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週話題
不會唱校歌?不是你的錯!
不會唱校歌?不是你的錯!
文:本刊編輯部
圖:維基百科
轉眼又到一年畢業季的時候,各中學、大學都將舉行畢業典禮。6月30日,88歲高齡的李嘉誠先生第15年參見內地的汕頭大學畢業典禮,並發表了的主題演講,作爲主要嘉賓十五年不間斷參加畢業典禮並演講是非常人所能比。這次的汕頭大學畢業典禮的點亮不是他帶了什麽驚世駭俗的演講,而是因爲他帶來了一首歌——《大學問》。
李嘉誠先生爲了這首畢業歌《大學問》,也是「非正式版」的校歌,也是頗費周折,先是買下來Beyond的《光輝歲月》版權,然後再請香港作詞人林夕重新填詞編曲。詞曲一經傳唱,據說是感動了很多大學生,紛紛爲這首《大學問》點贊。於是,很多人開始感慨了,校歌終於又可以煥發活力,可以被廣大學生傳唱並銘記於心。可是,還有很多人在感嘆,那個年少時,每天記得上課前的「朝會」,放學前的「晚會」,都會照例唱的校歌沒落了。那些區區幾十字,把愛校、愛故里、愛國家、愛傳統……遠近虛實,精神之義的歌曲,其影響力却日漸式微。
無論在內地,在香港還是在臺灣,你在路上隨便拉一個人問他,你知道你曾經所讀的學校的校歌嗎?估計一大半的人會以迷茫的眼神來回應,我知道有校歌,但是從沒聽過校歌,能唱出校歌的就屬於鳳毛麟角了。國有國歌,軍有軍歌,廠有廠歌……校有校歌。那麽問題來了,你記得住國歌,記得住軍歌,但你爲什麽就是記不住校歌?其實答案也就不外乎三個方面的原因:不少校歌「年事已高」,脫離現代生活;帶有濃厚政治和歷史色彩背景以及現代學生思想觀念變化對校歌不感冒和學校未提高校歌的普及率。
為什麼會有校歌
校歌與校徽、校訓相得益彰,是學校的精神圖騰,傳遞了一所學校的精神和辦學理念。校歌不僅宣揚了教育者的理想和尋求,也轉達著莘莘學子的成長心聲。孔子曰:移風易俗,莫善於樂。音樂的教化作用不容忽視。一首好的校歌對內可以號召和激勵學生,對外可以展現校園形象。
中國最早的大學校歌,大概要數1897年問世的南洋公學(1896年創建於上海)師範院的院歌——《警醒歌》。歌詞共四章,每一章都以「警警警」開頭,「醒醒醒」結束。「懼而思奮,愧而思奮,勤學勤誨,急所當務」,警醒同道,激勵師生的報國之志,是其主題。
早期的中國大學校歌,有不少帶著濃重的儒家文化色彩。創作於1916年前後的《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校歌》(該校首任校長江謙作詞,李叔同制譜,今南京大學校歌),就極爲推崇萬世師表孔聖人和儒家學說:「大哉一誠天下動,如鼎三足兮,曰知、曰仁、曰勇。……」
此後,中國經歷著風風雨雨,戰爭不斷。而校歌也帶著濃濃的時代烙印,多與報效祖國,抗擊侵略或是使用舊時代的文言文,或是爲了在特殊年代振奮人心而創作。例如南京大學就是用文言文的校歌,提現文化的源遠流長。應該說,這樣的校歌在當時是很應景的,也深受學生們的熱愛和傳唱。
校歌的影響力已今非昔比,社會變了,教育也變了,可是校歌却沒有跟上時代的步伐。對校歌乏人問津的窘境,一個中學聲樂教師是這麼看的:校歌沒法傳唱的一個重要緣由就是它太複雜了,旋律節奏不够上口。《國歌》為什麼能夠被大眾接受?它只有短短的49秒,但是它短小精悍,好記好唱。如果從校歌學生是否喜歡的角度來說,深層次的原因是歌詞脫離實際校園生活,都是高大上的道德論調,很空洞,學生肯定不喜歡。另外則是曲子太呆板,旋律不能激起大家傳唱的願望,這也正是導致了校歌無法被很多學生傳唱的原因。更誇張的是,前段時間臺灣整治大學有因爲校歌裏帶有諸如「吾黨使命、三民主義」等字眼,導致學生罷唱。這些種種的問題,都反映出了在舊時,校歌是具備一定意識形態和文化傳承的功能而定義的歌曲。那麽在現代受到冷落,不被學生喜歡和傳唱也就不難理解了。應該說,李嘉誠先生帶來的《大學問》之所以能受到學生追捧,也正是因為改編自人盡皆知的Beyond歌曲,加上林夕的作詞,想不學生傳唱都難,但拋開這一點,如果這首《大學問》也是歌頌學校、歌頌國家等這些意識形態的論調,那也不會受到歡迎,這樣的校歌逆襲,只能說是個案。隨著社會越來越開放,年輕人有了更多的想法和决定權,所以,在不强逼學生唱的現代學校裏,那些文言文式樣的、帶著明顯意識形態的、符合當時歷史背景的校歌就注定無法受到現在學生的認同和喜愛。也許,校歌所面臨的困境,用曲高和寡這個詞來形容校歌,是很恰當的。
內地記者的一次調查也印證了校歌的現狀:調查發現74%的學生表示雖聽過校歌但不會唱;12%的學生表示在參加學校組織的會議時唱過校歌,但也不能完全明白校歌的意思;6%的學生能馬上唱出幾句校歌;還有10%的學生說從來沒聽過校歌。受訪學生也提及了沒機會唱、沒人教唱和校歌不符合現代生活是校歌無法被傳唱和認同的主因。
校歌的出路
七嘴八舌的人有很多人,建議也很多,很多人都覺得校歌應該與時俱進的、加入什麽流行元素,讓校歌顯得更活潑,學生也會更願意接受,而有些學校的校歌也正在改版,也是求突破現有的困境。當然,還有不隨波逐流的人就強調,校歌本就是比較嚴肅的音樂,流行風和娛樂性元素會讓校歌顯得不倫不類。但不管如何,必須要承認的是,要把一首校歌寫得雍容典雅,又別致新穎且能在校園內外流行起來,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每一個時代都有屬於每一個時代的歌曲,校歌也不外如是。不過中國人懂得變通,教育者更是,相信更多的學校在不久將來會想到、會作出更好的校歌並大力推廣,或許校歌的問題就會慢慢解决。
澳洲的校歌呢?沒有那麽的複雜,場合使用多樣,還不强逼你會唱,更多的自由之下,讓更多的學生自豪的唱校歌,是需要優秀的教育環境和社會來共同培育和作用的。最後,關於校歌,其實對於我們這些上了年紀的人來說,更像是一首老歌。年輕的時候,意氣風大,不以為意。當老了,昔日同學再聚首,同唱起校歌,思緒萬千,感嘆時光如梭,年少時所發生的歷歷在目。或許,這就是校歌在我們這個年歲的人身上所帶來的感懷和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