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繫西非十一]非洲咖啡──無可奈何的現實


作為一個典型的墨爾本人,我是咖啡的忠誠粉絲。墨爾本不單有全球最好的咖啡,更帶有表達出令人羡慕的社交經驗的獨特文化。在咖啡室,你可以與記得你喜愛哪種咖啡、你孩子的名字、甚至知道你剛興伴侶分手的咖啡師談天說地。

由於聞名的墨爾本咖啡文化,在我到達西非後,因著我對優質咖啡的堅持,我盼望非州的異國情調能給我比普通包裝雀巢咖啡更多的滿足感。然而,雖然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生產了全球最精美的咖啡豆(在墨爾本我們經常在喝),但我在西非洲追尋咖啡之旅卻無法找到一杯本地生產的咖啡。

到達多哥的第一週,我苦苦央求本地的司機帶我到道地的咖啡室。他對我的要求苦思多時,絞盡腦汁,終於帶我到了他在洛美曾買過咖啡的唯一地方,就是當地的加油站。在這破落的油站中,他推介給我那人盡皆知的罐裝即飲雀巢咖啡。

最後我的比利時同事把我帶到多哥的法式咖啡室,享受優質的歐洲式機製咖啡,然而仍然無法享受一杯的道地非洲製造的咖啡。雖然我竭而不捨地找尋,所有本地的外僑仍不斷地告訴我這是不可能的事。唯一的方法找到一杯令人嚮往的咖啡,看來是自己買來咖啡豆,在家中炒好後,自行製作。

其實,除了在埃塞俄比亞外,非洲人幾乎不喝咖啡。作為歷史悠久的經濟作物,非洲人生產的咖啡豆主要是出口之用。非洲大陸生產了全球百分之十二的咖啡豆,與多哥相鄰的象牙海岸是非洲第三大咖啡生產地,若我們走進西非的農村,我們不難找到原始的咖啡豆及天然果實,但在這裏卻沒有足夠的機器和生產技術來炒及加工使這些咖啡豆成為可供飲用的完成品。因此,西非人只能從國外進口那些處理過的咖啡粉來使用。對我來說,這是一個發展中的國家,在生活中所面對的最大諷刺。   

更有甚的,是在非洲咖啡豆的售價,幾乎是由全球咖啡愛好者的需求,而不是由本地消費能力來決定。在西非洲由於少有生產本地使用咖啡,因為農產品超低售價,昂貴的生產成本及本地細小的巿場,令到非洲咖啡生產商只能長期以輸出咖啡原豆,而無法在生產咖啡粉中獲取全面價值。只有20%的非洲咖啡出口是經過生產或以增值產品形式輸出(80%的出口是以原始形式售出)。

很可惜,這樣的現象並不止是在非洲咖啡的生產獨有,其他經濟農作物包括棉花,茶、可可、水果、及橡膠等都是如此。非洲出口農業產品的潛力,在發展國家的高進口關稅及保護本地農業的政策下,更是受到挑戰而欠缺競爭力。雖然在非洲本地咖啡的飲用,期望會有所增長,但在今天無可奈何的商業現實就是──非洲人仍是生產著他們所無法享用的咖啡豆,卻要消費著他們所無能力生產的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