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每週話題

新冷戰時代來臨

最近,服裝品牌H&M的一紙「抵制新疆棉花」聲明,引發軒然大波。因為背後一個名叫BCI的國際非政府組織,此事還波及更多中國消費者熟悉的品牌,例如耐克、阿迪達斯、GAP、New Balance等等。

中國外交部、商務部等已作出強烈回應,淘寶、天貓等電商平台開始下架H&M商品。

這些企業聲稱自己抵制新疆棉產品、取消使用新疆產品供應鏈,是基於BCI對新疆棉產品的取消認證。

/ H&M因拒用新疆棉花在華遭抵制

BCI瑞士良好棉花發展協會

BCI即瑞士良好棉花發展協會,是一個總部位於瑞士日內瓦的國際非政府組織,在中國、印度、巴基斯坦、倫敦設有辦事處,成立於2009年,脫胎於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發起的諸多倡議之一。該組織聲稱,棉花的生產過程容易受到不良的環境管理和工作條件的影響,因此需要為農民提供培訓,促進行業可持續發展。

上述提到的品牌商,都是BCI會員。 BCI經費的重要來源是會員繳納的會費。 2018-2019棉季,該組織認證的良好棉花全球產量為560萬噸,佔全球棉花產量的22%。中國良好棉花產量佔全球良好棉花產量的15%,BCI認證的中國棉農共生產89.6萬噸良好棉花。該組織年度報告稱,中國是僅次於巴西和巴基斯坦的全球第三大良好棉花生產國。

美中對比

2020年1月,BCI還表示將繼續在新疆運營,因為在此前的7年間,該組織一直與新疆棉農合作,沒有發現任何「BCI項目農場存在強迫勞動的證據」。但是,3月開始取消了相關認證。

期間,特朗普政府突然拋出新疆存在「種族滅絕」的議題。另外,澳大利亞戰略政策研究所(簡稱ASPI)於2020年3月1日發布了一份報告,題目就是《販賣維吾爾族:疆外的「再教育」、強迫勞動和監控》。

美國攜手其盟友不斷聲稱在中國新疆境內存在任意拘押、虐待、性暴力和強迫勞動的的現象,並且針對中國進行製裁。

而中國展開一系列密集的外交反擊攻勢,中國外交部、商務部和駐外機構等已作出強烈回應。北京對於西方對中國新疆人權狀況的指控不僅予以徹底否認,稱其為「世紀謊言」,更是出台了一些列密集的反制措施。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說,「這背後實際上反映了美國和其他有些國家,一些政治勢力想要遏制中國、分裂中國、打壓中國的企圖,所以他們才不惜工本、沒有底線製造了很多很荒唐的謠言,利用他們在世界上的話語權到處散播。 世界上很多國家包括美國,他們在思考怎麼跟中國打交道,怎麼跟這樣一個不斷發展、在世界上越來越發揮建設性作用的中國打交道。就這一層而言,我覺得可以理解,也是正常的,他們也確實需要認真思考這一問題。但如果他們的結論是,要組成一些小集團或者聯盟來遏制中國、來打壓中國,那就走向了錯誤的方向,所以他們需要作出正確的選擇。」

與此同時,中國加緊針對西方操弄新疆議題、對華單邊制裁的全面反擊行動。 3月22日至3月27日,中國相繼對歐盟、英國、美國和加拿大的有關個人和實體採取加碼反制措施。上海合作組織秘書長諾羅夫以及20多個國家的駐華使節和外交官一行30多人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參觀訪問。訪問後,中國外交部向中外記者表示,他們在新疆親眼所見證明,新疆根本不存在個別國家指責的所謂侵犯人權、宗教歧視和強迫勞動的情況,「種族滅絕」的指責更是無稽之談。

第二次冷戰

第二次冷戰,這樣的詞彙已經出現在了維基百科之中。

第二次冷戰,亦稱冷戰2.0或中美新冷戰、新冷戰,指的是美國-蘇聯冷戰結束以後在對立的地緣政治集團之間再度發生的政治與軍事緊張局勢:自2010年代以來,世界各國之間不再維持和平合作共同發展,重新開始陷入有克制的全面對抗,如同1947年至1991年的冷戰時期一樣,故而得名。

一般認為,第二次冷戰的一方是美國及其盟友,另一方是中國及其盟友第二次冷戰的特色在於,相較於第一次冷戰主要是意識形態(資本主義與共產主義)和軍事方面的競爭,第二次冷戰各方在意識形態、政治外交、經濟貿易、軍事(包括代理人戰爭和混合戰爭)、科技文化、外太空和網絡空間等各個層面全面實施對抗,很多對抗發生在國家內部。

美國這幾年來逐漸形成了對中國的三個冷戰判斷,即政治上的權威主義;經濟上的國家資本主義;國際關係上的新擴張主義。

政治制度的不同往往是國家之間對抗和衝突的其中一個重要根源。政治制度的不同往往是國家之間對抗和衝突的其中一個重要根源。在80年代,西方相信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中國會演變成西方那樣的自由民主制度國家。 1989年天安門事件對西方是一個嚴重的打擊。在胡錦濤時代,西方趨向於接受當時提出的「黨內民主引導人民民主」的中國政治發展過程,即黨內民主在先,社會民主在後。但近年來,西方在這個方面的希望消失得很快。西方的一些精英一方面理解中共十八大以後的集權,因為無論是頂層設計,還是反腐敗或是黨內反寡頭政治,都需要權力集中,但另一方面,他們也認為這些促成了中國走上了一條和西方截然不同的政治道路。

80年代,西方相信中國會從計劃經濟轉型到自由市場經濟,但現在已經沒有這種觀點了。而是把中國視為是「國家資本主義」模式。正如前蘇聯經濟模式是對西方自由資本主義模式的最大威脅,今天中國的國家資本主義已經成為西方自由資本主義的最大經濟威脅:國家資本主義是中國「外部擴張」的主要政治工具;中國國有企業在國際市場上政治原則高於經濟原則,影響西方企業的競爭力;國家資本主義導致中國內部市場的不開放,西方企業在中國失去了「競爭力」。華為可能就是最好的一個案例。

中國「一帶一路」倡議被認為是中國國際擴張主義的體現。

結語

然而,第二次冷戰與第一次冷戰不同,中國客觀上與俄羅斯實施協作,兩國有聯手防範「顏色革命」和「三股勢力」的需求;另一方面,歐盟和日本等美國的傳統盟友也不再唯美國馬首是瞻,在政治、外交上出現一定獨立性,但仍然保持軍事上的協同關係;此外,美國、俄羅斯和世界其他各國還需要合作面對非常規的國際性的挑戰,如伊斯蘭恐怖主義和氣候變化。

自1500年以來,人類歷史上經歷了16次主要的權力轉移,即從一個大國轉移到另一個大國,有12次發生了戰爭,只有四次避免了戰爭。

拜登上月發表《國家安全戰略臨時指南》,指出世界權力分配正在發生改變,並再次炒作中國威脅論,聲稱在美國的競爭對手中,只有中國具有潛在的經濟、外交、軍事與科技實力,能夠持續挑戰一個「穩定和開放的國際體系」;北京和莫斯科試圖通過大量投資,「制約美國優勢並防止我們在世界各地扞衛我們的利益和盟友」。

在經濟、外交、軍事、科技等領域,拜登政府主張繼續與中國展開競爭甚至對抗。拜登上月簽署行政令,以保障國家安全為由,對半導體等關鍵產品供應鏈進行審查,要求擺脫對中國的依賴。也是為了盡力避免潛在的權力轉移。

也就是說,中美之間的衝突乃至戰爭的概率是相當高的。此前,美國開始貿易戰,要通過貿易戰來拖慢甚至遏止中國的崛起​​。最近,又聯合盟友制裁中國,都是同樣的原因。

蘇聯解體後,全球的經濟一體化是由美國主導的,有三大體系,分別是生產環節的全球產業鏈分工體系,貿易環節的世界貿易體系,和結算環節的貨幣金融體系。

紡織業,無論是之前的英國、美國,還是後來的中國,都是進入工業化的入門門檻,美國想進行產業鏈的重組,將全球在紡織業的供應鏈拿來試水,看看到底其他的國家能不能替代中國。紡織業的上游原料是棉花,新疆是中國棉花的主要出產地,這跟華為的套路是一樣的,從協會出發。

2016年,中國在貨幣發行主動進行了脫鉤,將以前的錨定美元改為錨定一籃子貨幣。這導緻美國在之後發起科技戰,希望將中國鎖定在產業鏈分工體系的中下游,大幅增加關稅,希望把中國排除出世界貿易體系。而這正是因為中國在貨幣層面脫離了控制。

今天,對於美國來說最重要的就是要找到一個他們可以控制的中低端產業基地,來重組全球的供應鏈,紡織業是一個全面工業化的突破口,而美日澳印的四國印太戰略,實際上這就是想用印度來取代中國在產業鏈的位置。一旦印度的紡織業發展起來,很有可能像英國,美國和中國走過的路一樣,會帶動印度模式的工業革命。

歷史上,任何一個大國的大國地位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更不是別國給的,而是鬥爭出來的。中國很清楚這一點,也做好了準備。

冷戰,未必不好,至少比熱戰要好。

文/本刊編輯部 圖/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