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興住房建設VS建築文化保護 文:本刊編輯部 圖:維基百科/谷歌街景 日前,澳洲墨爾本一華裔將鉅額購入的百年老宅推倒重建,引發了附近居民的強烈不滿。在世界各國都市化進程快速發展,以及人口不斷擴張的壓力之下,如何在開發新興住房的同時,儘量保護好與歷史和文化息息相關的年代建築,已成為了一個需要當局與開發商共同解決的可持續性發展課題。 據Domain集團報導, 墨爾本圖拉克(Toorak)地區的居民十分不滿,因為在他們眼中被認為是該地區具有地標性建築意義的百年豪宅──聖喬治路(St Georges Road)16號已於上月末基本被房主完全推倒,工地上斷瓦殘垣,建築物的前面部份和房頂被拆除後,原本華麗的內飾一覽無遺,而當地社區居民和地區議會一直以來希望可以為該建築申請歷史遺產保護卻未獲成功,令人惋惜。 據悉,該安妮女王風格的百年豪宅始建於1913年,在當初掛牌出售時,曾被宣傳為「數代人的家」、「澳洲地產界罕見且絕美的房子」。2013年9月,該地產以 1850萬澳元的高價被賣給了華裔買家包小燕女士(Xiaoyan 「Kylie」 Bao)。該女士的丈夫是在澳投資的中國億萬富翁、地產大亨王華(Wang Hua),而其本人則是徹恩賽德公園(Chirnside Park)高爾夫鄉村俱樂部(Heritage Golf and Country Club)的老闆。 當時,鑒於該豪宅是墨爾本最昂貴的住宅之一,而王華夫婦曾乘坐私人專機飛抵維州購置下該座頂級物業而轟動一時成為新聞。但圖拉克地區的居民沒有料到的是,包女士之後向市議會遞交了推倒該豪宅的申請,並僅2個月就獲得了批文。 因該豪宅是被受當地居民喜愛的地標性建築之一,因而,圖拉卡居民支持向維州遺產局和遺產委員會(Heritage Council)遞交「歷史遺產保護」申請,同時,斯多寧頓(Stonnington)市議會向時任維州規劃廳長蓋伊(Matthew...
唱一曲中國政治卡拉OK? ——政治娛樂化的新嘗試 文 本刊編輯部 圖 多首歌曲MV截屏 什麼是《十三五之歌》?如果你還是第一次聽說,那你或許已經錯過了一場娛樂化政治的網絡狂歡。這首歌於10月27日由中國新華社官方推特發佈,由四個歐美年輕人以民謠的形式將中國「第十三個五年規劃」說唱出來。製作短片的復興路工作室稱,MV主要向外界介紹「十三五規劃」是何物,以及它出臺的過程。 創作這首吸引全世界眼球的歌曲的中國,看上去很得意。「它對每個問題的詮釋、演繹都非常通俗,不但深受年輕人喜歡,連廣場舞大媽都直呼『贊』。」騰訊新聞這樣評論道。事實如此嗎?這首歌如同病毒一般在全世界傳播開來,被中國權力階級習慣性忽略的、被稱作「老百姓」的普通人以一種消費者的心態娛樂了,但當權者看起來也樂在其中——或許他們自我陶醉的成就感與網民的看客心態不是一回事情,但這有什麼所謂?畢竟如小丑逗樂觀眾,雙方各取所需。嘿,歡迎光臨中國政治馬戲團。 《十三五之歌》的發佈是很難錯過的新聞。它問世當天,我的朋友圈便不停被它「轟炸」。分享者無論是抱着讚賞、戲謔抑或是好奇的心態,總歸都承認一個事實——一直以來,中國政治宣傳材料都以一副高高在上的嚴肅刻板面孔「拒人於千里之外」,這卻是一個多少顛覆了中國政治在世界眼中墨守成規印象的「劃時代」作品。這首聽上去完全由英文母語者演唱的歌曲有着動感十足的歡快節奏,配上詼諧的復古風扁平化動畫,實際上卻是在宣傳中國第十三個五年規劃,多少有些顛覆因其旋律頗為「洗腦」的緣故,很快它便被網絡封為新一代「神曲」,幾乎聽過一遍,你便會不由自主地哼起來。「十三五,十三五,十三what?十三五。」 乍一看,它的主體受眾應當是以英語國家為主的西方民眾,實際上在中國國內也掀起了軒然大波。根據國內媒體的高調報道看來,它極有可能是以「雙管齊下」的方式,以形式討巧國內觀眾、以語言拉攏國外觀眾,試圖同時吸引雙方注意。「外媒稱它以朗朗上口和積極正面的快餐文化方式宣傳了復雜的內容,極具幽默感。」中國日報評論道。無論這句評論是否以偏概全,從其傳播廣度來看,它無疑成功了。 七十多年前,蘇維埃政府的第一個幽默嘗試 許多人都認為,政府以幽默、誇張的現代藝術形式傳遞政治思想,是一次極具新意的路線嘗試。事實上,這對於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政府來說或許是第一次,但絕不是人類政治歷史上的第一次——甚至都不是共產黨執政以來的第一次。在蘇維埃政權領導下,出品於1939年的《向着閃耀的未來前進:勝利的建設路線(Onward to the Shining Future: Victorious Destination)》,可能是共產黨歷史上第一部以宣傳「五年計劃」為目的的動畫影片。這部六分鐘的短片表現了在蘇維埃政府、斯大林領導下的第一、第二個五年計劃令人民過上幸福的生活、令資本家們原形畢露的主題,如今在youtube上仍舊可以觀看。 拋開內容不談,這部早期影片手法似乎不僅不顯得過時,甚至還相當「潮」。極具現實主義的粗線條寥寥幾筆便「簡單粗暴」地令火車與水壩躍然屏幕之上,即使連富有時代特徵的黑白色調與早期賽璐珞動畫抖動的模糊質感,如今也是鍾愛「復古」的藝術家們常用的技法之一。令人從藝術層面上否認它畫面的美感是很難的,即便是以七十多年後今天的眼光看來,這部動畫宣傳片的完成度依舊很高。 如果說《十三五之歌》是匆匆忙忙趕上潮流的後塵,《勝利的建設路線》則在它所處的時代將整個世界都遠遠拋在後面——在西方國家的政治宣傳片都只懂得平鋪直敘的年代,可想而知,這個先例無異於一顆重磅炸彈。片中諸多意象,如穿着西裝張牙舞爪的人代表「反動派」、挽起袖子大鍊鋼鐵的人代表「工農羣眾」、呼嘯的火車代表「不可阻擋的社會主義前進腳步」、冒着濃煙的煙囪和高樓大廈代表「生產力與新社會」等,幾乎成了後世社會主義政治化宣傳片的模版,即便將幽默元素盡數剔除,它們仍舊留存了下來。 ...
買,還是不買,這是個問題! ——一輛二手車引發的思考 文 本刊編輯部 圖 新華社、維基百科 在澳洲,無論你社會地位高低、經濟收入多寡、家庭美滿與否,都可以開一輛二手車。這在世界許多國家都是司空見慣的選擇,漂洋過海的華人也「入鄉隨俗」,但在中國本地偏偏就行不通。15日,《日本經濟新聞》便對中國頗爲「特立獨行」的態度嘖嘖稱奇。中國人不買二手車的原因,是在意「面子」使然,而暗流湧動、無法令買家信任的欺詐型市場也令人心生懼意。 說來說去,莫非又要將「中國人的劣根性」這個話題老調重彈、大作文章?並不盡然。身處某個社會,自然便要遵循其特殊的「叢林法則」,這或許是本就沒有是非對錯的生存之道。 「消費」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什麼樣的東西會令你產生購買慾?是當下不可或缺的柴米油鹽醬醋茶,性價比優渥的打折季商品,雖可有可無卻能令人眼前一亮的生活附加物,姐妹淘口耳相傳的熱銷品,還是時刻聚集豔羨眼光的奢侈品? 這個問題或許令人頗難回答——因爲你想要的不一定只是其中一件,也不一定不會隨着時間的推移而改變想法。「這要看情況決定」,你也許會思考片刻,給我這個模棱兩可的答案;但或許有一點你會承認:無論是出於何種考慮,「滿足自己的慾望」都是人的消費源動力,只是在不同的情境下,慾望或許會折射出千差萬別的模樣。 從這個角度來講,對這世界上的大部分人來說,「視情況而定」都是最萬能的消費觀。每天,我們打開手機瀏覽器追逐世界的動向,換上筆挺的西裝與客戶見面,或是在暖融融的陽光下遛着狗與鄰居閒聊家常……種種行爲表明,「社會性」是人處於人類社會中賴以生存的一種屬性,它令每個單獨的個體不至於成爲一個「孤島」。通過這個動態化的社會,人們彼此聯繫在一起,卻也因此而相互影響——我們的消費觀也同樣如此。 中澳二手市場面面觀 市場營銷學中認爲,社會環境對人的消費心理有很強的引導和暗示作用。在一處能令人心生滿足的商品,換個環境就未必奏效。以本文開頭提到、日媒大着筆墨的「二手車」爲例,在澳洲,二手車幾乎成了物美價廉的代名詞,即便是社會精英也偶爾去市場「淘寶」。它往往性價比出眾,有些甚至與新車無異,又絲毫不會對個人聲譽造成不利影響,擁躉者甚眾。除此之外,澳洲大街小巷中以「救世軍」爲代表的機會商店、本地人一到週末便在自家車庫中擺開陣勢的私人車庫甩賣、節假日的跳蚤市集……都會售賣應有盡有的二手貨物,只有想不到,沒有買不到。甚至還有人總結了買二手商品的九大優勢,其中包括省錢、享受「淘金」快感、益於本地社區資金迴流、商品質量直觀、環保等。甚至有人將常光顧二手市場的人讚許地稱爲有眼光的「行動派」。 在中國則完全相反,不僅二手車市場不景氣,幾乎一切二手貨品都沒了銷路。歸根結底,則是在澳洲能令消費者大獲滿足的二手商品,在中國的環境下無法奏效。一方面,由於社會階級分化明顯,人們生怕自己一不小心就成了他人眼中的「窮人」,自然對貼了「省錢」標籤的二手商品敬而遠之;另一方面,二手市場魚龍混雜,以二手車爲例,儀表盤、里程計都有可能被商家做手腳,稍不注意就可能落入營銷陷阱,性價比更無從談起。更有甚者,近年大陸還曝出「售賣死人衣服」的新聞,原來,一些沿海地區的商家會低價從國外多種渠道收購被人遺棄的廢舊衣服,並將其簡單清洗縫補,打着「獨一無二」的旗號,當作時下全球流行的「古着」高價販賣,曾有顧客從衣服的褶皺中發現血跡,或因此染上皮膚病,若細細推敲它們的來歷,不可不說毛骨悚然,只能令人敬而遠之。 綜上,在中國購買二手商品既無法省錢,又無法安心,還可能損害社會名譽,這種逆消費者慾望而馳的消費行爲,自然無法站得住腳。購買的人少了,規規矩矩做生意很有可能血本無歸,二手商家只能想盡辦法利用旁門左道賺取利益;而這樣的行爲,又相當於將潛在消費者推得越來越遠——一來二去,就成了惡性循環。因此,若將這份責任都推給消費者,將其斥責爲國人的「劣根性」,未免有些太不公平。無論是更爲健全的市場制度培養,還是更爲寬容的消費觀念轉變,都需要社會各方假以時日,而非一日之功。細細想來,對於中國大陸目前活躍的消費者人羣來說,徹底結束「無從挑選、憑票購買」的計劃經濟時代之後也不過二十多年,或許也就釋懷了。 不是「根性」,只是「慾望」 ...
沉醉《盜墓筆記》 小說迷圖炸墓 安徽六安市戰國時期楚考烈王陵墓及西烽寺古墓,今年六月起先後遭盜墓團夥盜挖,惟因盜賊膽小怕事,第一次盜墓就因發現其他人靠近而中途放棄,第二次因不懂使用盜墓工具而無法入墓,企圖自製炸藥炸墓,最終被警方逮捕。經警方調查,十名盜墓團夥成員均是內地著名網絡小說《盜墓筆記》、《鬼吹燈》等的超級粉絲, 疑向小說內容學習以身犯險。 據報導,今年六月有民眾發現戰國時期楚考烈王陵墓墓頂疑被人鑿開,懷疑有賊人盜墓,故報警處理。警方及當地文物局專家到場後,對墓穴受損情況進行勘定,初步斷定沒有重要文物被盜,認為盜賊應該在中途遇到困難,放棄盜墓,並鎖定四名疑犯。後經警方調查發現,一名謝姓男子今年九月在裕安區韓擺渡鎮租下幾間房屋後,不斷有來自山東、江西、黑龍江等地的人聚集,其中更包括早前鎖定的疑犯。眾人組成盜墓團夥,欲盜掘西烽寺古墓,警方連日來在附近蹲守,終於發現盜賊的蹤迹。 該盜墓團夥多次在夜間潛入舒城縣棠樹鄉,準備盜掘西烽寺古墓,惟盜墓工具一直無法打開古墓,遂決定自製十多公斤炸藥炸墓,豈料未得手就被警方逮捕。九月十六日,警方在六安市一間賓館內逮捕其餘未落網的團夥成員,繳獲部分被盜文物,十名團夥成員均全數落網。 同路點評:盜墓題材的影視劇,中外皆有不少,好萊塢有著名的《木乃伊》系列、斯皮爾伯格的代表作《奪寶奇兵》三部曲、根據電子遊戲改編的《古墓麗影》系列,中國銀幕上早期有根據歷史盜墓事件改編的《夜盜珍妃墓》、《東陵大盜》,後有《神話》、《刺陵》、《天脈傳奇》等古墓探險尋寶等電影。盜墓,這樣的社會文化現象,自古就沒停止過,我們不能小覷影視作品對社會風氣的影響力,因為瘋狂粉絲總是危險的。從古至今,盜墓都是重罪,盜墓者損毀的不僅是歷史文化遺產,更踐踏了社會的道德與良知。同時,不打擊盜墓,也將影響文物收藏市場的健康發展。 麻省理工將在港設交流平台 為應對全球化及培訓更多科技創業家,美國著名大學麻省理工學院明年夏天將在香港設立交流平台Innovation Node,分別向港美學生提供科研交流、實習及工作坊等計劃促進合作。學院冀透過引入美國嶄新科技創意概念,活用香港商業優勢轉化技術概念成具體商用模式,再交由深圳初步生產,為全球創新領域帶來新機遇。麻省理工初步預算讓美國及香港兩地各選取廿名學生,分成四至五組作交流,主要合作對象料為香港的大學學生。資金方面,麻省理工啟動資金由學院的香港校友及其他友好夥伴提供,料足夠計劃運行數年。 同路點評:麻省理工學院早於2007年相中新加坡,設立首個海外研究中心SMART,其商學院今年又於當地推行環球創業計劃REAP。今次Innovation Node選擇在香港設立平台,也許見到香港有「進入中國市場」的優勢,有深圳及珠三角腹地的生產支援,這也是星洲難以比擬的。而麻省理工也強調計劃旨在提供機會,相信將來有更多機會把有意創業的學生帶入商業世界。 台北市員工壓力大 台北市政府研考會近日公佈一份員工滿意度調查,調查指出,有76.08%認為工作很耗費體力,雖然62.12%認為有足夠時間完成工作,但有44.85%認為工作過量,同時有51.46%的人認為工作壓力有時或經常造成生活上困擾。至於台北市長柯文哲的評分,有72.31%受訪者對市長的領導能力及工作表現感到滿意、平均分數為72.58分。此份報告是由研考會前主委陳銘薰任內所進行,調查時間今年8月24日起到9月25日為止,首次對北市府轄下各行政機關及學校職員、職工以及約聘僱人員進行問卷調查。 同路點評:「工作壓力」已經成為很多上班族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任何人在工作時都會出現心理壓力,這是很正常的。從正面的角度來看,「工作壓力」可有助提高我們的工作效率,增強我們的活力及對事件的警覺性。但是,長期累積大量「工作壓力」,除了影響工作表現、降低工作效率之外,亦會危害身心健康。要學習適度放鬆,才可以把工作做得更好。 畢加索雙面畫逾6千萬美元成交 近日,紐約蘇富比「印象派及現代藝術晚拍」收槌,共47件作品上拍,總成交額達到3.06億美元,共有5件拍品成交價超過千萬美元。拍前備受關注的畢卡索作於1901年的《浮誇的女人》以諮詢價上拍,最終以6745萬美元成交。另外一個看點,梵古的《陰晴不定天空下的風景》以5401萬美元成交。 畢加索的名畫《浮誇的女人》,畫布背後另有乾坤,暗藏這位大師另一真跡,那是一幅男性朋友的裸體肖像畫,變成雙面畫。這兩幅畫在同一張畫布上,分正面和背面,正面是裸女像,背後則是畢加索的友人馬納奇(Pere Manach)的肖像畫,也呈一絲不掛狀。而梵高於1889年在阿爾勒創作的風景畫《陰晴不定天空下的風景》,那一年恰是梵高自殺的前一年。餘下三件拍賣品成交價超過千萬美元的分別為:馬列維奇《神秘的至上主義(黑色十字與紅色橢圓)》(1920-22),成交價3777萬美元;莫內《睡蓮》(1908),成交價3385萬美元和畢加索另一作品–《雙腿交叉的裸女》(1903),成交價1201萬美元。 同路點評:畢加索一生輝煌,他是有史以來第一個在生時親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進羅浮宮的畫家。1999年12月法國一家報紙進行一次民意調查,他以40%的高票當選為20世紀最偉大的十個畫家之首。《浮誇的女人》是畢加索在悼念自殺亡友的憂鬱期所畫出的。這幅畫背後乾坤於2000年始發現,當時的主人科克(Bill Koch)把名畫進行保養時,發現畫框背後隱藏另一幅肖像畫。其實今年5月,畢加索的油畫作品《阿爾及爾的女人(O版)》也亮相佳士得紐約春季拍賣會現場,以超過1.79億美元的天價成交,創下全球藝術品拍賣價格新高。 研究:搭車通勤比走路上班更健康...
卡梅倫提出英國留在歐盟的四項條件 英國首相卡梅倫10日就英國留在歐盟的條件發表演講,提出了改革歐盟的四個目標。卡梅倫當天在英國知名智庫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發表演講,首度全面公開闡述英國留在歐盟的四項條件。卡梅倫表示,如果歐盟能滿足這些條件,他將全心全意推動英國留在「改革後的歐盟」。 這四個改革目標包括:確保歐洲共同市場對英國等非歐元區國家一視同仁;增強歐盟的競爭力,減少對成員國經濟的束縛;允許英國不參與歐盟政治一體化進程,增強歐盟成員國議會的權力;控制歐盟進入英國的移民,減少對歐盟人口自由流動原則的濫用等。 卡梅倫說,與歐盟就上述條件重啟談判並非「不可實現的任務」,相信英歐雙方有耐心和善意來達成一項新的協議。他警告說,假如歐盟對英國的上述訴求充耳不聞,那麼他將不排除英國通過舉行公投脫離歐盟的可能性,「我們將不得不重新思考歐盟是否適合我們」。 英國社會一直圍繞「脫歐」問題爭論不休。卡梅倫曾經承諾,他所領導的保守黨政府將在2017年底之前,就英國是否脫離歐盟舉行一場全民公投。 同路點評:儘管卡梅倫的基本論調是尋求如何留在歐盟,但實際上他的態度已經基本接近和歐盟說再見了。卡梅倫的四個條件翻譯過來就是 :1.我不用歐元,但歐盟要給我同等權利;2.我要自己搞,歐盟少管我;3. 我要自己搞,還要管歐盟;4.我不盡某些義務。如果歐盟在這四個問題上和英國妥協,那麼結果無非是兩個之一,要麼在歐盟裏面産生一個特權成員國,要麽歐盟的整體性被削弱,無論如何,都是難以接受的條件。 擺明了,英國現在並不急迫需要歐盟,英國自己有英聯邦這個大型國際組織墊底,又和美、中兩大國保持良好關係,地位非常超脫,分分鐘脫離歐盟,眼睛都不會眨一下。 澳中國簽訂南極科考資訊共享協議 日前,中國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National Marine Environment Forecasting Centre)與澳洲南極氣候與生態系統合作研究中心(Antarctic Climate and Ecosystems Cooperative Research Centre)在霍巴特簽訂了資訊共享協議。同時,中國第32次南極科學考察隊已出發,將完成對中國第五座南極考察站的選址工作。南極氣候與生態系統合作研究中心的代理執行長凱萊赫(Mark Kelleher)稱,澳洲和中國在這一地區已合作了30年,而該協議意味著澳洲與中國科學家可以共享南極周圍海冰情況的資訊,「人們對南極的興趣正在增加,特別是考慮它對到了解氣候變化的重要性」,「中國科學家與我們一樣對南極的研究感興趣,希望了解那些情況對我們而言意味著什麼。」此前,破冰船每年都要前往南極補充站並進行科學研究,但去年因海冰規模打破紀錄而導致破冰船被困。他指合作會令可能被海冰困住的研究船隻將因此而獲益良多,「最近幾年,我們看到有很多私人船隻和商船被海冰困住,需要成本非常高昂的援救行動,還可能耽誤科學工作。」他強調指,「無法預測的海冰情況可能給在南極的科學和補給行動帶來麻煩,明顯需要更可靠的預測方法」,「我們認為這一合作關係將匯聚我們的能力,令我們處於十分有利的地位,帶頭進行模型和技術的研發,提供更快的且可靠的海冰預報」,從而為南極航行提供含導航在內的諸多幫助。 同路點評:雖然參議院通過澳中FTA令無數人的目光都格外關注於澳中兩國的商貿合作與發展,但其實兩國在其他領域仍有著巨大的合作空間,例如對南極的科考。據悉,此番中國第32次南極科學考察隊,肩負了重要的任務──為可獨立支援開展陸地、海洋、大氣、冰川等多學科綜合科學考察項目的常年科考站(中國第五座南極科考站)選址,和跨時代的飛躍──中國首架極地專用固定翼飛機將在南極拉斯曼丘陵、格羅夫山、崑崙站等區域試飛,並開展試驗性航空遙感遙測工作。同時,澳中兩國在海冰預報方面的進一步合作研究,將為兩國並世界其他國家的南極科考隊科研船隻保駕護航。 ...
口腹之慾VS健康養生 孰輕孰重? 本刊編輯部 圖:維基百科 日前,世界衛生組織(WHO)下轄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正式宣佈將加工肉製品與紅肉分別列入第1類與第2A類致癌物。一時之間引發各國民眾議論紛紛,口腹之慾同健康養生,究竟哪一個更重要? 10月26日,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發表了一份由來自10個國家的22位專家針對800多項「食用紅肉和加工肉製品同十餘種癌症之間關聯」的相關研究所進行的調研報告,對加工肉製品和紅肉的致癌性做出了評估。報告表示,全球每年有3.4萬人死於加工肉類引發的癌症。專家們認為,鑒於有大量證據顯示食用加工肉製品會引發結/直腸癌(每天多食用50克加工肉製品,患結/直腸癌的風險會上升18%),故加工肉製品被列入第1類致癌物,與煙草、酒精、石棉甚至砒霜等「同級」;而鑒於目前雖未有足夠的證據證明食用紅肉會致癌(結/直腸癌、胰腺癌與攝護腺癌),但存在較強的致癌機制證據,故紅肉被列入第2A類致癌物(較可能致癌)。 所謂加工肉製品(Processed Meat),是指通過醃製、烤製、燻製或其它以增加風味或延長保質期的方式所處理的肉類。在加工的過程中,大多需要使用到鹽和亞硝酸鈉(或硝酸鈉、硝酸鉀等)進行醃漬。西式常見的培根、火腿、美國熱狗、德國香腸、義大利薩拉米臘腸等,與中式傳統的鹹肉、金華火腿、臘肉/腸、鎮江肴肉、南京香肚、無錫燻魚、廣東豆豉鱗魚等,以及各式各樣的肉罐頭,以肉為底料的食物配料和醬汁等,均屬於加工肉製品。而所謂紅肉(Red Meat)則指所有在烹飪前呈紅色(因含肌紅蛋白)的哺乳類動物肌肉,如豬肉、羊肉、牛肉、鹿肉、兔肉、狗肉、袋鼠肉等。 對肉類用醃漬、煙燻等方式加工的做法由來已久,在因沒有冰箱凍櫃而無法大量保存鮮肉的古代社會,此為食物保存的最佳方式之一。而因在製作過程中所產生的獨特風味,即便是到了現代社會,加工肉製品依然被廣泛接納。在西方國家中,以「大塊吃肉、大口喝酒」的德國人,將肉類加工發揮到了極致,德國香腸的品種成百上千,並成為了德國的飲食文化代表;而澳洲亦是以燒烤(BBQ) 著稱的國家,可謂是無肉不歡。至於飲食文化千年傳承的中國,中華料理中涵括了前文所列諸多成為一地風味,甚至是成為某個菜系代表的加工肉類菜餚。如今,IARC將紅肉與加工肉製品正式列為(易)致癌物,對這些國家的飲食文化的打擊無疑是巨大的。 當前,為了應對全球範圍內與飲食內容與方式息息相關的癌症(如食道癌、胃癌、結/直腸癌等)、肥胖、糖尿病等諸多「富貴」疾病,煎炸燒烤、大油重味已被許多人認為是不健康的烹飪方式。如今再加上加工肉製品和紅肉被正式列入易致癌物,對於廣大的吃貨而言,無疑是「晴天霹靂」──面臨著要在「口腹之慾」和「健康養生」中做出一定的選擇:按照IARC的報告,經常或大量食用加工肉製品或紅肉,不啻於以犧牲健康和壽命為代價而滿足眼下的口福之歡。都說人生苦短,究竟是「須盡一時之歡」?亦或是珍惜健康,延年益壽,方有更長的時間去探索世界? IARC將紅肉和加工肉製品正式列為(易)致癌物,並非是要求全球民眾完全不食用它們,拋開加工肉製品不談,食用紅肉本身其實可以為人體提供一些運轉所必需的營養素,如豐富的蛋白質、鐵、鋅、維他命B和Ω3脂肪酸等,不僅可以預防營養不良、貧血缺鋅等症狀,同時亦符合預防癌症風險的要求。其中的平衡關鍵,是食用的量、烹飪的方法以及與其他果蔬穀物的正確搭配。例如,全球癌症基金會的評估認為,每週食用不超過500克的紅肉並不會增加腸癌的危險,而中國營養學會制訂的「中國居民膳食寶塔」中亦對平均每日肉類的攝入量給予了50-75克的推薦。除攝入數量外,烹調時的方法亦很重要,專家建議儘量不使用碳烤、煙燻、油炸、醃漬等方法,是因為紅肉中所含有的脂肪和膽固醇等在高溫炭火和熱油煎炸下易形成對人體有害的多環芳烴和苯並芘,同時食物原本的營養亦被破壞殆盡。而醃漬過程中,亞硝酸鹽與紅肉中的蛋白分解產物結合會產生「亞硝胺」,其固然可延長成品保質期,控制肉毒梭狀芽孢桿菌的增殖風險,但亦是誘發食道癌、胃癌和腸癌的致命化學物質。故而,若採用燉、蒸、煮、熘等方式進行烹飪,不僅可以保持食物的鮮美與營養,亦可以有效避免於無形中日積月累地攝入致癌物。此外,在全穀雜糧、豆類薯類、蔬菜水果等富含纖維、抗性澱粉、抗氧化物質的食物攝入不足,而無法調節中和的情況下,紅肉中所含有的對腸道健康不利的有害發酵產物,將會不可避免地加劇致癌的可能性。故近年來,在以肉食大國德國為代表的一些西方國家,正有愈來愈多的民眾開始推崇「向亞洲人一樣飲食」──減少紅肉的攝入量,多搭配粗糧穀物、豆類和蔬菜,確有一定的道理! 當然,如今雖說有愈來愈來的人開始注重健康與養生,但網絡上眾說紛紜的各類養生帖子,很多時候其來源並不可靠,許多內容亦相互衝突,令大眾「一頭霧水」。同樣,即便是面對世衛下轄的IARC的報告,出於經濟市場利益、科研論證方法不同等因素,亦並非所有的國家和學者們都認同。例如,在全球肉類消費大本營的美國,《華盛頓郵報》就使用了「一個領導性的健康組織採取最激進的反肉類立場」的質疑性標題對該報告提出了不同意見,認為科學家「用實驗檢驗食物是否會導致癌症的驗證過程」即是巨大的挑戰,不僅需要進行多年,同時亦有無數的變因需要考量,而實驗對象更是難以尋找;並質疑在參與此項報告研究的 22 名專家的立場並不一致,且不是沒有科學家質疑這800篇研究的證據不夠具體的情況下,WHO的研究小組仍發表該報告將會令價值950億美元的美國牛肉市場遭受打擊。 而大約會對此極力歡迎的,就是那些素食主義者、動物保護主義者與公共健康衛生關注者了,IARC的這份報告顯然是對其觀點極為有力的支持。但正如柯特斯特雷夫博士(Kurt Straif)所指出的,雖然「對於消費者個體來說,僅僅因為食用加工肉類就罹患結直腸癌的風險是很小的,不過食用的肉越多,風險就越大……但考慮到全球食用加工肉類的人數之眾,癌症發病率對公共整體健康具有重要影響。」因而,這份報告的意義在於:在食品安全、疾病預防與健康養生愈發受到現代人注重的當下和未來,為民眾、政府和國際監管機構敲響警鐘,力圖在風險與利益中尋求到平衡,為人類的發展提供更好的飲食營養與生存選擇!至於大眾對報告相信多少?是否因此而願意改變自己的飲食結構?則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獨生子女軍」能打仗嗎? 在中國大陸,有一種聲音,認為中國的計劃生育政策,已經危害到國防安全。不少持這一觀點的人認為,大批獨生子女參軍,對軍隊建設、軍人管理、國防安全都來帶來了很多的隱患。 一些國防軍事專家認爲,從1980年開始,中國實行嚴格的「一胎化」政策,中國因此出了個「獨生代」,進而創造了一支「獨生子女軍」。最近十多年來,中國軍隊迅速實現了基層官兵成分的「獨生子女化」。這個「獨生子女化」,比武器裝備的現代化、比軍隊建設的信息化,速度更快,影響更深刻。目前,整個中國軍隊的獨生子女率不低於70%,作戰部隊超過80%。 一支軍隊,超過80%都是獨生子女,這個部隊還能够英勇無畏、衝鋒陷陣打勝仗嗎?這個問題,在全世界範圍內都是一個熱點話題。據悉,美國的戰略智囊機構研究和考察的主導性結論是:解放軍沒有實力挑戰美軍,因爲「獨生子女一代」會削弱軍力。他們分析認爲:中國的獨生子女政策造就了驕縱且負擔過重的一代,那些被冠以「小皇帝」之名的男孩子們受到了四位外祖父母/祖父母的溺愛。那些帶兵的人比當兵的人在安全問題上更神經脆弱,有些幹部帶兵如同托兒所阿姨帶小朋友一樣小心翼翼。 一些國防軍事專家還進一步總結,「獨生子女軍」帶來的戰略隱憂,主要表現在五個方面: 人口數量下降帶來的「軍隊兵源危機」、獨生子女性格帶來的「軍隊管理危機」、獨子家庭結構帶來的「戰鬥精神危機」、戰爭意識變化帶來的「國防輿論危機」,以及上述四個危機無法及時扭轉的「危機長期化」。 實事求是地說,中美兩國的國防專家們觀察到的現象基本上是真實的,但他們對事實的判斷基本上是錯誤的。中國軍隊在過去30年裏,確實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變化的原因很複雜,包括中國的長期和平環境、中國經濟飛速發展、中國人權意識抬頭等。如果要舉出一些相反的例子,來證明前面這些專家的觀點錯誤,也非常容易,比如抗日戰爭時期,軍隊徵兵的標準是「三丁抽一,獨子不征」,但據日本人統計,整個抗日戰爭投降日本的偽軍高達150萬,非獨生子女顯然不是不怕死的核心要素。 另外,「獨子不征」是傳統價值觀下的舉措,和現代人權意識格格不入。一個男人在社會上扮演的角色,不單是父母的兒子,也是妻子的丈夫,孩子的父親。兒子可以多生,丈夫可以找多個嗎?孩子能夠擁有多個父親嗎?一個男人血灑疆場,是非常令人悲痛的事情,但不能僅從父母的利益出發考慮問題,那是封建父權的意識投射而已。 女權的福音還是災難? 全面開放兩孩政策,在中國大陸女性權利領域掀起了討論的風潮。生育政策最大的利益相關者是女性。在諸多開放生育呼聲的同時,許多女性表達了她們對於「全面二孩」的强烈擔憂。 計劃生育政策已實施三十年之久,一些女性權利人士認爲,完全掩蓋和否定計劃生育的積極作用是有失理性和公允的,僅從女性地位一項來看,計劃生育功不可沒。育齡婦女是國家計劃生育活動直接的作用對象,也是落實家庭生育計劃的主體和客體。毋庸置疑,她們是計劃生育政策的直接受益者。在一個「多子多福」的傳統思想根深蒂固的社會環境下,計劃生育最明顯的作用就是强制改變人們的生育行爲,促進中國生育模式從「早、密、多」向「晚、稀、少」轉變,生育率迅速下降。婦女們在很大程度上擺脫了頻繁生育和撫養多子女所帶來的沉重負擔,越來越多的中國婦女開始從多生多育中得到解放,從昔日的「生育機器」變成了今天的「生育主人」。可以說,生育子女的减少保障了婦女的生存權、健康權和發展權,全方位提高了婦女的地位。 但是,在一些女權主義者看來,計劃生育和女性權利之間的關係,顯得非常複雜難纏。一方面,如前所述,計劃生育令女性擺脫了「生育機器」的地位,提高了女性權利,但另一方面,計劃生育也相應地限制了女性生育的自由。一位女權人士以一種苦澀地幽默方式說道:計劃生育政策是在不希望生育的女性和希望生育的女性之間,實施了「反不正當競爭法」。 女權人士也承認,計劃生育在城市的推行相對而言沒那麽殘酷,甚至製造了一個客觀上的受惠群體,即在那些接受了「只生一個好」觀念的城市家庭裏出生的女孩。她們的成長較少受到重男輕女觀念的擠壓,家庭的愛和投資讓她們享受到上一代婦女和農村女孩沒有的自由發展機會。這些年輕人對强制計劃生育沒那麽反感甚至抱有一定程度上的好感,其實是基於一種自我慶幸:她們意識到,自己與母親和農村女孩的命運的差距,在客觀上是由計劃生育帶來的,不管父母情願不情願,計劃生育讓她們不用做原生家庭中的二等公民。 全面開放二胎之後,一些女權人士也開始擔心,如果國家真的放回生育權,那這種權力會實際由誰來掌握。這是關係到婦女福祉的嚴重問題——是丈夫/男人、公婆、父母還是婦女自己?有沒有可能結果是,决定生育的權力從「國家父權」轉移到「家庭父權」,婦女從被强制不生育變成被强制生育? 除去對生育權轉移的擔憂,對就業權的擔憂也縈繞在不少女性心頭。中國政府爲了鼓勵一胎化,對正常懷孕的女性極盡優待,在國營和大中型私營企業,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婦女自懷孕之日起,即得到減輕工作(甚至完全不工作)的優待,而產假、哺乳假也在法定基礎上酌情增加最多50%。但是以上種種都是建立在一胎化基礎上的,即發生一次不再重來。全面開放二胎,有可能銼動企業僱請女性員工的信心,後果究竟如何,還真的不得而知。 即使在全面開放二胎之後,父母對子女的溺愛不會大幅改觀、基層士兵的人權意識不會自動下降、富裕生活造成的性格問題不會自動消失,所有的國防問題都不會自動解决,軍事專家們必須另外思考辦法,不要幻想這些問題會迎刃而解。 「震驚奶牛界」的重大事件 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澳大利亞奶粉代購的熱潮,一浪高過一浪。在中國共產黨中央全會上宣佈全面開放二胎之後,澳大利亞奶粉代購再一次被推上風口浪尖。奶粉代購是澳大利亞中國移民和留學生「創收」的一個主要手段,甚至是一部分人的主要收入來源。奶粉代購的根本原因是中國民眾對中國産奶粉的不信任。 有人在微博上爆料稱:「據悉,昨天有兩位亞洲人(很有可能是華人)在Preston Woolworths掃購奶粉。因爲澳洲超市限購每人四罐,他們來來回回進出超市四趟,一共購買了16罐奶粉。然後,超市員工報警。警方一共出動六名警察,這兩人現已被帶走。現在的代購爲了買奶粉真的是拼了,連進局子都不怕了……」 看到這樣的消息,再聯想到中國全面開放生育二胎的新聞,實在是爲澳大利亞的奶粉市場感到擔憂。根據中國大陸官方的估計,全面開放二胎將在2017年至2019年間,增加150萬額外的嬰兒,網絡戲言,「聽說中國全面開放二胎,歐盟、美國、澳大利亞、新西蘭的奶牛都嚇暈過去了」。有人可能認為,中國目前生育意願强烈的是較爲貧窮的家庭,無力購買澳大利亞奶粉,不會對澳大利亞奶粉市場造成衝擊。這種說法幷不全面,中國人願意在孩子身上花錢,是顯而易見的,一對沒錢來澳大利亞旅遊、甚至沒錢喝澳大利亞葡萄酒的夫婦,完全有可能給孩子吃高價的澳大利亞奶粉。 實際上,在香港對中國大陸進行奶粉限購的時候,很多媒體就已經進行了深入的報導,其中最重要的一個事實是:奶粉生産的限制環節是奶源!即,如果不擴大牧場面積,不相應增加奶牛數量,工廠幷不能够生産出更多的奶粉。也就是說,奶粉行業短期內並無可能通過擴大生産來應對市場需要增加。 實際上,由於奶粉産量有限,澳大利亞奶粉代購的這種瘋狂掃貨行爲已經引發本地媽媽的眾怒,因爲她們真的一罐奶粉都買不到了。微博上有人留言說,「作爲一個二胎的准媽媽,這一次我雖然也很想全母乳,但第一胎母乳失敗最後還是吃奶粉,令我擔心第二個也是這樣,然後不知上哪找奶粉,生第一個的時候代購還不流行,奶粉都很容易買到,現在不一樣了,我經常看著空空的貨架都不知怎麽辦,不買幾罐存著怕孩子沒得吃存了又怕有奶浪費錢。這樣超額購買該抓!」 當然,也有人持不同意見,認爲代購對奶粉短缺不應該負主要責任:「我們代購容易嗎!我們也要養家糊口!奶粉到底去哪裏了?!其實全被這些黑心商家賣給中國電商了!每次都是我們代購背黑鍋!你給中國電商都是一整船的集裝箱!然後給澳洲超市幾罐幾罐的給!」這個說法真假難辨,但是聯繫到澳中自由貿易協定已經簽署,一旦中國市場奶粉需求增加,澳大利亞商家爲了追逐利益,將奶粉大量出口中國,引發澳大利亞國內市場奶粉嚴重短缺,並非危言聳聽,澳大利亞政府應該及早研究對策。 「少子化」與「下流化」的爭鬥...
中國將實施「全面兩孩」政策 計劃生育三十年激辯告一段落 文:本刊編輯部 圖:新華社、維基百科 10月29日,中共中央宣佈將實施「全面兩孩」政策,這是繼2013年決定實施「單獨兩孩」政策後,為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形勢,中國人口與生育政策的又一次歷史性調整。從「一胎化」到「全面兩孩」,是中國國情的重大變化,也是三十多年來激烈爭論的結果。在社會逐漸習慣「一胎化」之後,「全面兩孩」政策或許又會遇到更加大的困難。 不改似乎不行的生育政策 29日閉幕的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決定,促進人口均衡發展,堅持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完善人口發展戰略,全面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政策,積極開展應對人口老齡化行動。 上世紀70年代初以來,中國開始大力推行計劃生育;1978年以後,計劃生育成為中國的一項基本國策。2013年11月15日,中國宣佈「單獨兩孩」政策,標誌著逐步放開生育政策。 「從雙獨家庭生兩孩,到單獨家庭生兩孩,再到現在的全面兩孩,生育政策調整雖然是漸進式的,但間隔時間不長,表明政策的調整和推進態度很堅決。」分析人士說。2014年,「單獨兩孩」政策在全國範圍落地,此前有關部門擔心的「新一輪嬰兒潮」並未出現,全年出生人口僅比上一年增加了47萬。根據中國衛計委的統計,截止到2015年5月底,全國1100多萬單獨夫妻僅有145萬申請再生育。 此次全面放開兩孩生育的背景是,中國人口形勢已發生歷史性轉變。這些變化包括生育率進入超低水準,以及性別比失衡、老齡化和少子化等。其中,生育率過低成為談論最多的問題之一。之前,國務院組織開展的人口發展戰略研究認為,中國人口總量峰值應控制在15億人左右,婦女總和生育率保持在1.8左右,過高或過低都不利於人口與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最新一次人口普查的結果顯示,中國生育率已降至1.18的低水準,遠低於歐美發達國家和東亞鄰國。 老齡化也成為困擾中國的一個問題。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60歲及以上老人2.12億人,佔總人口比例為15.5%;65歲以上人口數為1.37億人,佔比10.1%。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自2012年以來,中國15歲至59歲的勞動年齡人口連續三年下降,僅2012年當年勞動年齡人口絕對數就減少了345萬。改革開放以來,人口紅利是中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重要因素。今年前三季度及第三季度,中國GDP增幅均為6.9%。這是2009年6月以來中國經濟增速首次跌破7%。 控制人口與計劃生育 計劃生育是控制人口的一種方式,儘管外界對計劃生育的第一反應都是「現代中國計劃生育」,但實際上,計劃生育在世界各國早有實踐,而控制人口這個理念,古已有之。中國清代學者洪亮吉在他著名的《治平篇》裏就提到,人口增長非常迅速,而食物、住所的增長則非常緩慢,需要對人口進行控制。西方學者當中,最著名的當屬馬爾薩斯,他在《人口論》當中,也提出了相似的觀點。 洪亮吉和馬爾薩斯不但提出了控制人口的理念,也指出了人口失控的後果。洪亮吉說:「天地有法乎?曰:水旱疾疫,即天地調劑之法也。」也就是說,自然調節人口的手段是非常殘忍的,會通過「水旱疾疫」等災害和疫病來進行。馬爾薩斯更進一步進行理論總結,提出了「馬爾薩斯陷阱」的概念,指出人口增長不但帶來死亡增長,也會攤薄經濟發展的成果,令人民生活水平無法提高。資料顯示,直到1800年,全世界人民的生活水平大致如馬爾薩斯所預料。所以,控制人口理論的核心理念並非限制人的生育權,而是通過控制生育來避免人口災難性的死亡,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儘管有人認爲,馬爾薩斯理論對生産力發展的估計不足,導致馬爾薩斯理論未能預計到工業革命帶來的人口迅速增長,但任何增長始終也有盡頭,一旦科技進步和經濟增長速度放緩,人口問題就會突出。世界各國政府,遠比一般評論人士清醒,在控制人口的問題上,政府所作的努力是非常顯著的。 印度是世界上首個正式提倡「計劃生育」政策的發展中國家,早在1952年,印度政府就提出要節制生育。2000年2月,印度政府出臺了新的人口政策,提出多項措施鼓勵節育,包括獨生子女在職人員家庭,可在住房上得到較好待遇,做絕育最多的村子可優先獲得飲水、灌溉和更多的福利保障,對「晚」生「稀」生的婦女給予現金獎勵,向做絕育的國民贈送自行車,爲絕育的男子辦理持槍執照等。這是印度歷史上首個控制生育的綱要性文件,大致規劃了到2045年實現人口零增長。到2012年,印度的生育率已經降至2.4。 在大中華地區,計劃生育起步也不晚。爲减緩人口壓力,台灣政府於1964年七月開始推行第一個五年「家庭計劃」,其宣導口號爲「兩個孩子恰恰好,一個孩子不嫌少」,希望一對夫婦最多生育兩個小孩,經過十餘年的推廣,成功地控制了出生率,台灣每年出生人口數不再繼續攀升,避免戰後嬰兒潮世代成年後可能帶來的更大嬰兒潮,每年新生兒人口從最高峰的42萬,自1985年起不再超過35萬,結束了自1951年開始連續34年新生兒超過35萬的兩波嬰兒潮。在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曾經有「兩個够曬數」運動。 中國計劃生育的爭議 放眼世界,很多國家和地區要麽出現自願的生育率下降,要麽政府倡導減少生育,生育率總體上都處在下降的過程當中。但即便如此,中國的計劃生育政策無論在中國國內還是國際上,都是最受爭議的話題。...
TSA 的留與退 文:本刊編輯部 圖:蘋果日報 近日,香港有家長在社交網站發起「爭取取消小三TSA」的專頁,於兩日內已獲逾萬人支持。TSA全名稱為「全港性系統評估」(Territory-wide System Assessment),是2004年香港政府推出一套新的全香港中小學統一測驗,每年的小學三年級生、小學六年級生及中學三年級生均需應考。而成績將用作評估和監測中小學的教育成效。 雖然當年香港教育局推出TSA時曾指出,TSA的目標是「為政府及學校管理層提供全港學校學習範疇水準的資料,以便政府為有需要的學校提供支援和監察教育政策執行的成效」,但多年來TSA一直受到外界批評,指為學校、教師和學生造成巨大壓力。到底TSA 的問題責任應由誰來承擔?而 TSA 又是否真的一無是處? 近日,有香港家長不滿香港教育局所推出的TSA,指其子女因要應付TSA的緣故,經常被學校要求留校補課、並增加操練,因而造成巨大壓力。故此,該家長在社交網站發起「爭取取消小三TSA」的專頁,立即引起不少家長支持,並造成社會熱議。而香港教育局隨即一連兩日在網上撰文,強調TSA僅是考核學生「基本能力」,不建議學校以TSA題目盲目操練學生。香港教育局局長吳克儉則公開呼籲各界解決操練問題。他說:「如果隨時隨地就要取消TSA,這是一個很大的倒退」。他之後再指會成立委員會全面檢討TSA,不過事實上香港教育局早在年半前已邀請各界代表,包括學者、校長、教師及家長組成檢討TSA委員會,研究評估TSA運作及未來新的方向。 曾做「優化措施」成效不大 其實有關TSA的社會輿論並非什麼新鮮事,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下稱:教協)曾多次要求教育局對TSA作出修定,認為TSA為學校、教師、學生及家長均帶來巨大且不必要的壓力。根據教協的調查報告,有八成的教師因TSA感到壓力嚴重,學生感到壓力嚴重的也高達七成三。 雖然香港教育局於2011年和2014年,推出新的「優化措施」,包括取消向小學發放達標率、把TSA從小學質素保證的「表現評量」中剔除等措施,希望藉此消除操練學生的誘因,可惜成效不大,有超過六成教師認為「優化措施」無助減輕師生壓力。 傳言及歷史因素產生「倒流效應」 TSA的設計原意旨在收集全港學生中、英、數三科的基本能力數據,用作統計分析、考查和檢討學校的教學成效和學生學習表現。而學校則可根據評估數據,分析學生強弱項,並重新製定教學分針。從學術研究理念而言,TSA這種評核制度在整個教育過程中是不可或缺的環節,因評核制度和教學方針是互為影響。而像TSA這種評核制度在西方國家是一種非常普遍的教育政策之一,如英國的SATS,美國的NAEP和澳洲的NAPLAN,但為何在香港實行卻困難重重呢? TSA推行時正值小學「殺校」潮,當時亦有小學不惜違規外洩TSA成績以吸引家長報讀,再加上有教育界傳言指TSA成績是教育局內部評估各校指標,關乎學校生死存亡,因此學校變得極為重視TSA成續。教育局雖然一方面否認,但教育局另一方面則向達不到水平標準的學校「施壓」(現任香港立法會主席曾鈺成在媒體專欄提到,他當校監的一間學校,在5年前也曾受到來自教育局的「壓力」)。因這一些傳言及「歷史」因素影響,於是TSA在學校產生「倒流效應」,即TSA評分在日常教學中作主導影響。學校為了提高學生成績,便要求小學生反復操練試題、參加補課班、甚至額外購買補充練習。教師學生們更需為TSA而撥出額外時間,影響學生們在一些非學術性的興趣培養。 「標籤效應」的教育文化...
習近平馬英九 於新加坡歷史性會面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應新加坡總統陳慶炎邀請,藉兩國建交二十五周年,於本月六日與七日到新加坡進行國事訪問。而台灣官方早前突然宣布,台灣總統馬英九周六(十一月七日)將訪問新加坡,與在當地展開國事訪問的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見面,實現兩岸分治六十六年來,兩岸最高領導人歷史性會晤。台灣總統府發言人表示, 此前雙方已經展開秘密磋商一段時間,近日才最後敲定。雙方將針對鞏固兩岸和平、維持台海現狀交換意見,但強調不會簽訂任何協議、也不會發表聯合聲明。 根據行程,習近平六日下午會從越南飛抵新加坡,先到總統府參加歡迎儀式,會見陳慶炎,接着參加國宴。在七日中午,會赴總統府會見總理李顯龍,並與李顯龍夫婦將進行私人午宴,據台灣傳媒報導,馬英九極可能也成為午宴貴賓,藉此有機會和習近平互動。由於習近平將在午餐後就返回北京,因此「馬習會」大約就是在這個時段進行。 國台辦發言人馬曉光指,對於兩岸領導人會面,他們的態度是積極開放的、一貫的,有相關消息會及時發布。而國台辦主任張志軍強調,今次會面雙方是以兩岸領導人身份和名義舉行,是雙方商定的。這是在兩岸政治分歧尚未解決的情況下,根據一個中國原則作出的務實安排。 同路點評: 這次會面將是一九四九年兩岸分治之後,兩岸最高領導人歷史性會晤。雖然在 2005年,中共總書記胡錦濤與國民黨主席連戰曾經會面,但僅限於黨與黨的層面。而今次「習馬」則是兩岸最高首長的直接會晤,屆時兩人的互動或稱呼對方,都會成為中國台灣的焦點。 另外,兩人會面亦對兩地有利好作用。馬英九可藉與習近平會晤,向外界顯示國民黨有能力處理兩岸關係。但亦有可能被國民黨用此大做文章,因此有利也有弊。而在中國分別,可望藉是次會面,防止美國因南海局勢問題,挑撥兩岸關係。自2008年國民黨重新執政以來,外界一直關注期望出現「習馬會」的可能性,只是想不到在馬英九接近卸任時,才達成歷史性突破。 電台播出開會錄音 香港大學申請禁制令 香港商業電台早晨節目接連播出疑為香港大學校委李國章及紀文鳳的開會錄音,披露兩人就反對陳文敏副校任命的發言。商業電台表示,收到香港大學代表律師的信件,經諮詢法律意見後,決定將有關錄音下架。但重申會捍衛言論自由、新聞自由及公眾知情權,並保護新聞資料來源。錄音流出後,香港大學就事件報警,而校長馬斐森指報警原因是擔心會議室遭竊聽。及後,香港大學向法庭申請臨時禁制令,禁止任何人發播聲帶,獲法庭接納。而香港大學回應傳媒就禁制令的查詢時,指香港大學尊重表達、意見和思想自由,有關的法律行動就是為了保障這些自由。 同路點評: 根據香港大學網頁發表的聲明中,可顯示禁制令的範圍極為廣大。當然在法理上香港大學有權向法庭申請禁令,但當事件已成公眾關注的議題時,香港大學的做法是否和公眾有知情權這一理念有所違背呢?另外,香港大學法律學院首席講師張達在社交網站揭露,禁令包括一項「公共領域」豁免條件,但香港大學卻沒有披露有關條項。相信事件會引起香港社會一輪爭議。 台灣桃園機場效率全球第一 國際機場協會(ACI)本月推出2014年的全年報告,在「客貨運數據及機場起降效率」方面,台北桃園國際機場(TIAC)擊敗香港國際機場,蟬聯第一。香港機場管理局機場運行副總監張李佳蕙於上周二到桃園出席一個論壇活動指,恭賀桃園機場超越香港,認為良性競爭會為航空業帶來正面影響。報告涵蓋全球逾千個機場,在機場效率的排名方面,擠身頭五位的機場依次為桃園機場、香港機場、杜拜國際機場、日本東京的成田國際機場及韓國首爾的仁川國際機場。於2012及2013年,桃園機場在效率這方面的排名均為第四。 同路點評: 近年往來台灣的旅客增多,亦可見台灣政府在航空業的發展上。因此今次台北桃園國際機場能擊敗多個國際大機場,可說是對他們的一大鼓勵。當然這排名只計算「客貨運數據及機場起降效率」, 據知在「機場服務質素獎項」中,台北桃園國際機場仍然五大不入。另外在排名方面,佔據前列位置的大多為亞洲國家,西方國家的機場大都十大不入。看來西方國家的機場要好好提升表現了。 美國為狗仔專設狗電視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