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Dee專欄
城寨英雄‧香港德蘭修女

編錄 田田 圖 視頻

1898年7月1日英國租借九龍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地方,及附近逾200個離島,為期99年,是為《九龍寨城 》(Kowloon Walled City),俗稱九龍城、九龍城寨、九龍砦城、九龍城砦,簡稱寨城、城寨。由於一些歷史遺留下來的問題,自1899年5月起,該地成為香港境內一座無政府狀態的飛地 (exclave),城寨漸漸成為收納罪惡溫床的貧民窟、三合會活躍地帶、黃、賭、毒的溫床,妓院、賭檔、鴉片煙館、海洛因館、狗肉餐廳等四處林立,因而有「三不管地帶」之稱︰香港政府不敢管、英國政府不想管、中國政府不能管,來形容當地複雜的管轄問題。1994年九龍城寨正式清拆,留下一些文物,遺址改建成九龍寨城公園,於1995年8月啟用。離港來澳洲之前,我曾在九龍城居住過好些年,對於鄰近的九龍城寨,只覺神祕好奇,卻從未踏足一步。直至一個星期天家人牙痛,註冊牙醫都停業休息,逼得進入九龍城寨尋尋覓覓。匆匆來,匆匆去,事後回憶,印象模糊,僅記得那位無牌牙醫醫德醫術都很好,城寨內街道狹窄,暗無天日。
《Jackie Pullinger》
「昔日的香港,曾是殖民地,如今的香港,再次成為中國的一部分。然而,我們看到的是另一個城市、一個更美好的國度,我們看見喜樂、公義、希望重燃、沉重的壓力獲得解脱,我們擁有復活的眼睛!毒癮纏身的老伯、疲累被虐的婦人、因父母忙於工作購物或賭博而被困在狹窄居住空間的孩子,不再存在。我們看見公公婆婆,他們因為年紀老邁,每個都手拿拐杖坐在街上,我們看見城中街上充滿了男孩女孩在玩耍,我們夢想着這個未來城市,並會留在香港,直到這個夢想出現。我們的心願是分享我們擁有的一切給城市中最低微和最絕望的人,無論他們感激與否、 無論他們改變與否。我們期望在這樣做的同時,神蹟會發生。我們會竭盡所能並持續地愛他們,甚至為他們捨命也在所不辭。我們留在這裏是為了長征—而不是短程的過客! We are here to reach the poor and the lost with the love of Jesus Christ – to see them healed and set free with acts of kindness and mighty miracles. ( 我們在此是為了用耶穌基督的愛去接觸貧窮和失喪的人 – 看到他們因恩慈的行動和大能的神蹟而得到醫治和釋放。)」這是一位與香港非親非故的英國女士Jackie Pullinger的話、她的夢想,她對九龍城寨的期望。

《隻身赴港 》
Jackie Pullinger 潘靈卓 (1944年—)出生於倫敦,家境良好,五歲幼小之齡便立志要做傳教士, 喜愛音樂,就讀於倫敦皇家音樂學院,專修雙簧管。畢業後第一份工作是在英國教音樂,但她並没有放棄傳道教人的思想。1965年她嘗試尋找在香港實踐理想的途徑,可惜向香港政府求職當專業音樂師和向教會求職都告失敗,因為太年輕之故,當年只有22歲。1966年決志成為一名傳教士,向各個有關機構打探,但是沒有機構願意贊助她。失望之下她向倫敦Shoreditch地區的牧師Richard Thompson徵求意見,他建議她買一張航程盡可能遠的船票,並用禱告的方式,求告神讓她知道何時該下船。起初,潘靈卓希望到非洲傳教,但隨後卻做了個異夢,令她萌生到香港的念頭。她聽從牧師的建議,於1966年到了香港。然而,到達時身上只剩下100港元(當年約等於6英鎊)僅夠數日之用,也不認識任何當地人。由於只持單程機票又金錢不足,幾乎不能入境,海關官員唯一讓她入境的原因是她母親的教子是位香港警察。終於踏足人生路不熟的香港,但映入眼簾的畫面,是一些在街頭行乞的老婆婆、賣菜的伯伯,及一些代父母看顧弟妹的年輕人。這番景象令潘靈卓感到心痛之餘,也令她認識到自己的愛有限,無法去愛全香港的人,於是在一位傳教士推薦下,她膽粗粗走入九龍城寨,找到一份幼稚園教音樂的工作。當時的她並不知道即將要面對的環境有多惡劣,只是天真地以為九龍城寨是一個古老及「得意」的地方。

《宣教歷程》
潘靈卓沒有被惡劣的環境複雜品流嚇退,反而認為九龍城寨是神為她準備的地方,在最黑暗的地方也會有光照亮。不久她開始接觸到第一批吸毒者,進行輔導工作,第一個是個被斬傷的黑社會分子。之後成立《城砦水源》城寨居民對《The Walled City Youth Club》的習稱,引領城寨居民信教。城砦地區黑社會的控制勢力受到潘女士的挑戰,當時城寨是「三不管地帶」沒有警察巡邏,《水源》因遭受報復而被毀,但迅即重開,並且進一步在城砦附近開設四個同類的輔導中心,成為她在1974年設立《聖士提芬會》(The St Stephen’s Society – 簡稱S.O.S.)的核心,街坊都稱呼她「潘小姐」,相信是唯一備受簇擁的外來者。隨後她設立了一所青年會所,幫助城寨內藥物成癮者、流浪漢、露宿者、妓女和窮人。同時她也在聖士提反女子中學當音樂老師,香港社工學者阮曾媛琪曾是她的學生。1981年潘靈卓創辦了名為《聖士提芬會》的慈善機構,為藥物成癮康復者、妓女和三合會成員提供福音戒毒以及其他服務,「Come to me,all you who are weary and burdened, and I will give you rest.」(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裏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馬太福音11:28-30 ) 她對他們說 ,這是耶穌基督的話。她見證這裏「黑暗中的日與夜」,她的捨己為人,感動黑社會頭目由最初騷擾她的服務到最後保護及支援其工作等,這一切都收錄在她的自傳 – 一本名為《Chasing The Dragon;Crack in the Wall》的書,中文譯本《追龍》,現已出版到第11版,是了解寨城必讀之書,在銅鑼灣公理堂《基道書樓》可找到。 截至2007年12月《聖士提芬會》已經擴展到一所為200人提供住宿的機構,其對社會的貢獻得到香港政府的認可,無償獲批土地興建復康院舍。藥物成癮者的治療過程非常密集,會被關在一房間內10天,並由一班成功解除毒癮的同行者禱告支持和關懷照料,過程中成癮者不會得到任何的藥物治療。過去16年來《聖士提芬會》在潘女士的熱誠感召之下,也在本港其他地方設立戒毒康復中心,並且在1985年接管了政府原先開辦的《幸福營》(Hang Fook resettlement),代之以較小型的社會福利組織。
潘靈卓女士在1988年英女皇壽辰授勳時獲頒英帝國《員佐勳章》(MBE),以表揚她對公共福利的重要貢獻。1991年香港大學向潘靈卓女士頒授名譽社會科學博士學位,以表揚她對服務社會的熱誠及貢獻。之後她獲頒香港樹仁大學榮譽社會科學博士,表彰她作為活躍於香港的靈恩派傳教士兼《聖士提芬會》的創辦人。她自1966年於九龍城寨 一帶傳教並協助數以千計的藥物成癮者脫離毒癮,因而被冠以「香港德蘭修女」的稱號。為紀念和表揚對九龍城寨有貢獻的人,寨城公園內特別建立石碑(Rock)為記念, 中文更推崇稱為「峰」。我們在觀賞寨城公園景象時,必定看到《 潘靈卓峰》(Jackie Pullinger Rock)。

《性善Vs性惡》
孟子曰性善,荀子曰性惡。孰是孰非?眾說紛紜。我堅信人性善惡參半,有如一個八卦。有人黑少白多,有人則相反。有人全白,如德蘭修女、如潘靈卓女士。有人則全黑,如惡貫滿盈的希特勒、斯太林等。我堅信一般人的善惡,皆能憑藉後天的教育、宗教、信仰而改變,增白滅黑,善莫大焉!感恩世上有《無國界醫生》、《救世軍》、 《OZHARVEST》(食物銀行)、《銀杏館》(香港長者就業社企 )、《新生會》(華人抗癌 &慢性病協會)、《同路人》(社區雜誌)等慈善機構,裸捐56億港幣的香港影星周潤發夫婦、在中國捐建135座《希望小學》的香港電影工作者總會會長古天樂 (每間學校都用自己命名,古天樂回應指如果學校出問題,方便直接揾佢負責。)、無數默默無名非以役人乃役於人的義工、平凡的辛勤耕耘敬業樂群普羅大眾……在在令我們相信好人遠較惡人為多,縱使世道不靖,我心獨明!心中有光,何懼前方黑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