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每週話題

「神奇女俠」成新一代女權榮譽大使 ———— 從虛構人物到現實生活

「神奇女俠」成新一代女權榮譽大使  ————
從虛構人物到現實生活
文:本刊編輯部
圖:維基百科,新華社

上月聯合國委任美國DC英雄漫畫裡的神奇女俠(Wonder Woman)為倡導女權的榮譽大使。聯合國現啟動為期一年的女性權利運動,任命神奇女俠為女權榮譽大使,宣傳反性暴力,全球性別平等和婦女權益等訊息,以吸引年輕人的注意。


誰是神奇女俠﹖

「神奇女俠」是DC漫畫裡虛構超級英雄角色,美國心理學家和作家,威廉.馬斯頓(William Marston)於1941年創造她,作者馬斯頓本身就是個女權主義者,這導致神奇女俠被他定位成一個為正義、愛情、和平和性別平等而戰的女英雄,大眾普遍認為神奇女俠是女性主義的象徵。

「神奇女俠」,本名為黛安娜.普林斯(Diana Prince),是一位希臘神話中的亞馬遜戰士公主,一出生就擁有超乎常人的力量和戰鬥技能,她的故事講述一個美國空軍人員因事故而昏迷在「天堂島」,被黛安娜發現,因此她把該名軍人送回到現代城市,返回現代城市後因和該軍人互相產生感情而選擇留在都市,以「神奇女俠」之名義保護人們,神力女超人時常對抗一心想對亞馬遜不利的各種反派。她所配戴的武器包括使人誠實說出真話的真言套索(Lasso of Truth)、刀槍不入的神力手鐲(Indestructible bracelets/gauntlets)和一個頭飾,並在部分故事中還擁有隱形戰機和有著治癒能力的紫雷。

神奇女俠被聯合國委任為女性權利榮譽大使其實是有跡可尋。在她出現之前,漫畫裡拯救人類的英雄清一色是男性,神奇女俠當年一出的確是給予女性一股力量,鼓勵女性在男主社會中突顯自己。就像在二戰期間,「神奇女俠」的故事激勵了不少美國女性響應號召喚入伍參與戰爭,也潛移默化影響了新一代 的女權主義者,並在1970年代榮登女權主義雜誌封面,成為女權主義的一個文化象徵。

虛構人物不應帶到現實生活﹖

聯合國今次接地氣,借漫畫人物意圖把女權主義帶入年輕人社會這固然是好,但這帶出一個深層次問題,現實生活中是否沒有名人可代表年輕女權主義呢﹖聯合國恰巧於神奇女俠誕生75周年的時刻在紐約的總部為她送上一份大禮,「榮譽大使」一職為神奇女俠英勇的一生再添一筆。在典禮中,曾經扮演「神奇女俠」的演員也獲邀出席,包括1970年代在電視劇中飾演神奇女俠的女星琳達卡特(Lynda Carter),以及在明年新片中主演神奇女俠的姬嘉鐸(Gal Gadot)。聯合國副秘書長加勒表示「我們很高興這個人物將助我們接觸新群眾,傳遞賦權和平等的基本訊息」。

一波反對聲浪自宣佈起便開始反抗,在任命儀式上,約有五十名聯合國員工在聯合國訪客大廳靜默抗,批評聯合國此做法荒謬,女性應有一位真人大使。聯合國獲得授權,可使用「神奇女俠」肖像,在多個社交平台上推動全球性別平等和婦女權益,期望將訊息傳送到年輕一代。有人認為神奇女俠衣着暴露,形象上被塑造成身材突出的白人女子,未免對青少年造成不良影響,更可能誤導更多年輕女孩,再者,衣着暴露被認為是對女性的貶低,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女性正對抗性剝削和迫害,選這種角色當大使不符合現狀。聯合國發言人迪雅裡克(Stephane Dujarric)回應稱為了爭取更多年輕人和更多外面世界的人,他們必先要有創意性。

聯合國會啟動一項推動兩性平等和強化女性權力的全球活動,這項活動得到華納兄弟(Warner Bros)和DC娛樂贊助,它們都是聯合國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倡議性別平等的合作夥伴。聯合國這次做法絕非罕有,過去在1998年曾委任小熊維尼(Winnie the Pooh)為友誼榮譽大使;2009年委任小仙女(Tinker Bell)為綠色榮譽大使;2016年委任憤怒鳥(Angry Bird)為國際幸福日綠色榮譽大使,鼓勵年輕人推動環境保護。

在眾多的抨擊下,引伸出一個問題,我們看到神奇女俠在漫畫裡是女權的象徵,為何一直以來都沿用以虛構人物作榮譽大使的聯合國現在會收到如此多的抨擊﹖日前,聯合國又選出第九位男性秘書長,葡萄籍的古特雷斯(António Manuel de Oliveira Guterres)早已經引起許多婦女不滿。女權組織爭取首位女性秘書長的期望落空,正正差不多時候公布神奇女俠為年輕人推廣女權,自然引起婦女團體極度不滿,籍此反抗一下聯合國決定。聯合國該次出發點是好的,畢竟女性權益推廣已久卻不能在社會中獲得共識,由年輕人入手看起來容易取得支持。女性權益對社會影響深遠,試想想如果換個嚴肅的角度宣傳會否更恰當?女性權益是個敏感話題,與小熊維尼、小仙女等不同,神奇女俠本身帶有強烈的色彩,如像聯合國發言人迪雅裡克說要得到年輕人支持,虛構人物是最好的選擇嗎?難道現實中沒有能號召年輕人的名人?

女性主義可行性﹖
女性主義 (Feminism)一詞源至於法國,意味著婦女解放,後來席捲英國和美國,運動發展至今已逾二百年。女性主義首先是在爭取女性投票與選擇權;六十至七十年代歐美第二波的女性主義(The Second Wave Feminism)喚醒了婦女運動與社會參與,分裂多個派系的女性主義思潮;而至現在在的第三波女性主義更是挑戰當今社會中的父權(Patriarchy)文化與權力關係,反對任何形式的性別壓迫,翻動社會資源不公平的分配方式,追求兩性平等。

追求兩性平等已經是現代社會的普世價值,一些發達西方國家如澳洲、美國、英國等現在已經實踐兩性平等這議題,但要完全除掉「男性比女性優越」的思想仍須繼續努力,具體可體現在女性就業、職場保護、發展空間等方面相對於男性明顯存在差距。好消息是,最近一份由悉尼大學(University of Sydney)美國研究中心發布的報告稱,澳洲終於超過美國,成為最多女性就任高管階層的國家。雖然距離職場兩性平等還有一大斷路要走,但報告顯示兩國對比過去已有巨大進步。

也許,女性主義在西方國家發展比較快,有別於西方自由思想的社會,一些看重傳統觀念的國家未必能接受女性主義。雖說香港是國際都市,但較早前在香港育嬰界鬧到滿城風雨的「母親在公眾場所哺乳」核心問題帶到兩性平等的議題上。支持者的立場是,為什麼母親為自己小孩哺乳這一偉大的現象會遭人斥責?而反對者則稱在公眾場所裸露乳房給孩子吸啜傷風敗雅。這問題無論拿出多少理論,有多少名人支持,雙方還是沒有辦法認同對方,至少到現在,推行了兩百多年的女性主義還是沒有結論,暗示著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牢牢捆綁著思想,因兩性平等牽涉的是種族文化,不是每位都能隨意接納新觀點。

兩性平等實踐機會率﹖

另一方面,女性主義在社會進步後一值備受關注,在對社會關係進行批判之外,許多女性主義的支持者也著重於性別不平等的分析以及推動婦女的權利、利益與議題。而每個文化底蘊下的女權主義各有不同,所提出的議題會因應當地文化而作出不同,比如蘇丹的性器割除(genital mutilation)或北美地區的職場天花板效應。一些普世性的議題如強姦、亂倫與母職則為廣泛認同。

聯合國在過去一直在積極宣傳女權運動的道路上尋找合適的代表人物。曾在《哈利波特》系列電影中飾演女主角「妙麗」的英國女演員艾瑪.華森(Emma Watson),在2014年出任聯合國婦女權能署親善大使,同年9月在位於紐約市的聯合國總部發表演說,演講中她為女權主義賦予新的定義呼籲男性主動倡導社會性別平等,為聯合國HeForShe的女性運動拉開序幕。她相信不同人對女權主義有不同見解,女權主義不是一種道德規範,希望女權主義不再被標誌為「厭男」。

她重申她們現在要爭取的不是女權,而是兩性的自由。女權主義不是男權主義的反義詞,現在希冀的不是女性可取代男性主導社會,更不是打算反駁傳統男尊女卑的觀念,真正在後蘊含的意義和宏願是性別平等,兩性對立不是目的,兩性平等才是社會應追求的。好像艾瑪在演講中回憶8歲時,她因想當學校話劇的導演而被人稱她「霸道專橫」,但換作男生卻不會;在14歲時,媒體開始戴上有色眼鏡看待她部分的特質;在15歲時,她的好友相繼退出運動隊因為不想有人覺得她們「男子氣」;十八歲時,她的男性友人們仍然無法表達他們的真實感覺。以上種種事件體現出男女在社會上被性別刻板印象禁錮,也可說是社會上的意識形態讓人眾對對兩性特徵的既定思維模式。

在演講尾聲,艾瑪說「捨我其誰?更待何時?」,平權也許沒辦法在有限時間內帶到人們的心中,不同種族的傳統觀念影響人們接收這信息的全面度,繼而縮小成果。但在猶豫時,不妨問問自已這兩條問題,如果現在不伸出援手,男女平等的希望可能花上百年才能實現。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