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每週話題

馬斯克意欲收購推特折射的更大議題

SpaceX創辦人同時也是特斯拉(Tesla)執行長的伊隆·馬斯克(Elon Musk),兩周來因收購推特(Twitter)一事鬧得沸沸揚揚,也成為美國媒體的議論焦點。馬斯克在4月4日成為推特的最大外部股東,過了幾天又宣佈不加入該公司董事會。

4月13日則提出以每股54.20美元價格100%收購推特,預備將推特私營化。馬斯克強調投資推特是因為相信推特有潛力成為全球言論自由的平臺,而言論自由是運作民主的社會需求。懷揣美好的追求社會正義的理想,只是來自於推特董事會、員工,以及馬斯克自身資源的限制,都會讓馬斯克意欲收購推特的行動,成為一項艱巨的任務。

為什麼是推特?

馬斯克於4月13日給推特董事會主席佈雷特·泰勒(Bret Taylor)的信中表示,自從投資推特之後就認為推特需要轉型為一家私有化公司,因為在目前的商業模式之下將難以蓬勃發展。馬斯克同時提到,若他的收購提議不被接受,將會「重新考慮身為股東的立場」,暗指將以推特最大個人股東的身份,影響推特的營運策略。

這并不是馬斯克第一次想掌控推特。2017年,馬斯克曾發佈過一條希望收購推特的推文,當時他發佈消息表達了對這個社交媒體的欽佩,然後詢問購買這家公司要花多少錢。這也不是馬斯克第一次想私有化一家公司。上一次他想私有化的那家公司叫特斯拉,事情發生在2018年,只是沒做成,被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的鐵拳砸了回去。

比起其他社交應用,諸如臉書,推特算不得龐然大物。然而,它卻是為數不多的可以在意見領袖和粉絲之間建立直接管道的平臺,甚至足以左右民意。2016年,出乎所有主流媒體意料,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並開啟了史無前例的「推特治國」。四年後,特朗普輸掉選舉,在國會大廈遭到襲擊之後,他因涉嫌煽動暴亂,8800萬粉絲的推特帳號被平臺無情刪除。此後,特朗普試圖另搭戲臺,依靠「TRUTH Social」重新找回失去的影響力,然而始終不溫不火,不見當年盛況。真可謂成也推特,敗也推特。

同樣坐擁超過8000萬粉絲,馬斯克在推特上的成功正是特朗普前半段經歷的翻版。他在推特上發出的任何聲音都足以掀起巨浪,只需要發送一條推文,各大新聞媒體爭相轉載:帶貨狗狗幣引發MEME炒作狂潮;反擊各路批評者,影響自家公司股價;最後,乾脆解散特斯拉總部公關部,畢竟再厲害的公關都比不上馬斯克本人的推特。被刪除的特朗普帳號或許觸動了馬斯克,驅使其必須做點什麼了。

/ 即便推特删除特朗普账户,社媒平台依旧存在数以百万、千万计的虚假信息

言論自由?還是一己私利?

上個月馬斯克在一則推文中發問——言論自由對民主的運作至關重要。你認為推特嚴格遵守了這一原則嗎?在相應的民意調查中,200多萬參與者中有約70%認為推特沒有做到。這也直接導致馬斯克對運作推特的偏好:沒有任何限制。在他的設想中,一個社交網路被他轉變為一個言論表達不受理論限制的典範。這基本上就是前總統特朗普對其應用程式「TRUTH Social」的宣傳。其他幾個社交媒體網站也承諾建立互聯網群組,沒有推特、谷歌和臉書等公司任意強加的那種規則。但與推特相比,這些網站仍然相對較小且無足輕重。因此,馬斯克提議收購推特相當於在一個平行的社交媒體應用程式中進行現實世界的實驗,而不受人們可以做什麼或說什麼的限制。

只是,馬斯克的「一腔熱情」是否真正能夠實現,實在值得深思。除了推特董事會內部,外界也有一些分析人士對馬斯克的收購企圖存在擔憂。馬斯克本人一直主張推特的演算法機制應當公開透明、言論自由應當最大化,但是批評者認為,如果推特再次允許充滿爭議的言論,將會進一步撕裂社會。這也是為什麼一年多前,推特關閉了時常發表爭議言論的美國前總統特朗普的帳號。

若再深究,馬斯克要的究竟是一個「以馬斯克或者狗狗幣」為中心的推特還是一個真正的去中心化自由之地,這是一個問題。2018年,馬斯克因操縱市場而被罰,被指控的起因正是他在推特上宣佈將要「私有化特斯拉」,最後馬斯克付了兩千萬美元了事。截至目前,Crypto仍是狂野的西部世界,馬斯克動動嘴皮子就能讓狗狗幣的價格上漲,實際上能制約馬斯克的就只有推特那條惡龍。推特事實上已經成為馬斯克反擊特斯拉批評者、賣空者和媒體的武器和放大個人觀點的工具。思來想去,馬斯克最終要的或許只是屬於他的絕對言論自由。

不容忽視的社交媒體權力

言論自由是一項普世性人權。但這一人權所承受的壓力日益增大,在成熟的民主國家亦是如此。社交媒體和仇恨言論、世界範圍內專制化的增強,尤其還有當下新冠病毒的大流行,無論出於那種原因:只要可能,人們就走上街頭,疾呼捍衛言論自由。如果我們生活在一個理想世界中,自由表達確實應該是社交媒體的基本價值。只是目前社交媒體公司擁有太多令人難以置信的權力,更糟糕的是,他們還沒有責任感。

人們希望獲得言論自由,那也就應當容得下別人的言論自由。對於仇恨言論或虛假資訊等言論,要做適當標注或予以刪除則是另一回事,這是平臺運營者的責任所在。只是直接關閉帳號,未免過於簡單粗暴。社媒平臺運營者這樣做,無疑是在逃避責任。更令人不安的是,公司的幾位高管就可以決定,何時關閉這些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資訊平臺的大門。這讓社會不得不嚴肅看待臉書、推特以及谷歌等公司的權勢地位。如何對它們進行更多的管控、要降低它們的市場主導地位,並要讓這些企業承擔起更多的社會責任,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

只是私有化,並非是能夠解決這些問題的靈丹妙藥。還是以推特為例,讓推特更加自由,途徑是讓推特更去中心化,馬斯克個人再有魅力,也不等於去中心化本身。網路公共領域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個商業領域。這一點在近年來可謂越來越顯著。從某種意義上說,私人公司掌握著公共討論的空間。正如越來越多的學者所探討的那樣,通過演算法和人工介入,很多平臺實際上在策劃公眾辯論、干預資訊搜索、引導新聞流動,而這些很大程度上無法被公眾察覺的。私有化後,不過是將原有的控制變得更為隱秘而已。

/ 社交媒体扮演重要角色

另一條出路

互聯網為我們提供了公共領域結構上的明顯改善,因為它可以讓線民將自己視為公共討論的貢獻者,亦或是政治舞臺上的潛在行動者。而社交平臺則貌似讓政治變得更加民主,不過,它其實促進了新的政治精英的誕生,在擴大普通公民的聲音方面卻幾乎無所作為。社交平臺如由國家或政府控制,言論自由自然無從談起,很多時候真相都難以呈現且傳遞;只是私有化無非是進一步鞏固極少數精英的控制權,自然也難以維護言論自由和保護民主。那麼是否有其他的出路呢?

要想讓媒體既可以表達傳遞真相,又能夠平衡言論自由這一基本人權,也許可以向老牌的優質媒體借鑒經驗。談到優質媒體,一定會談到英國的《經濟學人》與《衛報》,一個是世界政經菁英必讀的全球時論雜誌,一個是深受年輕意見領袖喜愛、為弱勢喉舌的報紙。這兩個媒體形式不同、族群各異,但是同樣受到世界肯定,背後有一個共同的原因,就是這兩個媒體都有以信託方式,維持媒體獨立。《經濟學人》有個獨立的信託、全權負責任命總編輯;《衛報》更特別,完全由史考特信託所擁有。

1821年,曼徹斯特商人泰勒(John Edward Taylor)創辦《衛報》其理念就是,堅信《衛報》的存在,是為了創造公利,而非追求私利。《衛報》而得的財務與股票,當時價值一百萬英鎊,成立史考特信託(Scott Trust),由信託百分之百擁有《衛報》。史考特信託主要目的,就是保持《衛報》的財務的獨立性永遠存在,無論外界商業環境起起落落;財務獨立,就是它聲音獨立的後盾。信託也任命總編輯,確定理念相合。正是因為信託的機制,可以讓《衛報》永遠可以挺直腰桿,為公利勇於揭發不法、監督權勢,讓當初堅持的信念,活過一個時代又一個時代,成為每個時代的典範。或許,可以為當下魚龍混雜的媒體環境提供些許思考。

過去二、三十年, 互聯網成為交換訊息的最大平台, 免費獲取資訊成為新的規則。依靠傳統新聞媒體獲取資訊的受眾大幅減少, 廣告客戶從最初轉向使用網站作為宣傳工具, 到今天資訊更隨著智能手機及流動網絡的使用而變成即時性資訊, 傳統媒體純粹靠廣告已無法維持經營, 不少傳統媒體要轉變經營方式。《衛報》是第一份紙媒堅持資訊自由, 在互聯網發放新聞訊息, 加入了由閱讀者捐獻而取得收支平衡, 轉型成為能在網絡世界生存的紙媒。這樣的改變, 需要有長時期投放的資金, 建立在網絡上使用《衛報》民眾課金支持的習慣。在這時期, 史考特信託無限量支持《衛報》的使命, 讓它渡過了最大的生存困難。要是《衛報》是由股東或投資者所擁有, 恐怕它也會在這過程中被放棄。

媒體是具備公信力的品牌, 今天在互聯網上絕大多數的社交平台, 都已失去社會的公信力。通過個人魅力所建立的社交網絡, 它的公信力不會超過帳號所代表的個人。權力強如美國總統特朗普, 也會因為行為偏頗極端而失去公信力, 正正顯出公信力的建立並不容易, 並且容易失去。

《經濟學人》的傳統, 是內容以不記名的專家言論為中心, 由James Wilson在1843年創辦, 一直以來訂下編寫原則, 以集體聲音形式發表文章。編輯部列出團隊內的編輯, 卻不在每篇文章署名, 總編輯只負責管理過程。有時因為採訪名人, 才會刊出相關作者名字。這一種不標榜文章作者的方法, 就是嘗試去個人化, 不靠個人魅力來支持相關言論的務實作風。像《衛報》一樣, 這樣不標榜個人品牌的經營方式, 需要不干預言論的資金及投資者的支持。

馬斯克見到現時社交網絡主要平台, 如 WeChat, Tiktok等受政府監控及干預, 而臉書等平台,容易因著廣告原因而影響內容的發佈, 提出私有化推特, 聲稱對言論自由會有幫助。不過事實看來不會如此簡單, 沒有讓言論能平衡自由發表言論與維持訊息真確及向社會負責的機制, 單純是把社交媒體平台的擁有權交給個人, 只會製造出一隻更厲害無法控制的怪獸而已。

文/本刊編輯部

圖/網路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