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歲月留聲

動聽的澳洲旋律

文:李秀辰
圖:維基百科

身在澳大利亞,聽聽澳大利亞的歌曲也是了解這個國家的一種方式。澳大利亞的音樂在世界樂壇獨樹一幟,最具代表性的,可能是下面這三首:

《I still call Australia home》(《澳大利亞我的家》,也作《澳大利亞是我家》)於1980年由彼得•阿倫(Peter Allen)譜曲並演唱。這首歌在推出後即在澳大利亞廣爲流行,並成爲最著名的愛國歌曲之一。另外,一些工作和生活在歐洲和美國的澳大利亞人更是將其視為一種精神食糧。澳大利亞航空(Qantas)自1980年代以來,就將這首歌作爲其廣告歌曲,而客戶的受眾群體大多是生活在海外的澳大利亞人,而外國人也因而將這首歌視為澳大利亞的象徵。

《Waltzing Matilda》(《叢林流浪》)是澳大利亞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民謠(鄉村歌曲或民歌)。由於幾乎每個澳大利亞人都會哼唱,所以被稱為是「澳洲的非官方國歌」。這首歌的歌名經常被錯誤地譯為《跳華爾茲的瑪蒂爾達》,因為Matilda頗似女性的名字,而Waltzing則被誤解為華爾茲舞的進行時。其實,歌名中的「Matilda」是澳大利亞俗語「旅行袋」的意思。這種旅行袋是旅人們徒步旅行時,用來背著家當的大布袋。

《叢林流浪》的歌詞內容是描述一個四處漂泊的工人(或流浪者),在叢林泡了杯茶、捕了隻羊吃時,羊的主人帶了三位警員來逮捕他(當時犯了偷竊罪的人會被判處吊刑),這個流浪者聞知便逃逸,最後無處可躲藏,於是躍入湖中,在自我了結生命前,對著前來拘捕他的人高喊『你們永遠活捉不了我的』的故事。這首歌最初由愛國詩人Banjo Paterson完成於1895年,爾後,音樂製作完成於1903年。後來

《Waltzing Matilda》由於曲風輕鬆又帶著一點點卑微和不羈的精神而被澳大利亞人所傳唱後,逐漸爲後人加入不同的曲風和音樂元素,發展到現在。這首歌在昆士蘭州溫頓有它自己的博物館。

在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的開幕式的電視特別節目中,奧莉維亞•紐頓-約翰在一個唱詩班的配合下演唱《I still call Australia home》和《Waltzing Matilda》。之後兩首歌曲出現在美國歌劇《來自澳洲的男孩》中,歌劇描述彼得•阿倫的生平,由好萊塢澳洲著名演員休•杰克曼飾演彼得•阿倫。

上述的兩首歌,在全球化的今天被中國人所認識。但在信息尚不暢通的1980年代,澳大利亞歌曲在中國人心目中的代表,是一首叫作《剪羊毛》的歌曲。這首歌的正式名稱叫作《Click Go the Shears》(可以譯為《羊毛剪子咔嚓响》),描述了剪羊毛工人辛勞工作,拿到工資後又到酒館開懷暢飲的情景。歌曲曲調輕快、容易上口,是1950年代由一位訪問澳大利亞的美國藝人唱紅。雖然有些令人難以置信,但《Click Go the Shears》是根據美國內戰期間一首歌的曲調改編而成,而且早已在澳大利亞流傳則是不爭的事實。

澳大利亞歌曲當然都是英語的,但不妨礙英語不佳的人士欣賞音樂的美:
I still call Australia home(演唱:澳洲童聲合唱團)

雖然事實上是澳洲航空的廣告歌曲,但清脆的童聲演唱,帶來無窮想像。

Waltzing Matilda(演唱:Slim Dusty)

2000年悉尼奧運會開幕式的版本,年邁的演唱者引發了全場的轟動。

Waltzing Matilda(演奏:André Rieu)

世界級的小提琴演奏家André Rieu傾情演出,同樣引發全場大合唱。

Click Go the Shears(演唱:Evan Jones)

渾厚的男聲,令人聯想到剪羊毛工人的堅毅。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