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反思
新冠世情反思11
周偉文
感染者有曾無減
到周三為止,全球感染新冠病毒人數已超過830萬,死亡人數超過445,000。原來已宣佈無病毒的新西蘭,又發生外來傳入個案。而北京在數十天沒有新個案下,在短時間內有超過100個新症,是否將有大規模爆發仍未可知,但中國立時進入高度戒備狀態,則是無可置疑。全球在過去兩週,新感染人數每天都超過十萬,在6月16日,感染人數破紀錄達142,557人。雖然歐洲疫情漸漸放緩,但南美洲則全面失控,巴西一天內超過30,000人受感染,令人擔心。
澳洲全國漸漸進入解封期,要解決的是如何重建經濟,卻見到一些州仍持續有社區爆發。各州之間無法恢復正常交通自由來往,直接影響到社會的日常運作。總理莫里森雖然宣佈開始有限度地容許留學生回來,但短時間內能進入澳洲的,將是極少數。留學巿場要恢復,恐怕仍有一大段路,但大學裁員,卻正在開始,對澳洲經濟的負面影響,很快便會明朗化,並不樂觀。
社會生活受影響
巿面上雖然人流多了,但生活卻不再一樣,餐飲業所受打擊應是最大。維州現時容許20人在餐館用膳,但不少餐館仍只是提供外賣服務。20人在餐堂的上限是因應病毒傳播風險而訂定,並不是按照餐館經營的可能性,因此能提供局部服務的會供應外賣,大多數餐館週日都仍是關閉,週末才稍見熱鬧一點。商場內仍有一些零售服務未有恢復,因為若人流不高,購物者不多,開舖的成本太高,並非有利可圖的生意。
上班族使用公共交通工具仍未見踴躍,大家心中仍有恐懼,在家中繼續家居辦公室者不少。有人相信在辦公室一起工作的文化,將會改變,但雇主是否認同雇員在家居工作的效益,恐怕要在疫症過後,社會重新檢視實際情況,才知是否有了結構性的改變。社區服務現時仍未回復正常,有老人會表示最少要在九月才會重開,因為長者是疫症高危一族,大家都不願意冒險。不過華人社區內使用通訊軟件的人劇增,大家開始接受使用如Zoom,Teams或其他通訊軟件,作視像會議,討論或群組內的交流。教會崇拜在網上舉行,會眾參與人數都不少,不過有人擔心在解封後,會否出現實體崇拜人數下降的情況。
因著社會內使用通訊軟件者多了,提供網上培訓的服務也增加。歡欣機構一直以來在墨爾本提供成人社區學習課程,也試行在這期間發展網絡培訓,正正是疫症帶來意想不到的改變。是的,不少中年人平時已漸漸跟不上最新的生活科技,卻因為疫症而被迫大幅追上時代步伐。有報導指Tablet的銷量大增,相信是因為更多人使用這些通訊科技設施吧。
應當進行示威遊行嗎?
因著黑人佛洛伊德的死,全球不少地方舉行Black Lives Matters BLM的示威游行。總理莫里森大力反對,認為游行不單違反隔離禁令,而且會大大提高感染新冠的風險,整個抗疫工程都受到影響。最後法庭裁決游行可以進行,雪梨及墨爾本都有上萬人游行,表達了澳洲土著受社會歧視及與佛洛伊德一樣受到不公平對待。社會內普遍認為游行確實對疫情有影響,也有人在參加游行後發現受到感染,不過還好到今天這樣的個案還不是很多。看來澳洲人重視公平,寧願冒著受到感染的風險,仍要大力表達意見。
在一些極權國家,有執政者會以安全為名,禁止人民各種日常生活行動。在人權和社會安全之間,如何平衡,不同國家體制自是有不同的取向。孰對孰錯,真的不能容易下結論。重視社會安全的,認為不一定要以游行方式來表達意見,但堅持進行者,卻認為表達意見的權利是基本人權,不能隨意被執政者剝奪。
在香港,踏入六月,是反送中運動一週年。6月4日、9日、12日等都有不少巿民上街或在公眾地方表達意見。其實在這期間這些表達意見者,都冒著被檢控的危險。6月4日晚上維多利亞公園的集會,31年來首次無法舉行。主辦機構負責人雖然聲言不是集會,當晚卻仍走到公園表達對六四犧牲者的懷念。上萬計的巿民也在沒有合法集會的情況下,自發走進維園,表達自己對六四事件的立場和悼念。特區政府上週對當晚在維園悼念的一些政治人物作出了檢控,引來更多人對政府的不滿。疫症期間意見的表達,在香港也可以變得政治化。
經濟前景暗淡
這期間,大家都在談論疫症過後,澳洲經濟前景如何。面對中國對澳洲發出旅遊、留學、限制進口貨品、以及撤資的警告,大家都相信澳洲經濟前景暗淡。教育是澳洲第三大輸出,旅遊業更與其他行業緊密連結,在未來一年要是澳洲無法全面開放,澳洲經濟將大受打擊是可以預計的事。不過,影響澳洲經濟發展的程度,到今天仍無法估算。
有不少人提出希望政府延長大受支持的Jobkeeper計劃,讓雇主們有更多時間進行調整,保持澳洲企業的實力。我採訪了一位餐飲業的前輩,他相信政府要主動投放資源,提升社會的信心,鼓勵巿民消費,推動經濟發展。他認為Jobkeeper確實幫助了中餐業的經營,由於Jobkeeper計劃,不少餐館從業員的薪水得到補貼,因此雖然提供外賣不一定賺錢,但至少可以讓餐飲業不至倒閉,員工可以繼續有工作。他認為政府在稍後時間,要撥出經費宣傳,讓巿民恢復對堂食的信心,才能挽救餐飲業。要是在未來有大批香港人移民澳洲,更可能會為經營粵菜者帶來發展契機。不過前景是否有盼望,大概到下半年社會完全解封後,才知道人的消費習慣是否有所改變?餐飲業能否恢復元氣,可能到年底才知分曉。
面對的挑戰
教會在過往數月,都無法舉行聚會,網絡聚會變成時尚。香港一些神學院也在這時推出網上神學課程,參加者上萬,來自全球四方八面。有基督徒反映,早段時間雖然政府限制人與人互訪,不過教徒之間接觸並不減少,有人更認為由於疫症中大家都減少了社交生活,信徒之間的聯絡更加緊密。
從二月開始,社團之間就少了聚餐、集會或公益活動,不過服務性質的社區組織卻仍維持不少服務,在艱苦環境中仍然努力,幫助有需要人仕。以前可能大家可以見面,現時不少支援性的社區工作,要以一對一的電話服務為主,對策劃者帶來更多功夫,令人感到疲憊。
我們所辦的電台節目「同聲同路人」,數月來能堅持每週廣播,全因一群忠心義工的支持。不過我們也發展了各種遠程的錄音技術,讓義工們可以不用到錄音室,仍可參加廣播。因此,在未來我們見到社區媒體,是可以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不再一樣
病毒在沒有預警之下出現,不管是白人或黑人、富有或貧窮、上智或下愚、高能或低能等都同樣地入侵他們的健康。也不管你是誰,都和別人一樣,生命受到同樣的威脅,因此每一個人都能看到自己沒有比別人強的地方。而且每一個人都要為著保持自己健康而努力,別人無法替代。由國家首相總理到販夫走卒,都可能受感染,讓我們看到疫症面前,真的是人人平等。
平時我們想一些人會比其他人有更多優勢,不過這疫症卻告訴我們,如同基督教信仰所說,人人都是神所創造,沒有人比別的人強。很多時候,人要到老死時才發現這真理,不過今天疫症把這真理完全演繹。人要為自己一生負上責任,不能假手別人,去過自己的一生,就如人人都要防疫,保持自己不受感染,別人不可代勞一樣。
我當然盼望疫情能盡快過去,我們生活不受影響。不過,我也知道,這疫情確實走進了我們每一個人生活的各環節,叫我們以後的日子,不再和以前一樣。
或許,以後人類將無法擺脫新冠病毒,我們要從與病毒一起,去學習生命的意義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