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每週話題

所羅門群島衝突的背後也許正是大國間的角力

太平洋島國所羅門首都霍尼亞拉從2日開始爆發示威遊行,當地人不滿政府因新冠疫情實施的封鎖措施,示威者要求親中國的總理索加瓦雷下台,並在首都的唐人街放火焚燒警察局和數個建築物,一些華人商店被砸。

如今,衝突迅速失控,人們與警方發生衝突,並要求總理梅納西·索加瓦雷辭職,之後超過一千人沖向當地議會、市中心和唐人街商舖,多處建築遭到縱火和搶劫。當地警察向人群發射催淚瓦斯和橡皮子彈仍無法平息。由於寡不敵眾,警方設置了戒備森嚴的路障,阻止示威者進入該市的主要商業區。

澳大利亞總理莫里森11月25日表示,澳洲將派遣100多名警察和軍事人員前往所羅門群島給予援助。第一批23名澳大利亞聯邦警察已經抵達霍尼亞拉(Honiara)。 50名人員將在重要的基礎設施上實施安保,43名軍事人員將被派去協助澳洲警察。

/ 示威者放火焚燒國會大樓旁的建築物

所羅門群島

所羅門群島由太平洋上的近千個島嶼組成,位於澳大利亞東北約1600公里處。人口71萬,主要是農民和漁民。

馬萊塔是島上人口最多的島嶼,截至去年,居民人數為16.05萬。它位於較大的瓜達爾卡納爾島東北48公里處,與必需號海峽隔海相望,這里森林茂密,山巒連綿,多火山。

英國人於1893年以保護國名義控制了該島,1942-1943,為了控制所羅門這一太平洋的重要戰略要地,尤其島上具有降落飛機的跑道,盟軍在瓜達爾卡納爾島發動了攻擊日本侵略者最血腥的戰役之一:「太平洋上的凡爾登之戰」。

英國人於1978年同意所羅門群島獨立。作為君主立憲國,該國君主是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所羅門群島自 2009 年 7 月 7 日以來一直由總督大衛·武納吉代表,並由2014年就位的總理馬納西·索加瓦雷領導。

1998年至2003年,在被稱為「緊張局勢」的時期,島嶼間的緊張關係引發了兩個主要島嶼的民兵之間的內戰。這導致2003年至2017年澳大利亞和新西蘭領導的維和部隊在這裡駐紮。

2006年,時任總理Snyder Rini剛當選,中國城爆發的騷亂迫使其很快辭職,他被指控在得到台灣財政支持下當選。

所羅門群島與澳大利亞

所羅門群島的治安一直由澳大利亞提供協助,經濟往來也非常明顯。 2021-22雙邊撥款預算估算1.031億美元。

澳大利亞是所羅門群島最大的雙邊捐助者,擴大對衛生系統的支持,通過對教育、電信和基礎設施的投資來改善獲得服務的機會,幫助建設警察隊伍的能力,並提高所羅門群島工人的技能,為經濟復甦做出貢獻。

澳大利亞與所羅門群島政府合作實施澳大利亞的新發展戰略以應對 COVID-19。

2017年,澳大利亞和所羅門群島簽署新安全條約,將允許澳大利亞警察、國防和相關文職人員在有需要時以及在兩國同意的情況下迅速部署到所羅門群島。

抗議的原因

抗議主要是因為所羅門群島於 2019 年 9 月決定與中國建交,並與台灣斷交。在此之前,所羅門群島已經和台灣保持了36年的外交關係。

大部分抗議者來自該國人口最多的島嶼馬萊塔省。馬萊塔省無視中央政府的決定,仍與台北保持關係。

暴力抗議活動的目標是國會、中國企業和首都霍尼亞拉其他建築物。總理索加瓦雷仍堅持他與台灣終止外交關係的決定,這引發了霍尼亞拉的緊張局勢,而他指責外國勢力促使該國發生了動盪。

抗議活動與馬萊塔省經濟長期發展不足的情況有關。該省領導人丹尼爾·蘇達尼 (Daniel Suidani) 是對政府與中國建交最強烈的批評者之一。他說,馬萊塔省將保留與台灣的關係。這兩個島嶼之間的不滿情緒已經醞釀了幾十年,主要由於人們認為,資源分配不均和缺乏經濟支持使馬萊塔成為該島國最不發達的省份之一。

自去年爆發的COVID-19所帶來的經濟影響,更是加劇了所羅門首都霍尼亞拉與馬萊塔之間的種族和地區緊張局勢。

所羅門群島的就業機會有限,年輕人認為,他們的政府已被外國利益集團俘虜且未能提供社會服務。政治精英與大多數公民之間的不平等正在擴大。這讓人們感到不滿。

抗議的背後

隨著美國向馬萊塔提供直接外援,而中國則支持中央政府,所羅門群島現有的裂痕加深,這就是抗議的背後。中國一直在太平洋地區進行大量投資,這讓美國官員感到警惕。美國認為,所羅門群島和其他太平洋國家對於阻止中國在該地區建立影響力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根據世界銀行,中國是該群島最大的貿易夥伴,僅次於澳大利亞、新加坡和新西蘭。在向中國出口木材的推動下,該群島GDP 從 2005 年的人均 1014 美元上升到去年的 2258 美元。

但在疫情期間,台灣向馬萊塔提供了COVID-19援助,例如個人防護設備和食品援助。蘇達尼於6月前往台北接受疑似腦瘤治療,還曾引發中共駐霍尼亞拉大使館的強烈譴責。

通常,地緣戰略競爭本身並不會引發騷亂,騷亂是大國為了討好當地各方人士而採取的行動引發的——為了追求自己的戰略目標而有所偏向。這也愈發證明,抗議的背後的根本是台海問題與中國影響力,也就是中美兩國的角力。

中美角力

立陶宛今年5月宣布退出17+1中國-中東歐合作機制,之後又宣布允許台灣當局以「台灣」名義在該國設立「代表處」。 11月18日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正式掛牌後,中國將與立陶宛的外交關係降至「代辦」等級。

而這正發生在由祖國聯盟(Homeland Union)、自由運動(Liberal Movement)和自由聯盟(Freedom parties)等三個黨派組成的新執政聯盟在2020年下半年結束大選之後。

立陶宛此舉正是得到了美國方面的支持,立陶宛自獨立後一直站在反對俄羅斯影響力的前沿,也一直希望得到美國更多的支持。立陶宛雖是小國,地理位置卻很重要,對北京而言,是從中國到歐洲的鐵路貨運的一條經濟實惠的過境通道。

所羅門群島也同樣如此,雖說這個國家貧窮而且人口稀少,但它卻曾是台灣在南太平洋地區最大的邦交國,對台灣來說具有重要戰略意義。同時,以所羅門群島為代表的南太平洋島國地理上與澳大利亞相鄰,也一度被形容成澳大利亞的後花園。

/ 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揭牌

隨著中國在南太平洋地區的影響力日益擴張,與南太平洋島國間的關係日益密切,在安全方面,澳大利亞歷來對區外大國在該地區擴大影響都持有戒心,而澳大利亞又剛剛跟美英一起組成美英澳的安全聯盟AUKUS。

可以說,所羅門群島的政治爭奪,同立陶宛一樣,是新時期中美兩個大國背後的角力,AUKUS的建立本就符合拜登限制中國影響力的更廣泛戰略。

文/本刊編輯部

圖/網路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