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每週話題

Uber為社會帶來的影響是好?是壞?

Uber為社會帶來的影響是好?是壞?

 

文:本刊編輯部

圖:蘋果日報

 

台灣交通部重罰Uber,Uber宣佈在台灣暫停服務。Uber是近年流行的一個應用程式,它提供近似計程車的服務。可是因為這項新技術而引來各國很多爭議,Uber的營業模式在部分地區面臨法律問題,究竟這項新科技對社會帶來什麼問題和變動呢?

什麼是Uber

Uber(優步)是一間交通網路公司,以開發行動應用程式來連結乘客和司機,提供載客車輛租賃及共乘的分享型經濟服務。乘客可以透過應用程式來預約這些載客的車輛,利用應用程式時還可以追蹤車輛的位置和預計收費。Uber的發源地在美國三藩市,在成立幾年間獲得多位投資者支持,所以開始在兩岸三地引入。如果你想使用,必須在智慧型手機上安裝UBER應用程式,並註冊成為該網站用戶,然後綁定自己的信用卡或網路支付平台,才可使用。

Uber在各國引起爭議

Uber 引入全球各地,但每個國家有自己的法律,這個新技術曾引起各地政府出現手忙腳亂、後知後覺的毛病,Uber的引入令到傳統的士業抗議,當新科技與傳統法規衝突,是全面封殺或是擁抱新科技?各地政府陸續表態,取能不外乎三種。

第一是擁抱新技術,把推動創新放在首位。新加坡其中一個例子,新加坡是亞太地區唯一針對Uber更新法例的國家,對租車的應用程式進行規管,例如營運商要向政府要註冊、司機要領牌和公開車資收費,當地高官甚至表明規管應從寬,留空間讓科技發展得更好。而在Uber發源地三藩市,獲得加州政府支持,推出相關法例規管,把Uber歸類為交通網絡公司,令其能持續發展。

 

第二種取態是執法為主。Uber的經營模式打破一般出租車的常規,不向政府領牌便經營,對於政府來說,既是可能逃避稅交稅、交牌費的行為觸犯法例,而當地計程車司機的利益受損,必定會催促政府執法。在法國、南韓、西班牙等地的政府,近來都指摘Uber是違法,甚至要作出控告,以各種手段迫令Uber停工,平息爭議。
而第三種取態則是「隻眼開隻眼閉」,只要一日未在社會上爆發大爭議,也盡量視而不見,若最後被迫到牆角,會實行拖字訣,避免得失任何一方。在美國各州有不同取態,雖然在三藩市,獲得加州政府支持,至於在紐約,因的士司機舉行抗議,令紐約政府一度要限制Uber的發展,但及後因民意壓力,令到政府也妥協,改口稱先進行四個月城市交通研究。

在香港,律政司司長袁國強說Uber可以在香港的法律框架下合法經營,所以只要Uber依法例行事,便可經營下去。而在澳洲,根據澳大利亞稅務局的決定, Uber與計程車性質相同,司機需要交消費稅。澳洲政府可承擔相應的責任,需要考慮降低計程車運營成本,或者增加Uber司機的成本。政府是有責任保護公共汽車行業,因Uber跟計程車很像,所以被人批評Uber會摧毀計程車行業,可是Uber的引入可提升市民的生活質素。Uber更表示期待和政府合作,完善現有的法律,讓這平台能納入合理與公平的法律管制。

 

新技術對社會帶來的變動

Uber以低價、快速和便利的策略,威脅了計程車和其他運輸行業的生意,所以受到業界的反對但受到市民的支持,Uber的加入增加了市場的競爭,可提供多元的交通選擇給市民。就香港為例,計程車司機經常在選擇性下做生意,服務質素參差不齊,令市民感到不便。Uber的引入可令計程車業界提升服務水平,計程車業界可由司機的培訓和態度去改善。Uber不只比計程車便宜,還提供高級轎車和七人車接送服務,何樂而不為呢?前提是Uber需要保障乘客保險和安全問題。

 

Uber所引起的爭議源頭是來因觸犯了當地法例,例如涉及白牌車問題和未能為司機成功購買保險等。另外,政府要保護當地的交通運輸業,因Uber的出現會為傳統計程車行業帶來影響,但有競爭才有進步,各地政府可仿效新加坡做法,利用創新科技的租車服務納入合法框架。

 

Uber曾發聲明指會為引入Uber的城市帶來安全、可靠和優質的交通模式,並會完善現有法例,以創新科技提升市民的生活質素。因每個國家甚至每個城市的法律也不同,Uber要因應當地情況與當地政府合作,促請當局配合社會發展修改法例,將乘客及司機的安全和利益放在首位。而在安全性上,每一輛汽車和司機都必須經過第三方認證,車輛牌照、車型、車的品牌都登記在冊,Uber司機也需要嚴格的身份認證,確保乘客安全。另外,在司機申請時,都必須通過全面背景審查,調查司機背景及以往駕駛紀錄。

 

新技術就好像互聯網一樣,需要適當的管理。在經濟學角度,如果科技能用在經濟活動上,不但可令生產力上升,更可令經濟效益率上升,對社會可算是好事。新科技的引入可打破壟斷的局面,情況就好像電腦的出現會令打字員職位消失和蒸氣機出現令手工業式微一樣,香港的例子是DHL打破了香港郵政局壟斷,帶來的就是生產成本下降和經濟效率提升。

 

有很多國家一直貧窮落後,或者曾經發達但最後衰落,其中一個原因是政治制度不民主,權力集中在既利益集團手上,令新概念無法實現,創新是經濟增長的驅動力,而創新能夠從內部不停地革新經濟結構,即不斷地破壞舊有的秩序和結構,同時再不斷地創造新的結構。當社會不能接受創新科技,生產力無法提升,無法吸引投資,人才和商機便會轉到其他地方去,結果就是國家發展停滯或倒退。

 

共享經濟的概念

Uber共享經濟的概念現在於全世界都很流行,打破人們固有的消費模式。共享經濟的定義是在網絡中,任何資源都能出租。這是互聯網世代新型經濟模式,通過網絡,租戶可以直接從持有者那裡租賃物品,包括汽車、住宅、日常用品甚至是勞動力。當網際網絡大幅降低了市場成本,傳統的代理、中介服務,正逐漸被平台的概念所取代。共享經濟發掘人們未能物盡其用的物資,通過網絡將其與有相關需求的社群連結,在滿足使用需求同時,降低想要擁有這類物資的欲望。共享經濟類型公司創業的高潮集中於2008年之後,是金融危機的產物,折射出人們意圖開源節流的想法,減少對於物質的佔有慾,利用閒置的資源,Uber和Airbnb便是最好的例子。

Uber利用創新科技的租車服務,為運輸行業帶來新衝擊。Uber的制度絕對可令其他行業作為參考,利用網路叫車,以信用卡支付,提高乘車資訊的透明度,乘客和司機可以互打分數,令到更多人願意乘搭。而世界各地很多類似Uber概念的平台,例如私人飛機租借的Netjets、突出交朋友文化的私家車乘搭服務的Lyft和提供拼車服務的Sidecar。

 

Uber除了提供專車服務外,更利用到旗下準確的車隊家位系統,在多個城市推出UberEATS送餐服務。以自己的Uber帳戶使用服務,系統已經記錄了大家的家居及工作地點之外,比較起同類服務,UberEATS更加入了菜式搜尋功能,用戶可以直接利用搜尋欄目輸入菜式資料,系統就會在已加盟超過250家餐廳的菜單之中,尋找相符合的項目。UberEATS比起其競爭對手例如快餐店外賣速遞服務更為多元化,因覆蓋的餐廳較多,快餐店只針對刻店的食物。Uber充分地利用這個平台服務大眾,令人們的生活更方便。

 

Uber除了推出計程車和送餐服務,它服務範圍還包括救護車。UberEMS在美國波士頓首次推出實驗計劃,為購買了指定醫療保險的人提供服務。UberEMS劃分了三個程度的車,分別是有輪椅設備、基本需要(BLS)和進階需要(ALS)。如病人突然在家裡感到肚子痛,有需要去醫院的話,可以呼叫BLS。

 

Uber的概念也可用在發展中國家上,在肯尼亞,有人試過在等待救護車的途中死亡。肯尼亞的救護車是由私人機構所持有,如市民需要呼叫救護車,有很大可能要多過二小時的等待。市民很多時候打不通給緊急熱線,加上救護車上沒有導航系統,很容易迷路,導致很多人在等候途中死掉。Flare是一個類似Uber的應用程式,市民可用熱線或程式去呼叫救護車,以聯絡和追蹤救護車的位置。這項程式推出可以拯救更多生命,更可令醫院容易得知救護車的位置。

Airbnb也有擁有相近的概念。Airbnb是一個短期租屋平台,同樣屬於共享經濟,最近更籌備上市。Airbnb不經營旅館更不擁有房產,卻已經是安排旅行住宿的首選;Uber未曾聘請一名司機,卻搶奪了全球各大城市的計程車生意。這些平台可讓閒置的資源妥善分配,減少社會資源的浪費。例如房屋屋主在外地旅遊時,把家裡的房子透過Airbnb短期出租給遊客,車主也可在上下班途中接送順道的乘容。不論Uber或是Airbnb,它們提供優質、彈性和個人化的運輸與旅宿服務,才會對業界造成衝擊。其實共享經濟早在eBay出現的初期開始,當時人們把家中長期不用的東西放到eBay出售,分享不是經濟不好的結果,而是科技發展的結果。

 

近日Airbnb發生了一件種族歧視事件,一名亞裔女生在美國大熊湖準備入住時被拒,原因是因為她是亞洲人,屋主更說「即使你是地球上最後一人,我也不會租給你,因為你是亞洲人,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特朗普」。Airbnb總裁曾說過偏見與歧視在Airbnb沒有生存空間,對這些事零容忍。發生歧視事件後,該房東被永久停權,用戶資料也被刪除,Airbnb馬上全額退款,同時補助他們一間房間。共享經濟模式天然存在著非標準化的基因,難以進行標準化監管,易出現安全隱患。 例如Airbnb在租賃過程中沒有清潔人員及時的清理,沒有24小時酒店服務,安全也無法得到保障。

 

結語

沒有人說一定要支持Uber 這家企業,不過引入新概念,令計程車面對競爭而改善服務,令市民更方便。人們現時追求好、方便快捷的服務,社會應該討論的是要擁抱新經濟模式,如果推出法律去符個它,而不是拒絕。新科技的成功,不外乎顛覆當地現有的常規,最後自然引申出新科技與傳統行業的利益衝突,Uber便是例子,但日後將會陸續有類似的爭議。是科技重要?還是堅持傳統法規?到最終肯定會有人輸有人贏,有人得益有人受損,政府終要作出抉擇去平衡雙方利益。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