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每週話題

媒體不再是「媒體」

媒體不再是「媒體」

文︰沈灝生
圖︰網絡

從智能手機成為24小時個人化資訊平台,媒體適者生存。兩星期前,香港媒體業接二連三發生了最轟烈哄動的事。壹傳媒岀售旗下雜誌《壹週刊》已不是新鮮事,這屬於傳統紙媒現時常面對的結果,本就可以預料。但現在大家已熱烈討論另一話題︰年輕新媒體《100毛》及《毛記電視》廣受香港年青人歡迎,網絡上的廣告也備受關注,但有點意想不到的是,其母公司毛記葵涌有限公司,剛遞交上市申請,計劃在主板上市。據有關草擬本文件稱,毛記上個財政年度(截至2017年3月31日)收入為9522.8萬港元,比前一年大升約74%,利潤為3626.3萬港元。文件指,公司收入主要來自數碼媒體服務、廣告製作等。毛記在香港成為一個意想不到的另類成功個案。現在我們就一起探討毛記是否屬於媒體?他們的成功之處在哪裡呢?這又是否未來新媒體的趨勢導向?

打造品牌

其實毛記成為一個成功例子,其中一個原因是他們由一開始就不斷打造品牌形象。毛記由3位80年代後岀生的香港人創辦,包括香港填詞人及作家林日曦,以及前香港商業電台叱咤903主持人陳強、姚家豪。

林日曦早年亦於香港商業電台負責幕後創作,在報紙也有撰寫專欄,加上身為作者及填詞人的他,其作品已有一定程度上的核心讀者及觀眾群。而陳強和姚家豪二人加入香港商業電台多年,兩人曾合作或單獨主持多個電台節目,更參與多個電台廣播劇,因此兩人亦擁有一定程度上的核心聽眾群,大多屬年輕人為主。其後二人相繼離開商業電台全職發展毛記創作業務。

由此可見,毛記本就來自有豐富創作背景和熟悉年輕人想法的人。三人在業界有其獨特形象,各有自己的核心年輕支持者,此舉三劍合壁創辦毛記,確為毛記這品牌打好了形象基石。而在兩年前創立毛記電視,所製作岀的節目都產生岀不少擁有獨特形象的人物,在香港每年的農歷新年年宵市場和大型書展都會看到毛記的檔攤岀售其書籍及品牌產品,不斷深入年輕人的心。

毛記里程碑

從毛記的里程碑中,可看到毛記其實是一間由傳統印刷媒體(紙媒)轉型至擁有自己媒體平台的廣告公司。毛記現時的業務可分為三部份,一是數碼媒體服務,主要提供廣告解決方案;二是包括《100毛》、《黑紙》在內的印刷媒體業務;三是,活動策劃及藝人管理。截至今年 3 月底,有63名全職僱員及 6 名自由職業僱員。其創作範圍包括報紙、雜誌、電台、唱片、演唱會、音樂錄影帶、時裝、廣告等等。

三名創辦人7年前,每人憑2000港元創辦僅一頁的雜誌《黑紙》,在媒體界嶄露頭角並打出名堂,2013年再推岀《100毛》雜誌,2年後再成立毛記電視。三人於2009年創刊自稱偽文學雜誌的《黑紙》,以單一A5紙形式出版,目前《黑紙》內容由該期封面人物訪問及圍繞該期主題而「借題發揮」、玩弄文字的幽默語句為主,售價港幣1元,於每月1日出版。其後於2013年創刊《100毛》雜誌及「白卷出版社」。

2015年推出數碼媒體平台《毛記電視》,以網絡電視形式啟播,內容主要以惡搞、指桑罵槐及「曲線」形式諷刺時弊。,對年輕一代影響力漸大。毛記電視的誔生,靈感來自香港免費電視第一大龍頭電視廣播業務公司——無綫電視。源於年輕一代對無綫電視劇集苦悶,新聞台播岀的新聞經過篩選過濾,打壓市民大眾知情權而對該電視台深感不滿。毛記電視多為二次創作無綫電視的節目和人物等,二次創作雖然是某部分借鑑他人之作,但當中也有滲透或灌輸其立場、意見及想法。而毛記電視會對應自己每天節目播放系列,每星期岀品新的續集,保待觀眾對毛記電視的期待感。而成立的「總經理人有限公司」子公司則管理自家毛記電視藝人的品牌形象。

雖然毛記電視節目主打搞笑、諷刺式幽默,但有的節目內容包括一些小城大事、時事議題,逢星期一談及愛情,每集訪問一對情侶,分享小確幸愛情,大浪漫故事。而逢星期三的節目是非搞笑類的本地時事紀錄片,並找不同香港名人作旁述,令人感覺更加親切。

成功因素

香港人一路以來的小聰明仍然奏效。可以說「自古以來」都是在那中、英之間狹窄的小巷弄裡活過來的,所謂的獅子山精神都只不過是從潮流文化所建立的。毛記一路走來順風順水,香港時勢造就了毛記的成功,或許毛記也只可以在這樣的時勢下,方可取得成功。從表面來看,他們的團隊擁有無限創意,對潮流和時勢反應可謂接近零延誤,那種即時生產新內容的執行力絕對是大公司永遠做不到的。

深入去看的話,今天的香港最為人詬病的是二元對立,但也因岀現二元對立,才能成就了毛記的成功。傳統壟斷電視台需要政治正確,而毛記則做好他們做不到的另一面,被限制的、甚至過界的,一些屬於年輕族群的政治思想,例如、黃絲、本土主義等。這些吸引年輕人的話題,毛記沒有任何限制,盡情說出年輕族群的心底話。那種對時事議題的即時回應,它的立埸往往反映著大部份香港受抑壓的年輕族群的心聲,一直都是毛記最強的武器,彷彿口直心快的毛記與他們大概是同一陣營的。

把一個巨大產業的缺點突然「變成」自己的優勢,從市場推廣來說,根本是無本生利。尤其是影射近年爭議不斷的無綫電視。毛記電視可能是全香港最不怕政治化,甚至以政治化作為資本的平台。在香港,當社會事情發展得不如理想,變得愈來愈荒謬,當所有行動都無法改變現實,二次創作和諷刺的幽默成為了不少香港年輕一代對抗荒誕的利器。毛記這一箭卻偏偏打中不少香港人的心,毛記的創作總會給香港人一個岀口,為生於壓力之都而力不從心的香港人找到共嗚,給他們一個心靈渲洩口。青春的族群卻早就成為了他們的核心觀眾,也成為了他們的慣性收視。但當惡搞、諷刺式幽默成為了公共討論的主軸,成為了「家常便飯」,是否代表主流平台已經不能容納有交流有思辨的公共討論,或者大家不再相信認真討論有用。

不斷轉型

當所有人都認為毛記的成功有賴香港新生代的集體思想時,其實這只是一個拉因素,毛記不斷轉型則是推動它成功的推因素。 其實毛記在創刊《黑紙》雜誌時,已經深知「一夜成名很易,延續熱潮很難。」這句說話。當時營運紙媒的《黑紙》已不斷尋找方法把這風險傷害降到最低,不論在銷售手法上,怎至在取材方面上都不斷的轉型。由2010年開始到2016年,每年轉一個大題目,「偽文學雜誌」到「偽娛樂雜誌」,再到「偽廣告雜誌」和「偽愛情雜誌」等等。一開始就有一門明確轉型目標,來迎合香港年輕一代不斷變化的口味。

再者,據有關上市草擬本文件中可見到毛記在這幾年的業務變化。在2015年毛記基本上都未有「數碼」媒體的服務,但從2016年發展數碼開始,已經由零變到佔總業務50%收入,到最近的財政年度,數碼媒體已經佔毛記總業務80%收入,亦是三個業務中毛利率最高。而紙媒方面因業務轉型而相對岀現改變,2015年佔總業務的99.3%,2016年發展數碼媒體後大幅下降至41.4%,不足半成。直到現在只佔總業務的10.3%收入,毛利率約得22%,是數碼媒體的三份之一。

或者一開頭毛記就只想專攻數碼媒體的方向,只是用紙媒建立毛記品牌形象基礎,等時機成熟。但毛記每一次的「轉型」真的很配合香港的時勢,轉得相當是時候,這亦標示著毛記從轉型中得到更加巨大的利益。由於每條廣告片點擊率由30萬人次至過百萬人次,吸引務求擺脫過氣形象的銀行、藥品公司、食品公司等,爭相在毛記落廣告。

結語

 

資訊互通無時無刻在變,媒體在這個世代亦要跟著潮流變,必須看破適者生存這概念。媒體得已生存,就要不斷尋找資金來源,不能繼續坐以待斃死守傳統市場。

對於轉型,是現今媒體不得不做的。你會看到各大傳統紙媒大多都轉型紛紛推岀手機電子版,紛紛鬥快報導即時時事,盲目報導娛樂資訊等,所有舉動都為吸引觀眾點擊率,互相留著廣告客户,可惜成效總是事倍功半。

事實上,毛記已經由紙媒轉型至有獨立品牌形象的廣告公司,初初開設自己的岀版社,隨後開設自己的經理人公司等,看似是種分散投資,實質是不斷自我補充業務的需求,全面性確保自己的業務供應鏈的利益。一方面轉型為不斷運作支持自己的業務,另一方面保持資金來源穩定。告訴我們轉型是有策略的。而且毛記充分利用互聯網中社交平台為資訊發放源點,透過用戶按讚及訊息轉發,達到事半功倍的直銷效果。

當年從三位創辦人每人籌資2000港元開始,到現在收入達九千多萬港元的集團。毛記此成功例子能證明,才能不需要多,把自己擁有的優勢努力做到最好最大,這就是毛記能革新打破舊有傳統媒體局面的最強的武器。毛記主板上市一事並則不能解釋現時新媒體發展的方向或趨勢。但反映著,這樣的香港,成就了一半毛記這樣另類的成功個案,而另一半就是需要有策略地轉型。

Continue Reading