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編輯部 圖:新華社/維基百科 5日,2016香港特別行政區立法會選舉投票結果揭曉,總體結果未見得非常意外。兩大傳統陣營「建制派」和「泛民主派」的得票均有滑落,「泛本土派」則攻下6席。一般來說,當選民對傳統陣營都不滿意的時候,容易引起第三勢力的增長,這可能是這次選舉的一個顯著結果。而議會陣營數量增加,實際上會增加議事的難度,也就是「碎片化」問題,可能對香港的未來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 投票率最高的選舉 香港特別行政區第六屆立法會選舉的投票結果5日傍晚全部揭曉,70名候選人當選為第六屆立法會議員。4日是香港特區立法會換屆選舉投票日,全日投票人數超過220萬,創歷史新高,投票率也打破歷屆紀錄。 本屆立法會選舉投票於4日7時30分至22時30分舉行。選舉仍然按照傳統分為地方選區選舉和功能界別選舉兩個部分。地方選區為5個,分別是:香港島、九龍西、九龍東、新界西、新界東,共有84張名單的213名候選人競逐35個議席。 功能界別方面,傳統功能界別為28個,共選舉產生30個議席,其中10個功能界別的12名候選人在無競爭對手的情況下自動當選,另有43名候選人競逐剩餘18個功能界別的議席。區議會(第二)功能界別由9張名單的21名候選人競逐5個議席。 本屆立法會選舉中,全港合資格的登記選民共有近378萬人,較上一屆增約31萬人。投票結束後共點算了約220萬張地方選區選票、約198萬張區議會(第二)功能界別選票和約17萬張其他功能界別選票。據統計,總投票率約為58%。 本屆立法會選舉中,建制派陣營共獲得41個議席,約佔總議席的60%,建制派與反對派兩大陣營所佔議席基本格局不變。民主建港協進聯盟(簡稱「民建聯」)在本屆立法會選舉中獲得12個議席,繼續保持立法會第一大政團的位置。 立法會是香港特別行政區的立法機關,除特區第一屆立法會任期為2年外,立法會每屆任期4年,第六屆立法會的任期將從今年10月1日起。香港特區第六屆立法會的產生辦法與第五屆相同。 新老交替數量大 本次立法會選舉,總共產生了26位新任議員,佔總共70位議員的37%,換屆率是相當高的。在換屆的席位當中,包括了一部分在任議員宣佈不再謀求連任,也包括不少議員被新銳候選人擊敗。 總共有12位在任議員在選前宣佈不再參選,其中不乏政壇重量級人物,包括過去八年擔任立法會主席的曾鈺成、從香港回歸之日起便擔任立法會議員的譚耀宗、以及去年在政改方案投票中缺席導致投票混亂的劉皇發等。當然,有些議員的退出,未必是真的放棄參與,而是為屬意的後來者讓出空間,比如劉皇發退選之後,其子劉業強被經民聯提名參選,並且在無對手的情況下自動當選。類似情形可見一斑。 而在謀求連任未成的現任議員也達到10位之多,當中包括泛民會議召集人何秀蘭、工黨主席李卓人、自由黨榮譽主席田北俊、泛民悍將黃毓民等人。現任議員落敗的方式各有不同,如黃毓民在九龍西區參選,最終得票7.25%,排名第六,低於「泛本土派」青年新政推出的年輕候選人游蕙禎(25歲,為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女議員)。 從投票結果來看,香港政壇傳統的「建制派」和「泛民主派」的得票均有滑落,所得議席也各自減少3席,所失去的約11%的選票以及6個議席則落入近年來興起的「泛本土派」手中,並且這6個議席全部屬於選民直選的地方選區議員,顯示一部分香港選民不滿意兩大傳統派別而尋求新意的想法。 「碎片化」的憂慮 就選舉結果而言,傳統泛民主派的議席減少至22席,得依靠「傘運」後新興的「泛本土派」才能維持「關鍵24席」,可否決議案,而兩者之間的合作則未必簡單。外間分析早已預期新的民主派內部呈現「碎片化」,否決法案的能力存疑。然而,也有學者指出,建制派同樣將面對「碎片化」問題。由此可見,香港未來四年的政治格局似乎更見凌亂。 香港政界與政治學者對於新衍生的民主黨派還沒有一個較統一的分類。一些媒體籠統稱呼非建制派,而當中包括泛民主派,以及泛民內部早年已出現的激進民主黨派。一些媒體選擇把新興的團體分為「激進本土派」和「自決派」,前者包括政團青年新政,以及熱血公民、普羅政治學苑和城邦派香港復興會組成,俗稱「熱普城」的選舉聯盟,後者則包括「傘運」學生領袖組成的香港眾志黨和三名獨立當選人。 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副教授馬嶽說,泛民主派與「本土派」之間缺乏互信已屬必然,而正因為新政團之間各有不同立場與意識形態,加上他們許多都是「議會新丁」,毫無經驗,以後非建制派要協調聯合行動將更見困難。 不過,馬嶽也說,建制派「有自己的分裂跟矛盾,他們共同行動也會比以前困難」。「建制派那邊有40席,但是民建聯作為『最大黨』,它佔的比例也比以前減少,第一代領袖事實上也大部分退下來。所以它要再領導建制派也會比以前要困難一點。」 香港教育大學協理副校長兼社會科學系教授盧兆興說,無論建制派還是民主派都出現了嚴重的「碎片化」問題,但相比之下,他認為泛民主派的表現其實並不差勁。「因為它們在碎片化的過程中達致了世代更新、交替。我們可以看到許多新的、年輕的議員給選進去立法會,而過去政績良久的議員都落馬。」「建制派『配票』很成功,但由於這次選舉投票率非常高,很多年青人投票,『首投族』都是投給一些新的候選人,所以建制派的表現實際上是有點差。」 泛本土派的崛起 本次立法會議員選舉,最大的關注點顯然是泛本土派的崛起。所謂泛本土派,是香港於2010年後興起的一個政治及學術派系,原屬泛民主派的激進陣營。現成為香港政治光譜中,非建制派的一部分。泛本土派強調以香港人的利益作本位,認為政策應以香港人的利益為依歸,香港人應優先享有社會福利,並主張實行中港區隔,反對中港融合,以捍衛香港的獨特性。泛本土派在社會和政治層面的立場都與中間派和泛民主派存在分歧,例如給予褔利予居港未滿七年的香港新移民的立場,對港中關係的理解等。 本次泛本土派攻下6席,6位當選議員均為不足40歲的年輕人,其中最年輕的羅冠聰僅23歲,前文提到的游蕙禎僅25歲。6位當選議員中,梁頌恆(30歲)和游蕙禎屬於「青年新政」,成立於2015年,是一個主張香港有權選擇自決,要求「港中區隔」的本土派政黨,成員逾百人,大部份為20至30歲的在職青年。「青年新政」的特色是主張走「議會路線」,認為議會上應該有屬於本土派的聲音,通過議會帶動本土思潮,並主張本土大團結。 33歲的鄭松泰綽號泰博,現於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擔任專任導師,任教香港社會、現代中國文化以及社會學導論等科目,為本土派組織「熱血公民」成員,在網絡電台擔任節目主持,包括《熱血時報》節目《大香港早晨》、《熱血政治》;以及MyRadio的《毓民踩場》及《建國研習班》。「熱血公民」於2012年2月29日成立,強調香港以文化為特點與外界「區隔」。 創造最年輕當選紀錄的羅冠聰為「香港眾志」創黨主席,黨的成員包括學民思潮前召集人黄之鋒等,成立於2016年4月10日,以「民主自決」為最高綱領,以直接行動,策動公投和非暴力抗爭,推動政治和經濟自主,以香港本位,實踐民主治港的理想願景。...
長三角貫通中原高鐵開通 由河南鄭州至江蘇徐州的鄭徐高鐵,是中國「四縱四橫」客運專線網路中徐蘭客運專線的重要組成部分,將於9月10 日正式營運,結束過去長三角往西北方向中原地區不通高鐵的歷史。鄭徐高鐵開通後,鄭州到徐州約需一小時二十分鐘,較現有最快列車縮短一半。鄭徐高鐵途經河南、安徽、江蘇三省,西起鄭州東站,東至徐州東站,總投資四百七十九點八億元人民幣,線路全長約三百六十二公里。 中國鐵路客服中心網站近日發出公告,為配合鄭徐高鐵開通營運,鐵路部門將由9月10 日起,推出部分線路列車的新運行圖。上海至鄭州車程將減少兩個多小時,縮至四小時內;上海至西安更減少了三個多小時,車程縮短至六小時內。鄭徐客運專線的開通也會大規模影響京滬高速鐵路、鄭西客運專線等線路的列車運行圖,特別是對合肥南站影響最大。因為在鄭徐客專沒有開通之前,由東北、天津、濟南、青島等始發前往武漢、重慶、成都、長沙、貴陽、廣州、深圳、南寧方向的高鐵,必須經徐州上京滬高速線—合蚌高速線—合武線。鄭徐客專開通後,將給京滬高鐵最繁忙區間(蚌埠南—徐州東)釋放了一定的運能,也讓旅客不再忍受合肥南站換向的困擾(因為在換向的同時,需要旅客更換座椅朝向)。而經停合肥南站的高鐵車次也會隨之減少。 同路點評:鄭徐高鐵終於來了!這意味著鄭州的高鐵「十字架」將正式形成。那麼,從鄭州可以通過高鐵連接的城市「朋友圈」,也將進一步擴大。而屆時,中原經濟區、東隴海地區與長三角經濟區也取得緊密的聯繫,務工、旅遊、求學、商務出行,將變得更加快捷。鄭徐高鐵的通車,鄭州、濟南、南京、上海、杭州等大城市之間實現4小時直達,中原與長三角等城市群之間的時空距離大大縮短,乘客可以在6個小時內實現貫穿洛陽、開封、安陽、鄭州、商丘、杭州、南京等中國歷代著名古都。隨著交通工具的發展,不僅有火車、汽車、飛機可以選擇,高鐵也漸漸成為大家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之一。 QS排名榜港大重奪港本地龍頭位 國際高等教育及人力資源研究機構Quacquarelli Symonds(QS)公佈16/17年度全球大學排名榜,香港有四所大學打入首一百位,其中香港大學上升三位戰勝去年排首位的科技大學,升至全球排二十 七,但在亞洲大學排名中,仍不敵新加坡兩所大學以及內地清華大學,排名 第四。至於去年的香港本地一哥香港科技大學則急跌八位,是唯一一所排名下跌的本地院校。QS世界大學排名是根據院校的學術聲譽、僱主評分、師生比例、論文引用比率、學院及學生國際化六個範疇,為全球逾三千八百所院校評分。 同路點評:每年都有不同的教育機構對大學作出評分,其實大學排名均具有其爭議性,如被指有過多主觀成分及具商業性質、被指部分調查方式不當、被指應用於大學招收優秀學生用途上等。大學除了透過研究促進知識外,亦負有知識傳承,培育下一代學者的使命。大學排名雖能鼓勵各大學進行科研,也會令大學較少注重教學質素,故排名只能作為參考,而非標準。 台逾1/3大專生自認較像打工族 台灣yes123求職網發布「開學打工族vs.職場兼差族調查」,以網路問卷於8月18至24日調查1308位大專學生、8月25至31日調查1416位上班族。結果指出,94.6%的大專生曾經打工過,平均月收入1萬6916新台幣,但55.6%的人認為錢不夠用、無法支付所有開銷;37.8%的人自認比較像打工族而非學生,31.3%的人透露曾因為打工使學業成績變差。yes123指出,過半大專生認為目前經濟壓力大,希望透過打工賺生活費、賺學費、舒緩貸款或負債壓力等;而最熱門的兼職項目為聽打人員、網路拍賣、特約記者。 同路點評:學生有打工經驗對於未來職場,確實有加分作用。但也有學子尚未踏出校門就要背負數學貸,成為大多數學子的打工首要原因。更有學生因打工而影響學業,甚至被迫休學等問題。在經濟不景氣之下,打工不只能分擔家計也能提早規劃人生方向,但應以課業為重,時間管理得當,在工作跟學業中取得平衡,避免因成績不佳而因小失大。 德蘭修女封聖 教宗:慈悲典範 德蘭修女的封聖儀式近日在梵蒂岡的聖伯多祿廣場舉行,儀式由教宗方濟各主持,約十萬名來自世界各地的信眾親臨現場見證。教宗形容德蘭修女為慈悲的聖人,稱讚她是個榜樣,應該引以為鑑。教宗表示,德蘭修女捍衞所有受疾病煎熬的、被拋棄的、以及未誕生的生命,他說:「德蘭修女將她的聲音傳達給全球列強領袖,讓他們意識到自己製造了貧窮的罪行。」教宗亦重提德蘭修女極力反對墮胎的立場,並引述她說未誕生的生命是最脆弱的。儀式上亦供奉了德蘭修女的小量血液,作為封聖儀式所需的聖人遺物。今次封聖儀式有至少十三個國家的元首或代表出席,印度、阿爾巴尼亞及馬其頓的官員均有到場,教廷派出三千人維持秩序。儀式在全球各地亦有直播。雖然梵蒂岡方面指會場可容納二十萬人入內,惟以安全理由,將入場人數減半。德蘭修女大半生奉獻予印度加爾各答的貧民,大批民眾聚集在仁愛之家總部慶祝,亦有大批民眾到德蘭修女的墳前獻花及點起蠟燭致意。 同路點評:有「加爾各答天使」之稱的德蘭修女出生於一個阿爾巴尼亞裔天主教家庭,自小立意侍奉天主,成立「仁愛之家」,一生為窮人服務。她在1979年獲頒諾貝爾和平獎,1997年因病離世,享年87歲。雖然德蘭修女廣獲外界讚賞,但也有人批評她沒有盡力紓緩臨終病人的痛苦,也沒有想辦法根除貧窮的根源。雖然她幫助了許多窮人,但也令窮人覺得接受幫助是理所當然的事。縱然如此,德蘭修女仍獲萬民景仰,鄉親父老與有榮焉,馬其頓與阿爾巴尼亞都力稱修女是本國之光,兩國都有不少道路、醫院、雕像與紀念碑以她命名。 近半人超重 法國擬徵垃圾食物稅 法國面對國民超重問題,財政部將之歸咎於民眾愛上吃垃圾食物,近日建議增設垃圾食物稅,以降低民眾吃速食的意欲,以及減少國家在相關方面的開支與損失。財政部早前一份報告指出,全國現時近5成民眾面對肥胖或超重問題,且有上升趨勢。報告指,現時法國有15%國民有肥胖問題,另有近32%人過重,顯示民眾愈來愈喜歡吃垃圾食物。報告稱,民眾因健康問題而請假,所造成的經濟損失,達到國內生產總值(GDP)的1%。 財政部為緩和國民肥胖問題,建議開徵新稅項,或是大幅提高與垃圾食物有關的消費稅,建議由現時5.5%增至20%。財政部強調:「若徵稅額太低,阻嚇市民進食速食的效果便不會明顯,故希望增設成效『顯著』的稅項。」財政部更建議,禁止於街上擺放投幣式的糖果販賣機,以免小孩過度沉迷於甜食當中。法國政府早已對含糖分的有氣及能量飲品徵收「汽水稅」,希望藉此降低民眾吃垃圾食物。 同路點評:肥胖成為全球通病,也已成為困擾人類社會的嚴重問題。由於肥胖及由此產生的疾病嚴重威脅民眾的健康,也給醫療保險系統和國家財政造成沉重負擔,不少發達國家因此開始考慮用稅收作為抑制肥胖的「武器」。但徵垃圾食物稅真的能如預期的那樣奏效嗎?小編認為,政府與其徵垃圾食物稅,還不如鼓勵民眾積極做運動,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加民眾的健康意識。而且,民眾有吃東西的自由,不應該為此付出更高的代價。對速食類食品徵稅也許更會影響窮人的生活,因為窮人比富人更經常食用這些便宜食物。 狗懂得聽人話 可分辨詞彙和聲調...
聯合國環境署對中美批准《巴黎協定》表示讚賞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3日在內羅畢發表聲明,對中美兩國批准氣候變化《巴黎協定》表示讚賞,認為中美對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挑戰的支持令人振奮。 聲明說,中美對推動《巴黎協定》生效的進程至關重要。雖然應對氣候變化挑戰的任務依然艱巨而緊迫,但能夠得到中美兩個大國支持「令人極度振奮」。聲明說,作為全球最大的兩個經濟體,中美是在向世界說明,未來經濟發展方向是低碳、綠色的。 按照規定,《巴黎協定》將在至少55個《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方(其溫室氣體排放量佔全球總排放量至少約55%)交存其批准、接受、核準或加入文書之日後第30天起生效。 目前已有180個《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方簽署了《巴黎協定》。中美兩國3日先後向聯合國交存批准文書,使得正式批准《巴黎協定》的締約方數量增至26個。根據聯合國的計算,這些締約方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佔全球總排放量的39.06%。 為了加強《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實施,對2020年後國際應對氣候變化行動作出框架性安排,2015年12月12日,《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1次締約方會議在法國巴黎通過了《巴黎協定》,成為近年來氣候變化多邊進程的最重要成果。 同路點評:《巴黎協定》一如當年的《京都議定書》,是實施《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具體指導性文件。沒有這樣一個文件,《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就真的只是一個框架,沒有任何實際效用。而《巴黎協定》的生效方式,決定了大國、發達國家在批准問題上有著更高的發言權。 中美兩國同時批准這一文件,對《巴黎協定》的推行有重要作用,也會對世界環保大局產生影響。未來經濟發展方向是低碳、綠色,各國都在為此努力。不過,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環保本身的效果需要長期積累,但破壞卻很容易,一次小規模的戰爭就能令長期發展的成果化為烏有。所以,最大的環保其實還是世界和平。 澳洲大學世界排名上升 靠科研投資刺激 發佈最權威的世界大學排名榜單的高等教育智庫Quacquarelli Symonds表示,澳洲各大學在科研方面的投資促進提升其世界排名。根據2016年QS世界大學排名,澳洲國立大學(ANU)依然是澳洲最好的學校,儘管它的世界排名從去年的19位下滑至22位。臥龍崗大學(University of Wollongong)提升最快,去年升至2018位,今年繼續上升至193位。新州大學(UNSW)和西澳大學(University of Western Australia)在科研表現方面也有提高,首次進入世界大學前100位。世界大學排名對澳洲各大學來說十分重要,因爲這關係到國際生源。QS智囊團隊調研主管Ben Sowter表示,近年來各大學的排名升降情况,顯示出投資具有决定性作用。 西歐國家削减公共研究支出,導致大學影響力下降。於此同時,俄羅斯、美國、韓國和日本各大學的排名顯著上升。QS世界大學排名是最權威的大學排名榜單之一,與專注學術因素排名的世界大學學術排名不同,QS世界大學排名衡量因素包括學術領域的同行評價(Academic Peer Review),全球雇主評價,單位教職的論文引用數(Citations per faculty),教師/學生比例(Faculty student ratio ),國際學生比例(International...
文:李秀辰 圖:維基百科 古往今來,知名的鋼琴演奏家不計其數,即使是在世的現代鋼琴家,為人熟知的不在少數。不過,以中國聽眾的視角來看,有一位鋼琴演奏家的身份非常特殊,他是相當數量的現代中國人認識古典音樂的橋樑,他甚至被稱為「中國人民的老朋友」。他,就是「浪漫鋼琴王子」理查德•克萊德曼。 理查德•克萊德曼(Richard Clayderman)本名菲利浦•羅貝路易•帕杰斯。1953年出生在巴黎一個世世代代爲家具製造商的家庭。6歲開始學習彈鋼琴,12歲時被巴黎國立音樂學院破格錄取。他從音樂學院畢業以後,偶爾做一些伴奏和樂隊的兼職。 1976年,他的生活有了戲劇性的改變。一位名叫Paul de Senneville的製作人相中了他,决定讓他演奏《給愛德琳的詩》(Ballade pour Adeline,在中國大陸出版時被稱為《水邊的阿狄麗娜》)。那張單曲一鳴驚人,創下了在38個國家2千2百萬張的銷售記錄。從此以後,他開始他作爲一個鋼琴演奏家的音樂生涯,錄製了1000多首鋼琴曲,成爲了世界上最成功的通俗樂器演奏家之一,在世界各地賣出了7千萬張專輯。在他的高峰期,曾經在250天內演出200場。 在中國,理查德•克萊德曼深受普通老百姓的喜愛。因爲他是在中國改革開放時期最初進軍中國市場的少數外國音樂家之一。他在中國最初發行了三套專輯(主要是盒式錄音帶),分別是《命運》、《水邊的阿狄麗娜》和《星空》,優雅的鋼琴讓改革開放初期仍有一點保守的中國人找到了一種浪漫而又不露骨的美。在中國演出之後的轟動,培養起了當時80年代的一批「琴童」。很多中國孩子選擇學習鋼琴,都是因爲理查德的影響。 1990年代初,理查德•克萊德曼訪問中國,中國中央電視台轉播了他的演奏會,演奏會由中國最著名的主持人趙忠祥主持,當時的收視率爆棚。理查德•克萊德曼在演奏會上演奏了他最著名的曲目,並且演奏了兩首他改編的中國樂曲——《梁祝》和《太陽最紅,毛主席最親》,受到了現場觀眾的狂熱支持。他對《梁祝》的改編和演出很大程度上 此後,理查德•克萊德曼也經常訪問中國。每年都在中國有數場演出。他也已經成爲了「中國人民的老朋友」,在SARS時期無法成行,理查德•克萊德曼還爲中國的醫務工作者們錄製了特別的MTV,鼓勵他們要努力共度難關。理查德•克萊德曼在中國的愛好者年齡層次相當廣泛,有年過半百的老人,也有中學生。 理查德•克萊德曼也是一位頗有創意的演奏家,除了演奏古典音樂和他自己的原創作品之外,也經常創意性的改編現有作品,譬如好萊塢的歌曲、東西方的流行音樂和古典音樂、民謠等。近年來,理查德•克萊德曼錄製了大量的世界各地名曲改編的鋼琴曲,稱為「世界之旅」(Around the World With Richard Clayderman),其中包括了很多亞洲國家的傳統曲目,連《新鴛鴦蝴蝶夢》這樣的流行歌曲也被理查德•克萊德曼選中。澳大利亞音樂自然也不會被理查德•克萊德曼遺漏,他演繹的《Waltzing Matilda》和《I Still Call Australia Home》(《澳大利亞是我家》)別有風味。 理查德•克萊德曼的部分作品由於年代較為早,欣賞效果可能稍微遜色,但絕對掩蓋不住其中的浪漫情懷: 水邊的阿狄麗娜(演奏:克萊德曼)...
文:本刊編輯部 圖:蘋果日報 自2000年的悉尼奧運開始,中國政府都會安排在奧運會上取得佳績或受香港人歡迎的中國運動員,到訪香港進行交流活動。今屆里約奧運結束後,到訪香港的傳統仍然繼續。國家精英運動員代表團於27日抵達香港,訪問三日。中國國家隊奧運冠軍代表團一行共有64人,其中包括45名運動員。在代表團當中,金牌運動員有42位,另有三位非金牌得主也被「破格」邀請,到來香港,包括人稱「超級丹」的羽毛球名將林丹和因一句「洪荒之力」而走紅的游泳銅牌得主傅園慧。而在非運動員當中,最受歡迎的非中國女子排球隊教練郎平莫屬。 中國國家精英運動員代表團於27日早上,乘坐專機抵達香港。團長兼國家體育總局局長劉鵬率領運動員步出機艙,而香港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等政府官員,與約二百名學生到機場迎接。林鄭月娥表示自香港回歸以來,在每一屆奧運舉辦完畢後,中國中央都是第一時間安排運動員到訪香港,這可凸顯中國非常支持香港特區,更反映兩地人民深厚的感情。而劉鵬則表示從各方面各個角度來看,內地包括體育事業,都離不開香港的幫助和支持。 在三天的交流行程中,除了出席由香港特區政府在禮賓府舉行的歡迎酒會及晚宴外,還有羽毛球、乒乓球、跳水項目的示範表演。運動員亦會出席綜藝活動和到香港體育學院與香港青少年作出交流等。在29日便轉到澳門進行4天訪問。 這次共有45名精英運動員及五位國家隊教練到訪香港,當中最受注目的包括重奪失落兩屆金牌的中國女排及其教練郎平、游泳冠軍孫楊、跳水金牌得主吳敏霞、羽毛球名將林丹,以及游泳銅牌得主「洪荒少女」傅園慧等。當中因誇張的表情和風趣的語言,在里約奧運會期間爆紅的傅園慧,無論是香港市民大眾、媒體、甚至是明星和運動員,都將焦點放在她身上。即使在出席新聞發佈會訪問期問,傅園慧只是坐在角落,仍不斷有記者向她提問,更戲稱她為「角落焦點」。而香港羽毛球隊大將葉姵延更笑指要把握機會合照:「很期待與性格可愛又搞笑的傅園慧見面,希望有機會『集郵』!」 對中國金牌奧運團熱情不再!? 雖然有「洪荒少女」傅園慧、羽毛球名將林丹、甚至是在香港人心中有一份情意結的郎平坐鎮,一起到香港交流。但不知是否因為中國在今屆奧運的成續未算突出,還是因為中港關係在近年日漸緊張的緣故,香港市民對中國金牌奧運團到訪香港的熱情,有減退的跡象。從政府所舉辦的活動規模亦可知一二。 我們不妨從2004年雅典奧運後的交流活動開始,作一點比較。在2004年,當年主辦方共舉行3場示範表演和一場大匯演,公開發售的門票數量分別為6,300張和3.2萬張。而2008年北京奧運後的交流活動,共舉行了4場示範表演活動和一場三萬人的大匯演,而示範表演活動共發售了4300張門票,共安排63名金牌得主來香港。在2012年倫敦奧運後的交流活動,共有60位運動員參加該次活動,但發售的示範表演及大匯演門票分別只有3400張和26000張左右。在今次的交流行程中,三萬人的大匯演不再,變為在只能容納3500名觀眾的場館內,舉行綜藝節目和舉行三場運動示範表演。值的一提,雖然規模越辦越小,但花費卻越來越高。從2004年的100萬港元(約17.8萬澳元),升至今年高達700萬港元(約125萬澳元)。如從香港政府舉辦的規模來看,可見香港人對中國金牌訪港團的熱情感的確不斷減少。 當中的原因為何,其實可從歷史因素一探究竟。香港其實自1952年開始,就一直有參與奧運,但其成續未見突出,故香港人對香港運動員的熱情一直不算深厚。中國在80年代掘起,其在運動這軟實力上,亦漸漸在國際間抬頭。故香港人在觀看奧運比賽時,就會把關注點落在中國運動員身上。而2000年悉尼奧運,是香港回歸中國後的第一屆奧運,亦是首次有中國金牌奧運團到訪香港,香港人自不然對中國奧運運動員的熱情再次提升。而2008年的奧運在北京舉行,香港人對中國奧運運動員的熱情當然更進一步推上高峰。但經歷了幾次的奧運後交流,形式和表演項目亦幾乎一樣。在正常的情況下,熱情減退是正常不過的事。而且在中港矛盾日漸升溫後,香港人對其「中國人」的身份認同,的確有所下降。由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社會及政治發展研究中心歷年所作出的「香港人和中國人的主觀身份認同」研究也顯示,2008年是香港人對「中國人」的身份認同最高峰的一年,但之後一直下跌。再加上香港運動員在過往幾屆的奧運會中,亦取得不俗的成續。香港人自不然把對中國奧運運動員的關注,逐漸轉移到香港奧運運動員身上。 被受冷落的香港運動員 事實上,在奧運後邀請中國金牌運動員到訪香港,一直被視之為愛國教育活動。而且每屆奧運結束時間約在八月尾,剛好亦是香港立法會選舉前夕,故被認為對建制派在立法會選舉中,有一定的拉票作用。因此,香港政府對其到訪團到來,當然會熱情招待。 可是,如此對比下,卻有人認為香港政府冷落了香港運動員。雖然在今屆奧運中,香港運動員拿不到任何獎牌,但好像香港奪牌希望、單車選手李慧詩在比賽中發生多次意外,雖然受傷不輕仍堅持完成比賽,他們的意志卻觸動了每一個香港人的心。雖然他們回到香港後,仍有一場由香港政府為他們舉辦的酒會,以答謝他們的努力。但當香港運動員和中國運動員在一起時,他們明顯地備受冷落。在歡迎中國國家精英運動員代表團的晚宴上,亦邀請了大部份香港里約奧運代表到場。但在全晚的活動上,既沒有人在台上宣佈他們在場,也沒邀請他們上台,香港的里約奧運代表運動員活像一班觀眾似的。 在香港這城市,發展體育絕對不會是政府的重點之一,由香港特首梁振英之前所說的「宗教和體育沒有經濟貢獻」就可略知一二。但是,香港奧運隊的運動員,也付出了各人的努力,在比賽中拼盡每一分力。雖然沒有獎牌,但每位運動員都是值得受到尊重的,不應受到如此冷落。香港政府近年雖常說要發展體育,但如連尊重運動員這一道理也不懂,儘管花了多少錢、做了多少建設,也是徒勞無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