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每週話題

蒙哥人回歸故里

數年前考古學家在肯尼亞的一個洞穴中發現了一個帶有骨骼遺骸的墓地。就年齡而言,該發現屬於中石器時代,是迄今所知非洲大陸上最古老的人類墓葬。在歐洲和亞洲找到了尼安德特人和近12萬年前同時代人的墓葬,但在非洲大陸上墓葬的早期證據卻很少,儘管非洲被認為是人類的發源地。

發現古代人類墓葬穴

在肯尼亞的潘加-亞-賽迪洞穴的發掘期間,考古學家們發現了一個與中石器時代相對應的大約78000年前的墓葬。科學家們在2013年發現了第一塊骨頭碎片,但是直到2017年才在這個洞穴當前層以下約三米的深度處發現了一個圓室,裡面充滿了疏鬆的沉積物,並堆積了易碎且嚴重損壞的骨頭。

鑑於材料的易碎性,研究人員對遺骸進行了防腐打包,將其帶到了內羅畢,然後帶到了西班牙的布爾戈斯,在那裡的國家人類進化研究中心進行了修復和詳細研究。

科學家們花了一年多的時間才明確確定了遺骸身份。原來,他們歸屬於一個智人孩童,這個孩童的年齡在2.5至3歲之間。這個可能是現代智人中,最早的人類, 正在給考古學家研究, 務求要認識人類的過去。

/ 明代墓葬惊現非洲

澳大利亞的蒙哥人

而在澳大利亞的1968年,考古研究員鮑勒(Jim Bowler)在悉尼以西750公里、古老而風乾了的蒙哥(Mungo)湖岸邊首次發現了女性「蒙哥人」遺骸,這具遺體殘骸據信在4萬多年前被埋葬。然後在1974年,鮑勒博士又發現了赭石裝飾的相同時期的遺體,隨後命名他們為「蒙哥人」。 1992年,在當地土著社區數十年不懈的呼籲之下,女性「蒙哥人」的遺體被送回了蒙哥湖。又過了25年之後,一輛載著「蒙哥人」和另外100名冰川時期原始人遺體的靈車,從堪培拉駛回了湖邊。

認祖歸宗

19世紀時,人類認為土著人存在的歷史僅有2000-4000年,所以考古工作做的很少。而蒙哥人的發現,證明蒙哥人出現在4萬年前,這簡直令人難以置信,科學家們甚至從來沒有想到過。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巨型動物和土著人曾是共存的。澳大利亞的歷史不是從庫克船長登錄才開始的。

但是,2017年年底時研究者們為「蒙哥人」遺體舉辦了認祖歸宗儀式。在 2018 年 11 月由當地土著諮詢小組批准後,州政府接受了簡單的重新安葬計劃,該小組由三名與該地區人民有公認聯繫的人組成——Mutthi Mutthi、Ngiyampaa 和 Barkindji(後者被視為土著80% 相關區域的持有人)。

於是,蒙哥人的重新埋葬可能對現代人對於澳大利亞這片土地的研究產生很大的影響,沒有辦法做更多的研究。就像91 歲的鮑勒所說,蒙哥男人和女人的遺骸是全球和澳大利亞40,000 多年連續土著文明的人類故事中的「寶石」,如果我們簡單地將它們取出並埋葬,它們就會「蒸發」。他說,威蘭德拉的世界遺產名錄取決於遺骸的全球意義,而這種地位會因重新安葬而減弱。

如今,對於那些想要停止重新安葬蒙哥遺骸的人來說,時間已經不多了。公眾意見徵詢的截止日期已過,預計聯邦將於 8 月初做出決定。 「我認為我們正在打一場艱苦的戰鬥,」 鮑勒說。 「無論結果如何,我都會接受。但我重申我的信念,如果我們僅僅將遺骸全部取出並掩埋,這個地方的豐富性和全球意義就會消失。」

歷史學家杰弗里·布萊尼公開支持鮑勒:「當我們回顧我們的歷史時,某些人、某些事件、某些風景給我們一種驚奇感,讓我們覺得我們屬於這片土地。無論是亨利·勞森的短篇小說還是班卓·帕特森的詩歌,還是海德堡的畫家——總有一些事件讓我們覺得自己是屬於自己的,吉姆·鮑勒和蒙哥湖徹底改變了我們對……我們祖國人類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的理解。」

通常的處理方法

通常,在對某一座墓葬的清理結束後,會對清理後的墓葬進行拍照,發掘中取出的器物會放回原位,以還原其下葬時的原有位置。在取齊資料後,器物入庫,屍骨則以其重要程度進行處理。若保存較為完好、重要程度極高(比如馬王堆、木乃伊),可能在清理前將棺槨整體封裝打包,在實驗室內清理,後續進行相關研究;對於研究意義較大的墓葬,會對屍骨進行採集,進行體質人類學等的相關分析;若是對於學科研究重要性極低、年代很晚的墓葬,也會對其進行收斂,交當地政府部門進行安置。對於發掘後的棺槨,研究意義較小的會在發掘區周圍掘坑掩埋。

鄭和村的發現

2017年8月,在非洲肯尼亞的曼達島上,國際考古團隊也發現了一個具備中國血緣的古代人墓葬,很可能曾生活在鄭和下西洋的時代。這具骸骨擁有東亞人的鏟形門齒,血緣上也與中國人相吻合。根據碳14測定,此人生活的時代約600年前,與鄭和下西洋的時間基本吻合。如果把這些屍體埋葬回去,也就不可能證明當地600年前,有一隻中國木船在附近觸礁沉沒,幾十個中國水手來到了島上的傳說。

在現在的帕泰島的老上加村遺跡,有很多中國人生活過的痕跡,是中國人和他們的後代在非洲留下的足記。在這裡,有中國人擅長的建築風格,也有一座非常典型的中國人墓地。

這座墓前面立著六七米高的石柱紀念碑,石柱上粘貼著瓷器,上面甚至還刻有漢字。但是,隨著600年時間的不斷流逝,隨著風浪的侵蝕,上面的漢字也慢慢變淺。

當地人說,他們的祖先十分懷念自己的祖國,自己的家鄉,無時無刻不想回到中國,那個遙遠的故土。可惜,由於交通的不便,他們一生都生活在帕泰島,而他們的後人也在帕泰島生活了600年。

我們知道,中國人是最講究落葉歸根的,由於實在回不去了,所以他們的墓地的方向都是東北方向,那個中國的方向。

爭論

澳大利亞蒙哥人的研究正面臨著這樣的問題,這也是澳大利亞人如今的問題:土著人的歷史。澳大利亞的社會今天特別重視土著人的「權力」,這才是為什麼要把蒙哥人回歸「故土」。

但是,也就此有一個疑問,即蒙哥人與土著人之間的聯繫,蒙哥人是否是土著人的祖先?目前我們還不知道答案,也很可能永遠都無法知道答案。

「鄭和村」幾乎被一次考古證實,當地人的膚色為什麼介於黑人和黃種人之間,體貌特徵偏向亞洲人,那麼蒙哥人呢?澳大利亞這片土地是不是人類的起源地之一呢?

那麼,蒙哥人回歸故里是否有爭議?如何在尊重死者和現代研究中找到平衡,你們怎麼有什麼想法呢?

蒙哥國家公園

/ 蒙哥國家公園

蒙哥國家公園(Mungo National Park)位於新南威爾士州西南內陸,佔地1109.67平方公里,屬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定的世界文化自然遺產威蘭德拉湖區(Willandra Lakes Region)的一部分。

幾萬年前,這裡曾經水草豐茂,萬物繁榮,但是隨著地質的運動,這裡逐漸成為了荒涼的內陸,湖泊乾涸,氣候乾燥,最後變成了一片荒漠。蒙哥國家公園是澳大利亞第一個被列為世界遺產的國家公園,是考古學家、古生物學家的夢之地,也是風光攝影愛好者的夢幻樂園。在渺無人煙的荒漠漫步,在古老寂寞的深空下仰望,讓人有星際穿越漫步外星的神秘體驗。

蒙哥國家公園以「月球表面」而著稱,由露出地面的褶皺岩層以及移動的沙丘組成,蒙哥湖(Lake Mungo)在14000年前就已經乾涸,現在成為一個巨大的新月形沙丘,而湖岸圍繞著一條33公里長的白色沙丘,人稱「中國牆」(Walls of China),是一個可以任想像馳騁的奇幻之地,也是觀賞日落的最佳選擇,日落時,白色的「中國牆」會隨著光線逐漸變成黃色、橘黃色,然後變成深紅色,如果不是親眼看到,絕對不會相信世界上還有如此壯觀、如此繽紛的日落。

要到訪蒙哥國家公園, 最方便的是從維州的Midura出發, 不用兩小時, 經過一段碎石路, 就可到達蒙哥國家公園, 一睹這令人心醉的奇境。

/本刊編輯部

/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