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每週話題

從日本輻射之旅遊安全 討論意識形態如何影響大眾

文/本刊編輯部
圖/維基百科

日本,是亞洲一個著名的旅遊國家,一直吸引鄰近國家到訪觀光,以飲食為例,日本食物一直以精緻、新鮮、美味著稱,和食一向被認為能體現四季的分明,因此在2013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以「和食—日本人的傳統飲食文化」的名稱列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其講究的飲食文化是其他國家不能替代的。近幾年日圓貶值,親臨日本的遊客節節上升,在香港,時下年輕人一有假期便流行到日本旅遊,昐在日本可從日常繁忙的工作中抽離,以可負擔的價錢享受高品質的生活文化。但恐怕人們在玩樂同時都忘記了日本六年前的311地震為本土帶來的長遠影響,包括輻射問題。說到底,究竟是人類善忘,抑或人類自願相信危險不可怕呢?

回顧福島核問題


自2011日本福島大地震引起福島第一核電廠受損,日本核洩漏問題不時被提到新聞主頁,事件追溯到同年3月11日在日本宮城縣東方外海發生的地震矩規模9.0地震、與緊接引起的海嘯連環發生核電廠設備損毀、爐心熔毀、輻射釋放等災害事件。有學者認為事件源頭除地震這不可抗力外,可歸咎於核電廠內的加壓沸水反應爐的設計缺陷,使其經不起爆炸,以及氫氣膨脹的衝擊。

不過,無論誰是誰非,都無可改變已發生的事實,日本政府知道這個位於日本福島縣雙葉郡大熊町及雙葉町,首座機組在1971年開始投入工作的核電廠,因機件損毀而後患無窮,果斷地介入處理問題並採取緊急措施,政府投入470億日圓以阻止污水外洩及建設凍土牆與除污裝置,並先後在2011和2014年逐步廢止核電廠內一共六座的機組,全電廠終止發電運作。

事隔六年核電廠內輻射量再創新高

2月2日,福島核電廠操作人東京電力公司在核事故將近六週年之際對外公佈福島核電廠推算輻射量創新高,像是警惕外界對日本核問題不能鬆懈。東電自上月底開始針對福島核災的第一核電站2號機組核心區域進行調查,以確定核事故中壓力容器堆芯熔化的核燃料殘渣的位置等。調查顯示2號機組安全殼內部最大輻射值恐達每小時530希,比起上次在二號機組核反應堆安全殼內錄得的最高輻射紀錄數值的每小時73希高出六倍有多。人體若暴露於此高輻射量中,30秒即會喪命;機器人則僅能工作不到兩小時。東電原定派出機械人深入調查,但機械人的設計只能承受最多1000希輻射,如果按之前評估輻射量約為每小時73希,機械人仍可工作超過10小時,但如今輻射量倍增,意味機械人在不足兩小時就可能故障,增加調查難度。

然而調查結果並不絕對準確,調查核電廠內部只能依賴儀器設備,透過帶有相機的管狀設備,伸入安全殼貫通孔內部拍照,因相機沒有測量輻射值的功能,僅能透過分析影片噪音來推測內部的輻射量。東電認為,該測量值可能與實際數值存在30%左右的誤差,並計劃本月投入小型機器人進入安全殼內部進行檢查。而通過分析1月30日所拍攝的影像,東電發現於壓力容器下方的網格狀鐵製平台有約1平方公尺的破洞,恐因極高溫的堆芯熔化的核燃料洩漏所致,更提升了取出堆芯熔化的殘渣難度。

日本旅遊安全性


老實說輻射在生活中無所不在,不論在大自然中、食物、醫療、國際航程等,皆會接觸到低劑量的輻射。國際上認為除天然的背景輻射量,每人每年輻射暴露劑量不要超過1微希。以生活中為例,照一次胸部X光,暴露在0.02微希;每天抽1包菸並持續1年,等同暴露在10微希的輻射劑量。游離輻射引起癌症,並沒有所謂安全劑量,所以一般人應避免各種非必要的輻射暴露,但少量輻射暴露也無須恐慌。福島核災至今超過2年,部分放射線物質半衰期長如銫137、鍶90,至今仍恐殘留在環境中,宜減少食用當地出產的農產品。

核災發生5個月後,日本經濟產業省首次承認,福島電廠爆炸的一到三號機所外洩的銫137,是廣島原爆的 168.5倍。2012年日本文部科學省發布消息,福島發生核洩漏事故後,除福島和宮城兩縣外,東京、岩手、秋田、山形、茨城、櫪木、群馬、埼玉、千葉、神奈川等10個都道府縣在大氣中檢測出了放射性物質鍶90。鍶90性質如同鈣元素,但鍶90在環境的半衰期長約30年,在人體中30至50年輻射強度才減少一半,鍶90容易積存骨骼中,增加人體罹患骨癌或白血病的風險。鍶90對人體輻射傷害較銫137嚴重,因為雖然銫137在環境的半衰期長約30年,但在人體中只要70天輻射強度就減少一半。接著日本文部科學省說,對福島核洩漏事故現場周邊半徑100公里範圍內進行調查,在10個地點發現了鈽238,鈽238比核子武器中使用的鈽239更具放射性,可致癌。鈽238在環境的半衰期長約88年,在人體中輻射強度減少一半約須20至50年,鈽238也容易積存在骨骼中,增加人體罹患骨癌或白血病的風險。如此看來,日本的輻射量並沒有宣傳上看到的明朗。

在輻射問題爆發後的幾年間可反映出人們對輻射的警覺性沒有提高,這可體現在日本政府觀光局的外國觀光來源統計:2013年外來遊客合計10,363,904人次,其中澳洲有244,569人,香港有745,881人,中國有1,314,437人;到2014年合計13,413,600人,來自澳洲有302,700人,香港925,900人,中國2,409,200人。由此可見,人數並沒因軸射而退卻,不跌反增。澳洲政府負責發出旅遊警示的Smart Traveller 對日本福島發出旅遊警示,告訴遊客以日本政府官網當地的旅遊警告為準。日本政府告誡遊客不准進入福島核電廠第三區,雖然第1和第2區的放射性核素污染水平低,但還須謹慎到訪。澳洲輻射防護和核安全局(ARPANSA)提供了關於日本輻射的信息,評估了包括東京在內的日本大部分地區的輻射水平在背景輻射的正常變化範圍內。輻射對人體的影響想必大家略有所聞,危險是真實存在的,為什麼人們對輻射的危機感低?

其實有實驗顯示,福島輻射污染對一代代的蝴蝶影響越來越嚴重,慢性輻射傷害是問題所在,懷孕女士及小童,輻射敏感度明顯較高;通常年紀越大,輻射敏感度越低,但老人家又因為身體開始衰弱,免疫力下降,所以不能說輻射未必對他們構成傷害。雖說日本政府在核電廠發生問題時及時出面介入制止事情惡化,但是政府拒不承認核洩漏事故與癌症病發之間存在聯繫。

誰是幕後推手?

日本政府災後大力宣傳「核災影響有限」、「善後處理進展順利」,但是在VICE拍攝的紀錄片《來自福島的最新報告——與核共舞》中,在福島一所學校裡,官方的輻射監測儀器的讀數為每小時0.164微希,走出幾十米,讀數便變成每小時3.5微希,足足是官方讀數的20倍。對於這麼多的反差,顯然易見是政府的把戲,事先讓自衛隊將特定地面的核污染清除得乾乾淨淨,所以在政府建議的區域上檢測輻射量的度數不高。在此不禁想,難道我們是該活在權力所創造的謊言嗎?連最基本看到真相的權也將消失殆盡?

就好像我們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社交軟件,本是一項設計來進行跨空間傳播,拉近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的發明,可現在被人視作成傳播性高的媒介。正如來自加拿大的媒介理論家麥克盧漢說「媒介即是訊息」,所謂訊息本身不具有重大意義,重點反而是我們用什麼媒介傳遞訊息,隨著社交媒體平台流通,智能電話和網絡上的互動增加,以及每個媒體都擁有的獨特性,使人們在取決使用哪個媒介來有效地傳播訊息是當代具挑戰性的一項決定。

過濾氣泡(Filter Bubble)理論提出網路供商會依據網路用戶先前的網路行為,像是按讚、點擊和搜尋紀錄,決定用戶能夠看到的文章,網路媒體像是臉書和 Google 可以藉此來避免民眾看到和價值觀不符,或不感興趣的內容,導致民眾身處多同質性高的言論環境中。用戶因此更容易接觸到和自己意識形態相似,或是價值觀相符的資訊,進而使得他們得到的網路訊息越來越趨單一化。比如臉書,它會根據用戶的瀏覽記錄繼而自動篩選他們愛看的內容,用戶是被動的讀者,我們的想法還是停留在「被動的接受他人餵給的資訊」,那麼無論什麼形式,我們一定都還是會被困在過濾氣泡中,因為我們根本就沒有想要主動的思考。

那為什麼社會有絕大部分人覺得輻射不是考慮遊日的問題?舉個例子,當你想到一個國家旅遊,首先必做的是上網搜索當地資料,以了解是否自己有興趣到訪。國家旅遊局當然在網上只會把國家最好的一面展示,久而久之,一些關於該國家的負面新聞自然而然地消失於人們的視野,也漸漸在過濾氣泡中被吞噬,導致用戶越來越看不到他們不同意的觀點或資訊,使得認知過於單向,並處於他們的文化、意識形態氣泡之中。

結語

作為一個有獨立思考的人,先要認清過濾氣泡的特性,一些在網上流通的資訊有機會是信息罐頭,讀者所看到的都是權力階層想讓平民百姓接收的信息,並不是事實的全部。你要選擇當一個主動的閱聽者還是被動的閱聽人呢?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