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Dee專欄
譚耀鍇 – 修復凱恩斯華人文物的中大人
譚耀鍇 Jacky Tam和我都是〈中大人〉,〈中大人〉泛指香港中文大學的學生、校友和教職員。

編譯 田田 圖 視頻

譚耀鍇 Jacky Tam和我都是〈中大人〉,〈中大人〉泛指香港中文大學的學生、校友和教職員。Jacky是新亞書院生物系理學士,我畢業於崇基書院文學院,我們相識於《香港中文大學澳洲維省校友會》一見如故,異常投契,他對校友會事務盡心盡力,無私付出,贏得校友愛戴,退休後自墨爾本移居凱恩斯。Jacky的工作範圍一向不涉歷史文化,然而,生活中有許多有趣的偶而。一天,他忽然領悟︰人生應該還有一片更大的天空。本着一顆文化傳承、熱熾的心,他開始逐點逐點,致力追溯、發掘、專研凱恩斯早期華人事跡,其修復的中華百年文物,看似遙遠,實則內裏涵蘊人性深處的愛、善、温暖、哀傷,都在如今我們的身邊。他的堅韌不拔,引人動容,是我極之尊敬的校友,他是中大人的驕傲!
《SBS訪問》
2025年4月SBS中文台〈人物誌〉訪問譚耀鍇,詳盡介紹他這些年來的事功,標題為《凱恩斯港人義務修復百年文物 還原淘金潮華人歷史》訪問中Jacky有條不紊,從移民歷史、經濟、農耕、工商等方面,深入淺出,娓娓道來,俾使我們瞭解早期華人對凱恩斯的貢獻。
《凱恩斯華人移民史》

在昆士蘭遠北城市凱恩斯的市中心,多年前曾經有一條繁華的唐人街,如今只餘下四處漂泊的文物可一窺當年華人移民足跡。從19世紀80年代到1920年期間,這條街上佇立各種華人商店、中藥房、學校、醫院和兩座廟宇 – 四邑移民修建的北帝廟(Temple of Northern Emperor)和中山移民修建的列聖宮(Lit Sung Goong),列聖宮供奉佛、道、儒中國民間宗教的神明,列聖宮也因此而得名,成為當時華人的文化中心和調解糾紛的「非正式」法庭。然而,從1886年淘金潮時期的香火鼎盛,到20世紀中期因年久失修而被當局拆除。幸而當時廟中260多件文物被當地華人組織 – 凱恩斯區華人會(Cairns & District Chinese Association)進行了搶救性保護,除神台外,還有神像、牌匾、樂器、銘文、雕塑等,轉移至多位華人自願提供的倉庫中保存。如今,凱恩斯區華人會獲得昆州政府2.7百萬元的撥款,以及會內籌款,在兩年內興建一個《中國文化中心》展覽那些遺留下來的文物。該會多位義工正在進行讓文物重見天日的工作,77歲的港人移民譚耀鍇Jacky Tam,便是其中一位有心人。
凱恩斯華人移民是該地區規模最大、居住時間最長的移民群體之一。1876年淘金潮期間,華人開始抵達剛建成的凱恩斯城,此後華人在當地社區發揮了重要角色,特別之於當地社會和經濟發展。譚耀鍇敘述:「當時很多中國人都來這裡淘金,曾經有一個地方叫May Town,那裡最多時有18,000名中國人居住,他們做很多生意,不僅是淘金,還開了14間旅館供人住宿,非常繁榮。金礦枯竭後,華人開墾土地、建立菜園,種植甘蔗、稻米和香蕉,使得當地蔬菜供應不足的問題得到改善;後來開設企業,參與到商業活動之中。1886年,華人移民曾佔大凱恩斯地區總人口的30%。後來由於白澳政策,中國移民不能再進入澳洲,華人活動減少,但唐人街依然非常繁榮。有一個很著名的故事,說的是一個叫Andrew Lyon的人,他是華人。因為他有澳洲國籍,所以可以買地,他開了一家糖廠,大規模種植甘蔗、棉花,甚至出口到其他地方。因此,第一個發展凱恩斯經濟的就是華人。1913年昆州議會報告提到︰『如果沒有華人在這裡開墾土地,這裡如今仍會是荒山野嶺。』華人對凱恩斯的貢獻,遠大於對澳洲其他地區的貢獻。如今,華人仍在凱恩斯發揮重要角色。雖然唐人街不再,但大家仍能看到各種華人歷史遺跡,並見到金髮碧眼、說著英文,卻擁有中國姓氏的本地人。」
《棉花棒之王》

作為一位退休長者,譚耀鍇開始對澳洲華人移民歷史感興趣,日常到處尋訪當地華人遺跡。他對SBS中文台記者說︰「我們看到列聖宮文物中有很多神像,同時還有一幅對聯,寫著『兩袖清風參聖蹟,志在春秋浩氣長』- 這顯然在講關帝,但我們覺得很奇怪,因為文物中沒有關公的神像。」他憶述,5年前一位年長女士敲門,從包裹中掏出一座神像,表示想將其歸還華人會。「我看到它的瞬間,心臟都快跳出來了,這竟是失蹤了60年的關帝神像!神像已經十分破舊,但我們用專業修復技術保護,如今已恢復原貌,十分莊重美觀。一般來說,關公的形像都是威嚴、英勇、充滿殺氣的,但這尊神像卻是『笑笑口』。可能當年雕刻的人,希望關公不僅僅是威武的戰神,更是仁慈庇佑眾人的守護者。」 繼而他向SBS中文台介紹他參與修復的其中一件文物,以及他稱之為〈棉花棒之王〉的因緣。2016年2月16日凱恩斯郵報 (The Cairns Post) 刊登一則題為〈Cotton Bud King puts glitter back in temple piece〉( 棉花棒之王令廟宇雕塑重新爍爍閃光) 的新聞,這是關於陳設於列聖宮殿內中央、擁有超過120年歷史的祭台,祭台後面就是神像,供奉著關帝、財神、文昌公等神明,而祭台上方還有擺放香燭和供花的地方,信眾來到在祭壇前燒香、點蠟燭、叩拜,祈求神明庇佑幫助他們。在過去兩年多的時間裡,每逢星期六Jacky都會小心翼翼,一絲不苟使用棉花棒,又稱棉簽,為這座長年累月給香燭煙火污染的金黃色祭壇雕塑拭抹清潔表面的黑色污漬,使用的棉花棒多逹100枝,經過兩年多的努力,他已抹淨了百分之九十,該雕塑計劃於兩年後對外展出。他說︰「當我完成的時候,我會很高興。但是我必須坦白地說,我無法做每一件事,我不能用棉花棒來清潔一切。這項工作簡單枯燥,卻讓文物逐漸褪去髒污,「顯露金身」。這雕塑現在看起來是多麽不同,也許衪可以再保存120年。我退休之後身體還不錯,覺得可以為華人社區和社會做一些貢獻。其實這並不是很難的事情,只要用心去做,細心一些,就能完成。」由於用掉了數百根棉花棒,他被當地人親切地稱呼為〈棉花棒之王〉。他表示這個作為祭壇的神台長2.2米,高1.1米,由堅硬的紅木製成,全身遍布立體雕刻,塗上油金漆,做工精美,反映了早期華人移民的歷史和生態。就在光緒24年,中國的戊戌年間,也就是最早的華人移民來了20年後,19名中國移民從廣州訂購這個祭壇。他們都是住在凱恩斯的華人,或者家境比較好,感謝神明幫助他們在這裡紮根,所以捐贈了神台。特別的是,神台的雕塑分為上下兩層,上層刻有三國時期劉備甘露寺招親的故事;下層則描繪打金枝 – 唐朝名將郭子儀賀八十大壽,其子郭曖怒打恃貴不至的公主的傳奇故事。這兩個故事,一個講漢朝、一個講唐朝,都是中國最強盛的年代。當年在這裡的華人希望恢復中國強盛時期的榮耀,繼續說這些故事。
《宗教服務》
Jacky 是一位虔誠的天主教徒,1997至2011年他是墨爾本天主教堂區、墨爾本天主教華人團體委員會 / 議會成員(Burwood Catholic Parish、Melbourne Catholic Revolutionary Committee),探訪安老院、提供宗教服務、參加Burwood及鄰近地區基督教共融會議。唯Burwood Interchurch Council現已不存在。2011年北遷凱恩斯至今,Jacky 在凱恩斯北灘天主教堂區 (Northern Beach Parish) 聖奧斯丁堂(St.Auguslines’s Church) 輔助本堂神父執行多項服務,如日常及星期天運作、編排工作人手︰誦經、奉獻、舉行彌撒時分派聖體聖血。(天主教按照耶穌受難前夕,將麵餅、葡萄酒分給門徒,紀念衪的身體和寶血的聖跡。) 安排社交活動、安老院探訪、保養教堂內外、分配清潔洗手間人員令他感到非常困難,因無人願做此事。教堂建於1951年,是木材建築,屬於受保護文物 (Heritage Building) 教堂面積不大,可容納80人,但星期日參與彌撒者通常多於此數目,彌撒以英語舉行,年長者近半,年輕家庭頗多印度、斯里蘭卡等南亞族裔,也有非洲家庭,可謂教友多元化。Jacky 妻子Patty 徐馨馨女士20年前籌款在非洲肯亞Kenya首都內羅比Nairobi,經當地天主教會建造一所男街童居屋 Street Boys’ House,由修女經營照顧,至今仍有百多名男童居住。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夫妻志同道合,這對靈魂伴侶 soul mate在付出自己,貢獻社區的道路上下求索,通過種種人生感悟,使生命獲得完善。
《宗教體悟》

Jacky對宗教的看法:「除卻少數『邪教』外,宗教都是教人修身行善,排斥其他宗教是不應該的。基督信徒 (天主教、其他基督教派)心態、處世、服務,與中國儒家思想十分相似,例如:愛你的鄰人,善待仇恨你的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非以役人,乃役於人。高舉自己的,必被貶抑;貶抑自己的,必被高舉 – 謙遜。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等等。基督教各派包括天主教,都相信天主 (神) 降世為人,帶引世人為善,日後享天堂永生。就我所知,神降為人是基督教 (各派) 特點,其他宗教都没有這種教義。孔子也相信神的存在 – 敬鬼神而遠之。」
我敬佩Jacky 那份「非以役人,乃役於人」的基督精神,嚮往他那種對中華文化的敬重,對生命的熱愛,還有那股 –「哪怕只剩下一枝棉花棒,我也不放棄」的堅持。( 我曾撰文《棉花棒之王》與《歷史神探》刊登於2017年《同路人》520期。) 我們無須如Jacky那般保護和修復中華文物,但如果我們也願意用生命去對待視為珍貴的事物,我們也能讓世界看見那枝屬於自己的棉花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