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每週話題

一齣50萬成本的最佳電影

一齣50萬成本的最佳電影

 

文:本刊編輯部 圖:維基百科、相關影片截圖、蘋果日報

35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 ── 《十年》。一齣沒有明星影帝拱照、沒有華麗音效和特技、甚至成本只有低得可憐的50 萬的獨立電影,奪下金像獎最佳電影。《十年》在歡呼與爭議聲中,以極冷門的姿態,獲頒第35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事實上,在一個月前中國政府表明因《十年》緣故,禁止中國傳媒轉播今屆香港電影金像獎,使《十年》今次得獎亦變得不再驚訝。《十年》拿下最佳電影大獎,有人高興但亦有人形容是不幸。香港人和中國人對於《十年》內容,看法亦迥然有異。或許電影最美麗的地方是,有一千個人看就有一千種想法。

 

4月3日晚,第35屆香港電影金像獎頒獎典禮(下稱:金像獎)落幕。由翁子光編劇並執導的電影《踏血尋梅》 成為最大贏家,獨攬最佳編劇、最佳男主、最佳女主、最佳男配、最佳女配、最佳新人和最佳攝影共7個獎項。香港明星郭富城多次入圍但爭獎不果,今次終一吐烏氣,憑《踏血尋梅》在金像獎首次稱帝。香港著名導演徐克則憑藉電影《智取威虎山3D》第3次獲得金像獎最佳導演獎。然而,賽後所有鎂光燈都聚焦在獲得最佳電影的《十年》。

《十年》是一部由5名香港新晉導演執導的電影,由5個短片組成。《浮瓜》講述北京為在香港通過《國安法》,指示香港政府和建制派製造一場恐怖襲擊;《冬禪》以製作標本的隱喻故事講述文化保育、主角最終以自己製成標本,用生命作無聲抗議;《方言》是一位香港的士司機的故事,因為說不好普通話而逐漸被社會邊緣化;《自焚者》以仿紀錄片形式,記錄在2025年,抗爭人仕為香港獨立而抗爭、絕食,甚至自焚;《本地蛋》中,香港仿佛到了文革年代,孩童身穿紅衛兵式裝束,在全城檢查違禁文字,「本地」成了違禁詞,連小店賣「本地」蛋也被指控。

一套預言香港末來的電影

在金像獎主席爾冬陞宣佈《十年》奪金像獎最佳電影後,大多香港網民在社交網站上表示,心情很激動。《十年》的內容正正反映了現今香港社會氛圍,年青人對未來充滿不安、焦慮,甚至絕望。電影本身絕對有誇張的成份,但當中所談及到對香港社會轉變的焦慮,在現今的香港環境下,其實不難發現這些轉變正在進行中。

中國政府所推出的《基本法白皮書》、中聯辦主任張曉明的《特首超然論》、香港教育局所期望推行的《國民教育》和普通話教學,香港政府宣揚的去殖民化,以至近年多宗的大型示威、警民衝突。這一幕幕事件,使不少香港人擔心一國兩制遭破壞,他們所珍視的價值如言論自由、司法獨立、高度自治等會被弱化。連具有文化特色,香港人日常生活用語的廣東話,地位也正在被動搖。雖然香港人不擔心香港未來會出現像《十年》中的文革時代局面,但反映這些憂慮的《十年》,的確呈現不少香港人對前途的擔心和恐懼。

《十年》的內容不只是觸動了不少香港人對未來不安的心,當中的情節竟在上映後不久,一幕一幕地發生,更使《十年》的得獎令香港人激動。銅鑼灣書店五人失蹤案和《浮瓜》相似,政府為社會造出白色恐佈。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的《去國立》風波,正正和《本地蛋》的劇情不謀而合,「國立」變成了政府的違禁詞。想不到《十年》只是五個預言香港十年後的故事,但不到半年時間,竟一幕一幕地應驗。《十年》就是因為在這些事件的陰霾下而獲獎,便顯得出它得獎的特別之處和香港人的激動。

超現實的電影!?政治騎劫藝術

 

當然,對於《十年》得獎,持相反意見的亦非少數,不少香港電影人認為結果不公。寰亞電影主席林建岳直言指《十年》得獎是香港「電影界的不幸」;曾擔任金像獎主席5年的吳思遠批評電影評獎活動政治化;香港影業協會主席洪祖星指《十年》獲獎使無人再尊重金像獎;另一電影人黃百鳴又形容《十年》獲獎令香港電影倒退10年。事實上,爾冬陞亦坦言指《十年》得獎是情緒主導所致。

其實早在上映初期,已有人質疑故事誇張、超現實等,中國政府喉舌《環球時報》批評《十年》宣揚絕望的「思想病毒」,更指:「在內地人看來,這部片子是完全荒誕的。」在禁示轉播的風波後,再傳傳廣電總局下宣傳指示,不炒作港獨題材電影《十年》。在《十年》奪得最佳電影後,中國媒體公佈「完整獲奬名單」時,卻獨缺奪「最佳電影」的《十年》。

中國政府的全力封殺,是認為《十年》的內容鼓吹港獨,或誇張失實地去形容中國政府。公平而言,在他們的角度來看其實非無道理。對於中國政府而言,收回香港已經是完成歷史任務。對於香港要「中國化」,在中國政府眼中或許是一個歷史的必然進程。《十年》的內容中不斷暗指香港的文化正被消失,以廣東話為例,更是一個重要的命題。在中國政府眼中,普通話是全國的語言,香港是中國的一部分,香港人要說普通話是理所當然的事情。雖然中國政府是答應了50年不變,但50年後呢?如果中國政府在50年後要香港全面說普通話,亦非不合理。故此現在開始用普通話教學,亦可避免往後的融合問題。事實上,《環時》文章中有一句很可圈可點的話︰「它(《十年》)所描繪的場景十年後不可能在香港出現,包括內地社會也不是這個樣子。」其實可理解成中國政府對香港的態度,絕不會做出如此極端的行為。因此在中國政府而言,《十年》描寫的情節,只是抺黑而已。

在1949年,共產黨解放中國的時候,梁思成負責規劃北京城,他當年極力反對拆掉北京城牆,認為城牆是北京的文化之一。但當年因在城市規劃會上,有負責人傳話說:「誰要再反對拆牆,就開除黨籍。」,結果反對聲音和城牆也一同消失了。但到了今天,中國政府準備花幾十億元重建天安門等老建築物,認為有很重要的歷史。香港人應要明白,他們正身處這歷史巨輪當中,將來的命運或許只有神才能知道。或許在將來在某一偶然下,中國政府對於香港的想法也會改變。

 

何謂最佳?

 

平心而論,《十年》作為一齣政治電影,如非在現今香港政治紛爭的環境下,只可說導演們充滿了膽量和衝勁,卻欠缺技巧。在香港或世界各地,出色的政治電影可說是多不勝數,但當中絕少像《十年》中如此直白地批評政府。例如杜琪峰所拍的《黑社會》與《黑社會以和為貴》,開宗明義表明探討黑社會如何隨著回歸後的香港變化。《黑社會》的英文片名Election,經已點明題旨,整齣電影就是對香港選舉制度的政治批抨,批抨香港的小圈子選舉和中央政府的控制。當中的對白更是直白,如「他們(黑社會)選辦事(領導人),比我們選特首還要早。」,直指香港的民主選舉落後。又如《黑社會以和為貴》,宣傳上直接寫出「黑社會也有愛國的」,政治之意呼之欲出。其劇情更是直白,黑社會(香港人)要北望神州,不投靠中國政府不可。如果要形容《黑社會》中的政治訊息,說它們對政府的批評和政治意味不會比《十年》少。但當年《黑社會》這一電影,在金像獎中獲得多項大獎包括最佳電影,無一點反對聲音。

《十年》獲得今年金像獎,最主要原因還是如爾冬陞所說,是情緒主導。無論它的故事結構、人物、拍攝手法或是音樂,在一個略懂電影的人眼中,可說是有點稚嫩。光以製作質素衡量,《十年》根本進不了金像獎門檻。但有誰說過最佳電影一定是藝術上最佳或者技術上最佳,又有誰有一個明確的「最佳」準則呢?正如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於2014年在北京文藝座談會上所說:「能不能搞出優秀作品,最根本的決定於是否能為人民抒寫、為人民抒情、為人民抒懷。」若以習近平所提出的準則,論社會影響力,《十年》實至名歸。

其實,如我們細心一想,支持者和反對者也許不用太過執著於「最佳電影」這四個字。環觀世界各地,每一個電影頒獎禮也是靠電影圈內的專業人士,用他們個人直覺地認為甚麼是最佳,每年的準則也在改變。去年最佳電影可能是人物演員的功勞,今年可能是社會因素,來年可能是驚為天人的特效。正如有評審直言說他們沒有看過《十年》這電影(當然,反對的電影人也沒看過),得獎只是在某過特定的時空下,由不同的因素所組合而成,能成為「最佳的」可說是一種偶然。電影頒獎禮其實只是一場表演,總結一整年的電影圈成果,因此《十年》得獎與否,支持者不用太過激動,反對者也不用太過憤慨。用上一句網絡潮語,「認真便輸了」。

從電影院走進街頭

 

《十年》監制在頒獎禮上直言,開始時並沒想過要競逐甚麼獎項,甚至沒有想過在戲院上映,只希望為香港留下點點時代血脈和回憶,好讓幾十年後的子孫,有機會窺看逝去的痕跡。事實上,《十年》最初上畫時,只有一間戲院願意上映。由於票房較預期理想,有多間戲院亦相繼上映,但場次不多。雖然戲票一直供不應求,但院商表示隨著農曆新年檔期到臨,需預留足夠場次予大製作,大部份戲院已相繼將其落畫。這時,《十年》的聲勢也早已完結。但是,想不到入圍金像獎後,在沒有戲院播放的情況下,《十年》竟可走進社區街頭,無論是社區會堂還是球場,人潮也可擠滿一個山頭。這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最大原因就是中國政府為《十年》作出無限「宣傳」。

《十年》一開始並不受到關注,但自從《環球時報》的一篇社評批評《十年》電影後,突然像喚醒香港人對《十年》的關注,紛紛到戲院支持。到落畫並有如此多大片上映後,《十年》的聲勢本應完結,中國政府又忽然宣佈因《十年》關係,要禁止轉播金像獎,他們又再把《十年》這星星之火再次變成火球,甚至使關注度甚低的金像獎也成為話題之一。就是因為中國政府的曲線宣傳,使《十年》的關注度不斷提高,甚至可走進街頭,繼續燃燒下去。

在金像獎舉行之前,中國多間媒體報道,網絡廣傳一份廣電總局會議上做的宣傳指示,表明不希望媒體過度吹捧、炒作一些娛樂話題。《環球時報》批評《十年》的文章中指出,認為《十年》內容過份誇張。但細想一下娛樂行業的根本,不就是要誇張才得到注意嗎?根本沒有人會認真對待電影中的誇張情節。也許是中國政府過份恐懼電影所帶來的不良影響,才使本身不被人注意的題材變成社會熱話。尤其是在這網絡時代,竟然還認為迴避、封鎖就可得把恐懼壓下來,非常不智。導演兼金像獎董事局主席爾冬陞在頒獎前引用了一句話,得到香港人的掌聲,他說:「羅斯福總統說過一句話,我們最需要恐懼的是恐懼本身。」或許這句話,更適用於中國政府身上。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