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出小小的夢想[13] – 第三文化小孩

上週,我在斯里蘭卡科倫坡參加了第十二屆國際小額保險大會,此次活動聚集了世界各地400多名專家,一同討論和制定促進小額保險業務成長和增加經濟可行性的方法。這類會議中,其中一條最常出現的問題令我又有愛又恨:「你來自哪裡?」

View post on imgur.com


雖然這個問題看起來可能很簡單,但對我來說往往是一項具有挑戰性的問題,因為我需要詳細解釋我的故事。當我的父母來自一個國家,但我在另一個國家長大,目前又生活在一個完全不同的國家,令我回答這條問題時感到特別疲憊。雖然我的肯尼亞室友經常開玩笑說,我是他們收養的表親,甚至給我一個本地肯尼亞人的名字,但如果我回答我來自肯尼亞,似乎還是很荒謬的,因為別人隨後肯定會問:「可是為什麼你看起來像中國人!? 」

出生於香港,在「香港人」社區長大,中國人這一文化身份仍令我很困惑。雖然我能說流利的廣東話和普通話,我的中國文化身份對我來說卻是如此陌生,猶如一個外國身份。對於我來自哪裡,我一般都喜歡扣除其他答案,然後回答澳洲——我大多數家人和朋友所在的地方,並繼續解釋,澳洲確實是一個多元文化的國家。然而,當談到板球和澳式足球時,我完全搭不上話,於是我再次失落身份。

最近,我與來自北京的中國人、肯尼亞人,法國人和美國人同住。就像我過往多次居住在國外的經歷,與中國室友交流完全挑戰我的文化身份,進一步衝擊着我引以為傲的中國澳大利亞人身份。取以代之的是,我開始意識到也許我的文化身份應被區分為「第三文化小孩」(TCK)。

據社會學家大衛‧波洛克(David Pollock)所說,TCK在與父母的文化不同的地方度過了重要的童年時期。也許通過多種文化(香港、澳大利亞、法國、墨西哥、多哥)的深入實踐經驗,我有一套廣闊的世界觀,認為可以有不止一種方式來看待事情。然而,當作為一個TCK與來自同樣文化背景的群體交流時,我廣闊的世界觀常常被認為是攻擊性的,尤其是我們有相似的外貌。有人認為TCK與所有文化都建立了關係,卻沒有真正的歸屬。雖然TCK將不同的文化元素融入為個人的生活經驗,但歸屬感是與具有相似背景的人有關。也許我一直錯誤地試圖將自己融入任何文化當中,事實上,我不屬於單一文化,我擁有的文化身份是全球公民,國際游牧民族,以及流浪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