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每週話題

比特幣 (未完待續)

專題:比特幣,未完待續

/本刊編輯部

/網絡

自2018年以來,比特幣價格持續下跌。特別是剛剛過去的11月,受比特幣現金(比特幣分叉出來的一種虛擬貨幣)硬分叉等多重因素影響,比特幣價格下探至3500美元。相比去年12月份高點時的近2萬美元,不到一年時間,比特幣價格跌幅超過80%,市值蒸發7000多億美元,由此也帶動了整個虛擬幣市場的暴跌行情。回首比特幣誕生的十年,究竟這次重創將造成怎樣的市場影響,虛擬貨幣的未來將何去何從,本期為您進行梳理。

 

光環褪去

 

「避險工具」「金融革命」「貨幣創新」「去中心化」……從2009年誕生至今,伴隨著區塊鏈技術的發展而出現的比特幣,就被賦予了眾多光環,而長期以來最受輿論關注的仍是價格的暴漲暴跌。它高風險和高收益的特性造就了一批又一批投機者。火爆的行情催生了熱門的挖礦行業,龐大的比特幣炒作人群則形成了所謂的「幣圈」。

 

任何貨幣都是基於信用的存在,比特幣以往的成功基於一個非常重要的前提,就是演算法保證其有限性,同時其去中心化以及匿名性也是一大優點特色。回想一下金融史,這些因素在黃金成為世界貨幣路上也都曾起到決定性作用。誕生之初,幣圈人士對於比特幣的信念,和當年對於黃金狂熱的粉絲程度一致,以至於經濟學家保羅•克魯格曼稱之為是一個包裹在自由主義意識形態之繭中的科技神秘主義泡沫。

 

比特幣和黃金的貨幣之路,有相似的起點,路徑卻很快分叉。這是因為,維繫黃金貨幣信念的,是全體人類的集體意識,而維持比特幣的,則是幣圈的小群體。這一群體雖然狂熱,卻過分小眾與封閉,大致是男性主導且相對邊緣的群體,更重要的是這一群體對於發明更多種類的虛擬貨幣的熱情不亞於他們對比特幣的熱情,可以說正是這種熱情在損毀比特幣的內在價值。真相是,與黃金在真實世界中的巨大現實作用不同,現實世界的絕大多數人以及絕大多數交易都遊離在幣圈之外。

 

2018年11月的這次暴跌,使得比特幣努力成為數位黃金可能性大為降低。曾經,不少人希望比特幣解決主流貨幣的弊端,如今看來,比特特眼下不僅無力取代傳統貨幣,其自身也成為了新的問題。比特幣,作為最早也是最成功的虛擬貨幣,其去中心化和以演算法保證的有限性作為保證的可靠性正在大打折扣,虛擬貨幣的信用一旦被質疑,特別是其欠缺可以比肩同黃金在物理世界中地位的稀缺性,數字貨幣的噩夢才剛剛開始。

 

 「鬱金香泡沫」會否重現

 

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

 

在歷史上,很少有這樣一種東西,如同比特幣一樣在人群中獲得如此涇渭分明的評價,支持者認為它將改變世界,反對者認為它毫無價值。在比特幣的系統中,最重要的是一個沒有中心存儲機構的「帳本」的概念。換句話講,比特幣本質就是一個基於互聯網的去中心化帳本,而區塊鏈就是這個帳本的名字。這裡我們可以做一個形象的類比,假如區塊鏈是一個實物帳本,一個區塊就相當於帳本中的一頁,區塊中承載的資訊,就是這一頁上記載的交易內容。也就是說,比特幣的初心之一,是抗拒央行看起來不受控制的貨幣濫發,但如今看來,沒有共識的幣圈更為可疑,共識的分裂不僅會帶來新的貨幣,也會引發新的濫發。

 

從歷史的眼光來看,2018年剛好是比特幣誕生十年。這十年,比特幣從網路暗流變為主流話題,這幾年更是成為投資風口。跟所有的金融泡沫一樣,一旦某種東西具有升值的巨大想像空間,炒作就會隨之而來。參與者會在擊鼓傳花的遊戲中失去理性,炒作標的物的價格也將一飛沖天,直到徹底脫離其基本面。

 

有一句老話不能忘了,站得越高摔得也就越慘。作為人類歷史上有記載的最早的投機活動,17世紀30年代荷蘭的「鬱金香泡沫」昭示了此後金融投機活動中的各種關鍵環節和最終結局:對財富的狂熱追求、羊群效應、理性的完全喪失、泡沫的破滅和投機者的傾家蕩產。

 

虛擬貨幣的成功,內核很大程度上是技術革新與自由理念驅動的傳奇,是鬱金香傳奇與鍍金熱等等泡沫故事的現代翻版。誠然,任何技術的前身,往往都需要泡沫或者說用錢砸出來,只是能否走出自己的路,最終都需要時間來考驗。區塊鏈技術當然擁有未來,但是這一技術何時發揮何種作用、如何發揮作用,仍舊在探索之中。

 

市場妥善監管不能缺席

 

由於比特幣並非由主權國貨幣當局發行,不具有法償性與強制性等貨幣屬性,無論發行、保管、交易還是使用,這種數位虛擬貨幣都沒有國家信用作後盾,經營比特幣保管、交易、使用的機構也缺乏足夠的信用評估。早在2013年12月,美聯儲前主席格林斯潘就曾表示,比特幣是一個泡沫,本身沒有內在價值,也沒有人或政府為它提供擔保。今年上半年,股神巴菲特的事業合作夥伴、著名投資人芒格先生也是直言,比特幣熱潮很蠢,嚴加管控是政府的職責。巴菲特本人也曾警告,加密貨幣將迎來非常糟糕的結局。

 

比特幣在出現幣值大幅波動後,不可避免地引來了監管部門的關注。自比特幣誕生後,其他類型的加密貨幣相繼出現,進而創建了交易所,還出現了經紀人以及電子錢包供應商——也就是持有和交易加密電子錢的應用。與此同時,人們也開始對可能產生的安全性漏洞感到擔憂,此外這些網路可能被用於洗錢或被恐怖分子用於融資活動的可能性也並非空談。「過山車」式的市場行情、龐大的投機風險敞口,及其利於金融犯罪活動的特性,都會對各國的經濟安全形成巨大威脅。因而,各國政府部門也開始表現更加積極主動。

 

英國金融市場行為監管局正在討論一項針對加密貨幣衍生品的禁令,而英國下議院的一個特別委員會則譴責加密資產市場是「蠻荒西部」,呼籲對其進行監管。香港證監會則在日前表示,正在研究監管加密貨幣交易所的計畫。今年9月,美國紐約州總檢察長辦公室的一份報告稱,該行業存在利益衝突,而且沒有採取防範市場操縱的充分措施。

 

但鑒於加密貨幣的去中心化特點,讓虛擬貨幣世界步入正軌是一項吃力不討好的任務。比特幣所代表的,對於主流央行的不信任暗流,本身就代表了一種反建制的思潮,其背後區塊鏈的興起,正代表了新興力量與傳統力量的角力,還在持續。以比特幣為代表的數位貨幣正在挑戰包括金融監管體系的傳統金融體系。而如今,各國政府應該思考的是如何將數字貨幣代表的巨大創新為傳統金融監管體系及貨幣體系提供重要的手段,監控或者引導社會資金流向,以避免資金遊離於監管體系而滋生不確定性風險,同時又能更好的實現促進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目標。這才是在全球經濟仍未完全復蘇的今日亟待破解的謎題。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