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路點評
中美阿拉斯加會談落下帷幕
拜登政府上任以來中美首次高級別官員面對面會談在美國阿拉斯加結束。雙方火藥味十足的唇槍舌劍引人注目,引發各種評述。
代表中國出席會議的是主管外事工作的政治局委員楊潔篪和外交部長王毅。美國的代表則是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與白宮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Jake Sullivan)。
布林肯在會後形容對話是「艱難而直接的」。他還向媒體表示,雙方談到存在根本分歧的議題,包括新疆、香港、西藏、台灣問題,以及中國在網絡空間的作為。 「當我們明確直接地表達這些關切時,得到了戒備的回應,這不令人意外。」
楊潔篪則在中方記者會上表示,會議是「坦率的,建設性的,有益的」,但他指出,雙方仍存在重要的分歧。
雙方代表兩日內共展開了三輪會議。 18日當地時間下午與晚上舉行了兩輪,19日早上第三輪。
會議大部分時間閉門進行,但向媒體開放、常規只限於數分鐘的開場白部分,卻因雙方激烈交鋒而延長至一個小時以上。
中美高官的唇槍舌劍暴露兩國當前深刻的分歧。有分析認為,這顯示本次世界矚目的會議,不僅沒有為中美關係「破冰」,似乎還可能寓示著雙邊關係進入了「冰河世紀」。
首日會議伊始,布林肯與蘇利文分別緻辭,語氣平和但姿態強硬。
布林肯稱,美方對中國在新疆、香港、對台的政策,以及對美國的黑客攻擊與對美國盟友的經濟脅迫行為的關切。這些問題威脅到國際秩序,並非僅僅是中國的內政問題。
蘇利文強調美方會保護盟友與夥伴的利益,表示並不尋求衝突,但歡迎「激烈的競爭」。
楊潔篪代表中方率先發言,他表示中方主張「全人類共同價值」,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而非「以一小部分國家製定的規則為基礎的秩序」。
他還猛烈抨擊美國的人權問題,建議美國「管好自己的事兒」。
王毅緊接著的發言比楊潔篪的簡短,他告誡美國放棄干涉中國內政的「霸權行徑」。 「這個老毛病應該要改一改了。」
會議之後,兩國官員互相指責對方違反外交禮儀,超時進行陳述,或得到了額外的發言機會。
在楊潔篪與王毅的首輪發言英文翻譯結束後,開幕致辭本應結束,現場記者被告知需離開房間。
此時,布林肯與蘇利文要求記者留下來,記錄美方的回應。
美方回應結束後,記者再次被告知是時候離場了。鳳凰衛視的記者高聲提問:「你們為什麼在對話前製裁中國?」
此時,中方代表團指責美方有多一輪的發言,做法並不公平。楊潔篪質問美方:「幹嘛害怕記者,不是講民主嗎?」這段視頻在中國社交媒體上熱傳。
同路點評:
中美關係此前一直處於「喊話」和「試探期」,此次「2+2」戰略對話無疑是雙方進行實質溝通的重要一步。至於是否能為後續的雙邊關係鋪墊良好開端,多位中國官方人士指出,取決於中美是否在一些共同利益的領域有止損或合作的意向,至少對已有的衝突矛盾不再擴大。美國新任政府上台後至今,對華戰略尚未成型。美國參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計劃在4月中最終審定一套全面的中國相關議案,以便有時間起草一份得到民主黨和共和黨同僚支持的議案。美中代表在媒體鏡頭前的「硬氣」,其實背後驅動力非常可能是各自國內的政治需求。在華盛頓,對華強硬已成為共和、民主兩黨僅有的少數共識之一,主流民意也支持鷹派的對華政策。 89%的美國人認為中國是競爭對手或敵手,而非夥伴。在國家主義日趨高漲的中國,「對美國挺直腰桿子」亦是能調動民意的政治取向。由於社會制度不同,中美在涉及人權、台灣、南海等意識形態及政治方面存在的爭議固然是雙邊關係中不可迴避的頑疾,相比之下,抗擊疫情、經濟復甦、人文交流等則是擺在雙方面前最現實的易合作領域。如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的表達一樣,中方並不指望一次對話能解決所有問題,並沒有過高的期待和幻想,希望會談能夠成為一個開端。相信,美方也是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