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週話題
悲劇背後-- 美國佛羅里達州奧蘭多槍擊案
悲劇背後--
美國佛羅里達州奧蘭多槍擊案
文:本刊編輯部 圖:蘋果日報、社交網站截圖
美國12日凌晨爆發嚴重恐怖槍擊事件,佛羅里達州中部大城奧蘭多(Orlando)一家同志酒吧「脈動」(Pulse),遭到一名槍手馬丁(Omar Mir SeddiqueMateen)闖入店內大開殺戒、挾持人質,造成至少50人死亡、53人受傷,成美國史上死亡人數最高的槍擊案。這宗槍擊案件,使美國近年同性戀、移民、宗教、槍支管制等多個深層次矛盾再次浮面。而且這兩宗槍擊案件適逢在美國大選年發生,勢必衝擊兩大政黨的選情。值得一提, 就在這恐怖襲擊之前的兩天,年僅22歲的美國新生代女歌手克里斯蒂・娜圭密(Christina Grimmie)在奧蘭多一家劇場舉行簽唱會時遭到槍擊,不幸身亡。
被美國警方相信是極端伊斯蘭教徒的阿富汗裔、二十九歲槍手馬丁,在12日凌晨闖進一間同志酒吧,開槍並挾持人質,造成五十人死亡和五十三人受傷,其後他在與特警交火時被擊斃。這次槍擊案,是美國歷史上死傷最慘重的大規模槍擊事件,遠超過2007年維吉尼亞理工學院槍擊案。
奧蘭多警方表示這宗槍擊案已被列作為本土恐怖主義襲擊行動來調查。恐怖組織「伊斯蘭國」發表聲明宣稱策動攻擊,但調查當局推測馬丁只是受極端組織「伊斯蘭國(ISIS)」所發表的思想和言論的影響下,屬於「孤狼」型(即使用恐怖主義暴力行為去支持一些團體、運動、或意識形態,但獨自策劃、執行)的恐怖分子。而美國總統奧巴馬將此次槍擊事件稱為「恐怖行動」、「仇恨行動」。
美國的恐同情緒
這宗槍擊案,不只掀動了美國民眾的情緒,更揭示了美國多個深層次的社會矛盾。槍手的父親及後接受訪問時表示,兒子曾在街頭目睹一對男同志接吻,因而感到非常憤怒,直言認為兒子行兇動機是因憎恨同性戀者。因此我們可以斷定槍手不是隨機行兇,而是特意選擇同志聚集的地方展開行動。
槍手是伊斯蘭教徒,而案件在同志酒吧內發生,外界難免將伊斯蘭教與恐同情緒聯繫起來。平心而論,不同宗教對同性戀有著不同的見解,亦有不少宗教極力反對同性戀行為。例如事發後,德州副州長Dan Patrick就在社交網站上,引用聖經經文寫道:「不要自欺,神是輕慢不得的;人種的是甚麼,收的也是甚麼。」被外界認為他是暗指遇害的同性戀者,應該為自己的死負責。可見,恐同情緒並不是伊斯蘭教的「專利」,而是在整個美國社會、甚至全球各地、各類宗教中,確確實實存在的問題。
自從美國立法允許同性婚姻後,不少人歌頌美國為平權先鋒。但事實上,恐同問題在美國歷史上,一直處於緩慢進步的階段,而美國政府在國際間就殘害同性戀這問題亦一直避而不談。根據美國聯邦調查局於2011年表示,性小眾遭受仇恨罪行的機會是黑人或猶太裔的兩倍。今次事件的兇手雖然是穆斯林,但他也是一位土生土長的美國人。這事正好反映美國這主張人權、平等、包容的國家,在社會間仍存在著一定恐同情緒。正如《紐約時報》撰文中所說,「我們究竟有沒有盡一切方法,保獲LGBT的人身安全?我們不知道。」因此如我們只將所有責任放在伊斯蘭教身上,是絕不可能在往後日子裏,杜絕這些事情發生。
同性戀與伊斯蘭教之間的衝突
但有一個事實也是我們不容忽視的。宏觀整個歷史,除了伊斯蘭教外,又有多少宗教對同性戀者的仇恨,大得要將他們至於死地?雖然不少伊斯蘭教的研究學者指出歷史上沒有記載有任何人因著同性戀而被伊斯蘭先知穆罕默德處置的紀錄,認為將同性戀者處死並不是伊斯蘭教的教義。但是早在伊斯蘭教第三哈裡發時期(約632年至661年),就有記載同性戀者被焚死的事件。因此可說早在百多年前,穆斯林已經將處罰同性戀者的行為當作教義的一部分,其影響力更一直留存至今,如在現今的伊朗、伊拉克、尼日利亞、卡塔爾、沙特阿拉伯、索馬里等地,同性戀者一直面臨著入囚,甚至被判死刑的威脅。而恐怖組織「伊斯蘭國」更為人側目,他們不斷殘酷對待同性戀者,更將過程錄下,發佈到網上。
宗教和法律,可說是維持國家的兩條支柱,應是互相影響但互不抵觸。但有些宗教,卻把教義引入、甚至凌駕於法律之上,鼓勵和歌頌信眾排斥、甚至殺害與自已信仰違背的人。這種宗教還可說是合理嗎?
影響政局的槍擊案
「欣賞那些在對激進伊斯蘭恐怖主義問題上正確的祝賀,我不要祝賀,我要強硬和警惕,我們必須精明!」- - 共和黨總統參選人特朗普在社交網站上所發的帖。
有不少人認為今次事件,有可能成為今年美國大選的關鍵之一。近這一年多來,歐洲多國和美國相繼發生恐怖攻擊,而且絕大多數和「伊斯蘭國」有關。加上中東難民湧入歐洲一事,使穆斯林難民移民這問題,成為影響全球各國政治選舉結果的關鍵話題。
而作為總統參選人的特朗普在競選以來,一直倡議在未消滅伊斯蘭恐怖主義之前前,應禁止穆斯林入境美國。他這番言論一直受到極大爭議,被認為是歧視、違反平等的。但再一次的濫殺事件,不難想像社會對穆斯林的不信任情緒會再次提高,更讓特朗普的言論增添幾分說服力。特朗普在事件發生後,立即將槍手定性為「激進伊斯蘭」,更重申應該禁止在外國出生的穆斯林進入美國境內,因為美國「沒有辦法檢查他們、養他們、活著阻止他們的二代被激進化。」
雖然特朗普將事件指向移民政策這觀點,亦非受到所有人的認同。如《衛報》的一篇評論文章指出,槍手是一名土生土長的美國人,因此不論今次事件成因為何,這都不可能與移民有關。但是根據事後民調,特朗普在這話題上顯然是處於上風。根據彭博新聞社的最新調查結果顯示,今後如果再發生類似奧蘭多槍擊案的事件,對特朗普當總統更有信心的受訪美國民眾佔比45%,比將支持槍支管制作為她競選活動的關鍵議題之一的希拉里多出4%。
無論如何,不管這悲劇的成因是在恐怖組織的操控下還是槍手的個人選擇,這不單是一宗針對同性戀,更是打壓自由、人權的恐怖襲擊。每人都可享有自已所相信的宗教、所愛的伴侶。我們可以對持不同人生觀的人作出不認同,但絕沒有可將自己凌駕於法律、殘害他們的權利。
* 在奧蘭多同志酒吧槍擊案前兩天,在美國歌唱選秀節目《美國之聲》(The Voice)第六季參賽並取得第三名而成名的新生代女歌手克里斯蒂・娜圭密,在奧蘭多的一場演唱會結束後進行簽售活動時,被一名二十七歲男子洛伊布爾(Kevin James Loibl)開槍襲擊,經一輪搶救後不治,享年22歳。有不少美國民眾認為兩宗事件有聯繫,但警方隨後宣佈認為沒有無迹象顯示有關聯。目前洛伊布爾的作案動機仍不明,但網絡上有文章指出是因為克里斯蒂多次為基督教發聲而引致殺身之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