示意義遠遠大於實際意義。

 

但相比技術原因,更深層次的社會結構原因和心理原因,起著更加重要的作用。由於長期實行以「一胎化」為主的計劃生育政策,整個中國社會已經形成了高度「一胎化」的特徵,醫療、托兒、入學乃至就業,大多以「一胎化」作爲制定行業政策或者企業規章的基礎,令二胎生育聽上去很美,但缺少現實意義。(詳見下頁《女權的福音還是災難?》)

 

另一方面,中國經濟飛速發展的同時,社會貧富差距也隨之增大,社會中下層民眾的生存壓力巨大,生育二胎的意願嚴重削弱。有人曾經戲稱,計劃生育雖然迫使社會形成了4-2-1的家庭結構,却也集中了財力,爲面臨激烈的下一代提供了部分保障。不少本身是獨生子女的夫婦都有一種感覺,「一想到要給孩子生一個弟弟/妹妹來分他一半的家産,自己都覺得良心不安」。(詳見下頁《少子化與下流化的爭鬥》)

 

種種因素疊加在一起,「全面二胎」的實際意義顯然會遭到削弱。不過,即便如此,「全面二胎」的宣示意義已經足够稱得上是里程碑式的事件了。今後的日子裏,中國人口政策對經濟、社會、文化的影響將會如何,可能暫時還無法預計。唯一可以慶幸的是,計劃生育政策確實輕輕地離我們而去,沒有對社會造成衝擊。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