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音樂極致讓音樂與人結伴 採訪/撰文:嚴程鋮 圖片由被訪者提供 喜愛音樂,就是要不斷追求更高的境界;喜愛音樂,就是要讓音樂與人聯繫;喜愛音樂,就是要讓音樂成為生命中的唯一。如果你能喜愛音樂到這一種程度,你就可以堅定地大聲跟別人說「我愛音樂」而不會感到一絲尷尬。現任墨爾本小幼苗合唱團、澳聲知音音樂總監梁麗麗老師,在神的引導下,從小便與音樂結下不解之緣,一生中不斷追求音樂中最極至的境界。相信在墨爾本生活了一段時間的華人,不會對墨爾本小幼苗合唱團感到陌生。今期《同路人》邀請了其音樂總監梁老師,和我們分享她的音樂人生。 梁老師為資深聲樂導師及指揮。在多間高級學府取得音樂和教育文憑。她亦持有維多利亞州音樂教師協會的全面認可資格。在香港時,梁老師曾榮獲歌劇公開賽及神曲公開賽冠軍。定居澳洲後,亦贏得墨爾本中國民謠歌唱比賽冠軍。在2002年作為指揮身份,帶領「全球僑胞混聲合唱總統盃」銀獎。現在她已經慢慢退居幕後,希望可培育聲樂新進之餘,更望可藉音樂,將中華文化在澳洲宣揚,至少可讓年幼的新一代澳籍華裔兒童,在身上保留一點中華文化。 一個機緣與兒童結伴走音樂路 相信大家不會對墨爾本小幼苗合唱團感到陌生,原來梁老師是在一個機緣下,建立了小幼苗合唱團。在2008年,有一班在澳洲的有心人士,希望藉著舉辦一個大型的表演節目,去宣傳中華文化,而梁老師當時則是整個表演節目的音樂統籌。當年這班有心人找了一間節目統籌公司,在經過多輪商議後,決定希望其中的一個表演環節,是以兒童合唱團的形式表演出來,而梁老師便成為這兒童合唱團的負責人。在短短兩個月時間內,她為兒童合唱團挑選合適兒童、教導這班兒童的歌唱技巧、安排曲目和採排。在表演過後,主辦單位和梁老師都希望可以延續這個合唱團,於是便決定每逢星期日,都為這班兒童進行音樂教導。這就是墨爾本小幼苗合唱團的起源,亦是梁老師和兒童合唱團結下緣份的開始。 梁老師:「我只懂玩音樂!」 墨爾本小幼苗合唱團從2008年成式成立後,每年都獲邀參加大大小小不同的表演。在旁人眼中,梁老師帶領的小幼苗合唱團可說是非常成功。但在成功背後,往往都會遇上一些不為人知的挫折。 梁老師說,長年持之以恆的為小幼苗合唱團服務,確實是非常辛苦的,如果堅持不下去也是人之常情。幾年期間的某一天,幾位合作者宣佈要放棄。梁老師坦言,這事件對她產生造成了很大衝擊:「那時我的心真的非常痛,這事使我傷得很深,我放了十六年的光陰在這機構,亦放了三年多的時間在小幼苗。這事使我信心很受損傷。我是一個音樂人,只懂得玩音樂,不懂別的,但很多事情真的就發生了。」 但是正正是這衝擊,使梁老師反思起她對音樂的執著。梁老師說:「放棄從來都是最簡單的一個方法,但是承擔則是需要勇氣,能力和毅力。」梁老師決定要延續小幼苗這小生命,便決定為小幼苗合唱團自立門戶。梁老師回想起:「想起當時,我真的要多謝很多人。第一位當然是我的愛人、我的丈夫。他有他自己的事業,但亦願意硬著頭皮為小幼苗處理行政上的工作。當然,我亦非常感恩往後有不少有心人支持小幼苗。幸好我的女兒們亦在小幼苗唱歌,看到她們在慢慢長大後,亦可幫忙處理一些工作、也算是有點得著。」 用音樂和人接觸讓華裔後代與中華文化飛翔 在小幼苗這計劃中,梁老師不旦希望它只是一個音樂的活動,她更希望可藉小幼苗這團體,讓中華文化傳揚出去。至少能藉音樂這藝術,將中華文化這傳統在這些在澳出生、成長的華裔後代身上,傳承下去。 雖然參加小幼苗的兒童們,大多都不太懂得中文,堅持表演中有中文的曲目,會使教導上非常困難,但梁老師仍堅持這目標。梁老師說:「每首歌我可能都要多做一點東西,例如要為他們在歌詞上寫上拼音,使他們明白內容。上課就用兩文三語去和他們溝通。我是貪心一點,我不希望小幼苗只是一個音樂活動,更希望可以藉此傳揚中華文化。」事實上,在澳洲有不少華裔後代都在澳洲的一些中文學校上課,但是在生活中卻沒有甚麼機會可應用到中文。所以梁老師希望小幼苗可成為大家的一個交流的平台。 梁老師寄望的,不只是希望傳揚中華文化,更希望華裔小孩可借音樂建立自信。梁老師認為現代很多玩樂器的表演家,很多時都只是陶醉在自己的世界,其表演沒有和觀眾交流。她不希望大家已經在日常生活中只懂得用手機和人交流的情況下,在音樂上都是這樣。梁老師 希望能在這 低頭文化下,小幼苗的兒童可藉表演音樂,建立一個和人正面溝通的自信。梁老師 說:「我希望他們,尤其是我們的華裔小孩,可以建立自信,走出去和人溝通。」 音樂是很有趣的東西,你可以很自我陶醉在自己的音樂世界中;但也可以用音樂,和台下的觀眾交流,建立自信。 由神引領專一中帶有層次 梁老師從小時候開始,已經開始接觸音樂,她很感恩上帝安排了這樣一條專一,但又很有層次的道路給她。梁老師在小學時已經參加不同的表演和合唱團。到了中學後,便遵守對神的承諾,在教會的詩歌班中獻唱。她當時發現很多教會的詩歌班,其表演都是非常隨便,認為這不是真正奉獻。於是她便向上帝祈禱,希望讓她有一個機會學習音樂,並能將所學到的,再到教會分享。想不到,當時香港演藝學院成式成立,梁老師便立即報讀音樂,成為第一屆的學生。梁老師畢業後,再到香港中文大學繼續進修。當她踏入社會後,便當上一間中學的音樂老師。但在中學當一個音樂老師,要處理和講解很多和音樂沒有大多關係的東西,結果不幸地,梁老師的聲帶受傷了。但這時竟有一個機會讓她移民到澳洲,並在澳洲養傷一年的期間,反思其音樂之路並和神多作溝通。最後在聲帶回復正常後,重新再踏上音樂之路,再度成為指揮家和音樂老師。 梁老師坦言認為:「神真的有祂的安排。在我學習音樂的階段,我學了樂理、理論、文化,表演等。有時候我不禁在想,為甚麼我學習得好像很亂很雜。但是我最後成為一個指揮家,而作為指揮家,正正要懂得那麼多東西。所以真的很感恩上帝安排了這樣一條專一,但又很有層次的音樂之路給我。」 除了指揮家外,梁老師亦對於其教學事業感到恩惠和神奇。梁老師當初學習音樂的其中一個目的,就是希望可以改善教會的聖詩班,希望他們可以更加專業,雖然她沒可能到那麼多的教會,逐一指導他們的音樂技巧,但是她有不少學生,甚至是教會的帶唱者到來向她學習,把她的教學方法和理念用到教會,提升其詩歌班的質素。她說:「我很欣賞那麼明白到自我不足,願意不斷學習的弟兄姐妹,因為這才是真正的奉獻。我也很開心我的學生把我的理念應用出來,並傳到其他人身上。我感覺非常滿足呢!」 追求音樂另一階段 梁老師除了小幼苗外,還成立了澳聲知音,這是一個面向成年人的合唱團體,讓一眾「老友記」可在澳洲,享受唱歌的樂趣。梁老師指他們這群「老友記」,對音樂非常有熱誠,追求每一粒音如何去唱。梁老師笑說:「我對音樂的執著在這已經非常有名,大家都知道我對每一粒音都追求完美,追求極致。不過幸好澳聲知音的朋友們都是這樣,否則怎可能受得了我呢!」 梁老師指她一生中,只做過音樂。她亦非常感恩和自豪能擁有一個很好的家庭。那她除了小幼苗、澳聲知音和家庭外,還有甚麼打算呢?梁老師笑說:「說沒有當然是假的。希望可在女兒長大後實行。」梁老師希望在往後日子,可繼續為神服務,所以希望可成立聖樂研習班,讓大家可對詩歌有更細緻的了解。亦希望可舉辦詩歌比實,擔任評審。最後,她指希望可建立一個音樂治療室,因為她發覺很多人不是不能唱歌,只是不懂去唱。希望可教導他們學懂唱歌後,能讓他們建立自信。 無論將來梁老師的計劃如何,以她對音樂的熱誠追求,再加上神的指引下,一定會是非常成功的。當然,在生活當中梁老師更加要感謝她的先生,一直以來支持著她的工作,陪伴她在音樂的道路上勇敢前行。 後記:不久前《同路人》報導過小幼苗合唱團的活動,並且公佈了梁老師的電話,供有興趣的家長諮詢。不巧電話號碼排印有誤,在此向梁老師致歉,並且更正。梁老師的電話號碼應是:0433...
美國總統奧巴馬會晤越南領導人 應越南國家主席陳大光之邀,美國總統奧巴馬22日晚抵達越南首都河內,開始對越南進行為期三日的正式訪問。越南國家主席陳大光、國會主席阮氏金銀、總理阮春福和越共中央總書記阮富仲23日在河內分別會見了到訪的美國總統奧巴馬。據越通社報道,陳大光在會見奧巴馬時重申,越南重視越美關係並將促進其深入務實發展。奧巴馬則表示,將促進美國國會通過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並承諾將協助越南提高落實該協定的能力。雙方強調要大力促進經貿、教育培訓、科技、應對氣候變化等領域的合作,同時在清除戰爭遺留後果、人道主義救援和自然災害救助等方面加強合作。 會後雙方發表聯合聲明,一致同意促進兩國全面夥伴關係實質、深入和務實發展。奧巴馬在會後的新聞發佈會上宣佈,美國將全面解除對越南的武器銷售禁令,但仍將「逐筆審議」,陳大光則表示,越南對美國的這一決定表示讚賞,這顯示出兩國關係已經完全正常化。美國和越南在1995年啟動外交關係正常化,2014年美國部分解除對越南的武器銷售禁令,允許對越出售海上安全相關的防務裝備。24日,奧巴馬在越南演講時提到南海爭議問題時表示,美國雖然不是主權聲索方,但仍然會和夥伴國共同維護航行自由、地區秩序,無論國家大小都應該確保其主權不受侵害,大國不應威脅恐嚇小國。 同路點評: 此番奧巴馬訪越,除在南海問題上的發言外,最引人關注的即是美全面解除對越武器銷售禁令,在一定程度上給予了越南在南海問題上與中國對抗的「武力保駕」。雖然據新華社報道,同期,在中國駐越南大使洪小勇拜會了越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會主席阮氏金銀時,阮氏金銀強調了「遠親不如近鄰」。然而面對南海問題以及新亞太變動格局,或許在越南眼中,中國這個意識形態的「近鄰」要比美國這個曾經的「敵人」 更具「威脅」。話說回來,「大國不應威脅恐嚇小國」這樣的言論從一向喜作世界警察,素來以大欺小的美國嘴裡蹦出來,怎麼聽著都像是一種黑色幽默。 選民不滿政府在氣候問題上「無所作為」 日前,有三分之二的澳洲選民認為,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方面,譚保(Malcolm Turnbull)政府「所做不多」,甚至是「無所作為」。而Fairfax Media的1份國際民調亦顯示,全球22個國家的民眾中,覺得政府對全球變暖重視不足的人數比例與澳洲相差無幾。 民調顯示,目前在澳洲,僅有4%的選民認為政府做了很多應對氣候變化的工作,有19%的人稱政府做了「相當數量」工作,但有52%的人認為政府做得不夠,而有14%的人甚至認為政府「無所作為」;而相較於城市居民,鄉郊民眾對於政府在氣候變化方面的政策和工作更為不滿。此外,Ipsos民調的另一份資料顯示,大多數澳洲人覺得氣候變化已經導致了極端天氣的增加,有61%的澳洲人認為氣候變化將會導致乾旱或亢旱的情況更經常發生;有59%的澳洲人認為氣候變化導致了山火及暴風雨,甚至是嚴重山火和強暴風雨的經常發生;還有56%的澳洲人認為大堡礁遭到破壞也應歸咎於氣候變化。Ipsos的負責人Jessica Elgood表示,民調顯示出大多數澳洲人都認同氣候變化對自然環境及天氣造成嚴重影響的觀點。 同時,Ipsos Global在全球23個國家對1.65萬人進行的調查則顯示,有一半人認為本國政府應對氣候變化「做得不夠」,另有五分之一的人認為其政府「一事無成」,其中,這一比例最高三個國家分別是秘魯(93%)、墨西哥和西班牙(均為88%)。 同路點評: 氣候變化的問題,一直以來是各國民眾在經濟民生之外特別關注的一個焦點。鑒於極端天氣在全球的出現頻率不斷升高並深受其苦,各國民眾一方面希望政府能夠拿出有效的政策措施改善這一問題,另一方面又不太願意政府將改善和保護環境所可能產生的費用轉嫁到自身的頭上,碳稅即是再經典不過的例子。顯然,解決氣候問題是一項無法立竿見影,需要長期投入卻還有可能沒多少現效的事情。故聯邦大選戰進行到目前為止,聯盟黨與工黨均不肯多談這一話題。然而,地球只有一個,人類可以掠取的資源亦是有限的,若不想「坐吃山空」,環境問題的解決勢在必行 。 墨學者登珠峰不幸墜亡 34歲的墨爾本蒙納殊大學講師Maria Strydom因在攀登珠峰的過程中出現高原反應、中風及雪盲等症狀,而不幸墜亡。同時身亡的還有荷蘭登山者EricArnold。Maria 的丈夫,珠峰攀登者RobertGropel在獲悉噩耗後連夜出院,欲前往珠峰尋回妻子遺體。Maria是一名嚴格的素食主義者,曾成功攀登了美國阿拉斯加的德納里峰、阿根廷的阿空加瓜峰、土耳其的亞拉拉特山以及非洲的乞力馬扎羅山,她本希望「攀登世界七大峰的行動能夠向人們證明嚴格素食主義者可以做到任何事情,甚至做得更優秀。」 同路點評: 登頂珠峰是無數登山者的嚮往,他們用生命挑戰自然,不斷突破人類的極限。Maria Strydom雖然不幸辭世,但她卻用實際行動將自己的勇氣和決心展現在了世人面前,惟願她的遺體能夠被找到,可以回歸故土安葬,希望她能夠在天堂得到安息。而同隊中來自昆州的少女Alyssa...
香港城市大學屋頂倒塌 香港城市大學(下稱:城大)一幢建築物逾千平方米的屋頂於20日下午倒塌。當天下午2時30分,事發現場是城大胡法光運動中心5樓--陳大河綜合會堂。城大指,倒塌的是一個「環保天台」,上面種植了植物用來降溫。至當天晚上8時,香港消防處結束搜索,證實無人被困。事件中,3人送院治療,其中兩人頭部受輕傷。城大校長郭位宣佈即時成立一個3人小組,成員包括副校長(行政)李惠光、副校長(學生事務)葉豪盛及秘書長林群聲處理及調查事件,並提供所需協助。而香港特區政府教育局局長吳克儉對事件表示關注,已要求校方徹查,希望傷者早日康復。 在事件中,有報導指香港城市大學在興建「環保天台」前,並沒有向香港屋宇署入則,在興建工程的過程中,亦沒有涉及結構工程師等專業人士。城大表明若最終判斷植被屋頂屬非法僭建,校方會承擔責任。於事發後,城大已聘請認可人士及結構工程師,並承諾會盡快提交中期報告。另外,他們重申表明這工程是聘用承建商,在競投合約中亦列明工程團隊中要有不同專業人士,並強調直接聘用承建商或外判工程,均為慣常做法。另一方面,香港環保建築專業議會主席何文堯直指,城大的綠化工程沒有入則,在任何法律角度都是違反建築條例,屬非法僭建。 同路點評: 香港城市大學的「環保天台」倒塌事件,漸漸在香港社會引起越來越大的迴響。第一,城市大學身為一間高等的教育學府,當中負責這工程的人士們,相信大多都擁有一定的專業資格。就算校方的負責人未必擁有工程學等相關資格,但竟然可以犯上沒有入則這低級錯誤,在情在理上,城大要負上很大的責任。第二,今次倒塌事故已經掀起香港各界恐慌,因有指可能不是單一事件。近年香港政府大力推廣「環保天台」這概念,其他大專院校及中小學、或商業大廈等上都建有這類環保天台。不少市民質疑當中有多少涉及到違規問題。香港政府必須重新檢視現行政策,確保樓宇安全。 準時最差機場中國佔多數 商用航空服務數據公司「FlightStats」日前公布2015年度全球188個大、中型機場的航班準時率排名,在最差的20個機場中,有14個都是來自中國、香港或台灣,平均準時率低於60%。根據「FlightStats」公布的排名,最差的5個機場中,中國佔有4個,依次為深圳寶安機場、上海浦東機場、南京祿口機場及杭州蕭山機場。蕭山機場全球排名尾二,準時率只得40.58%,僅比最差的印尼雅加達蘇加諾哈達國際機場高約5%,為全中國最差。近年中國的航空業發展增長強勁,反而令航空交通的壓力雪上加霜,甚至影響國內生產總值;另有調查指,中國未來20年有望新增約7.6億人次的航空旅客。 同路點評: 中國機場延誤情況嚴重,除了是因為大部分的機場,在配備上追不上中國航空業的強勁發展外,其空域的開放比例亦非常低。有航空專家指,中國空域主要由中國軍方控制,只有不足三成的空域供給民航客機使用,而且亦常因軍事演習而要實行流量管制。如中國政府仍想保持其航空業的競爭力,相信開放更多的空域是一個不可避免的決定。 台灣當局撤告「太陽花學運」人士 在新一屆的台灣政府上任後,台灣行政院發言人童振源宣佈,新任行政院長林全上任後第二份公文,就是對2014年佔領行政院的126名「太陽花學運」被告撤回控告。之後林全發言表示,學運是政治事件,非單純法律事件,應在多一點和諧、少一點衝突原則下儘量從寬處理,因此決定撤告。林全上任後簽屬的第一份公文,是人事任命案,第二份簽署的公文就是撤告「太陽花學運」人士。「太陽花學運」源起在2014年,立法院內政委員會宣佈完成「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的審查,引發反服貿學生團體不滿。在抗爭期間,大批民眾於晚間闖入行政院,造成公物毀損,時任的行政院長江宜樺決定對其中126人提出刑事檢控。 同路點評: 在新一屆的台灣政府上任後幾天,就立即撤回控告「太陽花學運」事件中的被告,是有點意料之外,相信這行動是向國民黨和外界的一個宣告。其實,對於不控告政治運動中所發生的違法行為,在不同人的眼中,會有不同的意見。例如有人會認為不控告是代表縱容民眾的違法行為。但事實上,如何界定是政治事件還是法律事件,仍難有一個清晰的地帶。 日本青年拒絕降低成年年齡 全球不少地方為讓年輕人有更多權利,都在下調成年年齡。成年後的權利雖增,但在20歲才算成年的日本,大部分青少年卻拒絕降低成年年齡。現今很多發展國家,大多是18歲成年,日本年輕人卻不願提早享受「權利」,反而寧願多受2年束縛。 隨着日本去年修法,把投票年齡下降至18歲,當地要求把成年年齡同樣下調的聲音亦有出現。但據《讀賣新聞》在本月中公佈的一項調查結果,就發現在18歲、19歲的青少年當中,有約64%反對把成年年齡下降,遠高於贊成的35%;反而在20歲以上的成年人之中,反對比率還比較低,約是54%。而青少年的反對理由,大多是「就算下降至18歲,也沒有大人的自覺」。相對其他國家,絕少有大多數青年反對將成年年齡降低這現象。 日本近年亦有不少調查,反映當地年輕人害怕面對社會,2013年更有調查顯示年輕人不想負重責,逾半青年不想出人頭地等,近70%的年輕人認為,出人頭地之後,責任只會變更重。 同路點評: 大多國家的青年文化,對於成年的看重,並沒有像日本人般看得那麼重。日本政府每年都會舉辦成年禮,為年滿20歲的青年人進行成年儀式。年輕人也會盛裝打扮,以儀式象徵結束少年身份。雖然在日本晉身成年人行列,意味可以得到更多自由。但因文化問題,日本青年會較自覺地認為要負上更多的社會責任。相對而言,他們更有可能會覺得成年的代價太大。達到哪一個歲數就算得上成年,沒有一個標準,但如社會上出現年輕人拒絕長大的心理,同樣也是反映青年害怕承擔社會責任,那政府就需要注視。 男子跳入獅子園自殺累死兩獅 智利首都聖地牙哥的都會動物園發生獅子咬人事件,一名青年突然脫光衣服,跳入動物園的獅子園區,意圖以自己餵獅自殺。當時兩頭獅子撲上圍咬青年,而動物園管理員為了救他,開槍射殺兩頭獅子。自殺青年則大難不死,但傷勢嚴重。 該名叫羅曼(Franco Luis Ferrada...
文:李秀辰 圖:維基百科 在上期《同路人》的「妙寫人心」欄目當中,提到Dami Im翻唱了《經典木匠》,來致敬「木匠兄妹」。其實,「木匠兄妹」只是坊間非正式的稱謂,他們正式的名稱應該叫作「卡彭特樂隊」。而其中的妹妹,就是大名鼎鼎的卡倫•卡彭特。 卡倫•安•卡彭特 (Karen Anne Carpenter)生於1950年,1970年代,她和她的哥哥理查•卡彭特一起創建了卡彭特樂隊。由於英文Carpenter的中文意思是「木匠」,所以一些中國的音樂愛好者會稱呼他們「木匠兄妹」,其實這樣並不好。雖然哥哥理查是鋼琴神童,而卡倫是優秀的鼓手而且後來被證明是天才女歌手,但「卡彭特樂隊」最初的歲月並不風光,他們通常只是在夜總會裏演奏爵士樂,有時錄好的磁帶會被音樂製作人退回。 1970年代,「卡彭特樂隊」進入黃金時代,卡倫演唱了他們第一張專輯《Offering》(後更名爲Ticket to Ride)中大部分的歌。Ticket to Ride,這首翻唱了披頭士的歌成爲了他們的首支單曲:它在公告牌百强單曲榜上排到了第54位。而他們的下一張專輯《Close to You》中的兩首單曲《(They Long to Be) Close to You》和《We’ve Only Just Begun》在榜單上達到了第一和第二名。 在1973年的專輯《Now &...
張德江訪港引各界迴響 文:本刊編輯部 圖:香港政府新聞網、蘋果日報 中央政治局常委排名第三、全國人大委員長、中央港澳工作協調小組組長張德江於5月17至19日到訪香港,出席香港特區政府主辦的「一帶一路高峰論壇」。自2011年,時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到訪香港後,相隔四年多、接近五年時間,再次有中央領導人到來。近年香港政治環境不穩,多次發生大型示威衝突,再加上「香港機場行李風波」等問題,香港特首梁振英的民望下跌,下台聲不絕。適逢2017年是香港特首的選舉年,在此不禁使人懷疑,張德江是否在帶有推廣「一帶一路」的任務在身時,會在此行中決定梁振英的政途。 中央政治局常委排名第三的張德江,與發改委、商務部、人民銀行和外交部的高官在5月17至19日到訪香港。香港政府新聞處公佈,他主要的行程是出席18日的「一帶一路高峰論壇」。根據慣例,張德江還會與全體司局長和常秘會面,出席香港特首家宴,在香港特區歡迎晚宴與立法會議員、香港區人大代表、政協會面,並接見中央駐港機構和中資代表,和有少量參觀活動。 在到訪前,香港有不少傳媒評論認為,中央領導人四年沒來,因此張德江今次的到訪對香港意義重大。但大部分傳媒所指的意義重大,不是指經濟上的,而是香港特首的政治前途。到底,張德江的到來,是否暗示香港有一重大改變呢? 張德江政治生涯 在討論張德江到訪香港的影響前,我們不妨先了解這一號人物。現年69歲的張德江,在1978年8月被派赴朝鮮留學,就讀金日成綜合大學經濟系。於1980年回國後,出任延邊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1983年正式開啟其從政之路,出任中共延吉市(縣級市)市委副書記。他曾任延邊州委副書記、中共浙江省委書記等,於2002年躋身黨和國家領導層,當選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及後出任中共廣東省委書記。在2008年當選任國務院副總理,並在2012年的中共十八屆一中全會上當選七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之一,晉身最高領導層,排名僅次於習近平和李克強兩人。在十八屆一中全會後,張德江接任習近平擔任中央港澳工作協調小組組長職務,開始成為中央政府在香港和澳門的代表。 張德江在擔任中央港澳工作協調小組組長職務前,已經和香港有一定的關係,但其關係卻是負面的。在2003年擔任廣東省委書記期間,廣東省和香港先後爆發沙士事件。有消息指,當時張德江隱瞞廣東省的疫情,才使香港在無預防的情況下爆發沙士事件。事實上,張德江在某些事情上的處理手法,一直備受外界質疑,例如2003年的孫志剛事件和南方都市報案、2011年的溫州高鐵追尾事故。 各方猜其訪港意圖 主力推「一帶一路」 有關張德江突然到訪香港的意圖,各方猜測大致可分為三類:談一帶一路、談港獨、談特首。 大多親中人士和報章在張德江到訪前,多次強調張德江的到訪是沒有政治意圖。他們大多指張德江只會釋出兩大信息。第一,顯示中央關懷香港人的福祉,並重申對一國兩制的信心。第二,推廣「一帶一路」這當今中國最為緊張的戰略設計,勸說香港要把握機會,在「一帶一路」中擔任一個重要角色。 對於張德江的到訪是沒有政治意圖這說法,事實上香港各界都抱有懷疑。但可肯定的是,張德江今次的到訪,主力是要推「一帶一路」。雖然大家用搜尋器同時搜索「張德江」和「一帶一路」之間有關的條目,會發現除了今次到訪香港外,有關他們的相關條目寥寥無幾,可見張德江和「一帶一路」之間的關係絕對不強。但是早前的「十三五規劃」中,已經明確表明「一帶一路」會是中國未來發展的重點,因此無論張德江和「一帶一路」之間的關係是否很強,張德江的目的仍然要以中國政府的代言人身份,向香港推廣「一帶一路」。而且「一帶一路」到現時為止,的確是有點「雷聲大、雨點小」的感覺,可見「一帶一路」在發展上,遇到一定的阻力。而問題有可能是中國政府找不到一個好的平台,將中國製的產品推出去。而香港正正是這最佳平台,因此張德江今次到訪,必要把握機會將「一帶一路」的好處推廣到香港。香港人對經濟問題最感興趣,「一帶一路」涉及的經濟規模之大,張德江要在香港推「一帶一路」是非常合情合理。 另外,有激進派人士指,張德江的到來是要商討打壓「本土派」和「港獨」分子。雖然近年「本土派」和「港獨」的思想有所升溫,但其影響力非常有限。而在大部分香港人偏向不支持的情況下,相信中央政府對此話題並不在意。即使張德江會發表有關言論,最多只會輕輕帶過。 下任特首問題是到訪其中一個目的 張德江身為中央港澳工作協調小組組長,如只談經濟,不借機會了解香港政治風向,也是有點奇怪。那現時香港最多人討論的政治問題,當然就是下任香港特首的問題。而言,香港特首問題是非常敏感的政治話題,要張德江公開討論是不可能發生的,故此我們亦得靠他這三天的行為作分析。但無可否認地,香港經過這兩年的政治動盪後,再加上下年三月中要選出特首(估計約今年九月份要確定候選人),下任香港特首或許是中國政府現今對香港最重視的政治問題。 現任香港特首梁振英上任至今,其望民望一直處於低位,在任內更發生多次的大型示威衝突如佔中事件,旺角警民衝突等。再加上近期發生的「行李風波」事件,看似這一刻要中央支持梁振英連任的可能性不大。在此,我們不妨大膽猜想一下,如中央已決定不讓梁振英連任,張德江這三天的活動,除了談「一帶一路」外,就有三大可能性。第一,掌握不同派別對香港情況及未來特首候選人的看法,以便中央商討欽點下一任特首;第二,和已選擇好的繼任人選交談,以確定他們的意向。因在這敏感時間,無論任何一位香港官員單獨和中央會談,都容易引起注意。但如在酒會上交談,則是較低調的做法。第三,團結親政府派別。事實上,在去年立法會就普選特首的投票中可見,親政府派別的行為並不一致,在事件發生後,不同的親政府派別亦有不少爭拗。故中央可能希望張德江能在此團結親政府派別,就下任特首人選達成共識。 保安規格成訪前爭議 在張德江到訪前,香港市民對香港政府為他所準備的保安規格,亦引起一陣爭議。香港警方早前宣佈,會派出五千警力全天候式保護張德江,張德江入住的酒店及所到之處,所有工程停工。有不少香港市民大鬧張德江的到訪勞民傷財,更有網民指他的到訪使香港經濟損失達8億港元。而香港警方則指鑑於近年的恐怖襲擊頻繁,有必要作出此安排。對於如此大的保安安排,是否勞民傷財?是的。但是否有此必要,事實上我們很難定奪。試想想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四月時到清華、北大探訪,亦動用不少保安,更有傳連食物亦是他自己帶去。在中國政府和香港政府眼中,或許是真的有此必要。 其實,對於如此嚴格的保安規格,或許我們可用另一個角度來看。在張德江到訪前,中國多個媒體均用「視察」一詞來形容到訪行為,而亦有消息指會在晚宴出席的議員,須填寫表格作保安之用。再加上動用如此嚴格的保安規格,其實是中國政府的一種暗示,指中國政府是以上司的身份到訪,以顯示權力的一種表現。而且,動用如此大的保安安排,亦是要確保不會讓領導人遇上尷尬場面。其實李克強上次到訪香港,已有指如此嚴格的保安規格是避免領導人遇上尷尬場面如示威等。作為 主人家的香港,不想讓 作為「上司」的張德江遇上尷尬場面,也是明白的。但是不把真實的一面給張德江看到,對香港來說是一件好事嗎?有待商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