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每週話題

專題:戰事一觸即發 各方反應不一

目前俄羅斯和烏克蘭邊界的局勢引起了國際社會的普遍關注。

2月17日,聯合國安理會就烏克蘭問題舉行公開會議。主管政治和建設和平事務的副秘書長迪卡洛(Rosemary DiCarlo)談及俄烏邊境緊張局勢時,呼籲各方保持最大限度的克制,通過外交途徑解決衝突。美國與歐洲都發出更嚴厲的警告說俄羅斯很可能在近期入侵烏克蘭。圍繞烏克蘭及其周邊事態發展,歐美各國、俄羅斯以及烏克蘭等各方的說辭相互矛盾。一種說法詳細描述了俄羅斯軍隊從邊境撤軍的情況,另一種則宣稱襲擊迫在眉睫。混亂是階梯,混沌中讓人看清打著「主張和平」的大旗背後,各有各的算盤。

美國一旁「煽風點火」

本月12日,美國總統拜登與俄羅斯總統普京通電話,稱如果俄方「入侵」烏克蘭,將會立即「付出沉重代價」。具體包括:美方將聯合盟友和夥伴對其實施嚴厲經濟制裁,具體措施包括:制裁俄國內若干大型銀行以及普京本人,並在關乎國防軍工等的尖端科技領域對俄實施出口管制,限制其獲得先進技術。對此,俄方官員批評美方的「歇斯底里已經達到頂峰」。

近一段時間來,美國一方面宣稱願意與俄羅斯進行外交接觸,一方面以輿論炒作、制裁威脅、軍事升級等多種方式渲染戰爭迫近,並擺出為此做好準備的姿態,讓烏克蘭局勢進一步趨於緊張。行動上亦不停息:近來美國分多批將武器運抵烏克蘭,並承諾向烏提供更多軍事及經濟援助等;同時加緊向波蘭、羅馬尼亞等靠近烏克蘭的北約盟國境內派兵,此舉被俄方批評為將加劇軍事緊張的「破壞性舉措」。

如此積極的一波操作,除了美國在世界範圍內做慣「國際員警」的一貫操作考量外,反觀美國國內政治亦可找到些許證據佐證:今年適逢美國中期選舉。而本月初的一份全美民調顯示,拜登的支援率已跌至41%,為其上任來的最低水平。這對民主黨來講無疑是一個重大危機。此時,利用烏克蘭議題轉移國內民眾注意力,同時通過把俄羅斯打造成共同敵人來拉攏和捆綁歐洲盟友,從而維持由美國主導和掌控的歐洲秩序,讓烏克蘭局勢保持緊張不失為維護美國利益、扭轉民主黨目前局面的一招。

冷戰結束後形成的歐洲秩序導致類似烏克蘭問題的「間歇性危機」難以避免,要實現歐洲持久和平就不能不照顧到俄羅斯的國家利益。但由於這一秩序完全符合美國利益,美國自然不願改變當前的歐洲秩序。烏克蘭即便真正發生軍事衝突對美國影響有限;由於俄羅斯在美國對外貿易中占比很小,真要在未來制裁俄羅斯,美國經濟受到波及面不大。這也是為何美國對烏克蘭局勢的發聲、行動較之歐洲更為大膽,利益——才是美國始終最為關切的。

歐洲側重「息事寧人」

不同于美國的強硬施壓,歐洲國家雖然也與美國保持溝通、協調立場,但更傾向於為向來複雜的局勢降溫。包括法國總統馬克龍、德國總理朔爾茨等歐洲多國政要近期積極斡旋烏克蘭局勢,先後訪問俄羅斯和烏克蘭,保持與各方通話。

在外交斡旋中,歐洲國家更傾向於尋求解決方案。比如,馬克龍在他的幾輪外交活動中,對俄羅斯的安全關切表示了理解,並就未來歐洲的安全機制提出了自己的設想。德法兩國還與俄烏重啟「諾曼第模式」會談,試圖推動實施2015年達成的新明斯克協定。本月8日,德國、法國和波蘭領導人在柏林會晤,三方強調應與俄羅斯保持對話,避免歐洲陷入戰爭。不同于美國撤離使館人員和在烏克蘭公民,歐盟外交機構仍在基輔繼續運轉。

畢竟,烏克蘭一旦發生軍事衝突,一系列後果對於歐洲大陸各國很難想像:大量難民湧入、對俄制裁帶來巨大經濟損失、連接俄羅斯和德國的「北溪-2」天然氣管道專案面臨擱淺等。歐洲特別是緊鄰俄羅斯的國家與俄貿易關係密切,歐洲對制裁俄羅斯顧慮必然與「遠在天邊」的美國多得多。

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國際問題高級研究學院教授哈爾·布蘭茲近日在美國彭博社網站撰文指出,一旦歐洲大陸發生戰爭,其烈度之大、傷亡之重都是當今大多數歐洲人已久未經歷的。戰爭將製造大量難民並進一步破壞歐洲穩定。近兩年新冠疫情的打擊已讓歐洲大陸遭到重創,此時再加上戰事影響,無疑是雪上加霜。因此,避免烏克蘭發生衝突才是歐洲各國的首要目標。

令人尷尬的中國沉默

作為美國的堅定盟友,澳大利亞已經關閉了在基輔的大使館,並將使館人員轉移到烏克蘭西部利沃夫的一個臨時辦事處,同時建議公民離開烏克蘭。據信,約有1400名烏克蘭裔澳大利亞人正處於烏克蘭。澳大利亞已經排除了軍事援助選項,但仍會以其他方式援助烏克蘭。以澳大利亞的地緣位置以及和美國的同盟關係考慮,目前以觀察為主、尚未深度介入的態度是可以理解的。只是莫里森總理近日對中國政府做出批評,令人關注。莫里森最近批評中國對烏克蘭危機保持著「令人不寒而慄的沉默」,暗示北京默許了莫斯科的入侵。

不得不說,中國在國際社會密切關注烏克蘭危機發展態勢之下,處在一個較為尷尬的境地:一方面北京稱中俄夥伴關係「無上限」,一方面仍與烏克蘭政府保持密切聯繫——中國是烏克蘭最大的交易夥伴,烏克蘭則幫中國政府加強了軍備建設。此時公開選邊站隊,顯然是中國政府目前最不願意做的一個選擇。中國政府的沉默向世人說明:中國無意公開同情烏克蘭,但也沒有力挺俄羅斯。

莫里森连续三天批评中国沉默态度,呼吁北京谴责俄罗斯

這並非中國第一次對烏克蘭的紛爭保持沉默。2014年,97%的克里米亞選民支持脫離烏克蘭併入俄羅斯。西方國家試圖在聯合國推翻這一公投結果,沒有成功。而當俄羅斯否決了西方國家提出的決議時,中國投了棄權票。在中國,區域自決和外國干涉主權是政治禁忌。也就是說,中國根本不可能在俄吞併克里米亞或者是在近期烏克蘭危機中支持俄羅斯的敘事。此時,沉默的背後已經顯示了中國的立場。

箭在弦上

2月在一年中的日子最少,卻因為烏克蘭變局而變得豐富起來。2月22日,俄羅斯總統普京 下令該國國防部派軍隊進入烏克蘭東部分離份子控制的地區進行維和,美國隨後發佈制裁。頓涅茨克和盧甘斯克這兩個自封的共和國目前可以與美國公民進行極其有限的交易。但制裁實施後,這個行動可能很快成為蘇聯解體以來最危險的東西方對抗的一個新階段。

普京宣佈承認烏克蘭東部著兩個由分離份子控制的地區為「獨立」,此舉加深了西方國家對俄羅斯將入侵烏克蘭的擔憂。普京在談話說表示,他相信俄羅斯人民會支持他的決定,並將烏克蘭描述成俄羅斯歷史中一個重要的部分。對此,烏克蘭要求聯合國安理會召開緊急會議,以應對這一威脅。華盛頓表示,目前在該地區有多達19萬名俄羅斯軍隊,包括烏克蘭東部的親俄叛軍。

在美國就俄羅斯或很快入侵其鄰國烏克蘭發出警告之際,美國總統拜登原則上同意與俄羅斯總統普京舉行峰會,前提是俄羅斯軍隊從可能入侵烏克蘭的狀態撤回。莫斯科則要求以全面的安全保證作為化解危機的基準,包括承諾永遠不允許烏克蘭加入北約。普京與拜登的這次面對面的會談,也許是避免戰爭的最後嘗試。

大國博弈,小國為棋。自2014年爆發以來,持續不斷的烏克蘭危機已經成為冷戰後最具戲劇性和悲劇性的地緣政治事件之一。烏克蘭日益緊張的局勢很難歸咎於某一個國家,而是大國之間的政治博弈:美國、俄羅斯等大國都在爭奪影響力;其他國家在亦步亦趨間也在最大程度地維護自身的利益。而至於烏克蘭國家本身的前景和公民的利益,多少次被具體而非抽象地擺在西方主流社會的敘事下,遠非善良的人們希望的那樣明朗。

文/本刊編輯部

圖/網路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