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每週話題

政壇性侵醜聞持續發酵

自澳大利亞前政府雇員布里塔妮·希金斯(Brittany Higgins)曝光國會大廈性侵醜聞以來,牽涉到莫里森政府的性侵醜聞持續發酵,先後又有4名性侵或性騷擾事件受害者站出來。這在澳大利亞政界引發了一場「大地震」。而2月底,一封匿名檢舉信更是把澳大利亞現任總檢察長克利斯蒂安•波特(Christian Porter)變成了一起性侵案件嫌疑人。儘管後者否認相關指控,但這一系列的醜聞和指控已把莫里森及其內閣置於風口浪尖之上,質疑和批評聲不斷,反對黨也借機發難,要求莫里森政府給出解釋。

匿名信揭發現任政府內閣往年醜聞

2月26日,澳大利亞影子外交部長、工黨參議員黃英賢和綠黨參議員莎拉·漢森-楊透露,兩人收到一封匿名信,指控莫里森政府一名現任的內閣部長曾於1988年強姦一名16歲女性。來信者自稱是這名受害女子的朋友,該女子此前已向新南威爾士州警方報案,並於去年6月自殺。隨著信件的更多細節曝光,這起疑案的矛頭指向了澳大利亞總檢察長克利斯蒂安·波特。消息一出,莫里森政府內閣直接被推上了風口浪尖。

3月3日,波特召開了記者會,確認這封信針對的就是他,指控他在1988年悉尼大學高中辯論賽上強姦了這名女子。波特首先向受害者的父母發表了講話,稱他們應該被更好地對待,而不是將指控政治化;同時,波特當場否認了這一指控,他稱信中所說的所有內容「從未發生過」。他在記者會上稱,他在1988年時確實當過這名女子的辯論賽隊友,但兩人「從未單獨在一起過」,且1988年1月之後就沒有再聯繫過。

/波特現身否認強姦指控,表示不會辭職

波特表示,他不會因為這封信的事情就辭去職務,「我們撫養的每個孩子都可能僅因為網上舉報的指陳而被摧毀生活。我的猜測是,要是我辭職,就設定了新的標準,那麼也沒有設立總檢察長的必要了,因為將不會有法治來保護這個國家。我擔任總檢察長期間,我將不會讓這類事情發生……我不會下臺或停職」,波特還說,綠黨和該女子的朋友要求對此指陳進行獨立調查,這是由其他人決定的事情,但他對此堅決反對。波特稱,他已就此事與莫里森進行過溝通,並得到了莫里森的「全力支持」,不過他近期將進行一個「短期休假」以尋求精神健康方面的專業幫助,改善心理狀況。

黃英賢已經聯繫當地警方,要求警方協助調查這名女子的死因。記者會召開前一日,新南威爾士州警方曾針對此事作出回應。聲明稱,警方確實接到過這名女子的報案,雙方一直保持聯繫,但女子在其自殺前一天給警方發送了電子郵件,以醫療和個人原因要求「取消投訴」。直到女子死後,警方才收到一份據稱是女子製作的私人文件。警方稱,由於「可採集證據不足」,這起案件現在已經結案。

不過當地警方將在法醫的協助下繼續調查這名女子的死因。負責這起案件的法醫大衛·惠特爾(David Whittle)表示,當前的調查是不完整的,考慮到最近媒體報導中提供的資料,這一點尤為明顯。調查將繼續下去,在調查取得足夠的成果之後,將決定是否要進行驗屍。反對黨領袖安東尼•阿爾巴內塞也表示,支援對這名女性的死亡進行獨立調查或死因調查,稱此事不會就此消失,需要總理採取進一步行動。

擺在莫里森面前的難題

正如波特對媒體所稱,總理莫里森已經明確駁回了對總檢察長的強姦指控進行調查的呼求。莫里森以「法治」為由,指出既然警方已表明結案,則無罪推定成立。因此,每個人應該向前看,而不會有另一個審查程式。法律不會只適用於一個澳大利亞人,對另一個就不適用。莫里森認為,進行調查的建議會損害這個國家法律的根本原則,也就是說,這不是澳大利亞法治的運作方式。

只是現在對於波特的指控可能給莫里森政府帶來更大的壓力:這起案件直接涉及到了一位在任內閣部長,而且還是總檢察長,可能會對莫里森政府造成實質性的損害;由於莫里森政府不願推動對指控的調查,以非透明的方式處理問題,這也將招致更多質疑和呼籲調查的聲音。反對黨堅持要求莫里森政府對波特的指控開展深入調查。工黨參議員黃英賢表示,她贊同波特不辭職的決定,但莫里森有推動調查的義務。換句話說,總理必須對內閣成員負責,他必須對所有人負責,他要確保內閣的每個人都是能勝任職務的合適人選。

莫里森強調的無罪推定原則是一個法治社會重要的憲法理念,只是很多人對其存在一些誤解。使用這個原則時,一定要首先強調,它有著相當特定和狹窄的適用範圍:這是一個專門用於對「刑事」案件的「司法」審判的原則。其中說的「有罪(guilty)」與「無罪(innocent)」,都有司法意義上的特指、關係到是否要遭受法律規定的刑罰,而不是日常語境下的泛泛之論(比如「輿論把xxx定罪了」,這裡的「定罪」嚴格來說只是一種比喻)。許多人忽視無罪推定原則的適用範圍,將它不加區分地應用到對民事糾紛、甚至公共輿論的評判上,既不合理,還可能導致自相矛盾的結果。

/莫里森堅稱涉事官員清白,不願啟動獨立調查

在澳大利亞,若沒有受害者的證詞,那麼性侵案件通常無法進入起訴程式。由於針對波特指控的最重要人員——宣稱自己是受害人的女性已過世,也就是分量最重的證人證言已經無法成為現實,那麼想推進此案的司法程式,幾乎不可能。目前新州警方已經結案,但受害者的父母支持對導致女兒死亡的情況進行調查。他們的律師于3月4日發表聲明,死者家屬繼續從痛失女兒中遭受巨大的痛苦,他們支持任何可能揭示死者去世情況的調查。他們要求在這個困難時期尊重他們的隱私。從情感上當然可以理解這對父母的傷痛之情,可是法律是講證據的。被指控于三十餘年前犯下的一樁舊案,當事人一方已不在世,而只因其另一方的特殊身份,而被媒體輿論圍攻,這已經遠遠超出了法律的範疇。

更重要的是,如果只是一個新聞報導,就迫使現任內閣成員辭職,那麼澳大利亞任何人都可能僅僅僅為媒體上的指陳,而失去他們的職業,工作和生活,也就是說,如果開了這樣的先例,很有可能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而對其他人進行「莫須有」的打擊報復,這還是最可怕的。就好像當年全世界的人都在心中判定辛普森殺了自己的妻子,但是因為警方調查取證時犯下的一個愚蠢的疏漏,使得證據有了瑕疵,而最終罪名不成立。法治的意義就是人人平等,也許在某一個案件上我們犯了錯誤,而沒有實現個案的正義,卻維護了法治的程式公平。

那麼,莫里森政府就應該無所作為麼?無論是反對黨緊咬不放,還是公眾被輿論煽動其的情緒,貌似啟動兩黨合作獨立調查,是一個最不壞的結果。這樣既可以還當事人以清白(如果真如波特本人所言,此指控純屬誣陷),也可以讓現任內閣頂住質疑的壓力,繼續執政下去。

只是目前莫里森的態度仍拒絕就總檢察長涉嫌強姦一事進行獨立調查。其表態不同意開先例,因為要是為此進行獨立調查,意味著法治和員警沒有能力處理這些問題。莫里森特別強調,這不是暴民政治,也不是多數決定少數。這不是澳大利亞實施法治的方式。並表示,他期待波特休假後繼續履行總檢察長職責。除了莫里森,波特的同僚4日也支持他繼續留任。國庫部長弗萊登伯格對媒體稱,波特獲得了他、總理和同事們的支持。他表示,唯一有權處理這類事件的機構是警方,但他們已經表示此案因為證據不足而結案。看來,在波特「短期休假」的這段日子裡,執政黨、反對黨以及警方、輿論、民眾等多方力量就此事件尚會繼續角力。

事件政治化已在所難免

在一個理想化運作的社會,讓法律的歸於法律,政治的歸於政治,可能會成為現實。但是在我們身處的真實世界,很多事情卻無法分割地如此清晰。澳大利亞政治文化中長期存在性別歧視問題,這已經不是什麼不能公開的秘密。隨著此次性侵醜聞不斷曝光,這無疑將再次引起澳大利亞民眾對這一問題的關注,引發一場更為廣泛的爭論。特別是近幾年來國際社會如火如荼的#MeToo#運動更是加了一把火,讓人們開始思考傳統男權社會對女性的潛在欺壓以及結構性的不平等。

法治對自由民主國家至關重要,在一個法治不被維護的國家,在任何情況下都可能發生可怕的事情,削弱法治將會帶來巨大的危險。法治和無罪推定原則是澳洲治國的重要根基,毋庸置疑。只是近來的一系列事件,也讓人不得不思考職場存在的一些系統性沉屙問題。

從目前可獲得的心理學、社會學的研究,我們對性侵受害者的行為模式較之以往有了更多瞭解。由於現實社會的各個方面,比如男權文化對女性言行舉止的規訓、旁觀者的不作為與和稀泥、執法人員在立案審訊過程中對受害者的二次傷害等等,都可能普遍而系統地阻礙著受害者及時反抗、及時報警。所以從理論上來將,一個受害人時隔若干年向人披露受到性侵,這是可能的。只是知道這一步遠遠沒有結束,更重要的是如何避免相似的悲劇發生。

目前,一個針對澳大利亞議會工作場所文化的獨立調查期望可以為其帶來系統性的改變。這一調查源于前自由黨成員希金斯(Brittany Higgins)聲稱2019年自己在現任國防部長雷諾茲(Linda Reynolds)的辦公室遭遇性侵。澳大利亞反性別歧視委員會的詹金斯(Kate Jenkins)會領導這次調查,並會接受前任和現任成員以及議員們的建議。調查人員將專注于收集有關工作場所性騷擾、人身攻擊及霸淩事件的見證上。而調查報告將在今年7月出爐。

無論此次報告將會呈現如何令人震驚的事實,即便是在全球兩性平等排名中始終位居前列的澳大利亞,也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考驗,如何更有效率更有效果地保護女性,如何最大地對性侵、性騷擾的行為進行打擊和震懾,如何在社會營造深植人心的兩性平等的文化,這條路還很長。

文/本刊編輯部 圖/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